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生殖 > 女性生殖 > 阴道出血 > 内容

阴道出血内容

微小青春期-陈辉

病请描述:微小青春期 患儿,女,1岁零6个月,近期家长发现其乳房有轻度发育迹象,并出现一次性的少量阴道出血。家长担心这是性早熟的表现,遂带患儿至医院就诊。血液检查表明该患儿性激素水平短暂升高,但未达到青春期水平。而影像学检查则表明子宫、卵巢大小正常,无增大现象。根据患儿的年龄、临床表现以及医学检查结果,诊断为微小青春期。 微小青春期是婴幼儿期的一个特殊阶段,通常发生在女性婴儿从出生到约2—3岁期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微小青春期呢? 人体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作为体内重要的内分泌调节系统,出生时候已经基本建立。出生前,由于母体胎盘中大量雌激素水平作用,婴儿的这个内分泌系统暂未启动,而出生之后婴儿的内分泌系统开始独立工作。 同时,受到母体中的雌激素影响,宝宝出生后体内也会残留一部分雌激素。而由于宝宝自身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不稳定调节作用,导致体内的激素水平升高,接近青春发育水平,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发育现象。 尤其是男童,出生后数分钟后就开始调试其内分泌系统,分泌雄激素,所以男童会表现出睾丸轻度增大、阴茎勃起、甚至还有一段时间出现颜面部婴儿痤疮,此现象持续半年左右;女童的内分泌系统反应略慢,但也在数小时之后逐渐调试自己的生殖内分泌系统,间断分泌低水平的雌二醇,所以有些女婴会出现乳房增大,极少数女婴还会出现类似月经的少许出血现象,这些表现可以持续到2-3岁。 针对男女宝宝存在不同的表现如下: 男孩:常在0~6月龄出现。可表现为睾丸增大,部分儿童会有阴茎勃起,甚至出现面部粉刺。但不伴随第二性症出现和睾丸的发育。 女孩:常在0~2岁出现。儿童常会出现乳房肿大、有乳核,或者类似月经来潮的阴道出血等现象。但不伴随子宫和卵巢的发育。 微小青春期可以被视为数年之后真正青春期的一次小型预演。在这个阶段,宝宝的生殖内分泌系统开始调试运行功能,为未来的青春期做准备。 在微小青春期期间,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宝宝的表现,因为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家长发现宝宝出现其他异常症状,如生长加速、阴毛出现等,应及时就医,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理情况。在宝宝发育期间,家长应注意营养均衡,适当带宝宝外出晒太阳,有利于骨骼的生长。

生长发育 2024-06-16阅读量2161

阴道出血症状轻 拖延忽视后果重

病请描述:太长不看版:什么情况属于月经异常,需要尽快看妇科:1.任何情况下连续出血超过7天;2.绝经1年以上再次出血;3.非经期出血;4.月经周期无规律可循(包括周期小于21天或大于35天);5.两个月以上不来月经;6.月经量大导致贫血。 病例一: 33岁的小莉拿着自己的病理报告,大颗大颗的泪滴顺着胖胖的脸颊滚了下来。报告上赫然写着“子宫腔内容物,未分化癌”。 小莉从青春期开始,月经就没有正常过,有时候半年多来一次,有时候一来就是一个月不干净。起初到医院检查过一两次,都说是“青春期功血”,吃点止血药、或者黄体酮,就能改善症状,而且小莉觉得不来月经也少了很多麻烦,自己和家人也就不再在意。成年以后偶尔体检,彩超也说子宫内膜增厚,但是因为未婚,也没有性生活,无法进行刮宫检查内膜病理,也就没有继续深究。 去年开始,小莉的异常出血症状明显了,总是淅淅沥沥的少量出血,一个月没有几天干净的时候,但是也没有肚子疼、贫血的症状,所以她还是拖着,没下定决心去看。2月份,她终于做了针对未婚女性的“阴道内镜”,镜下看到宫腔充满了烂肉样的组织物,医生看了取出的标本连连摇头“恶性可能性大”。小莉术后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可拿到正式的病理报告,还是破防了:“要是十年前月经不正常的时候,我早点好好看病,说不定就不是这个结果了。” 病例二: 王姐今年47岁,身边不时有同龄姐妹步入了更年期,出现月经紊乱、闭经、绝经,所以她自己去年初开始月经紊乱的时候,也没太紧张。有几次出现了非经期少量出血,到医院做彩超,提示宫腔内有不均质回声,医生看了结果说:“虽然更年期有的人确实会不规则出血,但是您的彩超提示宫内占位,建议您做个宫腔镜检查看看占位的性质。”王姐不以为然:“好好好,我好几个朋友绝经前都有类似的出血,过了几个月就彻底干净不来了,我再回去商量商量。” 一年过去了,王姐并没有绝经,但是出血的情况也并没有加重。一月份她想起来复查了个彩超,提示宫内占位比去年大了一点,供血很丰富,医生再次劝她做个宫腔镜检查,她终于同意了。手术中从宫腔内取出的是一团团的糟脆组织物,病理报告上写着“低分化子宫内膜癌”。 病例三: 30岁的花花备孕2年多总是怀不上,最近半年还总有排卵期出血,老公有些着急,就催她到医院看看。彩超提示“子宫内膜回声不均,内见0.5*1cm强回声”,可疑子宫内膜息肉。看到彩超报告,医生说:“子宫内膜息肉会占据宫腔的位置,导致受精卵不能着床、受孕困难、胚胎停育,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建议尽快宫腔镜检查,切除息肉,同时明确病理是否为良性”。 花花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很快就做了宫腔镜检查,同时切除了宫腔内的息肉,一周后病理结果提示良性子宫内膜息肉。在医生的指导下,术后第二个月,花花就成功受孕,怀胎十月,如愿以偿的做了妈妈。 妇科异常阴道出血的常见病因有:器质性病变,比如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子宫内膜癌,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腺肌症,宫颈息肉,流产继发胚物残留,子宫瘢痕憩室,子宫动静脉瘘;功能性疾病,比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功能减退、黄体功能不足、甲状腺功能异常。 出现异常出血到妇科就诊,首先需要验孕、阴道检查、超声检查,明确出血部位是阴道、宫颈还是宫腔,酌情还需要空腹抽血查性激素和甲状腺功能。如果可疑有宫颈或宫腔内病变,比如宫颈管息肉、子宫内膜增厚、异常回声、回声不均匀、宫腔内占位性病变,或者药物保守治疗不能控制出血者,都需要尽快做宫腔镜检查,明确病变类型,同时治疗。 另外,现在女性平均生育年龄推迟,不少35岁未孕女性存在受孕困难的情况,也需要尽快就医,明确是否有子宫内膜息肉,影响怀孕。需要做试管婴儿的女性,通常也需要做宫腔镜检查了解子宫内膜有无病变、炎症,以免胚胎移植着床失败。 宫腔镜检查和手术属于微创诊疗,手术仅通过阴道和宫颈,不用开刀,使用输液的静脉麻醉,睡一觉就能完成手术。术中发现宫内病变比如息肉、粘膜下肌瘤,可以同时切除,完成治疗。

阮冀 2024-06-14阅读量2305

如何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癌

病请描述: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子宫内膜组织中,这是一种严重影响女性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该疾病的发生通常起源于子宫内膜的细胞,如果这些细胞发生异常增生并恶变为癌细胞,就会形成子宫内膜癌。因此,对于女性而言,了解子宫内膜癌的早期发现方法,提高预防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了解子宫内膜癌的症状和风险因素对于早期发现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常见的子宫内膜癌症状包括异常阴道出血尤其绝经后阴道出血、盆腔疼痛以及腹部肿块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暗示着子宫内膜存在异常,需要引起女性的高度重视。此外,一些特定的风险因素也会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概率,如年龄、遗传因素比如林奇综合征、肥胖以及长期使用激素替代疗法等。了解这些风险因素,女性朋友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降低患病风险。 其次,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筛查是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手段。妇科医生通过专业的检查和筛查手段,能够及时发现子宫内膜的异常变化。例如,妇科超声和核磁共振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子宫内膜的形态和结构,有助于医生发现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或肿瘤的迹象。此外,宫腔镜下子宫内膜高质量图像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成为早期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甚至可以近似于这些病变的组织学诊断。根据病变的可疑程度,宫腔镜检查下的不同特征可以在妇科医生和病理医生之间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为子宫内膜活检提供指导意义。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在宫腔镜镜下具有特有的形态学特征,包括:异型血管、表面不规则、坏死和多种肿瘤样生长形态(如乳头状、息肉状或结节状)。然而,由于医生的主观影响和患者子宫内膜形态的多样性,这些判断标准的准确性仍存在争议。因此,在进行宫腔镜检查并得出结论之前,有必要充分综合临床因素和患者的个体因素。 总之,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癌对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至关重要。通过了解疾病的症状和风险因素、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筛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法,可以帮助提高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

刘平 2024-06-13阅读量1970

子宫间质肉瘤

病请描述:子宫间质肉瘤(UterineSarcoma)是一种起源于子宫平滑肌或结缔组织的罕见恶性肿瘤,占所有子宫恶性肿瘤的1-3%。它通常发生在更年期后的女性中,但也可在任何年龄发病。由于其罕见性和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诊断和治疗常常具有挑战性。 分类和病理特征: 子宫间质肉瘤主要分为两大类: 1.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来源于子宫平滑肌细胞,是最常见的类型。 2.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stromalsarcoma):来源于子宫内膜下的结缔组织。 此外,还有更少见的类型,如未分化肉瘤和混合型肿瘤。 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肿瘤的细胞呈现出异常的增长和分化,细胞核可能增大、形状不规则,有丝分裂活跃。 临床特点: 子宫间质肉瘤的症状可能包括: -异常阴道出血,尤其是在绝经后。 -盆腔疼痛或压迫感。 -肿块或肿瘤可通过妇科检查发现。 -系统症状,如体重下降、疲劳等。 诊断: 准确诊断子宫间质肉瘤需要综合多种方法: 1.影像学检查:超声、CT扫描、MRI可以帮助检测肿瘤的大小、位置及是否有转移。 2.组织病理学:通过活检取得的组织样本进行显微镜检查,确定肿瘤性质。 3.血液检查:CA-125等肿瘤标志物可能在一些患者中升高,但不是特异性指标。 治疗: 治疗策略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分期、大小以及患者的健康状况: 1.手术:通常首选的治疗方法,包括全子宫切除术加双侧附件切除术,有时还需要淋巴结清扫或肿瘤减灭术。 2.放疗:对于手术后残留的肿瘤或不能手术的患者,可以采用放疗。 3.化疗:对于晚期或复发的子宫间质肉瘤,可采用多药联合化疗。 4.靶向治疗和激素治疗:针对某些特定类型的肿瘤,可使用靶向药物或激素治疗。 预后: 子宫间质肉瘤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大小、分化程度、是否侵犯周围组织或器官、有无远处转移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总结: 子宫间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疾病,其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识,及时就医并进行个体化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新的治疗方法和策略将不断涌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和生活质量。

屈国伦 2024-04-11阅读量964

138厘米的终身之痛-梁黎

病请描述:138厘米的终身之痛 所谓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讲的就是好的时机不可放过,失掉了不会再来。有些事、有些病,你没有抓紧时机去做、去治,将会延误终身,造成终身之痛。今天,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并针对这个故事,探讨一下为了不延误时机,哪些情况需要我们刨根究底、当机立断! 某天上午,一位长相甜美、个头不高的12岁河南农村女孩笑笑被眉头紧锁的父亲带进诊室。笑笑四肢匀称、肩部不宽、胸部丰满、腰部较窄,臀腹部较浑 圆,已然是成熟 女性的体型;可一量身高,笑笑才1米38。这个年龄,本是窜个子的时候,但笑笑近1年身高丝毫未增加。笑笑的父亲身高1米72,母亲身高1米59,她的遗传靶身高应该在1米59左右。随后拍了手骨片一查,笑笑的骨龄已是成年人的骨龄,所有的骨缝已闭合。她的身高将永远定格在1米38。 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孩子在一年前(11岁)就停止长高了呢? 追问病史,笑笑4岁不到就出现阴道出血,初起每年几次,每次持续2~3天,量不多,曾在当地医院就诊,病因未明。在笑笑7岁的时候,就有了规律的月经,乳房逐渐丰满;因为当时笑笑的身高略高于同龄人,没有头痛、视力减退等任何不舒适的感觉,因此,没有引起家人的重视。可是,在笑笑10岁的时候,同学们开始窜个子了,身高一个一个超过了她。从1年前开始,笑笑的身高就再也没有增加过,父母这才着了急。通过当地医生的介绍,父亲满怀希望,带着笑笑从千里之外的河南来到杭州。 可是,失望马上接踵而至。拍好手骨片不到半小时,通过电脑阅片就已知道,笑笑所有的骨缝已闭合,没有长高的空间了。只能一声长叹!回天无力啊!欲哭无泪的父亲要医生签字退了已付费的头颅磁共振,拒绝了其他任何检查。138厘米成了笑笑和他父亲的终身之痛! 虽然,导致笑笑最终身高定格在1米38的确切病因,我们目前不得而知。但是,根据病史,性早熟是可以明确的;而且中枢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在笑笑不到4岁、出现阴道出血时,能够到儿科内分泌专科检查、明确性早熟类型和病因并采取抑制性腺轴、抑制骨龄的治疗措施,现在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可惜的是“时光不能倒流”啊! 为了不再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笑笑,我们来探讨一下,什么情况下的性早熟需要引起家长和医生的重视,一定要刨根究底弄清病因,当机立断进行治疗的。 性早熟指的是:女孩在7.5岁前、男孩在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包括乳房增大,或出现腋毛、阴毛、胡须,或有变声、喉结等)及内外生殖器官发育(如男孩睾丸、阴茎增大,女孩B超提示卵巢增大等),女孩在10岁前月经来潮也属于性早熟。符合性早熟定义、又有下列表现之一的,均要引起家长和医生的特别关注: 1、阴道有分泌物或阴道出血(除外新生儿期); 2、乳晕增大或色泽变深; 3、溢乳; 4、出现较明显的阴毛和腋毛; 5、外阴色素沉着; 6、阴蒂肥大; 7、短期内骨龄增加明显; 8、伴有生长加速; 9、两侧睾丸明显不等大; 10、皮肤色素沉着、多毛; 11、有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 12、有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等。 有上述情况的性早熟孩子一定要转诊至儿科内分泌专科检查,判别性早熟类型,查找原因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切勿耽搁!

生长发育 2024-02-15阅读量2190

“三步走&rdq...

病请描述:在前面我们讲过,接种了HPV疫苗的人群仍然建议进行宫颈癌的筛查;多年以来,随着大家的健康意识的增强,宫颈癌的筛查已经成为女性日常体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人对宫颈癌筛查仍然是一知半解。那么今天就来为大家详细讲讲什么是宫颈癌的“三步走筛查”,或者又叫“三阶梯筛查”。 1.什么是宫颈癌的三阶梯筛查? 为规范筛查、诊治、管理宫颈癌前病变做好早诊早治,阻断宫颈癌的发生,全世界对宫颈癌筛查制定了“三阶梯筛查”标准诊疗程序。第一阶梯是宫颈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查,第二阶梯是阴道镜检查,第三阶梯是组织病理学检查。一般来说,宫颈癌筛查的基本流程是一个阶梯一个阶梯来的,首选细胞学和HPV检查,当结果有异常的时候,再进行阴道镜检查,如果诊断觉得还不够充分,就再进一步做组织病理学活检。“三阶梯筛查”在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诊疗程序中缺一不可并且不可颠倒顺序,只有在规范的筛查流程下才能有效的识别出宫颈癌前病变,从而阻断宫颈癌的发生发展。 2.为什么要进行宫颈癌的筛查? 通过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将宫颈癌前病变及时诊断和处理,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提高宫颈癌的治愈率和生存期,极大改善患者的预后;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妇女来说,完善宫颈癌的筛查,有利于在妊娠前发现宫颈疾病,从而早期治疗干预,避免妊娠后出现症状再检查,此时疾病的诊治往往比较被动,还可以导致流产等不良妊娠事件的发生。也得益于宫颈癌筛查的宣传和开展,目前宫颈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都有了大幅度的下降。这并非是一句口号,宫颈癌高发于经济落后地区,主要原因是疫苗和筛查的不普及,而我国目前宫颈癌的发病率仍占全世界近1/3。 3.宫颈癌这些检查是怎么做的? 目前宫颈细胞学检查常用TCT检查,全称叫液基薄层细胞检查。医生会用一个小毛刷在宫颈口的位置旋转几圈,将宫颈鳞柱交界处及颈管内细胞刷下来一部分,然后医生通过观察宫颈细胞形态评估宫颈细胞是否发生病变及其程度;HPV检查则是通过分子生物学的办法检测宫颈细胞中是否有HPV的感染,以及对HPV的危险度进行分级。目前临床上多将两者联合进行筛查。 阴道镜检查简单来说就是用一个放大镜去观察外阴、阴道和宫颈,借以观察肉眼看不到的阴道和宫颈较微小的部分。对于可疑病变的部位,还会进行醋酸白试验和碘染色试验,据此明确病变部位及范围。一般来说,醋酸白着色,碘试验不着色的区域为可疑病变部位。一般会在可疑病变部位取一块组织下来进行活检,也就是第三阶梯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能最终判断宫颈的病变情况,从而指导下一步的治疗方法。 4.如何及早发现宫颈癌? 宫颈癌的常见症状包括:阴道出血、同房后出血、绝经后出血、分泌物有异常臭味且经治疗无好转。但有些早期宫颈癌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因此想要早期发现宫颈癌,首先就是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的“三阶梯”筛查。当然,如果出现了上述任何症状,更需要及时就医,早期诊断与治疗意味着良好的预后。 5.宫颈癌筛查的结果怎么看? 宫颈癌的发展是从正常组织到癌前病变再到宫颈癌这样的一个过程。大家看不懂宫颈癌的筛查结果,主要是不清楚癌前病变的分类。癌前病变是指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这时候细胞形态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又还没有到癌细胞的地步。如果癌前病变长期存在,可能在一定因素下会转变为癌。宫颈癌的癌前病变我们一般较宫颈上皮内瘤变。在以往,一般将上皮内瘤变分为CIN 1级、2级和3级,但在2014年之后WHO推荐将其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SIL)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SIL),级别越高,细胞病变越严重,恶性程度越大。 有时候患者还会看到一些其他的缩写,如ASC-US、ASC-H、AGC等。ASC-US是指非典型意义的鳞状细胞或不能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就是说结果不能确定这些细胞是否异常,一般需要复查或进一步检查;ASC-H是指非典型鳞状细胞不排除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就是说虽然不能明确意义,但倾向于有病变;AGC是指非典型腺细胞,是说明病变来源于腺上皮而不是鳞状上皮,可能来源于宫腔也可能来源于宫颈。 6.什么时候需要开始筛查宫颈癌? 根据美国癌症协会2020年发布的筛查建议,<25岁的人群由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低,很多人也会出现一过性的HPV感染,过度治疗影响日后生育生产,因此不推荐进行筛查;对于25-65岁的人群,推荐首选5年做一次HPV检查,次选5年做一次联合检查或者3年做一次细胞学检查;对于>65岁的人群,如果10年内连续2次HPV检查阴性,或连续2次联合筛查阴性,或3次连续细胞学筛查阴性,且最后一次筛查在间隔时间内,就可以终止宫颈癌的筛查。对于接种HPV疫苗后的人群,筛查建议与未接种人群是一致的。对于子宫切除术后的人群,如果最近5年内没有HSIL及其以上的病史,就可以终止筛查。对于没有过性生活的人群,因为感染HPV的几率极低,也无需常规筛查。然而,我个人建议开始性生活的女性就要开始进行宫颈癌筛查,经济情况允许者每年复查HPV及TCT,即便子宫切除或>65岁人群也应进行HPV及TCT检查,如无性生活且最后一次检测HPV为阴性,可酌情延长检查间隔。 7.宫颈癌的筛查需要注意什么? ①月经期间不能进行筛查,需要月经干净后3-7天再进行筛查; ②48小时内禁止阴道灌洗、上药、使用阴道避孕药和宫内节育器; ③采样前24h内不要有性生活; ④检查前不要盆浴或清洁阴道,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⑤做完筛查后可能会有少量出血,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治疗,不必过于惊慌。 8.筛查结果出现异常怎么办? 临床上对于宫颈癌筛查结果异常的患者有标准的管理流程,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必要了解地过于详细,大家只需要知道大概的策略就够了。简单来说,如果TCT检查的结果无异常,HPV的结果是阴性或没有高危型的HPV感染,且两者没有同时异常,那么只需要定期复查即可;如果患者TCT结果有异常和/或高危型HPV感染,需由医生综合判断是否需进行阴道镜检查及活检。对于结果是HSIL或已经有癌细胞的患者,就需要进行宫颈锥切术甚至是子宫全切术了。因这个阶段的变化繁复,检查及治疗措施根据诊断的细微差别就产生较大的变化,所以此处不进行科普,需具体咨询主诊医师,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简单总结一下:当TCT结果提示异常或HPV16、18等高危型HPV感染时建议咨询医生,必要时进行阴道镜活检,根据阴道镜活检结果再决定下一步治疗策略。 9.什么是宫颈癌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针对于宫颈癌的病因预防,目前公认宫颈癌是一种感染性疾病,而且明确其是高危型HPV感染引起的感染性肿瘤。所以在一级预防时,推荐给予适龄人群宫颈癌疫苗,即HPV疫苗。 二级预防:也就是今天讲的宫颈癌的“三阶梯”筛查策略。 三级预防:是指当宫颈出现病变后,如筛查发现上皮内瘤变时进行及时宫颈锥切、宫颈电刀环切等治疗,预防其发展至宫颈癌。对于出现宫颈癌的患者,早期治疗,从而避免发展至晚期节段。 三级预防是在一个更大的层面预防宫颈癌发生的策略,略作了解即可。总体来讲,宫颈癌是一个20+到80+均可发生的癌症,并且是个易于早期发现、,能够预防的癌症,因此,我个人并不完全赞同国际指南给出的筛查间隔,建议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年做好宫颈筛查,能够极大地降低我国宫颈癌的发生,即便已发生宫颈癌,早期的存活率和晚期亦不可同日而语,这是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

武欣 2023-10-27阅读量1932

宫颈癌“一刀切&...

病请描述:宫颈癌,一个幽灵,一个纠缠女性朋友的幽灵。在中国,它已经成为女性第二大最常见的肿瘤,威胁着女性的健康。近些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年轻化趋势。面对已经确诊的宫颈癌,许多坚强的女性朋友们选择通过手术的方式积极治疗。“一刀切”地将病灶切除,是否意味着一劳永逸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无论采用了何种手术方式,出院后均需要定期随访,为治疗续上一份“保险”。这不仅是进行术后疗效评估对疾病及时进行复发监测,更是加强医患沟通,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方式。为了方便大家参考,下面将奉上一份“手册”介绍宫颈癌术后随访的关键信息,为取得最终的胜利“保驾护航”。【随访时间】国际上公认的《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中明确建议:宫颈癌治疗后应定期进行随访。在治疗后的2年内,每3~6个月随访1次;治疗后的第3~5年,每6~12个月随访1次;治疗5年后,每年随访1次。《2015年FIGO癌症报告》指出,如果5年后依然无异常,就可以将随访转为常规筛查。对于宫颈癌术后的高危患者,随访间隔应相应缩短,比如术后第1~2年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体检】既然随访主要是监测病情的功能,那是不是定期到医院做个体检就可以代替呢?当然不是的!疾病的治疗就像是病人和医生共同完成的一项“小组作业”,需要双方及时沟通,共同努力。而随访就是双方沟通,对后续治疗方案进行调整的过程。随访的过程中,病人首先向医生说明近期的恢复情况,是否有异常症状等。医生为病人开具一些检查,并根据这些检查的结果,结合病人主观的症状,对病情变化做出判断,以调整接下来的治疗方案。除此之外,《NCCN癌症生存指南》还提出:当术后病人随访时,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复发症状提示迹象的教育如白带异常,体重减轻,厌食;骨盆、臀部、背部或腿部疼痛,持续咳嗽等。同时,医生也会给患者提供在健康的生活方式、肥胖、营养和锻炼方面的建议。【随访查什么】《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指出:宫颈癌术后应定期询问病史,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宫颈-阴道细胞学检查,并进行仔细的临床评估。一般的宫颈癌术后随访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询问病史由患者向医生叙述近期的身体症状,包括是否有阴道出血或分泌物增加,是否出现体重减轻、厌食、腹部或盆腔疼痛,是否有泌尿系统症状或排便改变等。这些详细的症状需要患者留心身体的情况,不放过一个细节。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症状背后就蕴藏着大的问题。2、查体仅靠病人自我的叙述是远远不够的。在询问病人近期的症状后,医生会主动用“视触叩听”的查体方法,对病人的身体进行进一步检查。比如,触诊腹股沟淋巴结,判断淋巴结是否肿大;触诊骨盆部位,判断盆腹腔是否有可触及的肿块。当然,妇科检查也是必不可少,查体出现的这些异常,往往与病情的变化相关。3、宫颈-阴道细胞学检查这是宫颈癌临床指南中特别指出的,宫颈癌术后患者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宫颈-阴道细胞学检查。如果患者术后保留了生育功能,那么就应当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如果未能保留宫颈,则进行阴道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可以直观地判断原来的病变部位有没有发生新的病变,对病情监测有很大的帮助。4、影像学检查如果随访的患者发现了可能复发或转移的异常表现,那么需要进一步的影像检查来明确诊断。在宫颈癌的初始诊断性检查和分期中,常常使用PET联合CT(PET/CT)检测。而对于有高风险发生局部区域复发的患者,建议在治疗后的3-6个月进行PET/CT 检查,查找是否有早期或无症状的复发。增强MR及CT也是局部检查的经典高效手段,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可以将复发“扼杀在摇篮中”。5、疾病宣教这是随访中十分重要,但也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许多患者因为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出现复发、转移的异常症状也并没有引起注意。因此,医生在随访中向病人讲解疾病的潜在症状,并教会病人留意这些可能的症状,帮助病人定期自我检查,成为自己健康的责任人。

武欣 2023-10-26阅读量1062

宫颈癌“一刀切&...

病请描述:宫颈癌,一个幽灵,一个纠缠女性朋友的幽灵。在中国,它已经成为女性第二大最常见的肿瘤,威胁着女性的健康。 近些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年轻化趋势。面对已经确诊的宫颈癌,许多坚强的女性朋友们选择通过手术的方式积极治疗。“一刀切”地将病灶切除,是否意味着一劳永逸呢?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无论采用了何种手术方式,出院后均需要定期随访,为治疗续上一份“保险”。 这不仅是进行术后疗效评估对疾病及时进行复发监测,更是加强医患沟通,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方式。 为了方便大家参考,下面将奉上一份“手册”介绍宫颈癌术后随访的关键信息。 【随访时间】 国际上公认的《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中明确建议:宫颈癌治疗后应定期进行随访。在治疗后的2年内,每3~6个月随访1次;治疗后的第3~5年,每6~12个月随访1次;治疗5年后,每年随访1次。 《2015年FIGO癌症报告》指出,如果5年后依然无异常,就可以将随访转为常规筛查。对于宫颈癌术后的高危患者,随访间隔应相应缩短,比如术后第1~2年每3个月随访1次。 【随访≠体检】 既然随访主要是监测病情的功能,那是不是 定期到医院做个体检就可以代替呢? 当然不是的!疾病的治疗就像是病人和医生共同完成的一项“小组作业”,需要双方及时沟通,共同努力。而随访就是双方沟通,对后续治疗方案进行调整的过程。 随访的过程中,病人首先向医生说明近期的恢复情况,是否有异常症状等。医生为病人开具一些检查,并根据这些检查的结果,结合病人主观的症状,对病情变化做出判断,以调整接下来的治疗方案。 除此之外,《NCCN癌症生存指南》还提出:当术后病人随访时,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复发症状提示迹象的教育如白带异常,体重减轻,厌食;骨盆、臀部、背部或腿部疼痛,持续咳嗽等。同时,医生也应给患者提供在健康的生活方式、肥胖、营养和锻炼方面的建议。 【随访查什么】 《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指出:宫颈癌术后应定期询问病史,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宫颈-阴道细胞学检查,并进行仔细的临床评估。 一般的宫颈癌术后随访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01、询问病史 由患者向医生叙述近期的身体症状,包括是否有阴道出血或分泌物增加,是否出现体重减轻、厌食、腹部或盆腔疼痛,是否有泌尿系统症状或排便改变等。这些详细的症状需要患者留心身体的情况,不放过一个细节。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症状背后就蕴藏着大的问题。 02、查体 仅靠病人自我的叙述是远远不够的。在询问病人近期的症状后,医生会主动用“视触叩听”的查体方法,对病人的身体进行进一步检查。比如,触诊腹股沟淋巴结,判断淋巴结是否肿大;触诊骨盆部位,判断盆腹腔是否有可触及的肿块。当然,妇科检查也是必不可少,可以检查阴道是否出现凸起、结节病灶。而查体出现的这些异常,往往与病情的变化相关。 03、宫颈-阴道细胞学检查 这是宫颈癌临床指南中特别指出的,宫颈癌术后患者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宫颈-阴道细胞学检查。如果患者术后保留了生育功能,那么就应当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如果未能保留宫颈,则进行阴道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可以直观地判断原来的病变部位有没有发生新的病变,对病情监测有很大的帮助。 04、影像学检查 如果随访的患者发现了可能复发或转移的异常表现,那么需要进一步的影像检查来明确诊断。在宫颈癌的初始诊断性检查和分期中,常常使用PET联合CT(PET/CT)检测。而对于有高风险发生局部区域复发的患者,建议在治疗后的3-6个月进行PET/CT 检查,查找是否有早期或无症状的复发。除PET/CT外也可采用MRI与CT结合进行检查。此外,肿瘤标记物的检测也具有一定意义。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可以将复发“扼杀在摇篮中”。 05、疾病宣教 这是随访中十分重要,但也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许多患者因为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出现复发、转移的异常症状也并没有引起注意。因此,医生在随访中向病人讲解疾病的潜在症状,并教会病人留意这些可能的症状,帮助病人定期自我检查,成为自己健康的责任人。

武欣 2023-03-02阅读量1021

宫颈癌发病越来越年轻化是怎么...

病请描述:宫颈癌是发生在女性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也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危害着女性的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虽然近40年来世界范围内宫颈癌的发病率死亡率都呈下降趋势,但新发宫颈癌的平均发病年龄也在降低。在我国,近年来感染宫颈癌的患者中,15~44岁的人数在逐年上升,感染平均年龄也在下降。也就是说,宫颈癌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 为什么宫颈癌发病会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呢? 这主要与宫颈癌本身的特点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从宫颈癌的特点来看,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 1.宫颈癌主要是由高危型HPV感染导致的,而高危型HPV主要通过性传播。 宫颈癌是一种病因明确的癌症,超过99.7%的宫颈癌都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HPV的主要传播方式是性传播,只要是有性生活的个体,就存在感染HPV的风险。数据显示,我国女性HPV感染率为19.1%,有80%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感染过一次HPV。另外,HPV感染不分性别,男性也有可能感染,再通过性传播给女性。 2. HPV感染在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很难早期发现。 只有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才会让正常的宫颈朝着癌前病变甚至宫颈癌方向发展,这一过程需要数年。高危型HPV在感染人体后,甚至是感染后已经发生病变、癌变后,都并不会产生任何症状。这一方面会导致人们忽视了HPV的感染,直到出现明显症状,如不正常阴道出血时,已经错过了宫颈癌治疗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HPV感染的隐匿性,我们无法判断哪些人感染了HPV,尤其是男性感染后没有任何表现,却可以传递给性伴侣,这给HPV的传播创造了更多机会。 3. 宫颈癌的筛查和诊断需要定期复查。 由于即使是高危型HPV感染,早期也往往没有任何症状,因此只能通过HPV检测和细胞学检查(TCT)来确认。这些检查通常包括在常规的体检项目中,但是不是做完一次检查就可以高枕无忧,一般需要定期检查。另外,如果发现高危HPV感染或细胞学检查异常,还需要进一步进行阴道镜检查才能进一步明确是否存在宫颈癌。 4. HPV疫苗可以预防宫颈癌,但保护率并不是100%。 目前,市面上的HPV疫苗主要有三种:2价、4价、9价,其中,2价疫苗可以预防70%的宫颈癌,4价可以预防70%,9价则可以预防90%的宫颈癌。尽管HPV疫苗的保护率已经很高了,但仍无法达到100%。所以即使是接种了疫苗,仍需要按时进行宫颈癌筛查。 从人们生活习惯改变来看,也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 1. 首次性行为提前。 高危型HPV的主要传播方式是性传播。 研究发现,由于年轻女性宫颈免疫功能未发育完全,因此过早性行为可以增加宫颈癌的发生风险;此外,首次性行为过早可能导致的性伴侣增多,人工流产次数多,也都是感染宫颈癌的高危因素。而国家计生委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首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只有15.9岁。首次性行为提前,是宫颈癌发病呈年轻化趋势的重要原因。 2. 年轻人开放的性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前年轻人的性观念越来越开放。但性观念开放了,相应的自我保护能力却没有跟上,有些年轻人会存在多个性伴侣,还有的年轻人会拒绝使用安全套而选择使用避孕药,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感染HPV的风险。 3. HPV 疫苗接种率较低。 宫颈癌是目前唯一一种有明确预防手段的癌症,那就是接种HPV疫苗。然而,目前我国女性的HPV疫苗接种率仍不足3%。另外,目前我国HPV疫苗的接种主要针对女性开展,而实际上男性也是HPV病毒的重要传播者,也有接种HPV疫苗的必要。 4. 宫颈癌筛查率较低。 除了接种疫苗以外,宫颈癌筛查也是有效预防宫颈癌的重要措施。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宫颈癌筛查工作方案》要求,到2025年底,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率要达到50%以上。然而,目前我国适龄女性筛查覆盖率仍未达到这一标准。 总而言之,目前宫颈癌的发病已经呈现年轻化趋势,我们应该警惕起来,尽早接种HPV疫苗,按时进行宫颈癌筛查,做好自我保护,不要让自己处于发生宫颈癌的危险之中。

武欣 2022-12-17阅读量2025

宫颈无声的呼救,你注意到了吗?

病请描述:随着近年新媒体的发展,有一种疾病走入我们的视野,那就是——宫颈癌。 伴随这个名字而来的,还有大家颇为关注的HPV疫苗接种问题。作为第一种可以通过疫苗预防的肿瘤疾病,宫颈癌可以通过定期筛查达到预防和早期治愈的效果。所以,各位女性朋友们,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宫颈癌早期的无声呼救。 信号一:出血 也许女性朋友们会问了:“出血不就是来月经吗?这能看出什么异常呢?” 这里所说的出血,当然不是每月规律的经血,而是非生理期时出现的少量阴道出血,以及绝经后的阴道出血。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被视为月经不规律、月经失调,或者更年期的表现。 然而,宫颈癌的首发症状就包括阴道异常出血。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即使不是宫颈癌早期,也有可能是其他妇科疾病。 信号二:接触性出血 接触性出血经常在夫妻同房后发生。或者是在妇科检查时,用棉签轻轻接触宫颈后,出现出血的情况,内裤上也会出现红色或褐色的分泌物。 信号三:白带异常 宫颈癌早期也可表现为阴道分泌物(白带)增多,颜色呈白色或混有血色,或者稀薄如米泔水样,分泌物伴有腥臭味。白带异常不具有特异性,许多妇科疾病都会引起。当发现阴道分泌物异常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检查,确诊或排除疾病。 尽管人们闻“癌”色变,但面对宫颈癌时,我们并不是一筹莫展。宫颈癌最常见的类型是鳞癌和腺癌。病变的发生发展大都有迹可循,及时发现早期病变,并通过正规的治疗,可有效阻止病情的进展。 除了密切关注宫颈癌的三大早期信号,健康人群也应当定期进行宫颈癌的筛查。 既往欧美各国的指南,出于社会经济学的考虑,所建议筛查周期较长。根据临床观察的发病规律:建议有性生活的女性每年筛查HPV和TCT。 对于25岁以下的女性:如果没有性生活的话,不需要常规筛查,尽量接种HPV疫苗预防。 对于25-65岁的女性:考虑到我国的HPV疫苗接种率以及宫颈癌发病的特点,建议每年进行一次HPV和细胞学联合筛查,可以及时发现早期病变。 对于65岁以上的女性:如果此前的筛查结果为阴性,宫颈不存在病变情况,65岁后可2-3年筛查一次。如果此前有宫颈病史,在病变自然消退,或经过临床治疗后,听从医生的建议随诊。 按照欧美指南,出于社会经济学等方面的考虑,所建议筛查周期较长。根据我们临床观察到的宫颈癌发病规律,我个人建议有性生活的女性每年要查HPV和TCT 我们常说的HPV,和宫颈癌究竟有什么关联呢? 研究发现,存在HPV感染,尤其是高危型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癌最主要的原因。其他如性生活过早,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有不洁性生活史,免疫抑制状态者等等,都是宫颈癌的高危人群,应当增加筛查的频率,进行更密切的随访复查。 我们是自己健康的主人,在日常生活当中,留心疾病的“早期信号”。 即使接种过HPV疫苗,也只能对部分病毒产生抵抗力,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一些接种者仍然可以发生HPV的持续感染,还有一些宫颈癌的发生,与HPV的感染无关。这就意味着,关注早期信号,定期筛查,做健康的“守门人”,是预防宫颈癌的最好方式。

武欣 2022-11-26阅读量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