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赵阿姨今年62岁,今年是她患帕金森病的第7年。患病初期,赵阿姨只是手抖,但抖动幅度并不是很严重,对日常生活没有大影响,就没有去医院检查。 1年后,赵阿姨的症状加重,在切菜的时候,手部突然抖动不止,她越想努力的想控制住抖动,但越紧张,抖动的越严重,一不留神切到了手。家人看见之后,觉得不能再拖下去了,带着赵阿姨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帕金森病”,予以美多芭等药物治疗。 服药起效后赵阿姨手部抖动明显减轻,维持约4小时,效果较好,2年后赵阿姨逐渐出现肢体僵硬、起步困难,前往王学廉教授门诊处就诊,王学廉教授建议增加药物用量,疗效良好。随着病情逐渐加重,赵阿姨出现双侧肢体震颤、僵硬、姿势步态异常,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王学廉教授解释:帕金森病在初期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患者只需要服用少量的美多芭,就可以很好的维持身体正常活动,这一阶段被称为药物蜜月期,但好景总是不长。对于大多数的帕金森病患者而言,这个蜜月期仅仅3到5年后,就会逐渐消失,病情进展加快,患者抖动、僵硬、迟缓等症状加重。 疾病的加重一方面是帕金森病本身的自然进展过程所导致,此时脑内残存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减少,对于左旋多巴的转化和多巴胺的储存、释放都进行性减退。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期大量口服外源性的多巴胺,即美多芭所产生的副作用,在临床上经常能够感受到患者服用多巴胺的量越大,进入到晚期的时间就会越快,因而不求全效、细水长流,缓慢增加患者多巴胺的剂量,是临床的治疗原则。 帕金森会突然加重的原因: 服药不规律: 这个是帕金森病加重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帕金森病一旦确诊,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很多轻症患者服药后震颤减轻或是肢体活动灵活就自行减药。 生活不自律、不规律: 经常劳累、熬夜,对身体和精神都有影响,建议帕金森病患者尽量避免劳累、熬夜,保持作息规律。 服药与饮食的互相影响: 蛋白和脂肪等食物是人体营养所需,但是对左旋多巴类药物疗效有影响,所以应将饮食与服药的时间隔开,既不影响身体所需营养,也不影响药物疗效。 不良的情绪和心境: 情绪对病情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乐观的情绪,利于疾病的治疗,不良情绪可加重疾病的治疗,建议患者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病情;家属也多关心、多理解,多多开导患者,家庭支持是治疗帕金森病坚实的基础。
王学廉 2024-08-09阅读量1299
病请描述:神经科门诊经常会见到一些患者,诉说手臂或头部抖动,怀疑自己是帕金森病,很紧张。经过医生的询问和查体,被告知是“特发性震颤”,而不是帕金森病。很多人会误以为手抖、震颤就是帕金森病。实际上,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并不是一回事,治疗方法也大不相同。虽然都表现为肢体震颤,但特发性震颤患者服用抗帕金森病药物(如美多芭),通常没有效果。所以,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特发性震颤的相关诊疗常识: ■ 什么是特发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以上肢远端的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为特点,可伴有头部、口面部或声音震颤。■ 特发性震颤的病因是什么 30%~50%的患者有家族史,目前认为特发性震颤是缓慢进展的、可能与家族遗传相关的复杂性疾病。很多学者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该病是在遗传与环境多因素作用下致病。某些基因变异与特发性震颤的发病易感性相关,某些环境因素包括饮食中含有的神经毒素、重金属铅、吸烟等,也可能与发病有关。■ 临床特点 特发性震颤在各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40岁以上,尤其中老年人。以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为主要特征,多发生于手和前臂,也可累及头部、下肢、声音等。震颤可以同时累及多个部位(如前臂和头部)。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日常活动如书写、穿衣、倒水、进食等也会加重震颤;多数患者在饮酒后,症状会有所减轻。随着病程的进展,震颤频率下降,而幅度增加,导致较为严重的功能障碍。震颤累及部位也会逐步增多,一般在上肢受累后数年出现头部震颤,躯干和下肢通常最晚累及。■ 如何与帕金森病震颤相鉴别 帕金森病震颤: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手部搓丸样震颤和下肢静止性震颤是帕金森病的典型表现。除震颤外,帕金森病患者常伴有动作迟缓、肌肉强直、姿势和步态异常等。除此之外,左旋多巴冲击试验对于鉴别帕金森病患者有效:服用美多芭以后,症状可以改善30%以上,考虑为帕金森病的可能性很大。 特发性震颤:表现为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手部的节律性外展内收样震颤和屈伸样震颤。患者常有特征性乙醇反应:在少量饮酒后震颤减轻,可以维持数小时。
周洪语 2021-04-05阅读量7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