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1. 心理精神因素对抽动患儿预后的影响?抽动障碍患者多有心理精神因素的异常,常见有情绪障碍,如表现焦虑不安、过分敏感、紧张恐惧等,或表现忧郁、易激动、好发脾气、冲动、攻击行为等,而这些心理精神因素可能造成抽动障碍主要症状更为严重,影响病情的恢复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家长和教师对患儿均难以管教,往往出现严重的学习问题,严重影响患儿预后。有的抽动患儿除了有特殊学习能力缺陷之外,还因抽动症状,受嘲笑、歧视以致不愿上学或辍学,性格、行为的偏激可在少年阶段或更早阶段就出现,并可影响身心健康。抽动患儿易受精神因素的影响,需及时控制抽动和伴发的行为症状,减轻患儿身体不适和心理困扰,改善患儿的不良行为和情绪,对抽动障碍的预后和防止精神病性症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 抽动障碍患儿家庭因素对患儿预后的影响? 抽动患儿的家庭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至关重要。我国研究人员对抽动障碍患儿的研究中发现父母的不良嗜好对患儿的预后有显著影响:在166例患儿中父亲有不良嗜好的为20例,占12%,其未愈病例中占2例。而母亲有不良嗜好的病例数较少,仅有2例,未愈病例占1例。如父亲在家吸烟能刺激患儿呼吸道,可能会引起喉中发声、清喉声、缩鼻等动作;打牌时嘈杂声音可使患儿情绪紧张、不安、睡眠不好,长期必将加重病情或诱发抽动,预后较差。所以父母,尤其是父亲应改掉不良嗜好,养成良好习惯,给患儿树立好榜样,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从而改善预后。3. 抽动障碍患儿身体其他器官功能有变化吗?抽动障碍患儿并无直接的身体其他器官功能的损伤,然而抽动障碍往往继发或伴发于其他器质性疾病,如反复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结膜炎、脑炎、脑外伤、染色体异常、先天性代谢缺陷等,则可因其伴发疾病或继发疾病影响身体其他器官功能。另外,抽动障碍患儿易存在自伤行为,也可间接造成身体损伤,因此,对抽动障碍患儿的心理疏导及其基础疾病的治疗是避免抽动障碍患儿身体其他器官受损的关键。4. 病程不同的抽动障碍患儿预后有何不同? 抽动障碍按其临床特征和病程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其预后也不尽相同。如短暂性抽动障碍预后相对较好。慢性抽动障碍可持续数年,病程越长,控制越困难,甚至伴随终生;第三型Tourette综合征,自愈的可能性很小,这一类型若在发病早期得到积极、合理的治疗,其抽动症状一般可在16个月减轻并逐渐得到控制,即使存在少量的残留症状,也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够预测抽动障碍的程度越严重,生活质量越低。但有学者认为儿童期抽动症状的频度和严重程度难以预测成年期抽动症状严重程度。另外,随访研究发现,儿童期表现为发声性抽动症状的患儿,成年后社会心理功能的损害程度要高于运动性抽动症状的患儿,但关于儿童期的一些抽动形式是否可以预测成年期抽动症状或共患病症状,目前仍存在争议。5. 抽动障碍患儿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吗?大部分抽动障碍患儿在长大后病情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甚至完全缓解,所以对患儿的学习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一般不大,而且能够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只有少数病人症状会迁延,主要是因为抽动症状或伴发的行为障碍影响患者的学习、生活或社交活动,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所以发现孩子患了抽动障碍,要积极治疗,预防控制病情的发展和加重。6. 母亲患有抽动障碍对怀孕有影响吗?目前研究表明抽动障碍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理、神经生化及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与遗传因素有明显关系,但目前遗传方式尚不明确,此外,研究发现在一些家庭中,Tourette综合征、其他类型的抽动障碍和强迫症之间存在的一定联系,因此,提示 Tourette综合征、其他类型的抽动障碍、强迫症可能为共同的遗传易感性的不同表达,但是鉴于抽动障碍的可治疗性(删除),抽动障碍患者也适宜怀孕,但母亲患有抽动障碍对怀孕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孕妇同时伴有剧烈呕吐、精神紧张、睡眠障碍等精神神经疾病时对胎儿也有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可能也不是很大,孕妇没有必要过于紧张,造成神经系统畸形和脑性瘫痪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有也是其他致畸因素导致的。建议孕妇定期到医院随访。如果孩子出现问题,及早采取措施,早期干预,胎儿期也可以开始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有效改善预后。7. 婴幼儿时期教育应注意哪些方面?人的大脑有两个发育关键期,分别为胚胎期及婴幼儿期。在婴幼儿期中脑部重量增长最快,主要为胶质细胞增长、神经髓鞘及突触产生、树突细胞发育,神经细胞增殖是从妊娠3个月开始至出生后1岁,神经纤维细胞至4岁才完成分化。这时期是婴幼儿神经系统代偿能力最好、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在这时期给予良好的刺激,能有效促进树突、轴突等细胞结构形成及功能代偿。0~3岁是婴幼儿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处于该时期的婴幼儿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强大,是促进婴幼儿心智发育、体格发育及形成良好性格行为的关键期。近年研究发现婴幼儿心理、社会适应性、性格的形成与早期教育关系密切。研究结果也表明对0~1岁的婴幼儿按其神经心理年龄发展规律,由家长为其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对其进行精细动作、大动作、语言、社会交往能力、感觉知觉、抚触等训练,干预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后发现接受干预训练的儿童显著优于未进行干预训练婴幼儿,表明脑部发育与早期教育及成长环境具有密切的关系。早期教育训练能有效促进婴幼儿智力发展,且随着训练时间延长,效果显著。情绪是婴幼儿心理特征之一,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婴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情商,但情绪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早期对婴幼儿情绪进行控制及干预不仅有助于婴幼儿形成良好的人格,同时有助于促进智力及体格的发育。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早期教育的婴幼儿在干预6个月、12个月、18个月后依恋、哭闹、趋避、节律性差、反抗情绪、注意力分散及总体情绪控制好于未接受训练婴幼儿。表明早期教育将有助于培养婴幼儿良好的性格及情绪,这可能与早期教育能增加家长与婴幼儿接触的机会、促进亲子交流、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降低心因性疾病发病率有关。此外,抚触及大动作训练可起到促进婴幼儿神经发育、体格锻炼及增强抵抗力的作用。8. 调整微量元素对抽动障碍重要吗?研究表明,抽动障碍发病与血锌、铁、钙、镁微量元素缺乏有一定关系。当机体缺钙时,神经递质释放受到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发生紊乱而导致抽动障碍的发生。铁缺乏还会造成脑内单胺氧化酶活性降低,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传导。锌缺乏还会导致机体内某些辅酶合成障碍,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神经递质传导受阻,精神神经系统发育落后。缺锌能改变人的注意力、活动度、神经心理行为和运动的发展,影响认知能力。缺镁时可以发生肌肉颤抖、抽搐、注意力不集中及冲动行为,严重者出现惊厥。体内铜缺乏能引起酶体系的代谢紊乱,将使脑细胞色素氧化酶减少,神经系统失调,大脑功能会因此发生障碍,使脑活力下降,出现记忆衰退、思维紊乱、反应迟钝以及步态不稳、运动失调等症状。血铅含量过高是抽动障碍的另一个危险因素,铅的沉积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同时还会造成神经细胞伤害,尤其是大脑皮质和小脑,而这些部位正是抽动障碍发病的主要解剖学损伤部位。综上所述,抽动障碍发病与血锌、铁、钙、铁微量元素缺乏有明确的相关性,因此,小儿出生后各个发育阶段都应该密切关注机体的微量元素水平,及时纠正微量元素紊乱对预防抽动障碍的发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9. 预防感冒对抽动障碍重要吗? 感冒是抽动障碍发生的常见诱因之一,当服药使大部分症状得到控制后,一次感冒又可能使症状加重,所以预防感冒可以减少抽动障碍的发作。因此,抽动障碍患儿应适当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时加减衣服避免着凉、受热,流感流行期间抽动障碍儿童不到或尽量少到公共场所。一且出现感冒症状也不要着急,尽快服用相应药物控制刺激症状,如滴眼药水预防结膜充血诱发眼部症状,含片含化以减轻咽部刺激症状,同时应用抗病毒等感冒药物,防止抽动障碍的再发或加重。10. 如何预防抽动障碍的复发?(1)加强患儿日常生活管理(如减轻学习压力、改善生活方式)及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患儿的应激能力;(2)注重改善家庭环境与促进心理调适能力,比如帮助家庭成员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建立和谐、宽松、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不能在患儿面前表现出焦躁、愤怒的情绪),鼓励患儿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积极向上心态;(3)减少抽动障碍发生的诱发因素:饮食如海鲜、食用色素和添加剂、富含色氨酸等食品;预防感染,不要发生感冒、发烧这种情况;(4)遵从医嘱定期复诊,症状消失时须继续坚持用药。因为抽动障碍复发大多情况会加重病情,使疾病更为复杂,如由简单性抽动发展为复杂性抽动,甚至出现其他共患病,转变为难治性,为后续的治疗带来极大的难度。所以,在治疗抽动障碍过程中,家长不应急躁、频繁更换及停用药物,坚持足量足疗程治疗。本文为转载内容,旨在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医药 2024-07-05阅读量2225
病请描述:脊柱侧弯从早期识别到有效管理的全面指南 脊柱侧弯是一种在儿童和青少年中非常普遍的骨骼状况,它导致脊柱出现一个或多个不正常的侧向弯曲。深入了解脊柱侧弯的原因、典型症状、如何进行准确诊断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维护孩子们的健康状况和整体幸福感是极其重要的。本文旨在为家长和儿童提供一个关于脊柱侧弯的全面且易于理解的科普指南,助力家长和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这一状况,从而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 一、什么是脊柱侧弯? 脊柱侧弯是一种医学状况,其中脊柱呈现出侧向弯曲的形态,形成"S"形或"C"形曲线,而不是通常的直线。脊柱侧弯可以发生在脊柱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见于胸部和腰部区域。 二、脊柱侧弯的原因是什么? 脊柱侧弯的确切原因在很多情况下是未知的,这种类型被称为“特发性脊柱侧弯”。然而,某些因素被认为与脊柱侧弯的发展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生长速度快时的肌肉不平衡以及某些神经肌肉疾病(如脑性瘫痪或肌肉营养不良症)。 三、脊柱侧弯的症状有哪些? 脊柱侧弯的症状可能包括: - 肩膀、腰部或臀部不对称 - 当孩子站立时,一侧的肋骨比另一侧更凸出 - 衣服挂歪,看起来不均匀 - 在某些情况下,脊柱的弯曲可能导致胸腔空间减小,影响心肺功能 四、如何诊断脊柱侧弯? 脊柱侧弯的诊断通常开始于物理检查,医生会检查脊柱的对称性和弯曲。亚当斯前屈测试是一种常用的筛查方法,要求孩子前倾,医生会观察脊柱的线条。如果怀疑存在脊柱侧弯,通常会进行X光检查来确定弯曲的确切程度和位置。 五、脊柱侧弯的治疗方法 脊柱侧弯的治疗取决于弯曲的严重程度和孩子的生长速度。治疗方法可能包括: - 观察:对于轻微的脊柱侧弯,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检查,以监视弯曲是否恶化。 - 支具治疗:在某些情况下,为了防止弯曲进一步恶化,可能会推荐佩戴支具。 -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脊柱侧弯,可能需要进行手术矫正弯曲。 六、如何帮助患有脊柱侧弯的儿童?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患有脊柱侧弯的儿童: - 定期进行医疗检查,确保及时了解脊柱的状况。 -鼓励孩子参与适当的体育活动,特别是那些可以增强背部肌肉的活动。 - 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应对可能因为脊柱侧弯而遇到的自尊或身体形象问题。 七、临床案例分享 患者黄某,男,7岁 2023.7.26初诊 高低肩,轻微驼背,寐欠佳,难入睡,偶哭闹,夜卧不安,纳欠佳,餐后胀,大便欠畅。 查体:形体偏瘦,精神可,肩膀右高左低,头前引,轻微驼背,脊柱向右侧弯。DR全脊柱正位片:胸腰段脊柱轻微侧弯改变。胸腰段脊柱以胸11椎体为中心略微向左侧突、右侧弯。处置:1. 推拿+运动疗法+蜡疗;2. 功能锻炼(吊单杠、猫式伸展、靠墙站);3. 纠正不良姿势习惯;4. 饮食指导。 规律治疗半年后复查全脊柱DR 胸椎以上已有改善,从外形上看,高低肩基本持平。 中医学中认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属于“龟背病”范畴,早在宋代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龟背论》中就提到“小儿有龟背者,由儿在婴小时髇骨未成,强令独坐,则背隆阜……致背高隆起,若龟壳之状”,婴儿时脊柱尚未稳定,过早竖抱、站立可能引起脊柱不稳进而造成脊柱侧弯。 从就诊患者的问诊中发现,患者体质较差,易累,较同龄小朋友的耐力差,如坚持坐正坐直学习的时间较短,并伴有异常姿势。患者是病后形成,生病期间,家长关注点在疾病,姿势问题容易忽略,小朋友姿势相对随意,不良的姿势习惯也会因此慢慢形成。还有些小朋友因参加兴趣班太多,学习太累,正确姿势无法兼顾,要求劳累后的成年人维持正常的姿势尚且很难做到的,更何况小朋友。小朋友机体恢复速度较快,休息后很快恢复活蹦乱跳,但劳累的身体会做出相应调整,出现不良习惯。 根据患者上学的时间要求,前两周治疗频次由1周2次,后变为1周1次,指导患者居家进行吊单杠、猫式伸展、靠墙站等功能锻炼。吊单杠,以起到牵引拉伸纠正脊柱的作用,做猫式伸展增加脊柱的灵活性,避免吊单杠时牵伸作用集中于较为灵活的关节处,最后靠墙站为主动运动增加肌肉力量,稳定牵伸纠正后的脊柱。此外予患者饮食指导,让家长做好饮食管理,调理脾胃,同时让家长注意日常的不良姿势习惯,及时纠正。 八、结论 脊柱侧弯确实是一种在适当管理下可以成功控制的状况,特别是当它在早期被发现并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时。通过深入的教育普及、持续的健康监测以及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患有脊柱侧弯的儿童不仅能够维持一个健康和活跃的生活状态,而且还能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和体育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和护理人员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不仅需要提供持续不断的支持和深刻的理解,还要积极帮助孩子们面对和克服可能遇到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挑战,确保他们能够自信地成长。
生长发育 2024-05-29阅读量2493
病请描述:随着医学相关领域对人体脊柱健康重要性的探究,人们逐渐认识到脊柱作为人体承重的支柱,运动的枢纽,神经的中枢,它不仅支撑了身体的直立,其内含的脊髓,更是大脑中枢神经调控信息沟通的重要容器和通道。同时,人体的重要脏器也借助各种组织悬挂在脊柱的周围。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绝大部分父母只盯着孩子身高、体重等发育指标,却疏忽了对宝宝脊柱的护理。幼儿的生理和疾病的发生有其独特性,新手爸妈缺少养育经验,一旦碰到问题,往往会慌乱和不安。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下面的情况,要注意脊柱是否有问题,尤其是颈椎的问题。经常没有明显原因的。哭闹,情绪容易激动,烦躁多动。挤弄鼻子眼睛。耳朵抓头发敲打头部等,有的小儿会翻身之后常常睡梦中,突然醒来哭闹并大动作的翻身。出现以上这些情况建议及时到儿科就诊,如果仍差不问题,建议到小儿正骨科就诊。 宝宝脊柱情况是怎样的呢? 刚出生的宝宝脊柱仅轻微后凸,后面慢慢颈椎前凸,再到胸椎后凸,差不多一岁能走时,腰椎前凸,这些现象主要为了代偿身体平衡。正常7岁左右,逐渐长成大人的脊柱生理曲度形状。 宝宝坐爬起宝妈宝爸要注意 正常孩子长到6个月左右开始坐,爬,翻这些,孩子的骨骼,神经系统等方面发育开始慢慢成熟 但是要提醒的是:这个阶段宝宝的脊椎骨尚未发育完全,不能长时间让孩子坐着,否则会对脊柱造成伤害。因此建议每天坐卧搭配,且尽量多靠坐。 宝宝多爬一定好吗? 有些老人家或者比较急的父母看到别人孩子会爬了,就要让自己娃爬,觉得这样是锻炼娃,其实是错误的,八个月左右时,适当地让宝宝爬行是有好处的,宝宝会爬一爬、停一下、抬抬头,左右转一转,这样有助于孩子的发育。促进孩子的成长,但是不能爬行太长,大约半小时就应让宝宝休息一下。爬行时旁边最好有大人看护。 如何预防脊柱侧弯 1,3个月以内的宝宝脊柱非常柔软,竖抱的姿势会增加宝宝脊柱的压力,长期过重的压力可能会使脊柱出现不正常弯曲,最终导致脊柱发育畸形。 竖着抱宝宝时,千万不要一只手托住宝宝屁股,这样的坐姿抱法,会增加宝宝脊柱的压力,对颈部和躯干肌肉发育都不好。 待宝宝满6个月以后,宝宝就可以自由运动了,家长抱他时,只要稍微托住点就可以了,就不用刻意托住他的头和颈了。 2,有些孩子一放下就哭,父母就习惯将孩子抱在怀里,时间长了,不仅会让宝宝产生依赖心理,也不利于宝宝的呼吸换气,并使脊柱长期处于弯曲的状态,如果这一状态得不到及时纠正,会增加宝宝驼背的几率,影响宝宝的正常发育。 3,宝爸宝妈还要慎用背带,背带会使宝宝脊柱保持垂直的姿势,使脊柱受镦压和扭曲,这也是不利于宝宝脊柱发育的。 4,出生6个月以内的婴儿,建议坐的时间不能过长。由于婴儿骨骼柔软,背部肌肉也缺乏力量,支持能力不足,坐着肯定非常难受。可能引起驼背或脊柱侧弯,还会影响内脏器官发育。 5,经常能听到有网友抱怨自家宝宝就是个小手机迷,同时担心会对宝宝的身体造成伤害。 不正确玩手机的姿势无形中会增加脊柱和颈椎的负担,时间长了就会造成宝宝驼背和高低肩,还会导致颈椎病、近视眼的形成,因此,家长们一定要及时纠正才行。 0-3岁是宝宝骨骼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除了要摒弃文中说的不良行为之外,家长在平时带宝宝多晒晒太阳,给宝宝补充充足的维生素D,这能够有效促进钙的吸收,有利于宝宝的脊柱发育。脊柱侧弯跟孩子平时的坐姿也有很大关系。练习正确的走路姿势与坐姿对脊柱的形态、功能和健康十分重要。驼背是一种典型的错误姿势,因此,在坐位或行走时,请抬头挺胸,并保持腰部微微弯曲。 每个人都要保护好自己的脊柱,有一个健康的脊柱 出生的时候,脊柱生物力学是好的,像是一辆崭新的车。父母给的好腰椎,好颈椎。它完好无损,帮助我们实现所有功能。但是,我们日常不注意脊柱姿势,逐渐退变了。这时候,脊柱的力学出了问题,就会产生不稳,导致腰疼。如果椎管内的神经也受压迫,就会产生疼痛,放射到手、腿和脚,产生症状。这是时候提示我们需要保养修理了,如果平时不注意保养,可能就要面临大修车辆。其实我更喜欢把脊柱的健康比喻成银行。 健康的脊柱,包括颈椎、胸椎、腰椎和尾椎,从后面看脊柱应是直的,不应有弯曲;但从侧面看,健康的脊椎不是笔直的。
马彩毓 2023-05-29阅读量1870
病请描述:你家宝宝是否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下午还好好的,晚上突然哭闹,还一直抓耳朵,或者宝宝突然说耳朵痛,甚至痛到大哭?(图1)遇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们常常又心疼又心急,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很可能孩子得了急性中耳炎。图1 急性中耳炎常导致宝宝因为耳痛剧烈而哭闹 什么是急性中耳炎呢? 急性中耳炎是发生于中耳粘膜的急性炎症,多见于儿童,其特点是会引起明显的耳痛,大一点的孩子通常能比较清楚的说出来,但发生于婴儿或较小的孩子时,常常由于表达不清,令家长难以识别。 急性中耳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急性中耳炎多由细菌的急性感染引起。那么细菌是怎么进入中耳的呢?我们的中耳与鼻咽部之间有一条通道称为咽鼓管,在我们做张口、吞咽等动作时,咽鼓管在鼻咽部的开口开放,使空气可以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鼓室,从而达到调节鼓室气压,保持鼓膜内外压力平衡的作用。 小儿的咽鼓管接近水平,且管腔短而宽(图2),以下一些情况下,咽部细菌感染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感冒、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后 ●腺样体肥大 ●鼻窦炎 ●婴儿常常躺着吃奶,乳汁容易经咽鼓管反流入中耳图2-小儿的咽鼓管接近水平,且管腔短而宽,咽部细菌感染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孩子出现哪些情况时,我们需要警惕急性中耳炎呢?(图3) ●耳痛,多为单侧,有时可为双侧,有时可向头部或牙齿放射使人感到头痛或牙痛,严重时可导致烦躁不安,夜不能眠 ●婴儿或较小的孩子可能表现为反复哭闹不安、摇头、抓耳 ●耳闷堵感或耳闷胀感 ●听力下降(但会感觉自己讲话的声音变大了,即自听增强) ●耳内有响声,感觉耳内像有气泡一样的声音或低音调耳鸣 ●耳朵有黄水或脓流出 ●有时可伴有发烧、乏力、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图3-急性中耳炎常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发热、耳内流脓 如果孩子夜间出现这些症状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耳鼻喉科急诊就诊 ●如果当天晚上不方便去医院,也无需过于焦虑,可先用干毛巾包裹冰袋冰敷疼痛的耳朵,或者暂时给孩子服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帮助孩子减轻疼痛而不影响其睡眠,第二天再去耳鼻喉科门诊就诊。 如何确定孩子是不是得了急性中耳炎呢? 当孩子出现上述一些急性中耳炎的表现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去耳鼻喉科就诊,医生可能会通过询问病史并让孩子做以下一些检查来明确诊断: ●电耳镜检查(图4):外耳道没有明显炎症表现(说明耳痛不是由于外耳道炎症引起),鼓膜可表现为充血、向外膨出;中耳存在积液时可透过鼓膜看见液平面或气泡;有时还可看见鼓膜已经穿孔,有脓液经鼓膜穿孔处由中耳向外流出 ●声导抗:可了解中耳是否为负压状态或是否存在中耳积液等情况,鼓室图常常呈B型或C型。 ●听力检查:急性中耳炎可表现为传导性听力下降。图4-电耳镜检查 急性中耳炎要怎么治疗呢? 明确急性中耳炎诊断后,需要酌情采取以下一些治疗措施: ●抗生素:一般口服抗生素7-10天即可好转,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必要时需使用静脉用抗生素。 ●滴耳液:一般为含有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的滴耳液,可在抗感染的同时减轻炎症起到缓解耳痛的作用。 ●解热镇痛药:若孩子耳痛剧烈不能忍受,可临时给予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物缓解疼痛。 ●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可使用鼻用减充血剂(如麻黄素)及鼻喷激素等。 ●去除病因:若患儿存在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需积极治疗,哺乳妈妈可改变哺乳姿势避免乳汁经咽鼓管流入中耳。 急性中耳炎虽然起病时症状较重,但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如果及时发现和治疗,治疗效果通常较好,一般1-2周之内可以好转,因此家长不需过于焦虑。 但如果未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病情可能会迁延反复,转变为慢性的分泌性中耳炎,必要时需要行鼓膜置管术治疗。若为腺样体肥大引起,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能需行腺样体切除术协助治疗。
汪毅 2021-05-28阅读量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