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经常有患者问起,对于乳腺疾病,彩超好还是钼靶(正规的名称应该叫“乳腺摄片”)好?这个问题真的不能简单回答。就好像不能简单说坐飞机好,还是坐高铁好。彩超检查的优势在于,对小结节比较敏感,特别是对于囊肿的判读非常准确,检查过程中通过不停变换探头角度,可以观察到结节边界和血流情况,对判断病变性质帮助很大。彩超还有价廉、便捷、无辐射的优点。乳腺摄片的优势在于,可以发现非常细小的钙化灶,比较全面的评估病变的累及部位和范围。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肿块的导管内癌和早期乳腺癌,往往仅表现为细小簇状钙化,这时乳腺摄片就非常具有优势了。但是,这两项检查都有不足之处。乳腺摄片使用的是X射线,有辐射性,不能频繁检查,除非非常必须,半年加做一次,一般一年以上检查一次。X射线对致密的腺体分辨率不高,也就是说,对于年轻、未哺乳的致密性腺体,乳腺摄片不是一个好的选项,只会让这类患者白白受到射线的伤害。彩超检查可以检测到比较大的钙化,但对于细小钙化不敏感,因此容易遗漏只表现为细小钙化的早期乳腺癌。总结一个表格,显示一下二者的优劣。 需要提醒患者朋友的是,不能因为做过上述检查,没有发现问题,就不去医生处就诊,因为,有些疾病仅仅通过辅助检查是不能发现的。比如说,有相当一部分溢液的患者,只能通过临床医生细致的检查才能发现,而彩超和摄片都没有提示。任何检查都有优劣,取长补短,疾病才能早发现、早治疗。
宋晖 2018-02-25阅读量5.7万
病请描述:残余胆囊疾病是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中的一种,包括残余胆囊炎、残余胆囊结石、残余胆囊癌变等。近年来,随着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广泛应用,残余胆囊疾病的发病率有所增加。残余胆囊疾病的发生多与第一次手术有关。残余胆囊疾病是由于胆囊切除不完全,术后胆囊残留或胆囊管残留过长逐步形成的囊腔样结构,可并发炎症及结石,引起类似胆囊炎的临床症状,大多数发生于急诊手术患者。1、临床资料本组术后残余胆囊患者共104例,男性41例,女性63例;首次因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开腹手术切除胆囊68例,腹腔镜切除胆囊12例,小切口胆囊切除9例;因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开腹切除胆囊2例,腹腔镜切除胆囊8例,小切口胆囊切除5例。就诊主要症状为上腹疼痛95例,黄疽8例,腹胀不适6例。2、临床诊断B超检查发现63例,ERCP检查发现25例,MRCP(磁共振)检查发现38例,CT检查发现25例。残余胆囊大小为1.0X1.5X0.8cm至8X15X6cm,并结石86例,合并胆管结石28例,残余胆囊癌变2例。3、处理方式残余胆囊切除76例,残余胆囊切除 胆道探查16例,残余胆囊切除 经胆囊管探查胆总管10例。恶变的2例,行胆囊癌根治术1例,行姑息性手术治疗1例。原因讨论:残余胆囊疾病形成的原因有多种:①临床手术中因各种原因对胆囊三角解剖困难,导致胆囊或胆囊管残留过长;②急性胆囊炎,胆囊三角区充血水肿、粘连严重,行胆囊切除术时残留的胆囊粘膜清除不彻底逐渐形成再生胆囊。③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胆囊萎缩,胆囊三角纤维化,造成胆囊切除术时胆囊分离困难而导致胆囊或胆囊管残留过长。④外科手术医生经验不足,检查不仔细,手术时胆囊或胆囊管残留过长。 残余胆囊应与肝门部的肿瘤、囊肿以及胆囊术后的胆囊窝积液等鉴别。肝门部肿瘤多为实质性回声,内部回声可不均匀,可出现液性暗区,但不出现胆囊壁样的结构,可行脂餐试验观察有无缩小而明确诊断。肝门部囊肿的声像图有时与残余胆囊表现相似,但肝门部囊肿不与胆总管相联系,可仔细扫查其与胆总管的关系加以鉴别。术后胆囊窝积液常常发生于手术后早期,位于胆囊窝中下部,边缘不规则,无包膜的液性暗区,是局部组织水肿积液形成,多自行吸收,短期内复查液性暗区可缩小或消失。 诊断残余胆囊疾病时要注意:患者有胆囊切除手术史,术后出现术前症状,结合影像学检查多可诊断残余胆囊。B超经济、无创,可重复检查,但受肠腔气体和术后局部解剖改变的影响,有时不能完全反映残余胆囊情况。ERCP和MRCP均可确诊。但ERCP为有创伤检测方法。MRCP为无创性检查,具有多方位显示残余胆囊与胆道树的关系的特点,最值得推广。总之,残余胆囊诊断后应手术治疗,有症状的残余胆囊或胆道疾病合并残余胆囊的病人,应手术切除残余胆囊。本文选自李越华等,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赵刚 2018-02-02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精囊镜可通过射精管进入精囊,经正常的解剖途径逆行检查精囊和射精管,发现病变可同时腔镜下处理。如肿瘤,可予以切除,如为结石,可在精囊镜下检查并取出,炎性改变可在镜下对炎性黏膜给予热灼或药物冲洗等治疗,具有操作方便,观察直接,效果肯定等特点,成为诊断、治疗血精和少精子症的新技术。精囊镜手术的优势以往对有精囊结石伴有血精的患者,通常进行开放手术,而精囊的位置非常深,创伤大,出血多,而现在精囊镜手术是利用自然的解剖管道进行的手术,所以创伤小,效果好,恢复快,并发症非常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技术。精囊镜检适应症(一)血精待查:持续或反复发作血精3月以上,经4周以上抗生素及规范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二)男性不育症:精液量显著减少,水样精液伴无精子症、少精子症、弱精子症等精液异常,怀疑射精管存在梗阻者;(三)会阴部顽固性疼痛:射精疼痛; 睾丸疼痛; 腰骶部,会阴部胀痛,不适,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四)经相关检查高度怀疑存在射精管区域囊肿,结石及肿瘤等病变者。精囊镜检禁忌症(一)泌尿生殖系统的急性炎症,如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精囊炎等;(二)初发的血精或精囊炎,未经正规保守治疗者;(三)近期服用过抗凝药物,严重出血倾向或全身出血性疾病,如白血病,血友病等;(四)严重心、肺、肝、肾、脑血管系统疾病,恶性高血压,控制不佳、不能耐受手术者;(五)严重包茎、尿道狭窄等疾病导致无法放置精囊镜者,根据情况可首先处理包茎,尿道狭窄,然后进行精囊镜检查和治疗。
叶臻 2018-01-18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在我的骨肿瘤专家门诊,有不少患者是因为身体上有个肿块来就诊的。肿块各不相同,或大或小,或圆或扁,或疼痛或无碍。相同的是,大家都因为肿块很焦虑。担心是“肿瘤”。如下图这些肿块。 这里首先科普一下,这些都是肿瘤。所有包块,肿块,囊肿,瘤子,等等,医学上都叫“肿瘤”。不过,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无害,或危害较小;恶性肿瘤,就是癌症,需要立刻处理。可幸的是,绝大多数肿瘤,是良性的。上面两副图是比较典型的囊肿。腕部出现的囊肿,多见于长时间频繁手腕活动的患者。比如天天打麻将的,程序员,弹钢琴的,长时间打游戏的。这一类肿块,大多数人没有感觉,也不影响生活,只是看着碍眼而已。少数人会觉得疼痛。良性肿瘤比较温和,长不太大。另一部分肿块,也没有疼痛,不过,体型巨大,影响到肢体功能。比如这个:右大腿一个足球大小的肿块。肿瘤一般直径大于5cm,医学上要考虑到恶性肿瘤可能。因为只有恶性肿瘤才会无限制地生长。恶性肿瘤一旦没有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而是仍由其发展到体积巨大后再来就诊,往往治疗效果不佳,有些患者会因此截肢或者。。。这里写一些区别身体上肿块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原则:1 身体上绝大多数肿瘤是良性的,少数是恶性的;2 良性的肿块大多形状规则,呈圆球形,或椭圆形,较软,有弹性,可以活动,无疼痛;恶性肿瘤大多比较固定,肿块推不动,形状不太规则,比较硬;3 小孩子身上一般不长肿块,一旦发现肿块,建议到医院让医生检查,以排除恶性肿瘤;4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一两个月的时间体积也不会明显变大;恶性肿瘤生长迅速,甚至一个星期体积就增大一倍;5 良性肿瘤有疼痛感的不多,恶性肿瘤有疼痛感的不少;6 有时候,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很难鉴别,需要专业骨肿瘤医生,影像科医生和病理科医生联合分析才能得出结论,从而制定治疗方案。 一个真实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却一遍又一遍在我周围上演:当今,人一旦发现身体上有了肿块后,往往首先不是到专业骨肿瘤医生就诊,而是问自己熟识的医生,熟识的医生可能是眼科医生,可能是内科医生,可能是一名外科医生。阿肖中学的同学现在是一名县医院的外科主任。当阿肖第一次向他同学展示他胳膊上的肿块时,外科主任让他不用担心,说没事。 一周后,当阿肖找到外科主任,说肿瘤明显长大时,外科主任出于同学情意,切除了肿瘤。结果出来,是恶性的。阿肖赶往市级医院,省医院,最后辗转来到我门诊的时候,肿瘤切除的地方长出来一个棒球大小的肿瘤。肿瘤扩散了。遗憾的是,这整个故事环节里,找不到哪里出错了?阿肖找自己的同学主任看病,没错;主任认为这是一个肿瘤,切除看看,也没错。我们也可以说,阿肖错了,为什么不找专业骨肿瘤医生就诊;我们也可以说,阿肖的同学-外科主任错了,因为没有按照肿瘤手术的原则切除。最最遗憾的,恰恰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真心的在尽心尽力。而且这些事情,我们无法去改变,任由悲剧的故事一遍一遍上演。
袁霆 2018-01-02阅读量1.4万
病请描述:在和患者的交流中“根管治疗”一词堪称高频词汇,为了让患者们更加全面的知晓根管治疗,本文就根管治疗的常见问题加以说明,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本文特指恒牙根管治疗,乳牙根管治疗参看我的其它科普)1.认识根管治疗根管治疗是牙髓病、根尖周病等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原理是去除牙髓腔、根管内的感染物质,再经过根管消毒,材料充填根管,达到治疗和预防感染的目的。 2.哪些情况需要做根管治疗(适应症)2.1急性、慢性牙髓炎。2.2急性、慢性根尖周炎。2.3预防性治疗:牙齿本身并无病变,因修复需要做为基牙,或为改善美观等要“磨小”牙齿做牙套,为了避免由此带来的不适症状和预防可能的感染,需要做根管治疗。2.4治疗颌骨内的病变需要:颌骨内病变如囊肿手术切除,可能波及的牙齿需要做根管治疗。2.5年轻恒牙根尖诱导成形术完成后。2.6深龋等经保髓治疗不成功者。3.术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3.1根管壁侧穿与髓室底穿。可分为病理性和医源性两种,龋坏范围广、根管壁薄、根管内吸收、根管弯曲堵塞难以疏通等情况均可导致穿孔,大范围的穿孔可能导致患牙拔除。3.2器械分离。牙体组织为硬组织,根管治疗工具为金属器械,加上根管系统复杂多变,在硬碰硬的治疗过程中,器械分离难以完全避免。对于钙化堵塞、弯曲变异的根管,更容易出现器械分离。如果发生器械分离,不用紧张,医生会权衡利弊,决定是否取出,折断器械在牙齿内留置,一般不会造成不良影响。3.3器械落入消化道或呼吸道。治疗过程中患者要与医生密切配合,听从医生安排。 3.4口腔粘膜等软组织损伤 。 天哪,有这么多并发症在等着我!别怕!这些并发症只是通往治疗成功道路上一个个障碍吧了!不能因咽而费食,该做的时候还得做。选择正确的医生、治疗中和医生很好地配合是根管治疗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关键。4.管治疗术后注意事项历经千辛万苦,花了许多银两,终于完成了根管治疗,后面怎样才能巩固治疗成果呢? 4.1根管治疗可能需要多次完成,应按医嘱按时复诊。每次根管治疗后,一般会在牙齿内封药,口内有药味是正常的,一般封药一到两个小时后可正常饮食,刷牙吃饭注意避开患牙,避免药物脱落。 4.2疼痛肿胀。根管治疗术后可能会有疼痛肿胀,一般2-3周左右会消失,必要时可以口服消炎药缓解。有时邻牙疼痛会误认为是根管治疗的牙疼痛,要注意辨别。4.3勿咬硬物。根管治疗后的牙齿比正常牙齿要脆弱,尽量不要咬硬物,以免折裂。严重的牙折可能需要拔除。隐裂牙更要小心!4.4全冠保护。一般根管治疗一周后进行全冠保护,以防折裂。5.正确认识根管治疗5.1根管治疗是牙髓疾病、根尖周疾病的最经典有效也是最常规的治疗手段。5.2根管治疗时的疼痛并不严重,也可以使用局部麻醉。不要因为怕疼痛而拒绝根管治疗。5.3有些患者认为是做根管治疗使得牙齿失去了牙髓,从而拒绝做根管治疗,结果病情加重!要相信医生,医生在选择根管治疗方案时是很慎重的,见前面第2点。5.4根管治疗也并非万能,有些病变严重的患牙,即使做了根管治疗也无法保留。伴有牙周病的患牙根管治疗后还要进行牙周治疗。
张耀国 2017-09-13阅读量1.8万
病请描述: 骶管囊肿是一个什么病?这是绝大多数民众都很陌生的,其实却是一个常见病。骶管囊肿在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4%,其中约15%有腰腿痛症状,以此论之,仅上海市就有约12万有症状的骶管囊肿患者!然而,每年在上海各大医院确诊的骶管囊肿仅数百例,而接受正规治疗的只有几十例而已,反映了大量患者没有得到及时合理的诊治。骶管囊肿位于腰椎下方、骨盆后正中的骶管内,囊肿内是水样清亮的脑脊液,囊肿通过一个单向阀门(即漏口)与脊柱内的正常脑脊液相通,所以当咳嗽、摒气、久坐、站立、行走时,脑脊液就通过单向阀门挤入骶管囊肿,使囊肿逐步扩大,形成很高的压力,压迫骶管中的马尾神经根,引起腰骶部疼痛、臀部会阴部刺痛、肛周牵扯样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进展逐步出现性功能障碍和大小便失禁。这样说来,骶管囊肿与颅内的蛛网膜囊肿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内部为脑脊液成分的囊肿,与正常的蛛网膜下腔有单向活瓣连通,脑脊液从蛛网膜下腔流进囊肿,却不能流出,因此逐渐缓慢增大,主要病理都是对周围神经组织的机械性压迫。那么,骶管囊肿与颅内蛛网膜囊肿有什么不同呢?这是一个很多医生都难以准确回答的问题。表面上的区别是部位和症状:前者位于腰骶部,主要引起上述腰骶、会阴、肛周、下肢疼痛;而颅内蛛网膜囊肿压迫大脑或小脑,主要引起头痛、头晕。实质的区别在于两者的静水压:我们知道,整个脑和脊髓都浸泡在脑脊液之中,脑脊液是水一样无色透明的,充满整个颅腔和椎管腔,起着缓冲和保护脑脊髓的作用;当人体直立时,头顶的静水压最低,而腰骶部的静水压最高,比颅内压高出近1000毫米水柱!颅内蛛网膜囊肿位于整个脑脊液系统的最上端,压力很低,所以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是比较容易的,通过锁孔手术,在显微镜下切除大部分囊壁,解除压迫,并把蛛网膜囊肿与正常的脑池打通,形成双向流通,就可以避免复发。这种显微切除手术彻底而且安全,有效率99%以上。而骶管囊肿位于整个脑脊液系统的最下端,压力最高,试想一下:在一个1米高的水桶底部开一个洞,岂不是喷涌而出?如果在洞外面涂点胶水,怎么可能挡得住?在早期的时候,有些神经外科医生认识不到这个实质性的区别,把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经验盲目地套用到骶管囊肿上来,手术中找到骶管囊肿以后,切开放水,然后就用胶水粘一粘结束。病人往往还没出院就复发了,复发率几乎100%。国际医学界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不断改进治疗方案,现在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以说,当今治疗骶管囊肿的核心理念尽在“封堵”二字,只有充分认识到上述实质性区别,并真正领悟封堵理念,才可能妥善处理骶管囊肿。尽管如此,骶管囊肿仍然是当今神经外科最有挑战的手术之一。 专家介绍:郑学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外科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早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通过海外人才引进来到上海新华医院工作,由于在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方面的技术革新,四次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并被授予“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交通大学“新百人计划”、生命之光“青年十杰”、新华医院“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世界神经外科大会特邀专家。 每年完成400多台手术,具有丰富的手术经验,擅长骶管囊肿,蛛网膜囊肿,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胶质瘤、髓母细胞瘤等显微手术,在我国率先引进了闭合式骶管囊肿封堵手术,疗效得到患者的高度肯定。专家门诊:周二上午、周六上午;电话预约:021-25077999-接通以后按2。
郑学胜 2017-08-30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 在老年化社会中,腰腿痛十分常见,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出行,已成为重要的健康问题,而腰椎间盘突出是 导致腰腿痛的主要原因。然而有些中老年朋友发现,多种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以后,腰腿痛仍不见好转,这时就要细致查找原因了。 姚女士是某大型国企的会计师,49岁,长期坐在计算机前办公,3年前出现腰骶部疼痛,以为是坐姿不良引起腰肌劳损,用药和按摩理疗不见好转,随后又出现右下肢痛,疼痛从臀部、大腿后向小腿和足底放射,感觉“有根筋吊牢”。姚女士觉得会不会是神经有问题,不敢大意,去当地省级医学院附医院骨科、神经外科诊治,诊断是腰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先后给予腰椎间盘穿刺臭氧治疗和射频消融治疗3个疗程,疗效不明显,于是在去年2月在全麻下实施2节段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然而术后症状仅部分减轻,并没有痊愈。姚女士于是特别注重生活护理,不敢弯腰,不敢久坐,工作也受到一定影响。此后病情并没有停止进展,在原来腰腿痛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肛门内坠胀、刺痛,久坐后肛区疼痛越来越重,平躺后逐渐减轻,早晨起床后不适的感觉明显减轻,是一天中最舒服的时间段。走行也受到很大限制,步行500米就感觉到下肢严重的酸痛,被迫停下来休息,因此严重影响了生活,更无法正常工作,只好办理了病退。经朋友介绍,来到上海新华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神经外科腰椎骶管组组长郑学胜博士仔细分析了其术前术后影像资料以后,为她安排了一项特殊的3D-FIESTA磁共振成像,结果发现,虽然腰椎间盘突出对神经根的压迫已经完全解除,但骶1-2水平存在一个骶管囊肿,对骶神经根形成明确的压迫,必须手术解决。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姚女士接受了“内镜下闭合式囊颈封堵手术”,术后症状完全缓解,至今无任何复发迹象。 郑博士介绍,骶管囊肿并不少见,常常与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使病情复杂化。骶管囊肿分为两型:如果囊肿是一个单纯硬膜憩室,内部没有神经根,通过不会引起症状,不需要手术治疗;反之,如果囊肿牵涉到骶神经根,随着囊肿的逐渐增大就会引起腰退痛、会阴部疼痛,严重者甚至大小便异常、性功能障碍,需要及时行手术治疗。然而传统的骶管囊肿切除术手术难度高,风险较大,特别是可能引起顽固性脑脊液漏,伤口不愈,因此很多医院没有开展。新华医院神经外科最早从美国引进了骶管囊肿的“内镜下闭合式囊颈封堵手术”,该技术无需切除囊肿壁,所以从根本上减少了脑脊液漏手术并发症,大大改善了安全性,并明显提高了手术疗效,复发率低于10%。 另外,除了骶管囊肿,黄韧带增生钙化、椎管狭窄等情况也会使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效果不佳,因此术前选择合理的影像学检查就显得特别重要,对影像分析不能遗漏细节。
郑学胜 2017-08-30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骶管囊肿是位于骶管内的一种硬膜囊肿,囊内为水样清亮的脑脊液,由于骶管囊肿通过一个类似阀门的囊颈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囊肿逐步扩大,进而压迫骶管中的神经根,引起腰骶部疼痛、臀部会阴部刺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间歇性跛行;严重者甚至出现性功能障碍和大小便失禁。 根据骶管囊肿与神经根的关系,可以分为两型:(1)如果囊肿是一个单纯的水囊,内部没有神经根,这种类型称为Nabors IB型骶管囊肿,手术治疗方法简单(单纯结扎即可),手术风险也很小;(2)如果囊肿内含有神经根纤维(Nabors II型),症状就会比较严重、顽固,由于骶神经根是不能损伤的,手术治疗就不能一扎了之,需要行内镜下囊颈封堵手术。 由于神经根与囊肿的相互关系直接决定了治疗策略和手术疗效、手术风险,所以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神经根与囊肿的相互关系就非常重要。由于骶神经根比较纤细,与周围结构信号对比度又很低,所以常规的磁共振成像技术难以显示骶神经根。近期,新华医院神经外科腰椎骶管组与放射科共同攻关,吸收引进了国外最新技术(DTI + 纤维成像术),建立了骶管囊肿的神经根显像技术,比较满意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可以清晰地显示下腰段与骶管的神经根全貌,同时结合囊肿的三维重建和叠加技术,帮助神经外科医生术前判断骶管囊肿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郑学胜 2017-08-30阅读量1.7万
病请描述:骶管囊肿是位于骶管内的一种硬膜囊肿,囊内为水样清亮的脑脊液,由于骶管囊肿通过一个类似阀门的囊颈 与蛛网膜下腔相通,所以当咳嗽、屏气、久坐、站立、行走使蛛网膜下腔中的脑脊液压力增高时,脑脊液就被挤入骶管囊肿,使囊肿逐步扩大,进而压迫骶管中的神经根,引起腰骶部疼痛、臀部会阴部刺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进展逐步出现性功能障碍和大小便失禁。 骶管囊肿属于常见病,发病率与腰椎间盘突出相近,也是造成腰骶下肢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其治疗方案却大不相同。根据骶管囊肿的类型,应针对性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首先根据有无症状可以分为无症状骶管囊肿和有症状骶管囊肿。体检中发现的无症状骶管囊肿通常体积很小,对神经根无明显压迫,因此只要动态观察即可,不需要外科治疗。 对于有症状骶管囊肿应进行磁共振影像分析,特别是分析囊肿与神经根关系。如果囊肿是一个单纯的水囊,内部没有神经根,这种类型称为Nabors IB型骶管囊肿,通常不必手术治疗,或可考虑CT引导下囊肿穿刺、囊液抽吸+生物胶注射,虽然不能根治,但复发后仍可以反复注胶;即使行根治性手术,缝合结扎囊颈,手术风险也很小。相反,如果囊肿内含有神经根纤维(Nabors II型),症状就会比较严重、顽固,由于骶神经根是不能损伤的,手术治疗就绝不能一扎了之。对于Nabors II型骶管囊肿,传统手术策略是沿着神经根剥离囊壁,把多余囊壁切除以后,再围绕神经根把残留囊壁缝合起来,手术难度很高,但疗效不好,复发率高,而且由于缝合很难做到滴水不漏,因此术后脑脊液漏很常见,并且相当顽固,因此很多神经外科医师渐渐不愿开展这一手术,宁愿选择观察。近年在美国兴起的“内镜下闭合式囊颈封堵手术”改变了这一局面,该技术侧重于在神经内镜下封堵囊颈,无需切除囊肿壁,所以从根本上减少了脑脊液漏手术并发症,大大改善了安全性,并明显提高了手术疗效,新华医院神经外科腰椎骶管组郑学胜博士率先在国内引进开展了这一手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郑博士分析了国内的骶管囊肿治疗现状,发现了一种倾向:对病变类型不作区分,只要是骶管囊肿,一律行CT引导下抽吸注胶。这样虽然可以短期减轻症状(不能完全缓解,更不能根治),但这种姑息性治疗却为将来的根治性手术设置了障碍;因为内镜下手术需要清晰的视野和操作空间,而生物胶注射导致囊肿内严重粘连,使内镜操作非常困难;因此,对于Nabors II型骶管囊肿,特别是宽颈囊肿,不宜轻易做CT引导下抽吸注胶。
郑学胜 2017-08-30阅读量1.8万
病请描述:在门诊经常有病人或家属带着CT报告来问:“这个蛛网膜囊肿是什么病?需要怎么治疗,要开刀吗”?蛛网膜囊肿是一个水囊一样的病变,外表是一层薄而透明的包膜,内部是无色透明像水一样的囊液。很多家属听了这句话以后就说:“哦,原来就是脑积水,就是脑积液,脑内积液、水疱、对不对”?错!临床上有一种叫做“脑积水”的疾病,它和蛛网膜囊肿是完全不同的,也有一种叫做“硬膜下积液”的疾病,颅内还有一种正常的成分叫做“脑脊液”,这些专业术语都指的完全不同的意思,所以不能似是而非地转述,正确的叫法就是“蛛网膜囊肿”,没有别的名称。如果你给其它医生转述病情的时候命名错误,可能导致其它医生误诊误治!蛛网膜囊肿是一种良性病变,不会变成肿瘤,也没有侵袭性,它的危害在于:如果体积太大,占据了过多的颅腔空间,压迫正常脑组织,使周边脑组织变性,从而产生头痛、头晕等症状,少数严重者甚至引起癫痫。蛛网膜囊肿的病因是什么呢?多数蛛网膜囊肿是先天性畸形(但不是遗传性疾病,和基因无关);可能是胚胎发育过程中有一小片蛛网膜发育成双层,中间逐渐积聚了大量脑脊液,成为囊肿;所以60%以上的蛛网膜囊肿患者都是儿童,有的患者没有什么症状,或只有轻微的头痛,在某次做头颅CT中无意发现;也有些患者有明显的头痛、头晕,当学习紧张、休息不好时加重,甚至恶心呕吐,但一般没有肢体瘫痪、失明、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少数患者可能合并癫痫,这是因为囊肿周边的脑组织受压太严重,神经变性而产生癫痫灶。极少数特别巨大的囊肿,不仅导致癫痫,而且引起头围增大、脑发育受限、痴呆、脑瘫。从CT上来看,蛛网膜囊肿最常见于外侧裂和枕大池这两个部位,体积小的只有2-3公分,体积大的直径达到8-9公分。如果蛛网膜囊肿体积不大,多年复查下来也没有变化,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这种蛛网膜囊肿不需要治疗,只要定期复查就可以了。但有的蛛网膜囊肿体积很大,或者复查过程中发现越来越大,脑组织受压明显者,应做微创手术治疗。为什么蛛网膜囊肿会逐渐增大呢,可能有两种原因:囊壁分泌液体逐步撑大囊肿,或者囊肿上有一个很小的单向流动的活瓣样开口、外面的脑脊液会通过活瓣流进囊肿,但却不能流出。这种囊肿压力是非常大的,需要做显微切除术。我们可以做一个一寸左右的小切口,在颅骨上切一个硬币大小的锁孔,在显微镜下切除大部分囊壁,解除压迫,并把蛛网膜囊肿与正常的脑池打通,形成双向流通,就可以避免复发。这种显微切除手术彻底而且安全,所以是首选的,此外,还有神经内镜手术和分流手术,神经内镜创伤更小一点,但复发率较高,而且万一有出血不易止血;分流手术只适合复发的患者。显微切除手术的有效率99%以上,安全性很高,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完全可以做到零死亡率和零致残率。最后有两点要特别强调:1. 手术切除囊肿以后,手术部位仍有一个空腔,这是因为原来囊肿占据很大空间,脑组织长期受压萎缩,术后的再生是非常缓慢的,所以短期内复查CT的话,空腔仍在;长期复诊会发现脑组织逐步生长,儿童年龄越小、完全修复的可能性越大;2. 如果手术前已有癫痫,一般手术后仍有癫痫,需要长期抗癫痫药物治疗;换句话说,对于大的蛛网膜囊肿,不能等出现癫痫再来手术,太晚了。
郑学胜 2017-08-30阅读量1.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