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综合
医生
就诊经验
问诊
预约挂号
重置
确定
该地区暂无可选医院,换个地区试试~
重置
确定
(可选多家医院)
选择科室
选择地区
VIP专享 问诊一单回本+号源提醒
去看看
就诊经验
管主任,您好。这是我最近做的尿蛋白分析报告,显示尿蛋白是从肾小球漏出来的。孕期除了前三个月,后面一直感觉平稳,关节也没什么不适。今天右手四个手指又感觉,
肿胀
僵硬,比左侧要鼓,右手腕也疼,感觉有些肿
管剑龙
主任医师
风湿免疫科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咨询医生
你的关节看上去确实有点
肿胀
,但并不明显这几张化验单有点轻度异常,也不能说明什么具体的自身免疫疾病,嗯,有时候怀孕的时候手也会肿一点,特别是脚有时候下午有水肿这个都属于正常现象,如果说还要
7月27日在某盲人按摩诊所治疗肩周炎时,将右肩关节拉脱臼。在诊所尝试复位3次未成功。后转到四川省骨科医院复位,打了两次麻药才复位成功,此时距脱臼已经超过10个小时。复位术后一月,右手一直
肿胀
,特别是
胡韶楠
主任医师
手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咨询医生
从肌电图结果来看,应该是臂丛神经的内侧束和后束损伤比较严重,目前阶段以康复治疗为主,配合理疗,方便的话做个神经B超,了解一下局部神经
肿胀
和压迫情况,如果经过治疗没有任何进展或者B超发现有异常情况
查看更多问答
为您推荐
健康号
徐卿荣 主任医师
擅长: 骨质疏松,滑膜炎,骨折,骨病,股骨头坏死
已有2865人关注Ta
+关注
健康号
王金武 主任医师
擅长: 冻结肩,肩袖损伤,骨盆骨折,肩关节不稳,脊柱侧弯,关节粘连,拇外翻,肩关节肿瘤,颈椎病,肩关节不稳定,骨关节炎,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肢体骨缺损,骨病,周围神经损伤,高弓足,扁平足
已有2833人关注Ta
+关注
健康号
王晓庆 主任医师
擅长: 垂足,关节痛,踝关节损伤,腱鞘囊肿,骨折畸形愈合,骨不连,拇外翻,骨折,骨关节炎,臀肌挛缩,腱鞘炎,平底足,骨折不愈合
已有2415人关注Ta
+关注
健康号
方有生 副主任医师
擅长: 腓总神经损伤,关节畸形,多指畸形,神经损伤,并指,肘管综合症,重复指,骨折
已有2170人关注Ta
+关注
健康号
苏琰 副主任医师
擅长: 垂足,软骨炎,骨软骨损伤,平底足,骨病,关节痛,跟腱炎,跖筋膜炎,先天性副舟骨,拇外翻,韧带损伤,足球踝,距腓韧带损伤,骨折,跟腱断裂,强直性脊柱炎,扭伤,踝关节软骨损伤,滑膜炎,骨关节炎,骨疣,跖骨骨折
已有1869人关注Ta
+关注
健康号
刘凤祥 主任医师
擅长: 垂足,关节感染,外生骨疣,神经鞘瘤,踝骨骨折,腱鞘囊肿,关节痛,指神经损伤,拇外翻,踇外翻,髋臼骨折,跟腱炎,骨折,慢性骨髓炎,足踝外伤,韧带损伤,平底足,高弓足,平足
已有1353人关注Ta
+关注
点击查看更多
爱护足跟,你应该这么做!
人每天都要走路,上班,逛街,买菜,旅游,徒步。步行时,我们的足跟就像一个吸收器,吸收和缓冲地面对人产生的作用力,同时吸收冲撞带来的冲力,并将冲力转化为下一步的推动力,人的足跟是为给人的体重提供有效支持而存在。足跟是由跟骨组成,跟骨上面附着着小腿三头肌的跟腱,足底肌群和足底筋膜,在跟骨的的后方有滑囊,下方有一层有脂肪,可形成一层稳妥的纤维层,保护足跟骨质不被磨损,同时缓冲震荡,吸收应力,有利于分散行走和负重时足底的冲击力。在长期的行走中过度使用和过度的负重,加上退变等情况下,足底的筋膜,肌肉,韧带长时间处于紧张的状态,又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就容易导致劳损,最终导致足跟产生疼痛。足跟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是指跟骨结节周围慢性劳损引起的足跟周围疼痛。典型症状表现为足底内侧跖腱膜止点至跟骨内侧结节压痛,活动后加剧。小小的足跟虽然不起眼,痛起来连路都走不了,十分影响我们的生活。01什么导致了足跟痛●足底筋膜炎:导致足跟痛最常见的就是足底筋膜炎了,足底筋膜是足底偏平带状的连接组织,连接着跟骨和脚趾,这条韧带为足弓提供支撑。过度的拉伸或反复的拉伸会导致足底筋膜的炎症和肿胀,从而产生足跟疼痛;●脂肪垫变性:脂肪垫在40岁左右时开始变软,变薄,对足跟的保护作用逐渐降低。就会导致足跟痛。●跟腱炎:小腿三头肌跟腱在过度使用时,肌腱及其周围的结构会在脚的附着处发炎,导致脚后跟疼痛。●滑囊炎:滑囊作为足部肌肉,关节和肌腱之间的缓冲。过度或长时间的运动可能导致位于足跟后方的滑囊发炎引起疼痛。●其他原因:跟骨骨刺,踝管综合征等。02有什么办法?足跟出现了疼痛,除了常规的理疗,小腿三头肌和足底筋膜放松,足底肌训练等治疗减轻症状,平时尽量避免穿一些软的、薄底的鞋子。在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子之外,其实大家也可以尝试一种新型的3D矫形鞋垫,在足跟的防护上有它的奥妙之处!03什么是3D矫形鞋垫?3D矫形鞋垫是一种根据人体足部大小及生物力学原理制作而成,适用于脚跟疼痛等一种康复辅助器具。3D打印定制矫形鞋垫可根据每一人足弓的不同情况通过定制脚部形状、压力因素等从而有效调节脚部不同位置的软硬程度,实现鞋垫与足部实现最大程度的匹配,以符合每一个人行走步态的要求,从而保护我们容易受伤的脚后跟,减轻足跟疼痛患者的困扰。作用:●矫形鞋垫可以给予足弓外在的支撑力,改善下肢力线,使偏平足患者站立和行走时足底压力均匀的分布至前足和后足,有效支撑人体重量。●改善足压,矫形鞋垫材质较为柔软并具有弹性,减轻了足底骨头突出处的足底压力从而降低疼痛。同时给予足弓和足跟良好的支撑,减轻对足底筋膜的刺激,促进炎性因子吸收。●改善足底皮肤感觉和本体感觉,矫形鞋垫不仅可以给予患足皮肤感觉和正确的本体觉刺激,而且可以缓解足跟相关关节的负担,改善步态,进而提高步行的稳定性。3D矫形鞋垫可以对我们的足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缓解久行,久站后带来足跟疼痛,随时在走路时呵护我们的小脚跟。如果你有足跟痛的烦恼,不妨试一试。
张凯卓
点赞 2
脚后跟痛是怎么回事?问题可能比你想象中严重
究竟脚后跟痛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处理呢?“医生,我最近走几步路就脚后跟痛,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右脚跟总是痛,特别是早晨起床下地时,活动一会又好了。这是怎么回事啊?”“以前逛街能逛一下午,现在逛一会就会出现脚后跟痛,这是什么原因?”……究竟脚后跟痛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处理呢?1、脚后跟痛是哪些原因导致的呢?脚后跟痛的原因有很多,不过究其根本原因,很可能就是“炎症”,这里的炎症指的是“无菌性炎症”。①跟骨骨刺多见于老年患者,当有足跟痛时,经过拍摄X光片,可以发现跟骨结节处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隆起的骨刺,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而与骨刺大小无直接关系。②距骨下关节炎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X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若保守治疗失效,则应进行跟距关节融合术。陈旧性跟骨骨折或少见的跟骨肿瘤或结核也是足跟痛的原因。足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症者,有类风湿性脊椎炎、压迫骶神经根的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小腿的胫神经挤压等。③足底部筋膜炎足底部筋膜炎引起的脚跟痛很常见。一般早晨起床或久坐后足跟着地站立时,足跟出现疼痛。刚行走时疼痛加剧,走几步后疼痛有所缓解,但随着步行距离或站立时间的增加,疼痛又会加剧。④跟骨骨突炎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⑤跟骨后滑囊炎一些喜欢穿高跟鞋的女性比较容易出现,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⑥过度使用脚部过度疲劳也会导致脚后跟痛,例如一些人逛街一逛就是一天,这样过度使用脚部很容易引起脚后跟痛,况且还有一些鞋子不合适的,更会加重这种疼痛。2、脚后跟痛该怎么办?脚后跟痛首先要到医院去确诊,没有确诊盲目的去处理肯定是不行的。做不到对症下药,这样的治疗无异于缘木求鱼。如果确诊是由于无菌性炎症疾病导致的,那就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如果仅仅是由于过度使用脚导致的,那你不妨试试这些方法:①换用合脚的运动鞋一双合脚的运动鞋可以有效的减轻自身体重对脚后跟产生的压力,可以买双专用足跟垫,垫高脚后跟,让周围肌肉和韧带放松,疼痛也能缓解。②控制自身体重如果身体比较胖的话,那你就要注意控制一下自身的体重了。而且要尽量避免负重,减少重量对脚后跟的冲击。③劳逸结合脚后跟痛除了要避免负重之外,同时也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长时间的站立或者运动,要给脚跟部缓解疲劳的时间。④冷敷热敷剧烈运动或运动损伤后及时冷敷,恢复期(受伤后48小时)适当的热敷,能有效地缓解疲劳,降低疼痛的程度。⑤坚持锻炼坚持足部锻炼,以增强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力,但是不要在坚硬的地面上,可以在松软的地面上,例如:赤脚在沙地上、橡胶跑道等。⑥温水泡脚坚持每晚用温水泡脚30分钟左右,或者给足部做简单的按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结语脚后跟痛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很多人也都经历过,一般来说适当休息都能很快恢复。脚后跟的疼痛也可以使用一些非甾体类消炎镇痛的药物,但是这些药物的使用要在医生的指导下。
王法栋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来龙去脉
半月板损伤在膝关节运动伤中很常见,但由于其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大家忽视。现在,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半月板损伤。【半月板的位置及作用】☆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以及前方的髌骨(膝盖骨)包以关节囊而成;☆在膝关节面之间有由纤维软骨构成的“垫片”;☆这两个“垫片”呈月牙形,一边一个,如同小括号,“垫”在胫骨平台上,并与关节囊及周围肌腱、韧带相固定,随膝关节运动可向前后或内外方向微微移动;☆月牙形的“垫片”就叫做半月板。内侧半月板外缘较厚,内缘很薄,呈“C”型;外侧半月板比内侧略小,但较为丰满,呈“O”型;☆半月板有吸收震荡、缓冲压力、增强膝关节稳定、防止膝关节损伤,延缓膝关节老化的作用。【半月板损伤的原因】先天性盘状半月板☆是一种半月板形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指半月板发育过大肥厚,形态接近圆盘,由盘子形状的纤维软骨代替了正常的月牙形半月板。☆由于这种异常形态的存在,即使膝关节处于正常运动中,也可能造成盘状半月板破裂,一般在儿童和青少年期就已初露端倪。☆盘状半月板损伤与正常半月板损伤症状相似,可以有疼痛、伸膝和屈膝功能的障碍,偶尔有交锁、膝软等现象。☆盘状半月板在发病早期并不引起明显的疼痛,患者可能仅仅有膝关节外侧间隙部位的酸胀感,或者大腿的肌肉萎缩,在伸屈过程中膝关节内有弹响或者小腿有弹跳,在行走或者跑步时打软腿。☆当盘状软骨或者股骨和胫骨关节软骨出现损伤时,则会出现膝关节内疼痛,影响日常活动和运动。当盘状软骨严重损伤时,可能嵌夹在膝关节的某个部位引起关节交锁,造成膝关节的剧烈疼痛和伸屈不能。运动损伤☆引起半月板破裂的外力因素,有撕裂性外力和研磨性外力两种;☆撕裂性外力,发生在膝关节半屈曲状态下的旋转动作,股骨牵动侧副韧带,韧带牵拉半月板的边缘部而发生撕裂;☆研磨性外力多发生在外侧半月板,尤其是先天性盘状半月板,在关节内占的位置大,又不灵活,容易长期受到关节面的研磨,而发生损伤;☆损伤多由扭转外力引起,当一腿承重,小腿固定在半屈曲,外展位时,身体及股骨强烈内旋,内侧半月板在股骨髁与胫骨之间,受到旋转压力,而致半月板撕裂;☆外侧半月板损伤的机制相同,但作用力的方向相反,破裂的半月板如部分滑入关节之间,使关节活动发生机械障碍,妨碍关节伸屈活动,形成“交锁”。【半月板损伤的症状】☆大部分患者无外伤史,伤后逐渐肿胀,伤侧较显著;☆疼痛往往发生在运动中的某种体位,体位改变后疼痛即可能消失。疼痛部位在两侧关节间隙;☆行走可,但乏力,上下楼梯时尤为明显,且伴有疼痛或不适。病程长者,股四头肌会逐渐萎缩;☆交锁症状。当运动中,股骨髁突入半月板之破裂处而又不能解除,可突然造成膝关节的伸屈障碍,形成交锁。【半月板损伤的类型】☆半月板损可分为上下撕裂伤和水平撕裂伤;☆根据病情重也可分为Ⅰ度损伤、Ⅱ度损伤、Ⅲ度损伤等。【半月板损伤的诊断】☆多数患者有膝关节扭伤史;☆伸屈膝关节时,膝部有弹响声;☆受伤当时膝关节有撕裂感及响声,即发生剧痛,关节肿胀,屈伸活动功能障碍;☆膝关节活动痛,以行走和上下楼时明显,部分患者可出现膝部打软腿及绞锁现象;☆检查时可发现股四头肌萎缩,膝关节间隙有压痛,膝关节不能过伸或过屈;☆半月板弹响试验(麦氏征):患者仰卧,充分屈髋屈膝,检查者一手握住足部,一手置于膝部,先使小腿内旋内收,然后外展伸直,再使小腿外旋外展,然后内收伸直,如有疼痛或弹响者为阳性。患者大多数为阳性;☆研磨试验:患者俯卧位,患膝屈曲90°,检查者在足踝部用力下压并作旋转研磨,在某一体位有痛感时为阳性,部分病例可阳性。必要时作膝关节空气造影、碘溶液造影或关节镜检查。【半月板损伤的检查】☆X线摄片检查摄片的目的不是为了诊断半月板撕裂,而是排除骨软骨游离体、剥脱性骨软骨炎和可能类似于半月板撕裂的其他膝关节紊乱;☆MRI是迄今为止诊断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断裂等阳性敏感率和准确率最高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准确率达98%;☆关节镜检查关节镜技术已被公认为最理想的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与外科处理手段。但关节镜不应成为半月板撕裂的常规检查手段。只有在临床得出半月板撕裂的初步诊断之后,关节镜检查为证实诊断并同时进行关节镜手术处理时.才能显示其优越性。【半月板损伤的治疗】物理治疗☆理疗按摩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起到消炎止痛作用;☆理疗方法有蜡疗、热疗、磁疗、超短波治疗、微波治疗、红外线治疗等,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活血通络的作用。对症治疗☆减少剧烈活动;☆用止痛药、止痛针、打封闭等方法缓解疼痛症状;☆放松肌肉、改变体位、自主或被动地旋转伸屈之后,交锁多可解除。手术治疗☆指利用关节镜,取出游离的半月板碎片,修整半月板破损边缘,缝合撕裂的半月板或者切除损伤的半月板;☆切除半月板是最后的手段,半月板切除后会增加关节软骨面的磨损,加速关节的退变。
蔡谞
点赞 2
筋结治疗方法详解
体表出现成串或散在性的结块。肝主筋,肝失调达,血气凝结而成。《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肝之经脉不调,气血失节,往往有筋结之患,不论骸体间,累累若胡桃块状是也。”治当以调肝散结为大法。经络满布人体,贯穿全身,是运行气血的通路,一次经络阻塞气血运行不畅必形成淤滞,而皮肤肌肉得不到充分营养必无光泽,甚至导致皮肤发生各种病变,如痤疮(青春痘)、雀斑、瘢痕等,在肌肉则形成肿瘤,痰核,在血管则形成浮络,静脉曲张,静脉瘤等现象,而这些代谢又有可能形成另一个病症,如失眠、头痛、鼻病等,如此因果循环则皮肤的代谢功能必定降低,从而加快了皮肤衰退老化的速度。筋结气结产生的原因人体皮肤毒素囤积,容易在鼻侧、额头、眼下、发炎之细胞上囤积筋结,主要因素是熬夜、思虑、烦心及细胞死亡所造成的,因此长时间才会造成气血不通,产生筋结。西医学上有一名词叫“结节性筋膜炎”,关于它的描述为“主要症状为肿块,常为偶然发现,中肿块大约为1.5-3cm,位于皮下深处,与皮肤无粘连而与深部筋膜粘连着,其活动度取决于局部筋膜的活动程度,质硬韧和实性感,无痛或仅有轻度的压痛,境界清楚。很显然,“结节性筋膜炎”的描述完全与经筋学对某一种“筋结”的描述一致,而西医对“结节性筋膜炎”治疗效果不佳,所以对该病的认识停留在对病症的描述清楚,病因不明。而经筋疗法,几乎就是对各种各样“筋结”的治疗,所以,对“筋结”的发生-变化-消除有着丰富的认识和经验。事实上,通过对“筋结”的治疗,可以使“筋结”变软,变小甚至消失,而伴随着这一过程,就是病症缓解直至痊愈的过程。颈部筋节要想快速有效地放松痉挛的软组织,找准“筋结”是事半功倍的关键。不同的组织损伤,其筋结的形态不一。如韧带损伤,在损伤处可触及豆大的筋结;如肌肉损伤,可在肌肉中触摸到块状或条索状粗细不等的筋结。中国中医科学院孙树椿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在各型颈椎病中找出不同部位、形状各异的筋结要点。如神经根型颈椎病常可在相当于C5~6水平的椎旁软组织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常可在C3~4水平的椎旁软组织发现,交感型颈性心绞痛患者可在左侧胸锁乳突肌中下段触及。而对于脊髓型颈椎病,其发病多由于下颈段的颈椎失衡所造成,在前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上常可发现筋结,压之可产生疼痛并向左胸部放射。对痉挛的肌肉进行柔和的手法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常可得到明显缓解。“筋出槽、骨错缝”是颈椎病的重要病理环节,不定点旋转法治疗通过消除脊柱的错缝,消除异常集中的应力,纠正力线,从而使“骨合缝、筋归槽”,颈椎的失衡状态得以改善而达到治疗作用。腰部筋结腰部主属太阳经筋。但整体辨证看问题:1足太阳之筋,自足部起始,循腿、臀、腰、脊、颈而上,终于头面。腰部的肌筋,只系足太阳经筋的一个局部筋肉,它的病变,无疑与经筋的整体存在密切关系。2与足太阳互为表里的足少阴经筋,起于足小趾之后,上循结于脚跟,并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后经腿之内侧(走阴侧呈拮抗状态),结于阴器,然后循椎夹脊旁筋肉,上达后颈,结于枕骨,再同足太阳经筋会合。由此可知,腰之i背侧,属足太阳,而腰之腹侧,属足少阴。阴与阳,形成互相协调,又互相拮抗制约的构体。3腰之外侧是足少阳经筋循行。4腰之前(腹部深筋)为足阳明经筋循行所过。因此,腰部的前伸或后屈,以及旋转及侧屈,包含着上述四条经筋之参与,皆可形成其损伤的机遇。故腰椎骨质增生出现的临床症状,不宜只以单纯的足太阳经筋操作作解释;其临床施治,不可只着眼于腰的局部。腹部筋结中医用手触摸按压患者腹部,了解腹内脏腑异常变化和全身状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属于按诊范畴。其临床目的,在于了解腹部皮肤凉热、腹壁肌肉软硬度、腹部胀满、压痛、肿块等情况,以及脐间动气(脐周动脉搏动)充盛与否,为疾病的辨证分析提供依据。腹部在人体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腑。腹部一般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剑突下方为心下,上腹部相当于胃脘,脐周为大腹,下腹部为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心下、胃脘、大腹部位,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由于各脏腑之气都聚于腹,并通过经络沟通、气血运行充养腹部内外,因此加强了腹部肌肤和内脏的联系。各脏腑在腹内的分布与腹外相对应,加上经络内外循行联络,所以若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然反映于腹外一定部位,并因病因病机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体征。故腹诊可以判断脏腑病变和全身状况。腹诊主要了解凉热、软硬度、胀满、肿块、压痛等情况。①诊腹部皮肤凉热。触摸腹部皮肤凉热,可辨别病证的寒热虚实。按之不温或冷,为寒证,喜暖手按抚,为虚寒证;按之热甚而灼手,为热证,喜冷物按放,为实热证。按之灼热,为里热内伏;按之不热而脉数,是表证。热退后,腹部按之仍热,为热邪未尽。少腹冰冷,为阳气欲绝的危重病;治疗后脐下转温,是阳气来复的佳兆。②诊腹壁肌肉软硬度。轻按腹壁柔软,而重按脐腹有力,为正常状态。腹壁瘦薄,脐腹按之柔软无力,多为虚证;腹壁按之坚硬,为实证。外感病,按腹未硬者为表证,按腹硬而疼痛者为里证。③诊腹部胀满。按之有充实感,有压痛,叩击声音重浊,为胀满实证;按之不充实,无压痛,叩击闻空声者,为胀满虚证。腹部高度膨胀,状如鼓,称鼓胀。鼓胀分为水鼓和气鼓。以手分置腹部两侧,一手轻拍,另一手可触到波动感,按之如囊裹水,腹壁有凹痕,为水鼓;无波动感,按之无凹痕者,为气鼓。④诊腹部压痛。按腹疼痛,甚而拒按,为实证。若局部肿胀拒按,为内痈。按之疼痛,痛处固定不移,刺痛不止,为瘀血;按之疼痛,痛无定处,胀痛时发时止,为气滞。腹痛喜按,无明显压痛,为虚证。⑤诊腹部肿块。腹诊发现肿块,须注意其大小、形状、硬度、有无压痛、表面是否光滑等。腹部肿块疼痛为积聚。肿块固定不移,按之有形,疼痛有定处,为积病,病属血分;肿块聚散不定,按之无形,疼痛无定处,为聚证,病属气分。妇女小腹有肿块为血瘕,男子小腹有肿块多为疝病。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为宿粪;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而有肿块,为肠痈。若形如筋结,久按转移,觉指下如蚯蚓蠕动状,腹壁凹凸不平,按之起伏聚散不定,为虫积所致。⑥诊脐间动气。又称诊冲任。是了解肾气充盛与否、诊察全身状况的重要方法。诊察时,应密布三指(食、中、无名三指),按切脐之上下左右动脉搏动情况。凡动气和缓有力,一息四至,绕脐充实,为肾气充盛。按之躁动而细数,上及中脘(脐上4寸处),为阴虚气逆。按之分散,一息一至,为肾气虚败。按之搏动明显,为内有积热。按之搏动微弱,且空虚无力而局部冷,是肾阳不足。按之搏动明显,局部灼手,症虽寒颤、肢冷、下利,是真热假寒;按腹两旁热,脐旁四周久按却无热而冷,症虽面红、口渴,是真寒假热。经筋区的施治方法1.头部眶膈筋区的施治方法眶膈筋区,系指鼻骨与眼眶内缘之间部位,及眶上沿区域。本区域以理筋手法及针刺疗法施治。施治时运用指合力,以拇指尖切按鼻泪骨间沟肌筋2~3分钟,而后向下切按,延达“迎香”,再将拇指尖移向眶上沿及内上角,切按大皱眉肌及肌筋;切按时,把拇指尖指向内上角,忌向眼球触压。接着切按眶上缘中部及尾部。最后揉按或切按眉间印堂。再将手法移至眉梢上部施以适宜的治疗。需要时,配合单穴皮肤点刺法针治。2.颞筋区的施治方法额筋区,系指头部颞上线以下、耳根前与眼眶外之间的区域。本区主要有颞前肌、颞后肌及小皱眉肌与筋膜。结构较薄而坚紧,血管神经丰富,常运用手法与针刺疗法联合施治。手法施治,重点对上述三肌及筋膜,运用拇指腹借助指合力,先行揉抹手法松解局部的肌筋;继之以切按手法,对“结灶”施以“切拨”。切拨的用力量度宜轻,以患者感到可耐受而舒适为标准。切拨的次序,一般按三线(即颞上区线:颞筋区二线及眉梢耳枕线)及三区(颞一区、颞二区及颞示),自前向后,逐一“消灶”。手法“消灶”每次施以3~4个灶点,达到初步松解为度。对病症广泛病例,应加颌骨“冠突”,及耳前筋灶点的施治。颞筋区的针刺疗法,一般运用对三肌的结灶各施治一针;必要时,对颞肌腱(即上关穴)加施一针,均以“结灶”为肠,直入直出,不予留针。3.枕筋区的施治方法枕筋区,系指枕骨外粗隆,上项线以下至风池、风府之间的筋区。4.颈项筋区的施治方法颈项筋区,系指后颈及后颈侧,自头至肩之间的筋区。该筋区的肌肉筋膜,层次较多、走向的方向变动较大,同时有哑门及重要神经血管,施治时宜特。别谨慎。一般施用掐握手法及捏揉手法,施治后,按经筋图线或“结灶”,以两线三点针刺。用掐提穴固定法,或按压固定针刺腧穴,直入直出,不予留针。针后施以拔火罐治疗。5.肩部筋区施治方法肩部筋区,系指颈至肩之间的筋区。本筋区肌筋较丰厚,属肌筋病症的好发部位。但该区的深部有肺尖及重要血管,施治时,宜注意。常用捏揉手法及臂按压手法。以掐提方法固定针刺灶穴,用自外向内的一线三点至四点灶刺治;必要时以左手掐旋的手法,转动肩前的灶穴施行针刺,用直入直出的针刺手法。针后加施拔火罐。6.肩臂肘筋区的施治方法肩臂肘筋区,系脂肩臂至肘腕部的筋区。本筋区的范围较广,是经筋病症的好发部位之一。常用按压、捏揉、捏搓、掐搓、弹拨等手法施治。针刺以肩顶、肩前、喙突、时窝等筋区为主要施治灶位,向“结灶”刺治,以单针直刺手法,不留针。针后投拔火罐。7.背部筋区的施治方法背部筋区的面积较宽,其重点筋灶,是夹脊、肩胛内上角、岗下及部分肋结节筋带。施用的手法,常先以滚动法推滚全背及腰部,继之以按压手法,对筋结显著部位,作沉压与放松的施治;对岗下肌、肋结节,以指合力的拇指指腹按压法或切按施治;对浅层的斜方肌,以适当的体位,作掐捏手法施治;对大小菱形肌筋,以按压及提捏施治,获得全面肌筋的松解,全背舒适为度。针对主要“结灶”,以紧压的固灶方法,施以点刺达筋膜表层,对肩胛内上角及结节的“结灶”,以紧压病灶于骨面上加以点刺;对夹脊肌筋,用推向脊椎方向压紧刺疗,疏密度适宜。本筋区的肋间隙内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胸腔造成严重后果。针刺后,于针刺孔皮表,加施拔火罐治疗。8.胸前筋区施治方法胸前筋区,以锁骨下肌筋、胸锁关节及胸肋关节、胸骨表面、肋弓及剑突为常见的经筋“结灶”好发部位;部份病例有胸肌肌筋及肋部肌筋的损伤病灶,亦可查及左五肋胸肋关节及11、12游离肋端的“结灶”;肋弓缘的“结灶”亦可查及。对胸筋区施治,常用揉抹手法、点切法、切拨法、掐揉法等施治,以轻手法为主,力戒粗暴。胸部针刺,以紧按将“结灶”固定于骨质表现,而后行点刺治疗;对可提掐的肌筋,以提掐方法(如胸肌肌筋),将刺治的肌筋提离胸壁后刺治,针尖不可向胸腔方向行刺。肋部一般刺治的灶位为3~s个,针刺后,以吸力较轻的拔罐器行拔罐施冶。9.腰部筋区的施治方法腰部筋区,以腰椎两侧的肌筋及腰三横棘突的病变损伤,为常见部位,其上连胸脊,下入腰骶。常以推滚、臂压、掐捏、拇指腹揉抹等手法施治;病人体位,以腑卧及侧位分次行施。针刺,以紧压固定“结壮”后行刺,常用腑卧位直刺与侧卧位的侧刺方法,针刺向腰椎体方向刺人,忌向后腹腔方向行刺。为避免刺伤肾脏右腰2~3椎体横突间以上(距正中线外向5~7.2cm)及左腰节二腰推体下缘以上的部位,切忌深针。第十二肋骨以上的区域,属胸腔范畴,忌误刺入。腰部筋区针刺,一般施治三个灶位,但注意分浅、深层肌筋的“结灶”位置。针刺后投入轻吸力的火罐施治。10.腹部筋区的施治方法腹部筋区,按九区划分法,分上腹、中腹、下腹三个区域。施治者,需对每一筋区的解剖情况熟悉。腹部常见的“筋结”,多见于腹直肌肌筋、腹外斜肌筋、腹白线及脐下“五皱襞”。对腹部的手法施治,常用轻浮的抚揉法、轻切揉法;腹侧有时采用掐揉法;对深部“缓筋”,常以拇指腹,行切拨及切揉施治。腹部的针刺治疗,是对上述常见肌筋的“结灶”作间隔的点刺,全腹点刺5~7针,运用按压固灶或提握固灶方法。所刺深度,限于腹壁,切忌刺进腹腔。刺治后,行拔火罐治疗。
姚春宇
点赞 4
从跟骨骨刺病例谈跖筋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病例简介:患者,女性,65岁,因足跟痛,行走困难到医院就诊。门诊一位年轻医生未作详细的询问和检查,仅仅拍X片却发现骨刺存在,就轻率地诊断为跟骨骨刺,并进行封闭治疗。但患者2周后再次就诊,诉症状再次出现。这次,门诊的另一位有经验的医生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和体格检查。原来,这位老年患者平素活动不多,近期采取走路的方式进行锻炼,一周后出现足跟疼痛,开始未引起重视,后来症状逐渐加重才就诊。症状特点是脚跟疼痛,在早晨起床落地时最为明显,行走几步后便可以逐渐减轻,但行走过多后再次加重。查体还发现,患者的压痛局限在跟骨跖面。最终诊断为跖筋膜炎,详细告知患者的注意事项。通过限制行走,穿鞋和足垫的调整,经过口服活血化瘀药物及配合中药外洗后症状解除,又能胜任日常劳作了。那么,跖筋膜炎到底是什么病呢?它与跟骨骨刺有什么关系?怎样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呢?1、跟骨骨刺的误区跟骨骨刺在医学上称为“骨质增生”。其实,跟骨骨质增生是一种现象,是骨对应力刺激反应的结果。绝大多数患者的跟骨骨质增生并无临床表现,患者只是在体检或就诊时偶然发现存在骨质增生。只有当骨质增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可累及了神经和血管,或骨质增生造成了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时,才产生临床症状。所以,跟骨骨质增生与临床症状不是平行的关系。2、何谓跖筋膜炎?跖腱膜炎多指发生于足底腱膜在跟骨结节起始部的无菌性炎症,属于足跟痛的一种。往往发生在长期站立或行走工作的人,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实质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和屈趾短肌附丽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在侧位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3、跖筋膜炎解剖基础与发病机理足底腱膜是一组宽大而厚实的软组织束,起自跟骨结节,沿足底面向前伸展而附着于5个足趾的脂肪垫上,止于趾骨骨膜,其作用是维持足纵弓的关系和参与跖屈肌腱的活动。有时在位于其靠近跟骨起点处或屈趾短肌附丽处的撕裂会造成炎症和疼痛。大多由于长期站立工作或长期从事奔跑、跳跃等运动,或属扁平足、高弓足,以致足底腱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在附丽处产生炎性渗出、水肿从而引起疼痛。4、祖国医学对此疾病的认识中医学认为足跟是人体主要的受力负重部位。肝主筋、肾主骨。随着患者年龄逐渐增长,肝肾功能减弱,肝阴肾精亏耗不足以濡养筋骨,则骨弱筋弛,脾肾阳虚不足以温煦筋骨,易受外邪入侵。加之由于生活习惯欠佳、运动等劳损而致筋骨损伤,发为痹证,血脉滞涩,痹阻经络,不通则痛,故见足跟疼痛。气伤痛,形伤肿故见局部肿胀。5、诊断要点在跖筋膜炎诊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①病史:由于跖筋膜炎好发于体形偏胖的中老年人和喜爱运动者。尤其是近期突然进行运动量或改变运动方式的人。所以应详细询问患者近期活动,发现疾病的诱因或原因;②临床症状:跖筋膜炎疼痛特点是在早晨下床或休息后行走头几步时感疼痛较重,进一步活动后疼痛可部分缓解,但长时间活动后又可加重症状。严重患者站立甚至休息时也会有疼痛感。主要是因为当休息时,双脚自然放松,足底筋膜松弛;而醒来后即刻行走,会使足底筋膜受到明显牵拉引起疼痛;③体征跖筋膜炎压痛最明显部位位于跟骨内侧结节及跖腱膜起点2-3厘米处,压痛局限,与跟下脂肪垫炎和滑囊炎压痛不同。检查时可见足跟部前内侧肿胀。此外,还要观察有无足部力线异常,有无胫骨内翻,足内翻及平足、高弓足,跟腱有无挛缩等。踝关节和足趾被动背伸时疼痛和压痛更明显;④辅助检查:约50%病人可见跟骨结节跖侧有骨刺。对于诊断困难的病人,也可以行B超及MRI检查,可见跖腱膜增厚,水肿。6、治疗虽然对经过非手术治疗后症状无缓解的患者可以考虑施行跖筋膜松解或切断等手术治疗,但是术后可能产生其他问题,所以手术治疗应谨慎采用。寻找安全有效的非手术疗法十分必要。本病常用的非手术疗法除常规休息、理疗等,还包括:6.1手法治疗手法治疗一般选用顶捻法,用拇指在压痛部位顶压,同时做捻法。但急性期一般避免大剂量刺激。6.2药物治疗西药治疗可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物。中药治疗内治法包括内服汤药、丸药、散剂、酒剂等,可采用补肾壮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类中药。外治法包括膏贴、酒类外搽剂、熏洗、外敷等法,中药外洗方以补肾温阳、活血通络为主,伍以利水消肿药物取效,每日熏洗局部。6.3小针刀松解术患者俯卧位,足跟朝上置于舒适体位。在最痛处先行局部麻醉,再用针刀垂直进针,刀口线与足纵轴垂直,用提插、点刺松解法,纵向松解法和铲剥松解法治疗。将针孔覆盖好后,可被动牵张足底筋膜数次。需多次治疗者,治疗间隔1周。术后嘱患者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动,同时进行功能锻炼1~2月。6.4穴位注射疗法用曲安奈德15mg或得宝松1ml、2%利多卡因2ml的混合液局部注射在跟骨结节前,呈扇形浸润注射,一般1-2次。根据激素种类不同,时间间隔为2-4周。由于封闭会带来肌腱筋膜脆性增加,注意不应该过度使用。6.5足垫使用足垫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如采用足跟垫垫高足跟可减少跖腱膜张力,减轻足跟部的冲击力量,从而减轻疼痛。对于合并平足患者,可以同时添加纵弓支撑部分,纠正足部力线不良,高弓足使用半硬适应性足垫。6.6功能训练跖筋膜牵拉锻炼方法:患者坐位或卧位,踝关节背伸,用手将前足或足趾向背侧推压,维持30秒钟,反复数次。或将患侧足前部抵于墙面,并用力背屈踝关节,维持30秒钟,反复数次。每天起床后或行走前就应该进行锻炼。此外,还可以进行其他牵拉锻炼方法:比目鱼肌牵拉锻炼:患者面向墙面站立,患侧在后,缓慢弯曲膝关节至屈曲位置,维持30秒钟,反复5次。腓肠肌牵拉训练:患者面向墙面站立,患侧在后,保持患侧下肢伸直,且患足不动,足跟不能抬起,上半身向前移动,使跟腱受到牵拉。维持30秒钟,反复5次。跟腱牵拉锻炼,面向支持物,身体直立,身体前倾,使跟腱受到牵拉。
桑志成
雪地靴虽美,长期穿易致足疾
近两个月来,赵女士时常感觉得左脚踝痛,尤其是在久立或长途行走后,足跟剧痛。在家休息,外敷膏药、口服止痛药物,都没有明显好转。近日,她来到唐都医院骨科门诊就诊。赵女士左脚踝无肿胀,内踝有压痛,核磁共振检查示其左胫骨肌腱渗出性病变,考虑为“左胫后肌腱炎”。接诊的唐都医院骨科副主任张勇教授说:患者无外伤史,患上“左胫后肌腱炎”,跟赵女士偏爱穿雪地靴有关。像赵女士这样穿雪地靴致足部疾病的人,不在少数。雪地靴外观可爱,深受时尚人士的喜爱,可它结构并不符合人体力学要求。人脚底的受力点是以第一跖骨头、第五跖骨头和足跟三点构成的稳定三角形,而足弓是使重力从踝关节经距骨向前分散到跖骨头,向后传向跟骨,以保证直立时足底支撑的稳固性、在身体跳跃或从高处落下着地时,足弓弹性起着重要的缓冲震荡的作用、在行走尤其是长途跋涉时,足弓的弹性对身体重力下传和地面反弹力间的节奏有着缓冲作用,同时还能保护足底的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等作用。而雪地靴平底、宽大的设计,使得足弓失去了缓冲的作用。穿上长时间行走或站立,肌腱与脚底的筋膜得不到充分休息,会出现脚面肿痛,行走困难。长此以往,使足部的肌腱筋膜劳损,容易会致肌腱炎和跖筋膜炎。唐都医院骨科副主任张勇教授建议:家长不要给处于生长期的少年儿童穿雪地靴,以免影响骨骼发育。雪地靴内部设计较为肥大,同时皮毛支撑力不足,脚很容易在鞋子里来回滑动,每走一步都要对抗向前的滑力,很可能因为足部紧张而导致脚痛,更可能使得脚踝、膝盖和背部的关节受到磨损,走路形成“内八字”;雪地靴鞋底过平,加重足弓负担,长期穿累脚,可能导致扁平足。扁平足人群,慎穿雪地靴扁平足本来就容易足部疲劳,如果鞋底又平又软,没有坚硬的中体充分支撑足弓,更易引发足弓及小腿疲劳继发损伤。中老年人,不宜穿雪地靴雪地靴的平底设计容易造成人体重心后移,人要保持身体平衡会下意识地前屈,容易弯腰、驼背,中老年人长期穿着,可能导致骨骼、关节损伤,最好穿稍微带跟的鞋子。女性开车时,不宜穿雪地靴雪地靴的鞋帮和鞋底都比较厚,驾车时穿着,会使脚对于油门和刹车的感觉迟钝,鞋头宽大影响脚的灵活性也容易卡在离合器、刹车或油门之间,带来安全隐患。张勇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陕西省保健协会肢体创伤康复委员主任委员中国康协肢残委员会创伤骨科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关节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及骨矿盐疾病专委员会委员、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副主任,骨科一病区主任。1991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军医系,临床一线工作20多年。精于骨关节炎、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足部疾病、股骨头坏死等关节疾病诊治,尤其擅长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手术,在四肢及骨盆骨折手术治疗方面有丰富经验。
张勇
疼!脚趾甲老往肉里长,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穿着新鞋开心地出门逛街,走了一整天下来,发现脚上的趾甲竟然刺进了肉里,简直疼痛难忍,恨不能把鞋子分分钟扔掉。事实上,趾甲长进肉肉里,正经话是说“趾甲板长入甲皱襞深处,嵌入甲沟”,引发局部疼痛的这种情况叫做“嵌甲症”(Ingrowntoenai)。为什么会引起“嵌甲症”?都已经来来回回修剪里很多次,为什么长长地趾甲还会长到肉里去?其实,不光是修剪不当的问题,穿着过紧的鞋子,脚出汗或者其他不良的卫生习惯,先天性甲板增厚或者甲皱襞肥厚等因素,都会导致嵌甲症的发生。通常依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嵌甲症被分为三期,如果你有嵌甲症,可以对照看看:炎症期:指甲旁边等甲沟出现轻度红肿、压痛脓肿期:在局部红肿、多汗的基础上,压痛加剧,指甲两侧皮肤肿胀,出现渗液,分泌物有脓臭;肉芽形成期:新长出来的肉芽组织覆盖在红肿的甲皱襞上,反复感染,症状不定期发作。怎样治好你的“嵌甲症”剪了一次又一次,还是不能让趾甲长成想要的样子。这时候,你可以求助于医生。针对“嵌甲症”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轻度嵌甲症可予以保守治疗:采取正确的修甲方式,保持清洁干燥,拔除甲皱襞,局部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2.中重度嵌甲症首选手术治疗:中重度嵌甲症推荐手术治疗,包括:全甲或部分甲板摘除术、甲皱襞移除术、甲皱襞、甲床楔形切除术、化学清除术等。具体采取哪种手术治疗,应当在医生的指导及建议下进行。目前,针对嵌甲症首选部分甲板摘除术,这种方式操作简单,术后能够快速缓解。另外,美国足部医学协会KayalaxM博士认为,如若发生足部感染到脚趾,全甲拔除是最佳的手术治疗方式,但是这种方法会很痛,恢复周期也很长。所以,被趾甲刺痛脚丫子就别再忍着了,洗白白双脚赶快去找医生对症下药吧,别等到嵌甲症反反复复,带来意想不到的困扰哦~
范勇勇
点赞 2
微创治疗拇外翻(大脚骨)简介
拇趾外翻是骨科的一种常见足病。表现为大拇趾向外撇,而根部向内收,从而在根部长出一个大鼓包,使得前脚象个三角形的“大蛇头”,这就是拇外翻(大脚骨)。影响病人的穿鞋,还会引起疼痛,如果不进行治疗,畸形和疼痛都会逐渐加重,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其它脚趾及关节的位置,大拇趾外撇严重者可以位于第二、三足趾的下面,将第二、三足趾顶起来。而且还容易导致足底长茧子。使走路引起疼痛,病人无履可适,给工作、生活带来不便和痛苦,而且外形美观上也缺乏美感。该病主要发生在女性,以中老年妇女为主,男女比例为1:19,发病率约占女性20%。其发病除了遗传因素外,多与穿尖头鞋与高跟鞋有很大的关系。临床表现为拇囊炎疼痛和前足畸形,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使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一 病因及转归1外部原因穿鞋因素:拇外翻患者大多出现在人类使用鞋的时代里,北美50岁以上的妇女中拇外翻患病率较高。提示:穿鞋过紧,前足受压是拇外翻的一个病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跟鞋引进日本,但随之而来的是拇外翻患者快速增多。中国的研究数据表明穿高跟鞋者拇外翻患病率为不穿高跟鞋的15倍。穿鞋并不是引起拇外翻的唯一因素,它可能加重了某些结构不良足的病理变化。2内在因素2.1遗传因素很多拇外翻有家族遗传病史,有文献报导:至少50%以上的患者在20岁以前就发生拇外翻。如果一位妇性在20岁以前拇外翻角小于10度,她以后发生拇外翻的可能性就很小。2.2足结构异常跖骨头呈圆形、扁平足、第一跖骨过长,第一跖骨内翻。2.3其他创伤,全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脑瘫致足部肌力不平衡,可产生拇外翻。另外,医源性因素(如切除第二趾、或内侧籽骨切除)也常是拇外翻内外侧肌力不平衡的原因。转归及发展:拇外翻一旦形成,就会呈现进行性加重。随着拇外翻的发展,第一跖骨内翻,跖骨头向内侧移位,籽骨由于周围韧带的牵拉保持原位,籽骨相对于跖骨头发生移位,跖骨头跖侧骨嵴被磨平,籽骨失去跖趾关节在伸屈运动中的滑车作用。籽骨的外移会牵拉拇趾近节趾骨发生旋转。拇收肌进一步牵拉线趾向外侧偏斜。拇趾关节内侧产生明显张力,内侧关节囊和韧带被牵拉,跖骨头内侧韧带附着部发生骨的重建。骨赘不断增大,和外部鞋面的摩擦形成拇囊炎、局部红肿,表面皮肤形成胼胝体神经炎,引发疼痛和拇趾的感觉异常。第一跖骨头外侧在这种向外的挤压的应力下出现破骨重建,久之引起跖骨头关节面的外翻倾斜。拇外翻后,第一跖骨头下负重减少,外侧跖骨头负重增加,此时患者可表现为第2.3跖骨头下胼胝体和疼痛对于较严重的拇外翻,对于第2趾的挤压,可引起第2趾的锤状趾,背伸的跖趾关节对跖骨头进一步形成挤压,跖骨头跖屈,更加重第2跖骨头的负重。久而久之,可引起跖骨头软骨损伤和坏死,最后,形成跖趾关节骨性关节炎。二 临床表现1.当有拇趾外翻时,随着畸形加重都有第一跖骨内翻,另外,有一部分患者拇趾外翻是由先天性跖骨内翻引起,而使前足变得宽大,脚形变得难看,甚至穿鞋困难。2.第一跖骨头内侧受长期鞋的挤压,摩擦,局部滑囊增厚,内侧骨赘增生,形成拇趾炎肿,当局部有无菌性炎症时,表现为红、肿、疼痛,此时称拇囊炎。3.拇趾过度向外偏斜,而将第Ⅱ趾背起,造成第Ⅱ趾槌状趾,仰趾畸形,当形成硬性槌状趾时,多伴有趾间关节背侧的鸡眼,另外第Ⅴ趾受鞋向内侧挤压,也会形成槌状趾畸,而在趾间关节形成鸡眼,可伴有剧烈疼痛。4.由于长期第Ⅱ趾仰趾,槌状趾畸形,而将第Ⅱ跖骨压低、塌陷,当负重行走时,使第Ⅱ跖骨头下方负重过度,局部集中受力,而出现第二跖骨头下方疼痛,胼胝体形成,病程长者,甚至出现第二跖骨软骨破坏,缺血坏死等病变,出现顽固性疼痛加重。5.由于前足的变宽,跖骨头的塌陷,使前足横弓塌陷消失,影响患者弹跳等运动能力。另外,由于足底肌肉疲劳,可出现纵弓塌陷,严重影响运动能力。又可以加重拇趾外的发展。拇趾外翻引起的胼胝体(脚垫、老茧子、鸡眼)体格检查:拇趾外翻畸形,足部增宽,内侧红肿压痛,局部皮温可增高,拇趾关节活动度减少。跖籽关节研磨试验阳性。辅助检查:X线检查:第一跖趾关节向外侧脱位,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骨质硬化,跖骨头内侧骨赘形成。第一跖骨内收,胫侧籽骨移位。Hav角(第一跖趾关节角)大于15度,Im角(第一、二跖间角)大于8度。三拇外翻的诊断拇外翻症状最多为拇囊炎疼痛。正常人的拇趾长轴与跖骨长轴形成尖角,这个夹角约15°。第一、二跖骨间也有10°以内的内翻,如果拇趾倾斜超过如上角度,并合并有拇囊炎疼痛,才可诊断为拇外翻。疼痛是主要症状,也是治疗的主要依据,疼痛主要来自第一跖骨头内侧,步行时疼痛加剧。有些患者二、三跖骨头跖面的胼胝疼痛,值得注意的是畸形与疼痛不成正比,有的畸形很明显,但痛感并不十分明显。再者,第二、三跖锤状趾及其胼胝痛,也是重要体征。四拇外翻的治疗1.保守治疗:当拇趾外翻没有影响足部功能,患者不想手术的情况下,都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性保守治疗的方法来处理。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1)不穿尖头、高跟鞋,选择一些鞋头宽大的鞋,使足趾在鞋里有一定活动空间,不受任何挤压。2)多赤足走走,有条件时多在沙地上走走。3)经常将大拇指向内侧掰动。4)建议多做赤足运动,锻炼足底肌肉力量,延缓拇外翻发展;5)拇外翻矫形器具的应用,通过日、夜用拇外翻矫形器,给拇趾一个持续的向内侧牵拉的力量,以达到缓解拇外翻的作用。6)矫形鞋垫,矫形鞋垫的作用在于缓解拇内肌拉力作用,延缓拇外翻加重发展,另外作用可以预防治疗胼胝体疼痛,它也可以通过对内侧足弓的支撑作用,改善拇外翻畸形,增强患者运动能力。一般来讲,以上保守治疗的措施,可能仅仅可以延缓拇趾外翻程度的加重,或者可以延缓拇趾外翻并发症的发生,一般不会彻底矫正畸形。2.传统拇外翻的治疗拇外翻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矫正。国内外学者仍然运用大切口,可归纳为以下六类:①第一跖趾关节成形术;②拇囊肿切除术及软组织手术;③跖骨近端截骨术;④跖骨基底截骨术;⑤特殊手术;⑥拇趾人工假体置换术。以上传统大切口手术存在的麻醉复杂、切口大、术中对软组织损伤较严重、对前足的生物力学影响较大、并发症多、畸形容易复发、需要内固定或石膏外固定等不足。病人治疗后生活常不能自理,需要住院3-6周,术后不能下地,恢复慢、复发率较高等缺点。3.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畸形温建民主任医师从1993年开始在总结国内外拇外翻治疗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医手法创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及相关畸形的新方法,其主要技术要点为:小切口局麻微创技术,行第一跖骨头内侧骨赘削磨、第一跖骨头颈截骨、正骨手法纠正拇外翻畸形及拇趾第一跖趾关节半脱位,一、二趾蹼间夹垫及"8"字绷带外固定的方法。经近10年的随访结果表明,优良率占99.%。与国内外传统术式相比,优良率提高了4.5%(国外)至14.5%(国内)。本疗法具有切口小、痛苦少、术后即能下地自理生活、恢复快、矫形满意、不影响或改善足部生物力学分布、费用低等优点。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我院已经能独立完成此手术,并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微钻技术推广项目协作医院。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的优势所在1采用微创手术,进行骨赘削磨及截骨,组织创伤相对较小,伤口及周围组织易于修复.2术中不需使用内固定物,而采用中医正骨手法和小夹板纸压垫原理处理矫形后的截骨断端,使之获得生物性固定,利于骨折的愈合。3对籽骨和拇内收肌不另行处理,不破坏前足横弓的稳定结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4术后强调动静结合,早期功能活动,减少关节粘连,避免出现拇趾僵直。5术后采用中医中药,促进骨折愈合及伤口愈合、加速局部肿胀消失。6,术后康复时间较短,痛苦不大。7费用相对较低。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的手术指征:1)轻、中、重度拇趾外翻畸形。2)拇外翻矫正术后,畸形复发,第一跖趾关节功能尚好的拇外翻患者手术禁忌症:微创手术禁忌症较少,主要有以下情况:①严重糖尿病病人;②急性感染性疾病病人;③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④拇跖趾关节融合;⑤严重的神经损伤。
任举山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七大征兆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我们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首先我们要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了类风湿关节炎的7个征兆。肩膀和肘部疼痛僵硬。肩膀最易受到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响,症状常表现在夜间上臂疼痛,抬臂困难,胳膊僵硬,无法正常洗澡、穿衣,日常活动受限。肘部关节处还可能出现结节。膝盖肿胀发炎。膝盖关节的发炎导致关节滑液的大幅增加,进而发生肿胀,久而久之可能导致膝外翻、膝内翻等骨骼变形问题。眼干涩发炎。约1/4的患者还会遭遇眼干涩的困扰,其他可能出现的眼部问题还有角膜炎、巩膜炎等,引起患部发红疼痛。颈部和下巴疼痛。类风湿关节炎还会导致颈椎不适,以及连接上颌下部的颞下颌关节也会发生红肿、压痛的情况。心肺循环系统问题。80%的患者会出现贫血导致的疲劳症状,因为血液中的携带氧气的血红蛋白数量下降。类风湿关节炎还会引起肺部功能障碍,如纤维化肺泡炎,由于肺内肺泡壁受到影响导致。有时,心脏外膜也会受到炎症影响演变成心包炎;还可能出现雷诺氏病,即天气冷时,血管变窄,供血不足而引发手部刺痛和麻木。手和腕部肿胀疼痛。类风湿关节炎会对手部产生严重影响,导致手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甚至发生畸形。腕部可能发生腕管综合征,即按压腕部神经会出现手部麻木、疼痛和无力等症状。足部和踝骨异常。足部和脚踝也是经常受到影响的部位,尤其早期症状可能体现在足部,双脚可能变宽,出现疼痛,甚至走路困难。以上为大家介绍了类风湿关节炎的七大症状,希望大家一定要注意啦!
李诗贤
点赞 22
中老年人说的膝盖总“打软腿”是因为缺钙吗?
很多中老年朋友来门诊看医生时,常诉说有膝盖打软腿的情况发生,而且大部分病人讲不清是先打软后痛,还是先疼痛后打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缺钙?今天就帮大家解答这些疑问。所谓“打软腿”,又称“腿打软”、“膝盖打软”都是描述一种症状即正常行走或在上下楼梯时,突然感觉膝关节吃不住劲,腿发软,想跪下去的感觉,有时会并发剧烈疼痛而真的摔倒的现象。不等同于年轻人在剧烈运动之后的那种(如长跑、踢足球)伴有肌肉酸痛的无力,那属于体液丢失过多而又未及时补充导致的电解质紊乱,一般经过休息和补充电解质就会很快恢复,而中老年人的这种“打软腿”是膝盖周围软组织受到疼痛刺激时,突然发生痉挛所致,常见原因包括:1、关节运动损伤半月板损伤是最常见一种损伤,在下肢负重、足部固定、膝关节微屈时,突然过度内旋或外旋伸膝(如羽毛球、篮球运动中,队员在攻防守时经常发生),就可能引起半月板撕裂。半月板损伤会有明显的走平路打软,有时还有关节痛、活动受限及活动时弹响等。其次是膝关节韧带损伤,膝关节微屈时稳定性相对较差,此时如果突然受到外力导致外翻或内翻,则有可能引起内外侧副韧带和交叉韧带损伤。造成膝关节不稳定,感觉伤腿不如过去那样敢用力。明显感觉伤腿没劲,走路打软的次数比较多,膝关节有错动的感觉,而且部分会肿。2、关节慢性疾病当由于外伤或者是长期摩擦引起脂肪垫充血、肥厚并发生炎症,与髌韧带发生粘连时,就会发生脂肪垫劳损,从而使膝关节活动受限。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经常步行、登山或者蹲起运动较频繁的30岁以上人群。患者会觉得膝关节疼痛,打软,完全伸直时疼痛加重,但关节活动并不受到限制,劳累后症状明显。由于外伤或过度劳损等因素所致的膝关节慢性滑膜炎和滑膜皱襞异常肥大也会造成“滑膜嵌顿”,即关节腔内像水草一样漂浮的滑膜突然被夹挤在关节之间,同时产生大量积液,使患者感觉膝关节打软、疼痛、肿胀、压痛,甚至出现交锁症状,影响正常活动。3、退行性改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会出现骨质增生,即通常所说的长“骨刺”,软骨退变剥脱会产生游离体,当这些炎性因子刺激膝盖周围软组织时,肌肉会突发痉挛,导致关节发软,有的活动关节会有摩擦音。严重的膝部可出现内翻畸形及内侧疼痛。还有一种发生在年轻人的属髌骨与股骨之间的软骨病变,即“髌骨软化”,由于髌骨软骨面变得不平,有时伴有先天性的髌骨脱位,会造成软骨过早退化、缺损,从而使膝关节出现打软症状。如果是经常性的发生一侧或两侧打软腿,则需要到医院检查,在排除了由于脑血管意外导致肢体偏瘫、肌力下降等打软腿外,多半是属上述骨关节方面的问题。有望通过体检、拍片、甚至做核磁共振等检查明确病因。如果仍诊断不明,现在还有了另一种可靠的诊疗技术——关节镜技术,因为关节镜的镜头十分小巧,又连着光导纤维。仅在麻醉状态下,做一个极小的切口,就可以插入关节腔进行观察,直视病变部位,使关节内伤病的确诊率达到98%以上。更巧妙的是关节镜医生可以通过镜下手术切除增生的滑膜、骨刺,修整损伤的半月板和交叉韧带,手术效果极好,并发症和后遗症也很少。绝大多数病人在手术后第二天即能下地行走。一般手术后3至5天出院。伤口在手术后7天可自行愈合。目前,美国每年有200万至300万病人接受关节镜手术,成功率高达95%以上。克林顿总统就曾在关节镜下进行了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如今微创关节镜手术已成为关节疾病诊治的首选方法。
蔡谞
选择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