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口腔 > 声音异常 > 内容

声音异常内容

今日话题:一次科普、一次偶遇...

病请描述:今日话题:一次科普、一次偶遇、一生改变 没事的时候,看看医生的科普,或许有一天会帮到您。不信,您来看~~~ 53岁帅哥,在上海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然而,多年以来,饱受疾病的困扰,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21年前(2002年),跑百米,就开始自感右侧下肢相对无力,右侧上肢蚁咬感明显,虽经多方求治,效果不明显,上述症状逐年加重,每天在磕磕绊绊中艰难前行。 帅哥平时声音宏亮。然,自患病以来,声音也逐渐低沉、音调变低、语速变慢、后音拖长明显,吃饭/饮水偶有呛咳。 4年前(2019年),患者在外按照脊髓疾病完成手术,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疾病仍进一步加重。 右侧上肢:出现肌力进行性下降,肌肉萎缩,尤以右侧骨掌肌为重,痛觉减退,右侧上肢欠灵活; 右侧下肢:麻木加重,肌力进一步下降,平躺不能自行抬离床面,行走拖行下肢,需要拐杖辅助行走。右侧肢体和躯干无冷热感觉,也无痛觉,膝腱反射活跃; 左侧下肢:肌力也出现下降(4-); 右侧指鼻实验(+),双侧巴氏征(+) 右手持筷夹菜困难,洗脸需要靠着梳妆台,坐下会突然坠落在床上,走路需要拐杖…… 帅哥的生活质量进行性下降中…… 一次科普,帅哥无意间看到了,决定过来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 长年的疾病折磨,帅哥面色苍黄、暗淡无光、面容憔悴、拄着拐杖、艰难而至、带着一大摞片子……,这就是初次见面的场景。 有难相求,医者必当全力以赴。 我们认真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完善检查,脑血管似乎也没啥阳性发现,手术都已经做完了,让他回去继续原方案治疗或者继续康复,似乎更为合理。 然,老师和前辈们教导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要轻易下结论。 毕竟,医生的一句话有可能会改变患者的一生。 职业的严谨性让我们丝毫不敢懈怠和臆断,我们进一步为帅哥完成术中几个特殊检查,一帧帧分析血管情况,终于发现外形基本正常的颅内血管存在两处高度隐匿的夹层。开始,院内院外的小伙伴们还对此表示质疑。然,仅仅间隔三天,右侧这个隐匿性的夹层已经明显进展。 术中(2023年6月12日,星期一),面对进展的夹层,远端已经几乎不显影,可见“鼠尾征”。医生,挥汗如雨,连续奋战6小时,终于为帅哥消除了这个困扰他21年的疾患。 方向对了,惊喜无处不在。 术后3小时监护室探视病人,苏醒好,自诉感觉比术前好……; 术后次日,患者刚转出监护室,自诉与术前明显不一样了,感觉变好了很多,苍黄的脸也变得面色红润,暗淡的眼神变得炯炯有神,声音由低沉明显变得清晰宏亮,肢体明显有力量了,尤其不能抬离床面的右侧下肢可以轻松抬离床面了。惊喜,不再遥远。毕竟,术后还不到24小时……… 患者见到医生的第一句话,我要是早点来就好了;家属见到医生的第一句话,感觉变了一个人,面色也红润了,以前一直是苍黄色;女儿见到老爸的第一句话,我爸和以前不一样了……… 术后第二天查房,右侧肢体和躯干痛觉完全恢复正常,右侧肢体肌力正常,已经开始下床扔掉拐杖自行行走…… 相信帅哥后面还会越来越好:扔掉拐杖、重新站立、走到单位、惊喜同事、不再是梦。 一个科普,一个偶遇,一生改变。这次,帅哥终于消除了困扰自己21年的疾患,也算不枉此行。 当被疾病困扰(诸如,颅内杂音、头痛、头晕、晕厥、嗜睡、痴呆、记忆力减退、肢体无力、斗眼、眼睑下垂、复视、突眼充血、视物模糊、言语不清、声音改变、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感觉减退、肢体无力、走路不稳等异常)一直找不到原因的时候,记得看看脑血管病医生哦。

赵开军 2023-06-14阅读量1313

恼人的耳鸣

病请描述:‘耳鸣,又称耳蜗症、耳鸣症,是一种常见的耳病。它可以使人感到一种不断的、低频的声音,其音调可以是呼啸、嗡嗡、嘟嘟等。这种声音可以是持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有时会伴有其他症状,比如头痛、头晕、听力减退等。 耳鸣病的原因有很多,大体可以分为耳机外因和耳机内因两类。耳机外因包括外伤、病毒感染、耳聋、中耳炎、药物毒性、聋病、脑血管疾病等,耳机内因包括内耳结构变化、内耳功能受损、内耳神经受损、内耳血管受损等。 耳鸣病的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定制,一般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来治疗。 药物治疗:一般使用抗炎药、止鸣药、抗血小板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等药物,根据不同的病因,可以选择不同的药物。 物理治疗:包括功能性治疗、穴位治疗、中医治疗等,如热敷、按摩、穴位按摩等。 手术治疗:主要是对耳机结构异常的病因进行手术治疗,如耳机内异物清除术、内耳神经根瘤切除术等。 其他治疗:进行音频治疗,通过音乐、音频技术等来改善症状;采取心理治疗,如心理咨询、认知行为治疗、生活调节,如精神调节、体育锻炼等。 总之耳鸣需要查找病因,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是可以改善甚至治愈的。

冯佳鹏 2023-02-05阅读量1778

重复感染会致重症?阳性家属要...

病请描述:自12月5日防疫管控放开以来,各地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不断增加,有些城市情况已经比较严重,网上甚至开始出现希望重新进行疫情管控的声音。前面微医君也提到了,放开是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量。新冠病毒感染的第一波高峰期,预估近60%的人会感染,进入平稳期后可能80%-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 现在我们最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在这波感染高峰期做好自我防护,下面整理了一些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抗原检测” 抗原、核酸,做哪个更好? 若是感觉出现新冠肺炎症状,建议优先进行抗原检测,15分钟就能出结果,相对方便、快速,也能避免排队等情况造成的交叉感染风险。核酸检测是最终确诊的依据,若是抗原检测结果阳性,感染可能性较大,需做核酸检测进行确诊。 抗原检测,感染多久后能测出来?需等病毒复制到较高水平,感染者排毒量较高时才能检测到抗原,一般感染2-3天就可以检测出来,无症状感染者可能需要5天甚至更长时间。 检测结果为阴性,表示没有感染?轻微症状的初期感染者由于病毒载量低,抗原检测未必会出现阳性,若是体内病毒的复制、排出达不到抗原检测的灵敏度,便会显示阴性,不过此时的传染性也相对较低。抗原检测如有必要,一天检测一次就可以,不必一天多检。 阳性感染者只咳嗽发烧算无症状吗 不算,属于轻型患者。无症状感染者的定义是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但无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干咳、咽痛、味觉减退等症状,同时肺部CT没有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没有肺炎表现,出现乏力、嗅(味)觉减退以及中低度发热、咽痛、鼻塞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属于轻型患者。 阳性人员家属要不要提前吃药? 一般来说不建议无病吃药。若是察觉到身体的轻微异常或者作为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密接,想要进行预防性用药,建议剂量减半。 关于“重复感染” 奥密克戎,会重复感染吗?感染一次奥密克戎后,短期内一般不会再次感染,概率较低。若是病毒出现明显变异,再次感染的概率会增加。同住人员在1-2周内相继感染、痊愈,康复期间一般不太会出现重复交叉感染。康复1个月后若再次接触高风险传染源,依旧存在感染的可能,但3-6个月内二次感染的概率比较低。 重复感染,会不会加重症状?奥密克戎病毒致病力有所减弱,不论首次还是二次感染,重症概率都很低,特别是对于青壮年来说,二次感染病程会更短,症状也更轻。个别患者重复感染后会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但比例很低。老年人发生二次感染后重症的风险较大,务必注意。 孕产妇相比普通人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孕产妇感染新冠病毒的概率、临床表现等均与普通人群接近,但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孕产妇一定要做好自我防护,备孕期的女性注意调养好身体状态,尽量做好新冠疫苗接种。 阳性患者用过的衣物是否会造成二次感染? 病毒喜欢低温环境,且需要在活体细胞内才能复制,用过的东西、穿过的衣服等一般无法提供这样的环境。 新冠病毒在超过56℃的环境下存活时间非常短,衣物正常清洗即可,若实在担心的话,建议使用热水进行浸泡。 病毒会不会吸附在衣服上带回家? 出门穿的衣服,回家需不需要消毒?会不会把新冠病毒带回家? 答案是不会。 新冠病毒不喜欢干燥,衣服上多孔的表面会让病毒失去感染活性,若没有近距离接触,不太可能造成病毒传染。 光滑无孔的表面能够更好地保持水分,帮助病毒保持结构,更久地维持感染活性,反而需要更加注意。

健康资讯 2022-12-23阅读量5393

甲状腺癌是懒癌,不用怕、不用...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是懒癌,不用怕、不用管?病程长,发展慢也不能忽视危害 成都西部甲状腺医院 2022-04-29 19:00 甲状腺癌一直被称为懒癌,因为它的病程比较长,而且癌症的发展速度也比较慢,相比于一些癌症来说,治疗的难度是比较低的,更容易被治愈。因此有些人表示,甲状腺癌是懒癌,不用怕也不用管。这样的说法对吗? 01 甲状腺癌是懒癌,但勤快起来更可怕 发生在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的癌症就是甲状腺癌,属于一种内分泌肿瘤。很多人都觉得甲状腺癌出现后好治疗、治愈率高,算是一种比较温柔的癌症类型,就掉以轻心。在确诊后没能及时接受规范的治疗,不按时服药也可能导致病情不断恶化,逐渐加重,威胁生命安全。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甲状腺癌都是懒癌,如果人们忽视它的危害,只怕会让人追悔莫及。 首先,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不算上升,并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查出甲状腺癌,如果能够在确诊后尽早治疗,治愈率确实比较高。但并不排除一些人换的是封挂程度比较高的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其实可以根据病理类型不同被划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以及未分化癌。其中前两种是分化型甲状腺癌,发病率高。大约占所有甲状腺癌患者的9成,但是相比之下,在早期确诊,并且接受有效的手术治疗能够治愈的概率是非常高的,预后也好。 而未分化癌就是其中比较坏的一种类型。在查出这种类型的甲状腺癌后,就不是“懒癌”了。相比之下,这种甲状腺癌的分化速度非常快,可能导致以月为单位进行迅速的发展,并且缺少一定的医疗手段来控制它的发展,对健康的威胁更大。 因此,如果你察觉到甲状腺部位出现异常,或者发现甲状腺癌后,应该及时地接受检查,也能帮助人们尽早发现甲状腺病变,接受有效的治疗。 02 甲状腺病变出现后,身体异常表现明显 在甲状腺癌出现的早期,很少会出现明显的不适感。但是随着病情不断恶化,对周围的器官、组织产生影响后,也可能导致身体出现一些异常的表现,如果你发现了以下几种不适的症状,或许应该及时查体。 首先是脖子前面可能出现肿块,并且可能在十几天或者十几天内出现较大的增长。这种肿块其实就是甲状腺出现的肿瘤。 随着病情不断加重,肿块的体积逐渐增大,并且可能导致咽喉部位出现压迫症状,影响人们的呼吸和吞咽动作。在呼吸的时候出现不畅、呼吸困难等问题,可能是中晚期的症状。伴随着声音嘶哑也可能暗示甲状腺癌已经到了中晚期。 而且这种肿块的出现,还可能导致脖子周围的淋巴结肿大。主要是免疫系统察觉到异常的病变发生,刺激淋巴结肿大,摸上去感觉会比较硬。有的时候还可能感觉到脖子周围甚至牵扯耳朵附近都有些疼痛的感觉。 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都暗示甲状腺出现了异常的病变,建议人们及时进行甲状腺癌的筛查。 目前筛查甲状腺癌比较好的手段就是超声检查。在日常的体检中也经常会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能够便于发现甲状腺的一些微小病变。尤其是随着影像学检查的不断深入,对1厘米以下的甲状腺微小癌的发现率也在不断提高,更能帮助人们在早期接受到规范的治疗,从而改善预后。 在发现早期癌症后,大约9成的癌症都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并且很少会出现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接受手术治疗,并且切除干净后,也不需要接受更多的化疗、放疗。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前面也提到,甲状腺癌实际上算是一种内分泌癌症,在进行手术治疗后,虽然不需要接受额外的放化疗,也应该配合一定的内分泌药物治疗,从而稳定人体内的激素分泌,以免扰乱内分泌,给健康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总的来看,甲状腺癌确实是一种比较温和的癌症,相比之下治愈率是比较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查出甲状腺癌后就能掉以轻心,不管它。如果不幸被查出了甲状腺癌未分化癌,那可不是人们印象中的“懒癌”,病情发展快,危害大,若是没能及时就医治疗,也可能对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在查出甲状腺癌后,不建议大家采用放任自流的方式来解决,而应该积极地去治疗疾病,哪怕甲状腺癌的病程比较长,发展比较慢也不能忽视它对身体带来的危害,及时接受治疗,也有望实现长期生存。

费健 2022-05-02阅读量9165

桥本氏甲状腺炎能治愈吗?会不...

病请描述:桥本氏甲状腺炎能治愈吗?会不会癌变?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医说养生 甲状腺大讲堂 2022-03-20 17:00 随着近些年来大众对自身健康的逐渐重视,生活中有不少人在体检过程中发现自己有甲状腺问题,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甲状腺癌等。其中桥本氏甲状腺炎就属于自身免疫导致的甲状腺炎,如果患者不及时治疗,导致甲亢和甲减交替的话,可转化为桥本甲状腺毒症,严重影响身体健康。那么,到底什么是桥本氏甲状腺炎呢?这个病会不会恶化癌变呢?下面就讲解下该病的相关医学知识。 第一、何为桥本氏甲状腺炎 桥本氏甲状腺炎之所以叫“桥本氏”是因为该病最早由一位名叫Hashimoto的日本人发现的。该病与机体的免疫系统异常有关,主要是由于人体血液中存在攻击甲状腺的自身抗体,同时还存在诱导细胞凋亡的多种细胞因子和补体,这些成分攻击甲状腺细胞,导致机体的甲状腺滤泡受到不同程度的炎症破坏,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和释放,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身体不适症状。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桥本氏甲状腺炎的患病率约为1%~2%,其中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而且多为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目前认为该病的发生与遗传、摄入高碘、病毒感染、辐射、精神因素等密切相关。 第二、得了桥本氏甲状腺炎会有哪些表现 日常生活中可能很多人对桥本氏甲状腺炎并不熟悉,但是如果发现自己甲状腺肿大的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得了甲状腺炎。早期的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通常没有临床不适症状。随着炎症疾病的缓慢进展,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甲状腺肿大、结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表现。 其中,桥本氏甲状腺炎导致的甲状腺肿可通过肉眼观察即可发现,患者会有颈部肿物出现,用手触摸感觉肿物的质地坚硬。少数患者会因甲状腺重度肿大出现压迫气管、食管的症状,比如呼吸不畅、进食困难、面部水肿等表现。 与甲状腺肿相伴随的常常是甲状腺功能减退引发的代谢异常表现。患者可出现嗜睡、畏寒怕冷、记忆力减退、少汗、身体倦怠乏力、便秘、体重增加。同时病人可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的症状。 第三、临床治疗措施 桥本氏甲状腺炎很难治愈,目前临床上无法针对该病病因进行彻底的根除治疗。通常临床症状不典型、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患者并不需要治疗,随诊观察即可。当患者有甲状腺肿大、甲减症状的时候,可选择口服激素药物进行替代治疗,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是左旋甲状腺素。 如果患者的甲状腺肿大已经出现明显的压迫症状、口服药物症状不缓解或者怀疑合并有甲状腺癌的话,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缺点是术后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概率很高,常需要终身服用左甲状腺素替代治疗。 第四、桥本氏甲状腺炎会恶变吗?如何进行日常管理? 大多数的桥本氏甲状腺炎并不会恶变,患者仅有颈部甲状腺肿、甲减的表现。但如果患者短期内颈部肿物明显增大,出现咳嗽、气促、吞咽困难、声音障碍时,要考虑是否存在癌变,应尽早去医院就诊检查。 此外,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应尽量少吃海带、海蜇、带鱼、紫菜等高碘食物。生活上注意劳逸结合,秋冬季节注意身体保暖。如果孕妇患有桥本氏甲状腺炎,在妊娠期间需要遵医嘱用药治疗,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监测。

费健 2022-05-02阅读量9847

当身体出现以下8大症状,警惕...

病请描述:当身体出现以下8大症状,警惕很可能有甲状腺癌有关 原创 Dr.Thyroid 甲状腺Doctor 2020-07-11 13:06 专家估计,2019年大约有5.2万人将患甲状腺癌。甲状腺是位于颈部前部的一个蝴蝶形状的内分泌腺。一个健康的甲状腺产生的激素对身体的各种功能都至关重要。 在甲状腺激素的多种作用中,它帮助调节新陈代谢,身体生长和调节体温。 它还协调了体内其他激素的调节。如果异常细胞在这个腺体生长,甲状腺癌就会发生。 虽然任何癌症的诊断都是可怕的,但甲状腺癌的生存率是90%以上。如果有早期症状,就医是最好的预后方法。 1、颈部结节 虽然在甲状腺癌的早期通常没有症状,但颈部的肿块或结节是最初的症状之一。并不是所有的结节都是癌性的。医生会仔细检查那些单独的、生长迅速的、坚硬的、无痛的以及常规触诊时不易移动的患者的甲状腺结节。如果医生发现肿块或肿块,他或她可能会要求活检。如果检查结果不确定,病人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 2、淋巴结肿大 甲状腺癌患者可能会注意到淋巴结肿大。如果没有其他耳、鼻、咽喉症状,这可能是甲状腺癌的先兆。你的医生经常会在例行检查中发现淋巴结肿大。颈部周围任何持续的肿胀都是去看医生的好理由。 3、颈部疼痛向耳朵蔓延 即使没有肿块或肿胀,患有甲状腺癌的人有时也会感到颈部疼痛。 然而,甲状腺癌是一种罕见的引起这种疼痛和不适的原因。如果颈部疼痛在一周内没有缓解,应该去看医生。 4、吞咽困难 吞咽困难是吞咽障碍。这种症状会导致疼痛或不适,虽然吞咽困难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但它可能是癌症迅速发展的迹象。生长中的肿瘤会压迫食道。吞咽困难的人应立即就医。 5、呼吸困难 甲状腺肿瘤可能在气管或气管附近发展,导致呼吸困难。虽然这种类型的肿瘤很罕见,但它会引起极度的不适或疼痛。任何呼吸困难的人都应该和医生讨论他们的症状。许多严重的问题都与呼吸困难有关。 6、哮喘或气喘 大多数甲状腺癌的症状与颈部有关。气喘就是这样的症状之一,当收缩的气道阻止空气自由通过时发生。肿瘤会压迫气道,导致持续的喘息。 7、声音嘶哑 当甲状腺上的肿块或结节压迫喉部时,可能会引起轻微到严重的声音变化。局部进展的肿瘤会使声带瘫痪。如果不及时治疗,甲状腺癌会扩散到喉神经、肺和骨骼。 8、反复咳嗽 甲状腺癌患者可能会持续咳嗽。有些人一开始会把这种症状误认为是呼吸道感染,但如果是甲状腺癌,咳嗽的持续时间通常会比感冒的其他症状更久。如果咳嗽持续超过两周,就要去看医生。 9、发现甲癌该怎么治疗? 根据患者不同的实际情况(包括甲状腺癌类型、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诊断时的年龄和其它影响因素),治疗方案也有所差异。 甲状腺癌的治疗包括: 手术:通常是治疗甲状腺癌的第一步; 放射性碘清除残余甲状腺(清甲):许多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需要进行; 甲状腺激素替代或补充治疗:切除全部或部分甲状腺的患者需要进行; 外放射治疗:少数患者需要进行; 化学治疗,包括新型靶向药物和临床药物试验,少数患者需要进行; 其它治疗:特殊情况下,需要行射频消融、经皮酒精注射治疗。 需要记住的是: 治疗目的是清除全部或大部分甲状腺癌,有利于防止癌症复发或转移;作为患者,请和医生共同探讨你的病情,了解哪些治疗手段是被推荐的及其具体理由,选择最合适自己的治疗方案。

费健 2022-05-01阅读量9343

不是所有甲癌都是&ldquo...

病请描述:不是所有甲癌都是“懒癌”!甲癌的发生与这5点有关 原创 甲状腺doctor 甲状腺Doctor 2021-03-02 17:59 甲状腺是外形就像一个小蝴蝶,位于颈前。甲状腺是一个控制人体新陈代谢的腺体,合成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控制身体的许多功能,包括能量代谢、产热以及生长发育。 当甲状腺滤泡细胞发生变化或突变时,就会发生甲状腺癌。这些异常细胞开始在甲状腺内快速增殖,一旦数量足够多,它们就会形成肿瘤。 如果发现得早,甲状腺癌是最容易治疗的癌症之一。 甲状腺癌有哪些病理类型? 根据不同病理类型,分为以下几种:1、乳头状甲状腺癌。 如果你有甲状腺癌,最可能的是这种类型。在80%的甲状腺癌病例中为乳头状癌。它生长缓慢,但易扩散到颈部淋巴结。即便如此,但乳头状癌的治愈率是最高的,10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2、滤泡性甲状腺癌。 滤泡癌和乳头状癌均属于分化型癌,也就是说分化程度很高,恶性程度低。滤泡状癌占所有甲状腺癌的10%到15%。可扩散到淋巴结,也更有可能扩散到血管,发生远处转移。3、髓样癌。 甲状腺髓样癌约占甲状腺癌病例的4%。可在早期发现,因为髓样癌可产生一种叫做降钙素的激素,在早期可通过血清检查降钙素来排查该类肿瘤,但恶性程度比较高。4、间变性甲状腺癌。 间变性甲状腺癌即未分化型甲癌。该类肿瘤分化程度很低,恶性程度很高,侵袭性很强,在早期即可发生多器官转移,预后很差,也是最难治疗的一类。不过,未分化型甲癌的发生率很低。 甲癌有什么症状? 大多数甲癌在早期没有任何症状,一般在体检的时候,甲状腺彩超发现结节。但是,随着甲状腺结节的增长,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如,颈部疼痛、颈部肿块、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咳嗽等。 导致甲癌的因素有哪些? 大多数甲状腺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不过,有些因素会提高患这种病的几率。 1、遗传综合征。有些疾病,包括癌症,来自于你从父母那里得到的DNA。例如,10例甲状腺髓样癌中有2例是由遗传的异常基因引起的。2、碘缺乏。如果长期饮食中缺乏碘元素,患某些类型甲状腺癌的风险就会更高。但现在因碘缺乏所致的甲癌很少见,因为很多国家的食盐中均加了碘。 3、辐射暴露。如果在儿童时期,头部或颈部受到过辐射治疗发生甲癌的几率比其他人更高。 4、性别因素。研究表明,甲状腺癌在女性中比男性更常见。女性通常在四五十岁患甲状腺癌,而男性通常在六七十岁患甲状腺癌。甲状腺滤泡癌多发于白人,女性多于男性。5、年龄因素。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发生在30至50岁之间的人群中。研究表明,发现甲癌时的年龄越低,预后将会越好。 甲癌可以治愈吗? 前面提到过,不同的病理类型预后也大相径庭。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的分化程度高,恶性程度低,被称为“懒癌”,发展比较慢,如果经过规范治疗后,大多数是可以达到治愈的。甚至可以带瘤生存很多年。 对于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在早期就会发生转移,预后会很差。 因此,对于甲癌,建议早发现、早治疗。

费健 2022-05-01阅读量9124

甲癌患者可以喝酒吗?喝酒对甲...

病请描述:甲癌患者可以喝酒吗?喝酒对甲状腺癌有什么影响? 原创 甲状腺doctor 甲状腺Doctor 2021-03-10 17:14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癌,它约占所有此类癌症的80%。女性的发病率比男性高很多,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心理压力、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等有关。 今天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下饮酒与甲状腺癌的关系。 1、饮酒与患甲状腺癌的风险关系。 研究1:新喀里多尼亚的医生们在进行了一项全国范围的以人口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关于饮酒是否与甲癌的发生有联系”。该研究通过对50万饮酒的男性和女性进行长期随访,发现:饮酒的男性和女性患甲状腺癌的风险都较低。 研究2:同样,研究者也研究了华盛顿州的癌症登记处癌症监测系统(CSS)中的饮酒女性,结果表明,饮酒越多,罹患甲状腺癌的几率就越低。 研究3:英国研究者研究了英国超过1280296的饮酒女性,并对她们进行了平均超过7年的跟踪调查。他们的研究证实了饮酒对甲状腺癌有保护作用。 研究4:研究人员将410名患有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女性与574名没有这种甲状腺癌的女性进行了比较,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饮酒大大降低了患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几率。 研究5:研究人员分析了33项关于“研究是否影响甲癌的发生”的课题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饮酒与较低的甲状腺癌发病率密切相关。 此外,他们还根据甲状腺癌的类型、饮酒水平、性别和研究的严谨性进行了分析。每一项研究都表明,饮酒与降低患甲状腺癌的几率密切相关。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酒精可以通过调节甲状腺向体内释放激素的速度来保护甲状腺。 参考文献: J Natl Cancer Inst,2009 Mar 4;101(5):296-305. doi: 10.1093/jnci/djn514. Epub 2009 Feb 24. Cancer Causes Control,2003 Oct;14(8):773-85. doi: 10.1023/a:1026349702909. BMC Cancer,2008 Nov 25;8:344. doi: 10.1186/1471-2407-8-344. Oncotarget,2016 Aug 23;7(34):55912-55923. doi: 10.18632/oncotarget.10352. Cancer Causes Control,2012 Oct;23(10):1615-24. doi: 10.1007/s10552-012-0039-2. Epub 2012 Jul 29. 2、甲状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这些因素会增加患甲状腺癌的几率。女性(风险几乎是男性的三倍);儿童时期颈部受辐射暴露;年龄在45岁以上;有甲状腺结节的个人病史;有甲状腺癌家族史;有甲状腺肿或结肠息肉家族史的人。 3、甲状腺癌可能的症状。 早期甲状腺癌通常没有任何症状。通常只是在体检或者无意间发现甲状腺结节。 但随着癌症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脖子前面出现肿块; 嘶哑或声音变化; 颈部淋巴结肿大; 吞咽或呼吸困难; 颈部疼痛。 这些症状有可能不是因癌细胞侵犯引起,而是肿块对颈部器官组织的占位效应所致。但是,甲状腺癌很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如果发现颈部颈部淋巴结异常肿大,需要警惕是淋巴结转移。 结语: 饮用酒精饮料可减少患甲状腺癌的机会。此外,与吸烟和酗酒相比,适量饮酒能增进身体健康,延长寿命。 重要提示: 1、尽管有大量的研究提示,适量饮酒可以降低甲癌的发病率,但是没有基础研究更深入的研究饮酒对甲癌的保护机制。 2、酒精对甲癌的发生有“保护”作用,但是酒精对肝脏和心血管方面的负面影响很大,导致的酒精肝-肝硬化-肝癌,心梗、脑梗等疾病,不容忽视。 3、有很多大样本的研究数据均表明,不管饮酒量的多少都会对身体造成影响。 4、作为医务人员,从医学专业的角度出发,建议少喝酒、少抽烟,健康合理饮食。

费健 2022-05-01阅读量9882

注意这2个症状,其实是甲状腺...

病请描述:注意这2个症状,其实是甲状腺癌“一级预警”!很多人不当回事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甲状腺Doctors 2022-02-13 17:50   很多人一听说患上了甲状腺癌就十分的焦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其实相比于其他的癌症,甲状腺癌是一种治愈率非常高的癌症,如果患者在初期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治愈率更高。   一、甲状腺癌发病的诱因:   1.碘和TSH的异常。   摄入过量的碘或者过少量的碘都有可能造成甲状腺功能和结构的改变。就像是在瑞士生活的人们,他们相比于其他非流行地区的人们,甲状腺癌发病率为2%,高出了将近20倍。   研究证明,长期的TSH异常会对甲状腺产生刺激,从而促进甲状腺增生,造成结节和癌变。   2.其他甲状腺病的病变。   目前有很多的关于甲状腺病变诱发甲状腺癌的相关报道,但其实两者之间的关系还不能确定,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放射性损伤。   用X光照射的小鼠的甲状腺会使它发生癌变,这一实验证明了照射放射性光线能使甲状腺细胞的代谢发生变化,使得细胞核发生形变,造成甲状腺素的分泌减少,进而诱发了癌变。通过这一实验证明放射线的照射也是诱发甲状腺癌的原因之一。   4.遗传因素。   科学研究发现十分之一的甲状腺癌患者都有家族发病的现象,所以医学界推测染色体异常也是患有甲状腺癌的原因之一。   这2个症状,其实是甲状腺癌“一级预警”!很多人不当回事   二、甲状腺癌表现在身体上的症状:   1.在气管前、颈根处出现肿块,质地坚硬是甲状腺癌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这个肿块不能随着哽咽移动,并且会逐渐变大,而且颈部处还可以看到淋巴结肿大,进而压迫到气管造成呼吸困难,并且说话的声音会嘶哑。   2.甲状腺癌患者在发病中期,会出现肿块慢慢增大的情况,吞咽时肿块上下移动度减低。但是如果这两个症状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得越来越严重,这个情况就应该分属为未分化的癌。   甲状腺癌晚期常出现压迫喉返神经和气管食管,进而造成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的情况。       如有压迫颈交感神经,患者会产生霍那综合症,当压迫浅支神经时,病人会有耳肩等部位的疼痛。   要想预防甲状腺癌,就必须要在平时生活中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这样可以让身体摄入更多的维生素,避免出现身体营养方面的缺失。最后甲状腺大讲堂小编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健康地生活,远离疾病的困扰。

费健 2022-05-01阅读量9221

帕金森病,你如何&ldquo...

病请描述:帕金森病是一个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帕金森病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正在日益增高。据世界帕金森病协会资料显示,全球现有超过500万帕金森病患者,我国约有200万人患病,其中5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并且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7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达到了2.5%以上。据估计,我国每年有近10万人成为新发的帕金森病患者。 作为家属和病人,大家可能也看过帕金森病一些小册子,各种处理条条框框也写得很清楚。但是,但是落实自己,可能会感到很困惑,如何更好来呵护大家往往不知所措。如在饮食上有什么讲究?多锻炼多活动有好处吗?“我应该怎样治疗?”该吃什么药?是不是适合手术?等等。 我想,我们家属和病人非但要知道如何呵护,应该有更高标准,也就是说要“绿色”呵护!我们通常讲环保要“绿色”,家具要“绿色”,实际上,今天讲的帕金森病,更应强调“绿色”呵护,“绿色”处理。我们讲的“绿色”是一种理念,通过各种方法呵护,以最小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因为帕金森病病人年龄不同、病程不同和症状类型和严重程度不同,治疗方法也完全不同,如果不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治疗,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可能反而加重病情进展,出现严重治疗副作用或并发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那么如何做到“绿色”呵护?我想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对疾病的认识 得帕金森病是很不幸的,大家可能也知道,目前所有的内、外科治疗,主要是以控制症状为目的,因为这个病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会加重,目前也没有彻底根治的办法。但是大家也不要悲观,实际上目前真正能够彻底根治的慢性病也不多,就那高血压和糖尿病来说,目前也不能根治。帕金森病进展不快,也不直接导致危及生命。我们临床上也经常看到十几年病史的帕金森病还能基本生活自理。所以只要我们采取合理治疗,可以很好控制症状,缓解病情进展,使病人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融入社会和家庭,享受生活乐趣。 二、均衡饮食 1、食物多样,愉快进餐 2、多吃谷类和蔬菜瓜果 3、经常适量吃奶类和豆类 4、限量吃肉类 5、尽量不吃肥肉、动物内脏 6、多饮水 7、服药半小时后进餐 三、心里呵护 帕金森病患者和家属常有孤独、内疚、失望、悲伤的情绪 1、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 2、关心同情,鼓励支持,把抗帕金森病作为全家事 3、多问候、多关心、多沟通病人思想,融入家庭,融入社会 4、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多做力所能及的事,增强自信心、责任感和价值观 四、功能锻炼 因疾病不运动,关节就象生锈的螺丝一样被固定,身体素质变得很差,因此日常锻炼对帕金森病患者很重要,散步、体操、朗读、唱歌、游泳、太极拳及任何简单易行的活动均有好处,让各部位的肌肉都动起来,但要注意安全。 五、“绿色”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也要讲究“绿色”,因为(1)任何帕金森病药物都有明显副作用:消化道症状,幻觉,异动,开关等;(2)帕金森病病人不是吃几个疗程药后症状缓解就可停服,而是如果一旦吃上,需要终身吃药,因此,帕金森病不同于肿瘤病人,早治疗,早根治。一旦吃上,往往终身服用;(3)药物治疗最有效的时间一般只有4~6年,随着吃药时间延长,疗效越来越低,所需要剂量越来越大,到一定程度,会失去疗效。 1、药物治疗时期 早期主要明确诊断为主。帕金森病早期如果症状不重,不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可以暂时观察,不吃约,应尽量推迟吃药时期,采取加强功能锻炼的方法。如早期就给予大剂量抗帕金森病药物应用,虽然可以取得满意治疗效果,但很可能加帕金森病进展,使帕金森病药物副作用提早出现。但如果症状明显,就应该及时吃药,以控制症状。因此,过早或过晚服用药物都是错误的。 2、  治疗因年龄而异 有几种原因可以认为年龄是决定何时及如何开始治疗的重要因素。首先,尽管年轻患者的症状可能会较严重,但年轻患者通常比年老患者的疾病过程良性度高,智力状况好。另外,年轻患者常常预期要治疗20余年,所以,为了长期的治疗目的,应避免长期应用左旋多巴的不良反应,加强为避免疾病恶化而进行的神经保护治疗,这是在选择药物治疗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相反,由于老年病人的年纪都比较大,因而较少考虑进行神经保护以及长期使用左旋多巴的并发症问题。对60岁起病的病人前先用受体激动剂,尽量不用多巴胺济剂,60岁后起病的病人,适当应用多巴胺济剂。 3、  剂量因人而异 患者在服药时遵循下列原则:1、长期服药,不要突然自行停药。2、左旋多巴低剂量和剂量滴定原则,由于左旋多巴并不是针对病因治疗的药物,而是一种改善症状的替代性治疗,并且可能带来副作用,所以主张在以最小的副作用,最大限度改善病人生活能力的前提下,左旋多巴维持量越低越好。也就是常说的细水长流,不求全效。也有很多人就会只注意到“维持量越低越好”而产生误解,不管病情如何,一律美多巴半片,一日三次。甚至有许多患者病情到了晚期仍然是低剂量的左旋多巴。其实在该原则中这个“低剂量”并不是绝对值,而是相对的。如对美多巴而言,在早期可能每天一片半就能很好的控制症状,用三片就没必要。可是到了中晚期,即使是三片美多巴可能都不管用,要用四片方可,这时每天的最小剂量就是四片,而用5片就没必要。这就是所谓的“滴定”方法,一点一地增加,增加到症状有明显改善,却又没有明显副作用的剂量时为止。对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应用也是这样原则择合理药物。有的病人一开始吃药就选择效果最明显的多巴胺济剂,如美多巴和息宁,该类药物效果明显,但可能使副作用提早出现。因此,对年龄较轻的早期病人,应选择多巴胺激动剂,如泰舒达等,该类药物虽然效果欠佳,副作用明显,但可推迟药物副作用出现;对年龄较大的早期病人,可应用多巴类药物。随着病情发展,需要的药物剂量越来越大,因此吃药需要做到“细水长流,不求全效”,即剂量尽可能小,长期规律地服用,能达到80%左右效果即可。 六、“绿色”外科治疗 1、毁损术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 有些病人一提到外科手术,就毛骨悚然,其实这是一种对外科治疗认识上的片面。外科治疗也是帕金森病的常规治疗。外科治疗方法有毁损术(细胞刀)、脑起搏器治疗、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和基因治疗等。帕金森病是由于脑内多巴缺乏,导致脑某些神经核团异常兴奋,从而产生帕金森病症状。毁损术是通过射频热凝方法把脑内异常兴奋的神经核团摧毁,以达到消除症状。但这种损毁是永久性的,不可逆性的。摧毁区域的神经核团又是脑神经中最重要的部分,毁损范围过大或毁损定位不准确,容易造成治疗效果不好或并发症,毁损灶过小或不彻底,症状又很快复发,因此要求临床医生有丰富临床经验。帕金森病往往有双侧肢体症状,毁损术一般只做一侧,就是只解决一侧肢体症状。“细胞刀”有一个固有的风险就是脑出血,这可能会带给病人灾难性的后果。目前研究进展比较多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和基因治疗,由于众多的技术难题还远远没有突破,治疗效果不肯定,副作用也难以控制,因此还基本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1、脑起搏器是较绿色、安全的外科手术 欣慰的是科学家们发明了比毁损术更安全有效的脑起搏器。脑起搏器在医学术语上称“脑深部电刺激系统”(DBS),火柴盒大小的电池连接两根极细的电极。外形及工作原理都与心脏起搏器非常类同。手术仅仅是把直径1.2毫米电极植到脑内神经核团,不需要摧毁神经组织。整个刺激系统均埋在体内,从外表看几乎看不见,也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它是一种神经刺激的可逆性疗法,对双侧症状的帕金森病病人可双侧同时手术。不影响今后其他新的方法治疗。刺激参数可通过体外电脑程控,体现了当今“绿色”治疗理念,所以脑起搏器被誉为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帕金森病外科治疗方法,也是近三、四十年来帕金森病治疗的最大进展。目前脑起搏器也用于治疗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舞蹈病等疾病。     国内自1999年引入这种治疗方式,截至 2013 年 4 月,中国大陆已经有超过 5,000 名患者接受脑起搏器疗法,手术技术已相当成熟。这种“绿色”的微创手术安全性很高,但也有一定手术风险,主要是颅内出血、感染及皮肤切口愈合不佳等。颅内出血是最严重并发症,幸好这种并发症发生率很低,大概在1%左右。在我们近700例病人手术中,没有发生脑出血,效果也较好。术后早期也可能有嗜睡、低热、恶心、呕吐等,但通常很轻,3~5天消失。刺激也有副作用,包括麻木、头晕、乏力、发音含糊、声音低下及肌肉抽搐等,这些副作用也都较轻,一般可以通过调节刺激参数,缓解或消除。 2、脑起搏器治疗时期 吃药效果不理想,即使药量加大,药物疗效也不满意,症状影响到工作和生活,或药物副作用较大,应考虑用外科治疗。在早期,症状较轻,吃药效果又好,不需要手术;在很晚期,即使手术,效果也不理想。 3、药物和手术治疗关系两者治疗互不对立,吃药不是为了不手术,手术也并不为了不吃药。因为在中晚期,即使加大药物剂量,疗效持续时间也很短,效果有限,病人大部分时间处于无药性作用状态,而起搏器治疗主要目的是改善病人的无药性作用时的症状,大大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吃药剂量。把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完全对立起来了,十分不可取。 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的最基本治疗,早期对症状缓解和控制非常有效,即使是病情发展到中晚期,药物疗效减退的阶段,药物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这时症状愈来愈重,药物疗效和毒副作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病人十分痛苦,吃药也不行,不吃药更不行,这是一部分病人需要借助外科手段消除神经核团异常兴奋,解除症状,于是选择“脑起搏器”或毁损术治疗。 起搏器治疗可以帮助病人延长药物作用的时间,减少异动等药物副反应,并且改善病人在没有药性作用时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一部分接受手术的病人确实可以减少用药剂量,但减少药量并不是做手术的根本目的。 吃药不代表不需要手术,做手术也不是为了不吃药,药物治疗和脑起搏器治疗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并不对立。因此,对中晚期帕金森病病人最佳的治疗手段应是“一手拿着左旋多巴类帕金森药物,一手拿着脑起搏器。 4、并不是所有的帕金森患者都适合接受“脑起搏器”手术,盲目选择手术是很危险的,花一大笔冤枉钱还得不到效果。因此,你需要了解安装脑起搏器的最佳适应征和最佳时期。 那么,那些病人适合安装脑起搏器治疗呢?简单来说,适合做“脑起搏器”手术的患者现在比较公认的标准有三条: (1)典型的帕金森病,对左旋多巴类药物有效或曾经有效。 (2)经过完整的药物治疗后,症状还是无法控制或控制不满意,出现运动障碍合并症,调整药物也无法改善。 (3)没有严重的认知和精神障碍以及脑萎缩,且没有严重的心肺疾病和出血倾向。 5、脑起搏器治疗不可以根治“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所有症状 帕金森病是一种发病原因还不大明确的神经进行性变性疾病,目前所有治疗方式都是对症治疗,没有一种可以彻底治愈疾病,包括“脑起搏器”,只能起到长期控制症状的作用。但随着帕金森病基础病情发展,病人总体症状表现还会不可避免的加重。 “脑起搏器”可以全面改善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状,但并是所有症状都能达到100%改善,根据很多的临床实践,目前认为“脑起搏器”对静止性震颤和肌僵直症状效果最佳,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运动迟缓也有明显效果。但对开步困难、“冻结”症状改善非常有限,对严重的姿势不稳基本没有疗效。另一些吃左旋多巴类药物无法改善的症状,如便秘,痴呆及其他植物神经功能症状,脑起搏器治疗也是无效的。通常有这样一个关系,如果病人吃左旋多巴制剂反应较好,脑起搏器治疗效果也比较好,也就是说有药性时症状和没有药性时症状反差愈大,脑起搏器治疗效果也愈好。

胡小吾 2022-03-19阅读量9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