病请描述:冠心病初探:了解心脏疾病的主要敌人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造成全球范围内心脏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它通常发生在冠状动脉受阻或狭窄,导致心脏供血不足的情况下。在我们探索这一疾病的本质之前,先来了解一下心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心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心脏是我们身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负责将氧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同时将代谢产物和废物排出体外。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心脏通过冠状动脉系统获得氧气和营养,这些血管分布在心脏表面,为心肌提供所需的血液和养分。 冠心病的形成过程 冠心病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通常,它开始于血管内膜的损伤,这可能是由高胆固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以及其他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损伤的内膜会引起炎症和斑块的形成,斑块主要由胆固醇、钙和其他细胞成分组成。随着斑块的增长,血管腔逐渐狭窄,阻碍了血液流动。最终,斑块可能会破裂,形成血栓,完全阻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缺血甚至梗死。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因素。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肥胖、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运动、压力过大等。不可控制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等。 预防和治疗冠心病 尽管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它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预防冠心病的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定期运动、控制体重、管理压力等。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冠脉介入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结语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但通过了解其形成过程和危险因素,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以及及时治疗是预防和控制冠心病的关键。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大家能更深入地了解冠心病,保护自己的心脏健康。
王亮 2024-04-23阅读量984
病请描述: 在我们探讨冠心病风险因素的时候,首先要明确的是,预防胜于治疗。因此,理解并控制冠心病的风险因素是非常关键的。 了解冠心病风险因素 冠心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病涉及到多种因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冠心病风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的高血压会导致血管损伤和动脉硬化,增加心脏负担。 高胆固醇:高胆固醇是冠心病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高胆固醇会导致动脉斑块形成,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吸烟:吸烟是引起冠心病的可控制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会损伤血管内膜,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上冠心病。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膜,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肥胖:肥胖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会增加患者患上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的风险,进而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 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性 尽管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它是可以预防的。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预防远比治疗要容易得多,并且更加经济实惠。 如何预防冠心病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饮食习惯、定期的体育锻炼、戒烟和限制饮酒等,都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及早发现和控制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等潜在的冠心病危险因素。 药物预防: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高胆固醇或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定期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也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手段。 结语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但我们有很多方法可以预防它的发生。通过了解和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和药物治疗,我们可以减少患病的风险,保护心脏健康。因此,预防胜于治疗,让我们一起为自己的心脏健康努力吧!
王亮 2024-04-23阅读量802
病请描述: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但通过科学的康复计划,患者可以重拾健康,改善生活。本文将探讨冠心病康复计划的意义、内容和重要性。 康复计划的意义 冠心病康复计划是一种全面的治疗方案,旨在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改善心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通过康复计划,患者可以学习管理心脏病的技能,控制危险因素,促进心脏健康,重拾健康的生活。 康复计划的内容 健康生活方式: 康复计划的第一步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包括戒烟、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定期运动等。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减少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药物治疗: 康复计划还包括规范的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开具药物来控制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预防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心理支持: 冠心病患者常常面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康复计划会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患者缓解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定期监测: 康复计划包括定期的医学监测和随访。医生会定期检查患者的心脏功能、血压、血脂和血糖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康复计划的重要性 冠心病康复计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康复计划,患者可以了解并控制危险因素,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康复计划还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降低再次发作的风险。 结语 冠心病康复计划是帮助患者重拾健康的重要步骤。通过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规范的药物治疗、心理支持和定期监测,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改善心脏健康,重拾健康的生活。因此,冠心病患者应该积极参与康复计划,并与医生密切合作,共同抗击心脏病,迈向健康的未来。
王亮 2024-04-23阅读量3434
病请描述:本文包括以下内容: 一、什么是心房颤动,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房颤有哪些类型。 三、房颤有哪些危害或危害或表现。 四、房颤是怎么发现或查出来的,要做哪些检查。 五、房颤有哪些常见治疗方法。 一、 什么是心房颤动(房颤),与哪些因素有关。 房颤,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就是心脏失去了正常节奏和频率(窦性心律),心跳变得紊乱、不规则的一种状态。房颤的发生,机制极其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但不局限于:年龄、性别(中年时,男性多;老年时,男女无明显差异)、心脏疾病,心脏以外的其它疾病(比如甲亢)、饮酒、肥胖、遗传因素、睡觉鼾症等)。房颤发病的年龄跨度可以很大,总体来说,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变高,但20-40岁左右的比较年轻的房颤患者,也并非少见。总体上,在普通人群中,发生率约1.5%,意味着全国有多达1千至2千万患。老年人的发生比例要高于平均人群(可达3%-8%)。 二、 房颤有哪些类型 房颤的有很多分型方法,简单可以作如下分型。 (一)从发作特点来说 1、 阵发性房颤:指房颤有时候出现,有时又可消退而恢复了正常心跳(窦性心律),房颤与正常心跳之间交替出现。房颤与正常心跳,根据“力量”对比不同,交替掌管心脏的跳动。随着病情发展,若不有效管控,房颤掌管心跳的比例将越来越高,有可能从阵发性房颤,转变为持续性房颤。 2、 持续性房颤:指房颤持续地掌管心跳达1周或更长时间,在此期间,没有正常的窦性心律。如果房颤持续了一年以上,称为长程持续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既有可能是一开始刚刚发现时,即为持续性,也有可能是阵发性房颤,因没有得到有效的管控,演变而来(阵发性房颤,每年约有10%以上的比例会转化为持续性房颤)。 3、 初发房颤。指患者首次知晓或查出房颤,其类型既可能是阵发性房颤,也可能是持续性房颤。 (二)从是否合并比较严重的心脏瓣膜病来划分 1、合并了明显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特别是二尖瓣狭窄),或者心脏安置了人工金属瓣膜,称为瓣膜病房颤,此种类型相对少见。其房颤的表现形式,大多数是持续性房颤。 2、非瓣膜病的房颤,这种类型占多数。其表现形式,既可以是阵发性,也可以是持续性。 三、 房颤有哪些危害或表现 通常,有3大危害或表现。每个患者可能表现出1种或多种,也有可能暂时没有任何症状或表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酷似“正常”(此种状态下,患者最容易忽视房颤,产生轻敌心理)。要注意,也是特别要强调的,即使暂时没有症状,也仅仅只是“暂时”的,若不认真加以治疗或干预,通常随着年龄增长,几乎全部患者都最终都会出现相应症状或表现。 1、引发或促进心功能不全:降低心脏“发动机”功能和效率,使原有的心功能下降,出现胸闷、气短、下肢水肿等心力衰竭的症状。老年人(60-80岁)、原有心脏功能本身不太理想的人群,在出现房颤时,容易有上述表现。相反,一些中青年人,则症状不明显。 2、增加了血栓栓塞、脑中风风险:是没有房颤的患者的5倍以上。没有发生脑中风、血栓的时候,酷似普通人,发生以后容易致死或致残。要注意,房颤患者,血栓的风险高低,是因人而异的。在老年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有脑中风史的患者中,血栓风险较高,应把防治血栓作为第一要务来重视。反之,在中青年人、不合并其它疾病时,中风风险较低,防治的重点主要是在缓解房颤引发的心慌症状上。但要注意,随年龄增长(65岁以上)、合并疾病的出现,血栓的风险逐年是在演变、增加的,千万不可用最初的评估来一成不变地长期指导今后治疗,避免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3、引发心慌、心跳不规则的感觉,影响生活质量。阵发性房颤,在发作时,心慌症状多数比较明显,个别甚至可诱发眼前发黑、晕厥,在不发作时可能又无明显症状。另外,症状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多数患者有症状,极个别患者症状不明显。 四、 患者是怎么发现或查出房颤的,要做哪些检查 (一)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 阵发性的心慌,开始时,患者不知道心慌的原因(有时候在饮酒后,或者劳累、熬夜、季节变化时,容易发作),随着年龄增长,发作的频率变多,每次发作的时间变得相对较长,最终在做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的时候,记录到了房颤。阵发性房颤经常表现为这种特点。 2、 无意间查体发现。比如单位例行体检发现,或测脉搏时或血压测量时发现脉搏不整齐,或因其它疾病就诊时做常规心电图。这种情况多数是持续性房颤,以40-60岁的男性居多,其中大多数身材偏粗壮、肥胖,可能合并饮酒、睡觉打呼噜等不良生活习惯或促发因素。 3、老年人,平时生活能力还可以,也不怎么看病查体。有段时间,出现了活动时气喘,胸闷,下肢水肿,生活能力大大下降,干不动活了。实在忍不住了,到医院检查,发现心房颤动,多数是持续性。 4、 因脑梗、脑中风而发现,通常是60岁-80岁的老年人,房颤的类型既有阵发性房颤,也有持续性房颤。 (二)做哪些检查 当知晓房颤以后,通常要完成抽血化验全套(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心脏彩超(评估心脏结构,心房大小)、普通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部分患者需做冠状动脉造影等。注意,以后根据情况,还要定期要随访和复查。 五、房颤有哪些常见的治疗办法 (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基础,是“保底的治疗”,通常要长期使用。不同的阶段,应用不同的药,治疗强度也不同。总体来说,有三类药物,包括:抗凝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它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等。 1、常用抗凝药物:(1)新型药物:利伐沙班,达比加群,艾多沙班,主要适用于大多数房颤患者,但不适合瓣膜病房颤。优点是,效果可靠,日常服用方便,不必定期验验血,是目前临床抗凝治疗最常用和优选药;(2)传统药物:华法林,优点是效果可靠,适用于几乎所有患者,缺点是服用不太方便,需定期验血,主要用于瓣膜病房颤。 2、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1)一类是,控制、减慢房颤发作时的心率,使心跳不要那么快速,但预防房颤发作的作用较弱,主要用于持续性房颤。常用药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地高辛,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等。其中,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减慢心率的作用较强。 (2)另一类是,减少和预防房颤的发作次数,但对减慢正常心率的作用相对较弱,要用于阵发性房颤。常用药有:普罗帕酮;莫雷西嗪;某些中成药,等。主要用于阵发性房颤。 (3)第三类是,减少和预防房颤的发作次数,同时,减慢正常心率的作用也比较强。主要用于阵发性房颤。常用药:索他洛尔,胺碘酮,决奈达隆。此类药物副作用相对大于前两类药物,往往作为前述药物无效时,或需加强治疗时,短期使用,一般不超过6个月,很少超过12个月,使用期间应3个月左右定期复发。 3、药物治疗的缺点:(1)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无法去除、撼动房颤的“病根”(通俗地说,房颤患者的心房里,是有病灶的),药物是难以有效、可靠地“打退”房颤,只能减少房颤带来的部分后果 。(2)通常要长期应用,患者要面对药物的潜在副作用(或小或大),以及效果越来越差的窘境。(3)药物是保底的治疗,是治疗的下限,并不能在更高层次上,解决房颤带来的不良后果,打个比方,就相当于吃饭,粗茶淡饭,只是吃了半饱,解决了基本需求,但没有吃饱、吃好。要想让治疗措施更全面更优化,通常要借助于以下的微创手术方法。 (二)微创手术: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提升效果,解决药物无法解决的问题。微创手术以后,并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扔掉药物”,通常也需要药物的“保底”治疗。值得肯定的是,微创手术,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可以大大降低用药的强度和级别。 (1)房颤射频(冷冻)消融,目的是,打退房颤,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 一种办法是,内科的微创导管射频消融和冷冻消融(不全麻,适合大部分患者),近年来还在探索脉冲场消融,另一种是外科胸腔镜下的消融手术(需全麻,适合病程很长的慢性房颤)。此类方法的目的,是帮助“打退”房颤,恢复、维持正常心跳,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房颤3大危害,一举解决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栓风险、缓解心慌症状的综合效果。在上述几种方法中,以内科的导管射频消融应用范围最广,技术最为成熟。 需要注意的是,射频消融的效果,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总体上,越早考虑做消融,效果相对越好,虽然有一定的复发率,但迄今为止没有什么方法能在整体上胜过该方法。大部分患者的消融效果是较好的、满意的,可作为首选,效果明显优于药物,但客观上也有部分患者已不适合该方法,此时可酌情选择替代方法。 (2)左心耳封堵术 是一种心内科的微创手术。主要作用是减少血栓栓塞、脑中风风险,降低对抗凝药物的依赖。但是,该方法不能打退房颤,此时房颤仍然是存在的,因而无法解决房颤引起的心功能和心慌的问题。左心耳封堵术有一定适应证和适用范围,可作为上面消融微创手术的一种替补方法,主要适用于预估房颤的射频消融的效果不理想、血栓风险较高、又难以坚持长期应用抗凝药物部分患者。 (3)房室结消融术以及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也是一种心内科的微创手术,该方法不能打退房颤,房颤仍然是存在的,但可使房颤时心脏的“乱跳”人为变得“有规律地跳”,对于某些患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心脏跳动的效率,挖掘了心脏的一部分内潜,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功能不全的症状,但总体改善效果比不上消融。另外,也不能降低血栓栓塞的风险。其适应证较小,预估认为房颤射频消融效果不理想、同时心跳又偏快药物难以控制、心功能不全症状比较明显的患者,可以将其作为一种替代治疗方案。
程宽 2024-04-22阅读量3794
病请描述:打好健康成长的基础 儿童时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初级阶段,良好的营养是支撑这一过程的基石。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和饮食习惯的多样化,儿童营养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本文旨在探讨儿童营养的重要性,识别常见的营养问题,并提供实用的指导建议,以帮助家长为孩子打下健康成长的基础。 一、儿童营养的重要性 儿童时期是身体成长、智力发展和免疫系统建立的关键时期。适当的营养可以促进骨骼健康、增强学习能力、提高疾病抵抗力。相反,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都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如生长迟缓、肥胖、贫血等。 二、常见的营养问题 1. 营养不足:营养不足是指儿童饮食中缺乏必需的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能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2. 肥胖:过量摄入高热量食物,同时缺乏足够的身体活动,是导致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肥胖增加了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3. 选择性的进食:儿童时期常见的选择性进食问题,如偏食、挑食,可能导致营养不均衡。 4. 贫血:铁缺乏是儿童贫血的主要原因,会影响孩子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能力。 二、营养指导原则 - 均衡饮食:确保孩子每天摄入多样化的食物,包括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物、蛋白质来源(如肉类、鱼类、豆类和坚果)以及适量的乳制品。 - 控制糖和盐的摄入:减少加工食品和含糖饮料的摄入,避免过多的盐和糖,以预防肥胖和高血压。 - 适量饮食: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饥饿感进食,避免过量,学习适量饮食的习惯。 - 鼓励多样化的食物选择:通过多样化的食物选择来克服挑食和偏食的问题,确保摄入各种必需的营养素。 三、实践建议 1. 家庭餐桌文化: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享用健康的餐食,这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 创造性引导:使用创造性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尝试新食物,例如将食物做成有趣的形状,或者让孩子参与食物的制作过程当中。 3. 定期体检:通过定期的体检监测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营养相关问题。 4. 教育与沟通:对儿童进行适当的营养教育,让他们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饮食偏好。 四、临床案例分享 今年1月2日,有个小女孩来我门诊就诊,7岁8月,因“身材矮小”,身高比班里同学都低;孩子自生后即较同龄儿生长缓慢,来院前1年家长述身高增长约4 cm。门诊测身高是111.0 cm(<-3SD)、体重17.7 kg(<-2SD),骨龄4岁,初步诊断为“矮小症”。患儿15月余独立行走,2岁余说话。平素神情冷漠、寡言少语、拒绝与陌生人交流,偶脾气暴躁,学习成绩差。 既往无特殊慢性疾病史。患儿平素饮食欠佳、挑食,睡眠和二便未见异常。 出生史及家族史:患儿系G1P1,足月顺产,出生身长48 cm,出生体重2400 g。父亲身高174 cm,母亲身高156 cm,否认近亲结婚和家族性矮小病史。 女性外生殖器、双侧乳房B1期,阴毛Turner1期。 样貌:三角脸、人中平、上唇呈帐篷样、下颌小、双侧耳大且前倾,上颌中切牙明显增大;B:手指短小、末指弯曲,骨龄7岁;C:内八字脚;D,E:脊柱侧凸 辅助检查: 甲状腺功能、皮质醇、糖类抗原CA125、CA199无异常; 肝、肾功能、糖耐量实验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均未见异常; 生长激素(GH)激发试验,生长激素峰值10.5ng·mL-1(非GH缺乏儿童峰值≥10ng·mL-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271(参考值57~316)ng·mL-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4.6(参考值1.6~6.5)μg·mL-1。血锌:40(46.27-128.39umol/L),血钙:1.3(1.35-2.25mmol/L) X线示骨龄7岁 颅脑MRI未见明显异常。 口、眼、耳检查未见异常。 最后诊断为缺少锌、钙等微量元素,给予锌软胶囊、钙片补充。 五、结语 儿童营养是支撑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家长和教育者应共同努力,为儿童提供均衡的营养支持,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通过综合的预防和教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应对儿童营养问题,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生长发育 2024-04-19阅读量2286
病请描述: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泌尿系结石患病率为6.5%,部分南方地区甚至高达10%,泌尿系结石病人在同期泌尿外科住院病人中所占构成比也越来越大。 一旦罹患过结石,复发概率高达50%。EAU指南中一项回顾性研究提出,患过结石的病人约有26%会在5年内复发。Williams等人随访了538例术后泌尿系结石病人,平均随访18年,复发率达75%。 当我们身体内部出现问题时,很多时候,解决方法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简单而又自然。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多喝水可以预防结石,医生也会不厌其烦地嘱咐结石病人要“多喝水”。 肾结石患者,一个非常重要的自然疗法就是——喝水。 但喝水也不是随便喝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肾结石患者如何正确地喝水。 为什么喝水对肾结石患者很重要? 喝水对于肾结石患者至关重要。足够的水可以帮助稀释尿液,从而防止结晶形成,有助于小结石的排出,还可以预防新的结石产生。 多喝水真的有用吗? 增加饮水量进而增加尿量以预防泌尿系结石的方法由来已久, 自希伯克拉底时代已经应用于实践,直到几十年前这仍是唯一的预防措施。 多项研究认为泌尿系结石是尿液中的成分饱和后凝集成核的过程,即:饱和→过饱和→成核→结晶生长→结晶聚集→结晶停留→结石形成。 而增加饮水量可稀释尿液,降低结石成分的过饱和状态,延缓结石形成。 想靠喝水防治结石? 你要知道如何正确地多喝水! 喝什么水? 首选白开水,因为它不含任何添加剂,能最大限度地帮助身体排毒和代谢。此外,用柠檬片泡水或选择矿泉水也是不错的选择。但要避免浓茶、碳酸饮料和咖啡,因为这些饮品中可能含有易导致结石增多、增大的成分。 喝多少水? 一般来说,肾结石患者每日的饮水量应保持在2000到3000毫升,相当于大约8到10杯水。这有助于稀释尿液,防止结石的形成,并有助于小结石的排出。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或进行了大量运动之后,更需要增加饮水量。 怎么喝水? 喝水并不是一次性喝很多,而是应该分散在一天中的各个时段,少量多次地喝。这样可以确保身体持续得到水分的补充,而不会给肾脏带来过大的负担。同时,避免在极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因为这可能会导致水中毒。 何时喝水? 除了白天要均匀饮水外,睡觉前也要适量饮水。这是因为夜晚时间长,尿液容易浓缩,从而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睡前饮水可以保持夜间尿液的稀释状态,减少结石的形成机会。 不是喝的越多越好 运动过后或者夏天出汗多的情况下,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可以在身体允许下增加饮水。 值得提醒的是,“多喝水”不是说喝得越多越好,尤其对于一些有心脏疾病或者肾病等疾病的病人,要注意控制饮水量,不可盲目多饮水。 后记 01 除了喝水,也可以多吃含水分的水果和蔬菜,如西瓜、黄瓜等。 · 避免长时间不喝水,尤其是在炎热的天气或做了大量运动后。 · 如果有任何疼痛或不适,应立即就医。 02 喝水可能是最简单、最便宜,也是最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肾结石的方法。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你能更加了解如何正确地喝水,保护自己的健康! 新华医院泌尿外科结石亚专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泌尿外科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学科,结石亚专业为科室的优势亚专业之一。在崔心刚主任的领导下,在江浙沪地区乃至全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泌尿系结石年手术量一直位居上海市前列,每年完成输尿管镜碎石2000余例,经皮肾镜取石200余例,具有平均住院时间短,均次费用低,疗效好,并发症少的特点,各类指标均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主攻泌尿系结石的微创手术,包括输尿管软镜、硬镜碎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术,输尿管狭窄腔内治疗等。成熟应用各项新技术治疗复杂、疑难、危重病人结石及儿童结石。 专家介绍 黄云腾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新华医院泌尿外科结石亚专业医疗组组长,新华医院“匠心医者”。 学术任职:担任国际尿石症联盟(IAU)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医师分会(CUDA)感染学组委员;中国医促会泌尿健康分会(CUPA)青年委员及“华佗工程”泌尿核心技术培训中心导师;上海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结石学组委员;中国尿石症联盟-EMS结石培训学院讲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德国铂立泌尿结石整体微创治疗方案大中华区培训中心特聘客座教授;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儿童泌尿系结石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专家组成员;《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编委;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高级访问学者。 科研成果:以课题第1责任人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厅局级课题1项。科研成果: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十项。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十篇。 医疗专长:从事泌尿结石临床工作20余年,新华医院泌尿外科结石亚专业医疗组组长,荣获2020年度新华医院“匠心医者”称号。擅长各种泌尿泌尿系结石的腔内微创治疗,包括输尿管软、硬镜碎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术,以及各种复杂性泌尿结石的综合处理。熟练掌握目前国际上最主流、最新的结石微创技术。包括:标准通道 EMS 经皮肾镜取石术,超细经皮肾镜(UMP,带涡流冲石)、超微经皮肾镜(SMP, 带负压吸引),F4.8 可视经皮肾镜(Micro-perc,2 毫米以下通道),斜仰卧截石位双镜(输尿管软镜+肾镜)联合碎石手术,局麻下高危复杂肾结石的处理,小儿泌尿系结石的微创治疗等。 门诊地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门诊时间: 周一下午泌尿系结石主任门诊 周二上午泌尿外科主任门诊 周二下午泌尿外科特需门诊 周四上午儿泌尿结石特需门诊 门诊地点:民航上海医院-瑞金医院古北分院 门诊时间: 周六上午泌尿外科专家门诊(预约方式:瑞金医院古北分院——医院服务——门诊预约——泌尿外科——黄云腾主任医师专家门诊) 新华医院泌尿外科 结石亚专业组 最大程度的脏器保护 最小的并发症发生率 追求最高的结石清除
黄云腾 2024-04-18阅读量932
病请描述:1、餐前喝汤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发表在《美国营养学院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的一项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在主餐前饮用低能量、高蛋白的蔬菜汤,能够显著降低餐后血糖反应。这是因为汤品可以增加饱腹感,延缓胃排空速度,进而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有利于血糖稳定。因此,对于关注血糖管理的人来说,养成餐前喝汤的习惯可能是一个实用的饮食策略。2、绿茶中的儿茶素有助于降低脂肪吸收《营养研究》(Nutrition Research)上的一项研究指出,绿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能够抑制脂肪酶的活性,减少脂肪在肠道中的分解与吸收。这意味着在餐后饮用绿茶可能有助于减少膳食脂肪的利用率,对预防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具有一定作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仅靠饮用绿茶就能抵消高脂饮食的危害,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仍至关重要。3、绿叶蔬菜中的硝酸盐对心血管健康有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上的一项综述指出,绿叶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蓝、芹菜等)富含硝酸盐,这些硝酸盐在人体内经过一系列生物转化后生成一氧化氮。这是一种强大的血管舒张因子,有助于降低血压、改善血流量和氧合。此外,硝酸盐还有抗炎、抗氧化作用,可能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因此,增加绿叶蔬菜摄入是提升心血管健康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饮食策略。[1] Gannon, M. C., Westman, E. C., Nuttall, F. Q., & Rose, R. A. (2003). Effect of a high-protein, low-carbohydrate diet on blood glucose control in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52(12), 2830-2837. DOI: 10.2337/diabetes.52.12.2830[2] Nagao, T., Hase, T., & Tokimitsu, I. (2007). A green tea extract high in catechins reduces body fat and cardiovascular risks in humans. Obesity, 15(6), 1473-1483. DOI: 10.1038/oby.2007.86[3] Kapil, V., Khambatta, C. F., Robertson, A., Caulfield, M. J., Ahluwalia, A., & Das, R. K. (2015). Dietary nitrate provides sustained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a randomized, phase 2,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Hypertension, 65(Ⅱ), 1244-1252. DOI: 10.1161/HYPERTENSIONAHA.115.05619
微医健康 2024-04-18阅读量7036
病请描述:1、吃辣食物可能有助于长寿来自《美国预防医学杂志》的一份研究显示,经常食用辣椒的人相较于不食用辣椒的人,可能寿命更长!这可能与辣椒中含有的「辣椒素」有关。辣椒素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有助于降低心脏病和某些癌症的风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应该开始大量食用辣椒,胃酸分泌过多、心脏不适、便秘、肾脏不好的人群还应少吃辣椒。2、食用蓝莓有助于改善记忆力衰退蓝莓富含抗氧化剂,特别是花青素,这些成分被认为有助于抵抗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氧化应激。一项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研究。追踪了近10年的数据,发现每周至少吃一次蓝莓的老年人,其认知能力下降的速度明显低于不吃蓝莓的同龄人。这提示蓝莓可能在维护大脑健康方面起到积极作用。3、早餐吃鸡蛋有助于全天饱腹感《营养》(Nutrients)期刊上的一项研究表明,相比于高碳水化合物早餐,富含蛋白质的鸡蛋早餐更能增加餐后饱腹感,减少午餐和晚餐时的进食量。鸡蛋富含优质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能有效触发机体的饱腹信号,从而有助于控制食欲和体重管理。因此,将鸡蛋纳入早餐菜单,可能是实现健康饮食和控制体重的有效手段。参考文献:[1] 《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吃辣竟有这么多好处,这几条你肯定不知道!》.健康时报[2] Devore, E. E., Kang, J. H., Breteler, M. M., Wareham, N. J., Grodstein, F. (2012). Dietary intakes of berries and flavonoids in relation to cognitive declin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96(3), 528-537. DOI: 10.3945/ajcn.112.03ⅻ356[3] Vander Wal, J. S., Marth, J. M., Khosla, P., Jen, K. C., & Dhurandhar, N. V. (2005). Short-term effect of eggs on satiety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subjec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 24(6), 510-515. DOI: 10.1080/07315724.2005.10719454
微医健康 2024-04-18阅读量5698
病请描述:儿童肥胖小知识 儿童肥胖是指儿童体内脂肪积累过多,导致体重超过正常范围的现象。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习惯的不健康,儿童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儿童肥胖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最近这几天门诊来了肥胖症的小朋友,11岁,女孩,140的身高,45千克,明显超出标准体重很多,家长很焦虑,担心孩子一直胖下去可能对孩子心理产生不好的影响,以后结婚生子也有一定的影响,经过问诊了解到,孩子肥胖的原因主要是两个,饮食不当和缺乏运动,在饮食上,吃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品越来越多,而这些食品往往口感较好,容易让人过量摄入,孩子长期摄入这些高热量食品,家长对孩子也有些溺爱,没有严格控制孩子的饮食。在运动上,而又缺乏足够的运动,多地依赖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等,导致她的运动量大大减少,最终导致了肥胖。 其实肥胖的原因还有遗传因素和心理因素,遗传因素就是有些孩子天生就有肥胖的倾向,这与他们的基因有关。如果父母双方都有肥胖的历史,那么孩子患肥胖的风险会增加。心理因素就是一些孩子因为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过度进食,导致肥胖。此外,一些心理压力过大的孩子也可能通过食物来寻求安慰,从而导致肥胖。 这位来的家长对肥胖的危害是了解不多的,她目前主要是担心孩子一直胖下去找对象都困难,毕竟身材对于女孩子还是很重要的嘛,我们呢也给家长普及了一下肥胖的危害,肥胖有哪些危害呢,首先是身体健康方面,肥胖会增加孩子患各种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此外,肥胖还会导致关节疼痛、呼吸困难、足弓塌陷等问题。其次是心理健康方面,肥胖的孩子往往会受到同龄人的嘲笑和排斥,这可能导致他们出现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此外,肥胖还可能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他们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适。最后,对学习能力也是有影响的,肥胖的孩子可能因为身体不适而无法集中精力学习,这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未来的发展。 在治疗方面医生也给出了建议,首先合理饮食,如果不控制饮食,体重是减不下去的,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健康、均衡的饮食,控制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品的摄入量。同时,鼓励孩子多吃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健康食品,如果不严加控制孩子的饮食,不是爱她,而是害她。第二,增加运动,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如游泳、跑步、骑自行车等。同时,可以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体育课程,如篮球、足球等。此外,家长也可以陪伴孩子一起进行散步、慢跑等运动。第三,可以辅助一些针对儿童减肥的营养品,配合合理的饮食和运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儿童肥胖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饮食和运动情况,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和治疗儿童肥胖。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儿童肥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生长发育 2024-04-17阅读量2481
病请描述:儿童肥胖对于骨龄的影响 现在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儿童肥胖成为了一个日益严峻且全球性健康问题。肥胖症不仅增加孩子患心脏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而且还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肥胖对骨龄的影响尤为突出,这一点常常被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所忽视。 首先向大家科普一下骨龄的概念:骨龄是指通过观察儿童手腕的X射线片来评估其骨骼成熟程度的一种方法,它是反映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孩子在正常情况下的骨龄与实际年龄基本一致。 但是孩子的成长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也包括营养、遗传和生活方式等,今天重点介绍一下儿童由于肥胖对于骨龄或者说是长高的影响。那么根据我在临床上的经验以及结合各项医学研究显示,大多数的肥胖儿童的骨龄往往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要大。这也表明了,孩子的肥胖不仅与体重增加有关,还会加速儿童的骨骼成熟。换句话说就是肥胖可能导致儿童的生长发育加速,但是我们也要明白生长发育加速并不是早长,也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发育是健康的。 接下来分享一个临床案例,在门诊时遇到一个小男孩(小明),一名10岁的男孩,因为过重被送到医院进行健康检查。小明的体重为68公斤,身高150厘米,按照体质指数(BMI)分类,小明处于肥胖状态。在就诊过程中又对他进行了全面的健康评估,包括进行骨龄测试。结果显示,小明的骨龄为12岁,比他的实际年龄大2年。这项数据说明了小明的身体发育速度超过了同龄儿童。但是这种提前的成熟并不代表健康。因为孩子肥胖而导致的骨龄提前,可能会削弱骨骼的质量,并增加未来患上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因为肥胖影响骨龄的主要机制涉及激素水平的变化,还会引起胰岛素阻抗,进一步增加胰岛素水平,因为胰岛素具有类似生长激素的作用,从而使得肥胖的孩子加速骨骼生长。最值得注意的是,过高的体重还会增加儿童骨骼承重,促使骨骼更早地反应并发展。 面对儿童肥胖及其带来的问题,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要采取积极措施。首先,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均衡的饮食,避免过多的高糖高油食物,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其次,鼓励孩子参与体育活动,增加日常运动量,以帮助控制体重。此外,定期的健康检查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早期识别和干预,可以有效避免肥胖对儿童健康的负面影响。 儿童肥胖是一个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它不仅影响孩子的当前健康,还可能影响他们的长远发展。其中,对骨龄的影响是一个长期以来被忽视的领域。 家长可以通过关注儿童肥胖与骨龄的研究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肥胖如何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定期的检测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使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共同努力一起帮助儿童实现更健康、更快乐的成长。
生长发育 2024-04-17阅读量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