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网页上和门诊患者的提问,最多的问题是:1.什么原因导致流产的?2.我查了很多都没问题,为什么还会流产?一下子就让我来回答,的确很难下结论。其实,流产的原因众多,医生只有通过询问详细的病史、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既往史,并结合一系列的检查,才能帮你找到病因。反复流产的原因和检查方法:1.染色体异常:Ⅰ. 胚胎染色体异常(发生不可避免的流产时,清宫时取胚胎绒毛送检染色体,需要新鲜绒毛组织,很多小医院无此项检查,我院有此项检查)。Ⅱ.夫妻染色体异常(抽取夫妻静脉血,不受饮食月经周期影响,我院周一至周五随时可以检查)。2. 内分泌异常:Ⅰ. 多囊卵巢综合症(月经第三天至第五天抽血进行性激素测定,每个月自测基础体温和月经干净后行妇科B超)Ⅱ.甲亢或甲减(甲状腺激素检查,不受月经周期影响)Ⅲ. 高泌乳素血症(上午9点左右可以不空腹,静坐15分钟后抽血测定,不受月经周期影响)Ⅳ.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空腹血糖和胰岛素,口服葡萄糖后再测血糖和胰岛素)Ⅴ.黄体功能不全(自测每个月的基础体温)Ⅵ. 排卵障碍(月经第12天以后B超监测卵泡发育至卵泡排出)3. 生殖系统解剖异常Ⅰ.宫腔粘连(B超、宫腔镜、子宫输卵管造影,可以在月经干净后马上进行检查)Ⅱ.子宫畸形(B超、宫腔镜、造影等手段检查)Ⅲ.宫颈机能不全(宫颈扩张试验、B超、造影等手段检查)4. 感染因素Ⅰ.支原体、衣原体等(取宫颈粘液,非经期)Ⅱ.TORCH、HIV、RPR等(随时可以抽血)5. 血栓因素Ⅰ.先天性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Ⅴ突变、凝血酶原基因突变、蛋白C缺陷、蛋白S缺陷、高半胱氨酸、凝血酶原Ⅲ活性。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检查)Ⅱ.获得性血栓前状态(抗心磷脂综合症:需反复抽血3-5次左右,每次间隔一个月左右,不需空腹;血小板聚集需空腹)6. 免疫因素Ⅰ.自身免疫型(抗心磷脂综合症:需反复抽血3-5次,每次间隔一个月,与月经周期无关)7.子宫血供因素Ⅰ.孕期:早孕6-7周/中孕12周子宫动脉;孕20周、30周脐动脉超声检查。8.男方检查:精液全套(禁欲3-5天查精液) 除了上述因素以外,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目前医学手段无法查出。经过如此多的检查,我们才能给每位病人寻找到病因,并给予对因治疗。
余娜 2018-08-01阅读量9065
病请描述: 郭先生最近一段时间真可谓坐立不安,臀裂部隐隐胀痛,一坐下去更是疼痛不已,而且逐渐红肿愈甚,辗转骨科和外科,抗菌素也用了不少,始终反反复复不能消停。最后遇到肛肠科的专家,才被确诊为藏毛窦坐立不安 竟是肉里“长”毛发本报记者 蒋美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王振宜介绍说,藏毛窦和藏毛囊肿统称为藏毛疾病,是在骶尾部臀间裂的软组织内一种慢性窦道或囊肿,内藏毛发是其特征。也可表现为骶尾部急性脓肿,穿破后形成慢性窦道,或暂时愈合,终又穿破,如此可反复发作。囊肿内伴肉芽组织,纤维增生,常含一簇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王振宜其实,藏毛窦在欧美国家是一种常见病,因为这种病好发于体毛较多的人群,国内报道的不多,很多人包括一些医务人员也对这种疾病不了解。为何肉里会有毛发对于为什么毛发会“长”到肉里去,王主任解释说,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先天性的:由于髓管残留或骶尾缝发育畸形导致皮肤的包涵物。虽然这种情况出生后就已经存在,但发病多在青春期后20~30岁左右,因毛发脂腺活动增加,才出现症状。第二种是后天性的:认为窦和囊肿是由于损伤、手术、异物刺激和慢性感染引起的肉芽肿疾病。近年来证实由外部进入的毛发是主要病因。臀间裂有负吸引作用,可使脱落的毛发向皮下穿透。裂内毛发过多过长,毛顶部有滤过和浸软毛肤作用,毛发穿入皮肤,形成短道,以后加深成窦,毛根脱落到窦内也可使毛干穿透。多见于多毛病、皮脂过度活动、臀间裂过深和臀部常受伤的病人。汽车司机骶尾部皮肤常受长期颠波、损伤,可使皮脂腺组织和碎屑存积于囊内,引起炎症。选对疗法可避免复发藏毛窦静止期在骶尾部中线皮肤处可见不规则小孔,直径约1mm~1cm。周围皮肤红肿变硬,常有瘢痕,有的可见毛发。探针探查可探入3~4mm,有的可探入10cm,挤压时可排出稀淡臭液体。急性发作期有急性炎症表现,有触痛和红肿,排出较多脓性分泌物,有时发生脓肿和蜂窝组织炎。藏毛囊肿如无继发感染常无症状,只是骶尾部突起,有的感觉骶尾部疼痛和肿胀。通常主要和首发症状是在骶尾部发生急性脓肿,局部有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特点。多自动突破流出脓汁或经外科手术引流后炎症消退,少数引流口可以完全闭合,但多数表现为反复发作或经常流水而形成窦道或瘘管。王主任指出,由于藏毛疾病发生在患者尾骨部位,很多患者最初还以为是伤骨科的疾病,就诊挂错号,而经过很多次的误治;另外,有些医务人员缺乏对此病的认识,就此会把它错当成肛瘘来治疗,而有些医生则因为对病情的不了解而在手术时局部切除了感染部位,却没有去除发病的根源,最终导致反复复发,反复手术。其实藏毛窦的发病感染有向心性的特征,感染通常是朝着心脏方向沿伸,而真正的窦体虽然离肛门较近,却不会和肛门相通。因此,可疑藏毛疾病者,要找有经验的专科医师诊治,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避免反复发病。此外,即使医生能够给患者正确的手术,在手术的方式挑选上也各有利弊,缝合手术是西医外科医生首选,优点是恢复较快,但缺点却是如果术后疏于护理,常常会导致复发或经久不愈。而术后开放治疗,虽然恢复时间较长,但恢复过程并不会疼痛,也不太影响日常生活,而且会有较好的效果。用中医药汤药调理和促进创面愈合也有一定的作用。总之,藏毛窦是一种良性疾病,除了会反复感染以外,很少有患者因此癌变,一般通过手术治疗都能得到根治,因此及时得到正确的诊断,及时治疗则有助于疾病的康复,摆脱尾骶部反复肿痛的困扰。 专家简介王振宜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擅长:保守和手术微创治疗各类痔疮,高位复杂性肛瘘,陈旧性肛裂,肛门狭窄,肛管息肉,藏毛窦等各种肛肠良性疾病。中医调治慢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术后中医药防治,中医药促进难愈性窦道瘘管等创面愈合。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下午(甘河路院本部);周二下午(青海路门诊部)。
王振宜 2018-07-24阅读量8038
病请描述: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比较少见的乳腺非细菌性炎症,反复发作的疾病让人痛苦不堪,还会把女性的乳房破坏得千疮百孔。只能把患乳切掉吗?近来看门诊,发现很多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患者。她们基本都有相似的表现:30岁左右,不在哺乳期,突然出现的乳房肿块,伴有疼痛感,肿块发展很快,1-2周就长得比鸭蛋还要大,有的患者会出现表皮发红,甚至溃破流脓。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乳腺外科宋晖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病原因不是十分明确,一般认为可能与乳腺的功能状态和内分泌紊乱有关,比较多见于先天性乳头畸形、凹陷,或者曾经患有乳腺炎或者有乳房手术、外伤史,破坏了乳腺导管。患者乳头后方的大乳管及周围乳腺导管内大量脂质分泌物积聚,乳管扩张增粗,积聚的分泌物刺激局部组织,机体因此大量分泌浆细胞,这些分泌物从乳管内溢出,发生一个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虽说是“炎症”,但绝大多数患者并不发热,除非病程迁延伴有其它细菌感染时才会发热。浆细胞性乳腺炎有下面这些特点:1、好发年龄:本病多见于30-50岁非哺乳期妇女,起病有缓有急。 2、临床表现:病变初起时乳房疼痛可伴有乳晕周围的肿块,肿块质地硬或韧。皮肤颜色红、皮肤温度高,压痛明显。乳头可有粉刺样物排出,味臭。但病变距离乳头稍远时,也可没有乳头溢液。随着疾病的发展,局部会形成脓肿。脓肿一般和乳头相通,形成瘘管。病程时间长的患者同侧腋窝淋巴结可肿大。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患者有的以溢液为主要症状;有的以乳头周围的肿块为主要症状;有的以乳头周围的脓肿为主要症状;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就会遗留瘘管,经久不愈;更多见的是好好坏坏,直到乳房变成一个没法形容的丑八怪!这种毛病一般不能通过吃药、打针治愈。因为病因并不是细菌感染,实际上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说白了,就是机体把自己身体中的这些粉刺样物质当做敌人进行了攻击。所以,不把这些导致过敏的物质清除干净,浆细胞性乳腺炎就会反复发作。有的病人因为多年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最后恶变成了乳腺癌,太不值得了!中医治疗这种毛病有很多心得,但是,依然要在手术切除的基础上口服中药或中药换药。一般病程要长达数月余,愈后瘢痕比较明显,乳房外观比较差,而且依然有相当高的复发风险。目前,宋晖医生和他的团队已经开展了多例“保留乳头乳晕的皮下腺体切除加同期假体植入”手术。也就是说,患者的乳头、乳晕完全保留、乳房的形态和对侧对称!在完全切除病变组织的同时,保留了乳房的外观,患者朋友再也不必担心乳房外形的缺憾了。下面的图片来自我近期收治的一位29岁患者。最后一次来复诊的时候,她好开心,因为这个重建的乳房比对侧的还要挺拔呢!
宋晖 2018-07-19阅读量1.7万
病请描述:乳腺脓肿病人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妊娠哺乳期乳腺炎,另一类是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的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妊娠哺乳期乳腺炎一般都有细菌感染参与其中,因此,抗炎治疗效果明显。很多孕产妇都有乳房红、肿、热、痛及全身发热的病史,通过静点青霉素等抗生素,一般症状都可数日内消退。但有些患者因为病变范围广泛或者细菌毒力强、个人体质弱,导致形成脓肿。外科医生这种时候往往建议切开引流排脓。根据我的大量临床实践,切开引流实在不是一个好的治疗措施,因为通过穿刺抽脓即可治愈的疾病,一旦切开引流,痛苦会明显增加,而且不得不回乳,彻底断了宝宝的口粮,所有不到万不得已,还是尽量采用穿刺的办法。可以参见我的另一篇文章“急性乳腺炎脓肿不要急着切开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乳腺外科宋晖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一般发生在回乳之后的数年时间,当然,有的人根本没有生育或哺乳史,具体病因因人而异。有的是有外伤史,有的是乳头内陷,还有人是服用了避孕药引起。更多的患者没有任何病因,突然出现乳房的肿块,疾病进展很快,两、三周内就可以形成像猕猴桃甚至更大一些的肿块。这种患者一般只是觉得肿块很痛但不会全身发热,因为不是由细菌引起的,静点抗生素一般效果很差,除非此时伴有细菌感染,抗生素才能起效。这种疾病保守治疗效果非常有限,即使短期有效,经过几个月后,依然会反复,形成很多瘘口、窦道,乳房的外观严重受损。使用激素及抗结核药物会有一些疗效,但用药时间可能长达一至两年。即便如此,依然会有比较高的复发率。鉴于上述原因,对于这类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患者,疾病初起时即行病灶完整切除,疗效非常好,外观和功能都可以保留。治疗时间短至一周,痛苦小,避免了长期服用激素及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治疗费用也很少。如果病变累及范围广,乳腺破坏严重,可以采用腺体切除,同期假体再造乳房的办法,效果非常好可以参见我的另一篇文章“浆细胞性乳腺炎只能“一切了之”吗? ”综合上面的情况,建议您出现乳房脓肿时,尽快明确脓肿的性质。对于妊娠哺乳期乳腺炎能不手术尽量不手术;对于浆细胞性乳腺炎及肉芽肿性乳腺炎能手术尽量早手术。
宋晖 2018-07-19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嵌甲是临床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好发于青少年,最多发生于大趾。主要表现为趾甲边缘位置红肿和疼痛,经常伴有感染,流血流脓,说得直白点也就是趾甲嵌入了甲沟,引起了我们常说的甲沟炎。甲沟炎反复发作还会导致炎性肉芽组织增生,倒过头来更加重了嵌甲的情况。夏天倒还可以穿拖鞋,冬天就麻烦了,闷在厚厚的鞋袜里,疼痛潮湿,苦不堪言。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疝与腹壁外科朱晓强嵌甲发生的原因很多:不适当的修甲,修剪过深或留有甲刺;长期穿鞋尖过窄的鞋;踢球等引起的外伤;甲癣导致的甲板变形等等。但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变形或过度生长的趾甲对趾甲边缘的软组织——即甲廓的持续刺激和损伤。嵌甲反复发作的老患者都有拔甲的痛苦经历。的确,通常大部分医生对嵌甲的治疗措施就是手术拔除变形的趾甲。趾甲没了,当然在趾甲没长出来前就不会对周边的甲廓再造成损伤,炎症消退,组织修复。该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由于根本病因没有消除,趾甲长出来后还会重新嵌入甲廓而导致疾病复发,因此拔甲只是权宜之计很多患者常常多次拔甲,但嵌甲始终得不到根治还有些患者转向求助于修脚师,更是治标不治本。要是修脚的时候消毒不严格或者技术不到位,还会感染脚癣和甲癣,甚至导致新的损伤,加重病情。那么有没有其它方法改变这种状况呢?答案当然是有的。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总结出一个给指甲做个“微整形”的方法解决嵌甲,即术我们在切除嵌甲引起的炎性病变组织的同时,再切除小部分甲板和甲床,合理设计甲床的宽度,重建新的甲沟。通过这个对甲床和甲沟的“微整形”,新长出的指甲形态良好、宽度变小,整形后的甲沟宽敞使得趾甲的生长“畅通无阻”,这样“嵌甲”就再也不会复发了。大量的临床病人治疗效果。如果您也长期受嵌甲困扰,那就给你的脚趾头做个“微整形”吧,一定会让您彻底摆脱嵌甲的烦恼。 作者简介:朱晓强,上海市东方医院疝与体壁专科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致力于腹外疝的微创手术,在顽固性嵌甲的治疗方面也有丰富经验,继承并改良了“甲板部分切除+甲沟成形术”,有上千例的手术经验。专科门诊时间:每周一下午,每周五下午(本部)
朱晓强 2018-07-18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妊娠期之胆道疾病无论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等方面除具有普通胆道疾病的一般特点外,尚具有与妊娠有关的某些特点。现就妊娠期胆石症、急性胆囊炎、胆总管囊肿等有关疾病研究的某些进展进行介绍。 妊娠是胆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妊娠期激素水平的变化引起胆汁淤积。在妊娠初、中3月,由于雌激素对胆道脂类分泌的影响,造成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同时,妊娠期孕激素的增加使胆囊动力和排空能力减弱。二者的综合作用导致妊娠期胆石症发病率增加。 1、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的症状,妊娠与非妊娠患者相似,并且通常由胆管阻塞引起。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开始表现为上腹或右上腹痛,随后可能放射至背,右肩岬部或右肩部。胆绞痛常突然发生,并可能持续10余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并常伴有恶心和呕吐。急性胆囊炎通常具有右上腹压痛、发热和心动过速等。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增加,血清淀粉酶、碱性磷酸酶和胆红素水平升高。如无胆总管阻塞,黄疽不常见。 妊娠期和产后胆石症自身的特点为:妊娠期胆石症通常无症状,有症状者大约只占30%,而且产后胆结石有很高的自发清除率,产后第1个月胆囊结石自发清除率约占50%。鉴于此,对这些患者的胆绞痛和小结石应先用熊去氧胆酸治疗,手术应尽可能延期进行。由于在妊娠的初、末3月,患者分别具有自发性流产和早产的最大危险性,因而对该妊娠期急性胆囊炎进行内科治疗优于手术治疗。内科治疗包括静脉补液、鼻胃管引流、止痛和对具有感染或脓毒血症者应用抗生素等。如果胆石症并发胆管炎或胰腺炎,在对胎儿进行适当X线防护的情况下,实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括约肌切开术是安全的。手术治疗只适用于那些疾病反复发作,脓毒血症或具有多种并发症的患者。目前研究证实,与内科治疗组相比,在妊娠中3月实行手术治疗是安全的,而且预后更好。目前的推荐治疗是妊娠初3月行内科治疗,妊娠中3月选择性或主要进行手术治疗,妊娠末3月行内科治疗,随后于产后行手术治疗。 2、胆总管结石 妊娠期胆总管结石发病率不详,大约占妊娠期黄疽的7%。由于胆总管结石易并发胆管炎和胰腺炎,因而母亲和胎儿的病死率明显增加。对非妊娠患者来说,内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和胰腺炎己被普遍接受。但是,由于人们对胎儿暴露于X线所具有的担心,因而限制了它的应用。但由于技术的不断改进,比如对孕妇的下腹部进行屏蔽和限制X线透视检查时间等。因而就目前研究结果而言,对孕妇实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取石术和支架置人术均是安全的。 3、胆总管囊肿 胆总管囊肿是胆管树的先天性囊肿,大约75%的患者为妇女,70%的患者在10岁前获诊断。胆总管囊肿的经典三联征为:右上腹痛、黄疽和可扣及的肿块。但是大约只有40%的患者具有上述全部特征。而且在妊娠期肿块很难被触及。至成年时代方获诊断的患者,既往 可能具有不明原因的黄疽或腹痛发作史。该病患者在妊娠期可能发生复发性腹痛和黄疽。孕期子宫增大对胆总管的压迫可进一步加重远端胆总管梗阻。超声波可对囊肿作出诊断。妊娠期胆总管囊肿的处理措施尚无定论,对囊肿应进行超声监测以观察其增大情况。囊肿增大时可行囊肿切除术或进行内科引流以解除压迫。有胆管炎时可用抗生素治疗,同时进行内科引流。胆总管囊肿的确定治疗包括囊肿切除、Roux-en-Y肝空肠吻合术或胆总管空肠吻合术。 本文选自程玉林等,医学综述,第5卷第12期.
赵刚 2018-03-23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我国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为7%-10%,西方国家发病率约为5%-25%,其中10-15%合并有胆总管结石(实际的发生率更高-还有一部分患者会自发排石可能未统计入),因此胆总管结石无疑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而且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在日益剧增。但是很多患者对胆总管结石的危害认识不清,经常有患者突发奇想,要求把胆囊结石打碎后排出体外,从而治疗胆囊结石。殊不知,胆囊碎石不仅无用,而且容易导致胆囊内结石进入胆总管,导致严重后果。胆总管结石可诱发急性胰腺炎,结石阻塞或刺激胆总管下端括约肌,可造成胰液流通不畅或者返流,诱发急性胰腺炎,重症胰腺炎即使在当下,死亡率仍可高达30%。它还可引发黄疸和肝功能损害、并发胆道感染,严重者可合并急性阻塞性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等,病人出现寒战、高热,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甚至导致死亡。那么胆总管结石应该怎么去治疗呢?由于目前胆石症病因不明,手术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唯一确切有效的方法。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胆总管I期缝合术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最佳方案。既往胆总管结石治疗可选的常用方式为: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T管引流术和ERCP术。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与传统的开放手术(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T管引流术)比较,具有微创优势,结石清除率和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但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放手术组。传统的开放手术已经是治疗中的最后选择。对于单纯胆总管结石的患者,ERCP内镜治疗也是一种方法,我们前期很多患者也采用ERCP去治疗,但ERCP治疗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胆总管下端Oddis括约肌功能的永久损伤。这一点一直被大家忽视或者不愿面对,Oddis括约肌功能的破坏可以导致胆汁反流、胆道反复感染和胆管结石形成。国内大部分患者往往是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ERCP无法处理胆囊结石,即使胆总管结石采用ERCP处理了,后期还是需要采用腹腔镜技术行胆囊切除术。与ERCP治疗相比较,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能同时处理胆总管结石和胆囊结石,而且能有效的保留胆总管下端Oddis括约肌的功能,同时亦能有效避免ERCP治疗后胆囊结石再次落入胆总管的风险,以及ERCP治疗后引发的胰腺炎等并发症。此外,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还能有效的治疗ERCP治疗失败的胆总管结石。尽管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在国内普遍开展,但是腹腔镜下胆总管手术尚未普及,目前仅在部分胆道中心常规开展。我们目前已完成800多例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 胆总管I期缝合手术(内部资料显示可能是上海地区完成腹腔镜下胆总管手术样本量最大的中心),我们同时也检索了Pubmed数据库(国外权威医学数据库),未发现样本量多于我们中心的报道。经过多年的经验累积,我们建立了一套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快速康复体系,涉及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一系列治疗规范,采用该体系,术后治疗一般仅需5天左右完成整个治疗过程,总费用2-3万(这可是治疗上的巨大突破),而目前仍广泛开展的传统开腹手术术后需9-14天出院,且术后患者需携带T型引流管,2月余后,需再次至医院造影确认无异常后拔除。因此,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特别是胆总管扩张>=8mm者,我们认为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 胆总管I期缝合是一个比ERCP更佳的选择,可能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模式。
徐彬 2018-02-23阅读量9585
病请描述:甘肃村医中医技术之二佰七十七2017-12-03单方网乌蛇荣皮汤刘维忠述 梁娟娟 董娜 邴学震 李祥雨 李娟 潘莉记录(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李可先生认为“皮肤病虽在皮肤肢节,却内连脏。并与情志变动、气血失和息息相关。一切皮肤病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整体气血失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然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长期接触有害物质,诸多外因趁虚袭入而致病。则治皮之道,首当着眼整体,从调整五脏气血入手”。见皮治皮,永无愈期。李可先生之乌蛇养荣汤用于治疗除李老所述15种皮肤顽症外,还用于治疗药疹、玫瑰糠疹、结节性红斑、白塞氏综合征、红皮病型银屑病。1.药疹,亦称药毒。是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皮肤黏膜直接用药等途径,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皮肤或粘膜的急性炎症反应。总由禀赋不耐,邪毒侵犯所致。相当于西医学的药物性皮炎。2.玫瑰糠疹,是一种斑疹色红如玫瑰、脱屑如糠秕的急性自限性皮肤病。《外科秘录》称“风热疮”,《医综金鉴》称之为“血疳”,说:“此证由风热闭塞腠理而成,形如紫疖,痛痒时作,血燥多热”。3.白塞氏综合征又称贝赫切特综合征。也称眼、口、生殖器综合征。以同时或先后发生口腔黏膜溃疡,眼和生殖器溃疡;其病因未明,有可能与免疫、遗传、纤溶系统和微循环障碍,病毒、细菌、结核、梅毒等感染和微量元素缺乏有关。临床以血管壁受累和血管周围的非特异性炎症,本病为先后出现多系统多脏器病损,反复发作,可包括口腔、眼、生殖器皮肤等症状,亦有关节、神经、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病变为特征。中医《金匮要略》中精辟阐述:“狐惑为病……蚀於喉为惑,蚀於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於上部则声喝……”。狐惑系一种感染虫毒所引起的病患;以咽喉及前后阴溃疡和目赤为特征的独立疾病。4.银屑病:是一种以红斑、丘疹、鳞屑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因刮去鳞屑可见点状出血点,如匕首刺伤皮肤之状而得名。《外科大成》首次提出了“白庇”的病名。多因素体营血亏虚,血热内热,化燥生风,肌肤失养而成。而白庇-红皮病型,西医又称之为银屑病性剥脱性皮炎。5.结节性红斑,是一种累及真皮血管和脂膜组织的反应性炎性疾病。病因复杂,可继发于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等疾病,也可由应用某些药物而引起。目前现代医学对该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中医无此名称,通过对结节性红斑好发与小腿的这一特征,在古代文献中发现相似描述。有四个名称,一名“三里发”,二名“瓜藤缠”,三名“肾气游风”,四名“湿毒流注”。本病的病因多为外感暴风疾雨、寒暑湿火,内因劳力伤筋、劳房伤肾所致。一.处方:选用李可老中医之--乌蛇荣皮汤二.组成及用法1.生地(酒浸)30克、当归30克、桂枝10克、赤芍15、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丹皮15克、紫草15克、 定风丹(制何首乌、白蒺藜)60克、白鲜皮及乌蛇肉各30克(蜜丸先吞)、炙甘草10克、鲜生姜10片、大枣10枚。2.用法:方中乌蛇肉研粉吞服,其余药味水煎服,日一剂,一日三次,一次200ml。三.主治及功用1.主治:用于治疗除李老所述15种皮肤顽症外,用于治疗药疹、玫瑰糠疹、结节性红斑、白塞氏综合征、红皮病型银屑病。2.功用:养血润燥、活血祛瘀、通调营卫、滋养肝肾、养血祛风四.病因病机及方解本方由桃红四物汤合桂枝汤、定风丹、加丹皮、紫草、白鲜皮、乌蛇肉化裁而成。皮肤病发病的机制多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淤滞,内生蕴热,气血不通使局部肌肤不得濡养继而发病。方中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使血虚得养,血瘀得通。唐容川有一句名言:“一切不治之症,皆由不善祛瘀所效。”桂枝汤温通表阳,两方合用意在养血活血并引气血外达肌肤,通调内外。《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发爪,其充在筋,已生血气”。李可在方中加入定风丹(首乌,蒺藜对药)可滋养肝肾,乌发明目,定眩晕,强筋骨,养血驱风止痒。丹皮、紫草清热凉血解毒,白鲜皮苦寒,可清热燥湿、祛风解毒,长于治疗湿疹,疥癣等各种皮科顽症。乌蛇归肝经,善通经络,祛风邪,对风湿顽痹有特效,实是一切皮肤顽症特效药。“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开宝本草》中有曰:“主诸风瘙瘾疹,疥癣,皮肤不仁,顽痹”。对一切风湿顽痹均有特效,且与当归、丹皮、赤芍等养血活血药同用能旺盛血行,使局部气血充盈,肌肤得养。分析此方,李可治疗皮肤病不离于皮,不止于皮,清热解毒,祛风止痒以治标,内调脏腑,养血活血以治本。叶桂提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其治气血之当然也”邪气深入,由气及血,伤及血络,且血虚内燥,肌肤失养。因此皮科顽症多以祛风通络,养血活血祛瘀为主。李可温阳药和凉血药合用,意在鼓舞血行,温通表阳而无滋生内热之弊,活血凉血,而不伤阳,使血脉得通,肌肤得养。且根据现代药理学证实,该方含多种微量元素,能补充多种维生素,蛋白质,营养丰富,美须发,驻容颜使局部气血充盈,肌肤得养,则皮科诸病得愈。五.注意事项1.忌食辛辣腥膻发物,戒烟酒,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2.避免过度紧张疲劳,生活要有规律,保持情绪稳定。3.药疹在急性期不宜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忌热水洗浴。4.皮损忌用热水烫洗或搔抓。刘维忠主任门诊时间每周二上午甘肃省人民医院二楼中医科诊室 每周四,六上午甘肃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楼四楼名中医诊室
刘维忠 2017-12-04阅读量3.4万
病请描述:胆囊疾病的发病原因很多,包括感染、梗阻、化学等因素,本文就胆囊皱襞位置进行分析,发现先天性胆囊皱襞异常(又称胆囊分隔),可明显增加胆囊疾病的发病率,现报告如下。 临床床资料:5年期间经超声检查共发现2900例分隔胆囊,其中男性1355例,女性1535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4岁,其中1252例经手术证实。2900例胆囊分隔患者中胆囊皱襞正常1450例(A组),胆囊皱襞异常1450例(B组)。判断标准:①胆囊颈部高回声光带为皱襞位置正常(A组)。②胆囊体、底部之间或颈、体部之间有横贯胆囊腔的高回声光带为皱襞异常(胆囊分隔即B组)。 进行分析,结果A组中正常胆囊占58%(841例),病变胆囊占42%(609例),其中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发病率分别约12.3%,8.4%,9.5%,6.3%,3.5%,2.0%;B组中正常胆囊占11.8%(172例),病变胆囊占88.2%(1278例),其中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发病率分别约20.1%,9.2%,38.5%,11.8%,5.6%,3.0%。B组胆囊病变发病率显著高于A组。 正常的胆囊皱襞由胆囊颈和胆囊管的粘膜形成,为螺旋状的皱襞,又称螺旋襞,具有节制胆汁流出和流入的作用。有资料显示胆囊皱襞位置异常较胆囊皱襞位置正常的胆囊疾病发病率明显增高,表明皱襞越接近胆囊底部发病率越高,双皱襞更明显增加发病率。当皱襞位于底部时,慢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者上腔囊壁明显增厚,内壁毛糙,而颈部囊壁无明显增厚,说明病变主要累及上腔。经手术治疗患者大部分胆囊的外观可见胆囊体部或底部膨大,切开胆囊,囊内可见一横隔横跨前后壁,横隔有长有短,胆囊体部或底部囊壁均呈炎性改变,尤以底部明显,部分皱襞呈炎性改变。上述改变说明由于胆囊畸形皱襞的存在,直接将胆囊分成上下两腔,造成胆汁排泄不畅,尤其是上腔胆汁排出受阻,进而导致胆汁长期淤积于胆囊腔内,使胆汁反复刺激胆囊腔及囊壁,致使胆囊发生一系列病变。本研究发现,由于胆囊皱襞位置异常,产生类似机械性阻塞现象,明显影响胆囊的收缩功能,从而导致胆盐的过度浓缩,囊壁毛糙、增厚,进而影响胆囊静脉血流回流受阻,致胆囊壁的粘膜大量增生,从而形成一系列炎性改变。 当浓缩的胆汁排除受阻,致胆汁浓缩,这种浓胆汁对胆囊壁产生强烈的化学刺激,较易并发细菌感染,致使胆囊壁水肿、发炎,引起胆囊壁的血供障碍,从而导致急性胆囊炎症。当急性胆囊炎发作之后,胆囊粘膜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进而导致胆囊壁增厚、纤维化、慢性炎细胞侵润、肌纤维萎缩,使胆囊功能丧失,严重者胆囊变小、或充满结石,形成萎缩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的胆囊病理解剖可见胆囊壁中度增厚,长期反复炎症者胆囊壁高度增厚,增厚的胆囊壁与周围组织粘连。本研究还发现急、慢性胆囊炎的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结石嵌顿于皱襞中,且皱襞横贯性越大,结石越容易嵌顿,胆囊炎症越明显。 胆囊息肉是胆囊内突出的异常赘生物,胆囊胆固醇息肉属良性疾病,是一种非新生物病变,是胆囊粘膜胆固醇结晶沉着,常常是体内胆固醇代谢紊乱的局部表现叫,目前对胆囊息肉病因有多种观点,如感染、饮食、神经等因素。但都难于解释清楚胆囊息肉的生长、再生、复发的机理。本研究发现皱襞位置异常时本病发病率增高,分析原因可能与胆汁排出受阻,胆固醇代谢紊乱,胆囊内压力过高,导致胆固醇颗粒沉淀于粘膜上皮细胞基底层,组织细胞过度膨胀造成,或由于炎症的增加,造成组织间质的腺性上皮增生,并由大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而成,胆囊腺肌增生症是以胆囊粘膜和肌肉增生为主要病变的一种胆囊良性增生性疾病。本研究发现皱襞位置异常时可明显加重粘膜和肌层增生,导致其发病率增高,这可能是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发病原因之一。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胆囊腺肌增生症是癌前病变或癌变倾向,因此提出凡B超检查发现胆囊壁增厚或不规则均应切除胆囊。 结论:胆囊皱襞位置异常(胆囊分隔)是胆囊疾病发生的病因之一,胆囊内由于皱襞位置异常影响了胆汁的排泄及胆囊的收缩功能,导致胆汁淤积,并且皱襞越近底部或皱襞横贯性越大,胆囊疾病的发病率越高。 本文选自罗选文等,西部医学2013年1月第2卷第1期
赵刚 2017-11-24阅读量1.4万
病请描述:胆道感染按发病部位分为胆囊炎及不同部位的胆管炎,根据发病急缓和病程经过又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胆道感染主要是因胆道梗阻、胆汁淤滞造成,其中胆道结石是导致梗阻的最主要原因,反复引起感染又促进了结石的形成,从而更进一步加重了胆道梗阻;而各种急性胆道感染如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胆管炎临床症状严重,可导致多个脏器功能严重损害甚至衰竭,死亡率较高。1、病因和临床特点胆道感染是胆系结石、胆管肿瘤及其他胆道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正常情况下胆汁为无菌的体液,细菌侵入和胆道梗阻导致的胆汁淤滞是胆道感染发生的两个重要因素。胆道内的细菌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肠道,以革兰染色阴性菌为主,阴性菌产生的酶可促进形成不溶性的胆红素,继而导致胆道结石的形成,进一步加重胆道梗阻诱发感染,而反复的胆管炎可以引起胆管的纤维化梗阻,这三者构成了加重上述病变发展的复杂关系。结石是发生胆道感染最主要的原因,因结石引起的急性胆管炎所占比例高达48%。临床所见的急重症胆道感染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和病死率高的特点,胆道梗阻时胆道内压升高,细菌和毒素可通过毛细血管和淋巴系统进入全身循环,引起严重的脓毒血症,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损害,这是导致良胜胆道疾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胆道感染时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高热寒战和黄疽的三联征,严重者伴发感染性休克及神志改变称五联征。肝内胆道梗阻引起的胆道感染则主要以反复的发热寒战为主要症状,可有肝区触叩痛表现,实验室检查血象升高,可有肝功能损害。2、胆道感染的外科处理处理原则在于在急诊期有效的解除胆道梗阻、通畅引流;而在病情相对稳定时期则力求解决胆道感染的病因,外科手术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1胆道感染的非手术引流处理针对急性胆囊管梗阻引起的急性胆囊炎,病人一般条件不能接受手术切除胆囊时,可行经皮穿刺胆囊置管引流术,待感染情况控制后再行胆囊切除。而随着内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内镜下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鼻胆管引流(ENBD)和塑料内支撑管引流(ERBD)以及操作较为简单的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成为处理胆道感染的重要手段。这些方法既可以有效的解除胆道梗阻、通畅引流,也是同时取得胆汁标本的重要途径,因而在处理一些高龄、一般情况较差或是内科合并症较多暂不宜手术的急性胆管炎病人时,不失为较好的处理措施。相比较而言,EST的优点在于引流的同时可以取出胆道内的结石来解除急性胆道梗阻,但因其为一有创手段,急性重症胆管炎及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则不宜行该法治疗。ENBD则不存在该类禁忌,与ERBD相比后者在观察引流情况上较局限,且无法行胆道冲洗和造影。PTCD则一般作为次选,但针对肝门部以上的胆道梗阻时,在排除病人凝血功能异常等禁忌后应首选该操作行胆道引流减压。另外,也有学者提出胆道冲洗在处理胆道感染上也具有一定作用,包括围手术期胆道感染时经双腔T管或放置的鼻胆管冲洗胆道,可加速含菌胆汁的引流排除,减少术后残石发生,同时适当抗生素液的使用也可以提高胆道内局部的抗菌药物浓度,因而能够取得一定疗效。本文选自蔡秀军等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赵刚 2017-09-22阅读量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