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营养不良性水肿 > 护理

营养不良性水肿护理

营养不良性水肿护理相关内容 更多>

口腔黏膜病二三事

病请描述:口腔黏膜是指覆盖在口腔内的一层表皮,与身体其它器官组织相比,往往显得不太起眼,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疾病也常常被忽略。近年来人们对口腔健康关注日益增多,但由于接受的信息良莠不齐,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口腔黏膜疾病。因此,对口腔黏膜病的宣教迫在眉睫。本文将就口腔早癌筛查、口腔HPV感染相关疾病以及抗肿瘤治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科普。一、口腔早癌筛查以下人群需要定期进行口腔早癌筛查:患有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的人群,如口腔白斑病、口腔扁平苔藓、口腔苔藓样损害、红斑、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和盘状红斑狼疮等。口腔鳞状细胞癌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口腔鳞状细胞癌复发筛查,尽早发现癌前病变以及可能的癌症复发。长期吸烟、饮酒及咀嚼槟榔的人群,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的患病风险及癌变几率。常用口腔早癌筛查技术包括自体荧光图像技术和口腔黏膜脱落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这两项技术几乎不造成创伤,无疼痛、不出血、不造成肿胀,操作简便,可多次重复进行,患者接受程度很高。自体荧光图像技术利用仪器发出特定波长可见光,激发人体自身的荧光基团,对病损进行检测,整个检查过程患者“不吃射线”,不打造影剂无需涂布荧光剂,并且能马上获得检查结果。从左至右:自体荧光检测仪器,自体荧光检查过程,右舌腹白斑,右舌腹白斑荧光照片,暗区提示可能存在的癌变口腔黏膜脱落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通过口腔细胞刷,获得脱落细胞,,检测细胞癌变的早期事件——DNA含量的变化。从左至右:脱落细胞DNA定量分析仪器,口腔细胞刷及保存液,口腔脱落细胞采样过程二、口腔HPV相关疾病宫颈HPV感染以及高危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已被大众所熟悉。近年来,大众对口腔HPV感染的关注也日益增多,但很多老百姓对口腔HPV感染的认知存在大量盲区和误区。一般来说,健康人群无需进行常规口腔HPV检查。对于有相关暴露因素的高风险人群,有必要进行HPV筛查。口腔HPV筛查方法为通过口腔拭子刮取口腔黏膜脱落细胞行HPV分子检测,属于无创检查,无疼痛、不出血、不肿胀,能够明确是否有HPV感染以及感染的基因型。HPV病毒(图片来源于网络)对于明确有口腔HPV感染的患者,若无相应病损,则无需特殊处理,部分患者随着免疫状态的改变,感染情况也可能发生改变。对于有HPV感染且有相应病损,如乳头状瘤或尖锐湿疣等良性增生物,也仅需要对症处理,如对病损进行激光、冷冻或手术切除。三、抗肿瘤治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持续走高,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都有可能引起口腔黏膜炎,引发口干、口腔黏膜发红,溃疡,糜烂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患者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和依从性。除口腔病损外,抗肿瘤治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还会引起一些系列不良后果。例如,口腔黏膜疼痛严重影响患者进食,引起患者全身营养不良,生活质量降低,无法耐受持续的抗肿瘤治疗;患者对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失去耐心和信心,导致抗肿瘤治疗治疗延迟、中断甚至停止,患者生存年限缩短;抗肿瘤治疗周期延长导致治疗成本提高,患者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增加。如何对这类患者进行临床管理呢?抗肿瘤治疗前的口腔黏膜、牙齿及牙龈健康评估和预防性治疗,如洗牙、补牙、尖锐牙尖磨改、病牙拔除等,都能降低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患者发生口腔黏膜炎的风险。大多抗肿瘤治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在抗肿瘤治疗结束后能逐渐痊愈,因此积极控制症状非常关键。目前的治疗以局部对症为主,全身治疗为辅。主要原则是控制口腔炎症,缓解疼痛,保护溃疡面,促进愈合;保持口腔清洁,防治多重感染;阻止口腔黏膜炎进一步恶化发展。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心理疏导,是确保抗肿瘤治疗有效进行和最大程度减轻患者身心痛苦的重要措施。发生这类口腔黏膜炎后,可以采用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前者包括口腔护理,餐后口腔清洁,用盐水漱口,注意是否有呼吸及吞咽困难,营养支持(必要时由营养师指定饮食计划,摄入流食或半流食,防止呛咳,必要时实施肠外营养治疗),评估疼痛程度,低能量激光治疗(低能量激光是一种对组织产生激活作用的治疗方法,可改善组织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提高痛阈、减少炎性渗出)等。后者包括积极补充B族维生素,局部使用口腔黏膜保护剂、镇痛剂以及含漱液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减轻黏膜水肿、抑制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的作用,可使用含糖皮质激素的口腔软膏或贴片涂布或贴敷于溃疡处。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增加口腔真菌感染的风险,应控制其用量和时间。抗肿瘤治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可引发或加剧患者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心理治疗在这类口腔黏膜炎防治中具有重要地位。口腔黏膜病科医师应对患者进行积极、适度的心理干预。在接诊时应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积极与患者沟通,帮助其了解口腔黏膜炎是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完全可防、可治、可控,治疗结束后能痊愈;口腔黏膜病科医师应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积极面对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不适症状,鼓励其坚持抗肿瘤治疗。施琳俊主任医师特需门诊(接受现场加号)时间及地点: 周三上午、周六下午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科西路1908号第九人民九院高科西路院区B栋1楼12号椅位门诊预约方式: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微自助-门诊预约

施琳俊 2024-12-25阅读量1915

甲状腺结节为什么会钙化?甲状...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为什么会钙化?甲状腺结节钙化会自己消失吗? 谈谈甲状腺 甲状腺大讲堂 2022-01-10 17:00 在检查出甲状腺结节钙化后,一定要引起重视,以防恶性甲状腺结节侵害健康,但是不知道甲状腺结节钙化会自己消失吗? 甲状腺结节钙化会自己消失吗 甲状腺结节钙化在没有经过治疗的情况下,通常是不会消失的。甲状腺结节钙化是是指在超声波检查下,发现甲状腺结节的钙质沉积的一种病理改变,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在没有经过治疗的情况下,甲状腺结节钙化通常会一直存在,不会自己消失。 甲状腺结节为什么会钙化 1.沙粒样小体钙化 在病理组织学上,甲状腺钙化被分成二种类型:沙粒样小体和营养不良性钙化,沙粒样小体钙往往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种特征,有时在其他类型甲状腺癌和良性病变如滤泡性癌,结节性甲状腺肿、滤泡性腺瘤和桥本氏甲状腺炎等也可出现。 2.营养不良性钙化 营养不良性钙化主要是组织过度增生,钙盐沉积从而导致钙化,多见于良性病变,但也有约10%―20%可能性为癌,滤泡状腺癌所占比例较大。 甲状腺结节钙化要怎么治疗 甲状腺钙化通常不会危机生命,一般手术治疗就可以的,但手术不是唯一的治疗手段,也可以中药调理。但是以下情况时需要手术治疗: 1、确诊为恶性肿瘤。 2、经过穿刺和一系列综合检查没有确定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但是高度怀疑恶性的可能性比较大(有粘连、年龄很大或者很小的患者)。 3、肿瘤很大,出现了压迫、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甚至有的肿瘤明显影响到了呼吸。 甲状腺结节钙化手术前要准备什么 1.常规术前检查 ①血液学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乙肝、梅毒等;血液学检查不仅可以判断患者的基础血液状况,肝肾功能是否正常,而且排除了传染病术中感染的情况。 ②胸片、心电图: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手术耐受情况。 2.甲状腺手术检查 ①查甲状腺功能(T3、T4、TSH等)和甲状腺炎症抗体,只需要抽血即可; ②甲状腺B超:超声是甲状腺的重要检查,由于甲状腺结节基本上没有症状,医生触诊或患者自己摸到颈部有小团块(小疙瘩)初步判断有结节;通过B超检查,可以初步判断结节的良恶性。 ③细针穿刺:B超怀疑甲状腺结节是恶性后会进行细针穿刺,细针穿刺甲状腺结节的准确率高达90%以上。甲状腺癌总体分为三大类:分化型(乳头状癌和滤泡癌)、未分化型、髓样癌。细针穿刺可以确诊分化型甲癌和未分化型甲癌,髓样癌只能通过术后病理确诊。 ④电子喉镜:甲状腺手术可能会伤及喉返神经,喉返神经支配着声带活动,需要术前确定声带的活动是否完好。并且可以通过喉镜观察肿瘤是否侵犯了神经,若神经受损可能会影响后续手术的方式。 3.仰头训练 除了术前检查外,患者还需要进行手术体 位训练:肩部下垫枕头,头向后仰,练习时由短至长,直到能坚持2小时。这项检查减缓了患者术中长期处于一个体 位给术后带来的不舒适感。 甲状腺结节手术有风险吗 任何手术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甲状腺结节手术也是一样的,主要有下列风险: 1.术后出血。甲状腺部位关键,血管神经都很丰富,手术的时候处置完了,当时可能看不出什么来,术后出血,压迫神经等都会造成很危险的情况。 2.术后呼吸道感染 甲状腺结节手术是在我们的颈部进行的,那里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处理不好就很容易出现危险或者并发症,特别是术后也要做好护理,注意呼吸的情况,帮助或鼓励病人咳痰,以免粘痰在气管内滞留,引起呼吸道感染。 3.术后呼吸困难、窒息 如手术前甲状腺肿块较大,长期挤压气管,致使气管软骨软化失去支撑,造成气管塌陷,痰液阻塞,在短时间内病人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4.术后切口周围水肿 甲状腺结节术后患者的切口会出现肿胀发硬,因为手术要大范围的分离切口上下的皮瓣,这样就容易造成切口周围组织的水肿。尤其是中老年妇女中。 5.术后吞咽有牵拉感、咳嗽 甲状腺结节手术后吞咽的时候会出现牵拉甚至是咳嗽的症状,这和术后瘢痕的收缩反应是有关系的。因为术后颈部仅有一条线状的疤痕,但是实际的手术疤痕是很大的。疤痕的反应过程是会出现收缩,牵拉创面附近的器官,造成吞咽的困难,刺激气管导致咳嗽。 6.术后手脚发麻 一些患者在甲状腺结节手术后会觉得手脚发麻,这主要是由于甲状腺结节手术中因必须切断某些血管,造成甲状旁腺血供受影响或甲状旁腺的血液回流受阻出现淤血所致。出现手足麻木时往往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适当补充钙剂如钙尔奇D片而缓解,这一现象在术后2个月左右会随着血供的恢复或淤血的消退而逐渐消失。 7.术后声音嘶哑 甲状腺结节手术后还会出现声音嘶哑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甲状腺结节手术时为了避免损伤喉返神经,往往对它进行解剖,这样可能会引起喉返神经的水肿或影响它的血供,以致于会出现说话比较吃力、声音嘶哑的现象。这一现象会随着水肿的消退和血供的恢复而在术后3个月左右逐渐消失。 8.术后甲减 甲状腺结节患者往往需要双侧甲状腺的全/近全切除,在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术后甲减或者终身甲减的情况。对于出现术后甲减的情况,只要给予小剂量的甲状腺素制剂就能维持正常的甲状腺功能。

费健 2022-05-02阅读量9994

为何有些直肠癌患者术后会排尿...

病请描述:Q:为何有些直肠癌患者术后会排尿困难?Q:能否恢复?Q:怎样预防排尿困难的发生?血液流经肾脏最终生成尿液,不断经肾盂、输尿管送至膀胱,在膀胱内储存,再经过尿道排出体外,即排尿过程。排尿困难?  排尿困难是指排尿不畅、排尿费力,甚至排尿完全消失,即膀胱虽然充盈,尿液不能正常排出,产生所谓的尿潴留。尿潴留时,如不放置导尿管,尿就难以排出,当膀胱膨胀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尿液过多膀胱容纳不下,尿液会被动地流出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小便次数多,每次量少,伴排尿不尽感,这就是所谓的“充盈性尿失禁”。如果尿潴留情况持续过久,就会引起继发性的输尿管积水和肾积水,进而引发尿路感染和肾功能不全。为何有些直肠癌患者术后会排尿困难?  直肠癌术后出现排尿困难比较常见,特别好发于老年患者。传统的直肠癌根治术后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为7%-70%。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根治性切除术(APR术)后排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更高。直肠癌术后出现排尿困难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膀胱移位:直肠位于膀胱的后方,对膀胱有支撑作用,直肠癌术后,特别是APR术后膀胱后方空虚,膀胱向后方移位、倾倒,使尿道球部和前列腺成角增大,排尿时需克服的阻力增加,引起排尿困难。而女性患者由于阴道子宫的支持,膀胱移位不明显,尿潴留发生率较低。神经损伤:盆腔神经丛是支配排尿过程的主要神经。直肠癌手术可能损伤盆腔神经丛,进而导致排尿冲动的传导、膀胱的收缩、逼尿肌的收缩等排尿机制遭到破坏,引起排尿困难。前列腺肥大:直肠癌患者多数年龄较大,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肥大,术前已有不明显的排尿困难。术后由于肌肉、神经的损伤,以及后尿道创伤性水肿,使原有的排尿困难显现出来,引起尿潴留。这种尿潴留一般通过药物治疗效果较好。创伤性、无菌性膀胱周围炎。直肠癌手术可能会引起盆腔渗血渗液,进而引起创伤性、无菌性膀胱周围炎,影响排尿功能。排尿方式的改变。膀胱的初始静息压在卧位时比坐位时要低6倍,比站立位时低近9倍,加之患者不习惯于卧位排尿,可使平卧位时的排尿阻力明显增加,致使排尿困难。切口疼痛:术后腹部和会阴部切口疼痛刺激可能会导致部分患者不敢用力收缩腹肌,致使腹腔内压力降低,排尿时膀胱压力降低,引起排尿困难。尿路感染:术后留置导尿时间过长,膀胱功能易发生障碍,加之护理不当产生尿路感染,也是术后排尿困难常见因素之一。其他原因:体弱、营养不良、麻醉及镇痛药物等因素也均可引起排尿困难。怎样预防及治疗排尿困难?一般来说,直肠癌术后的排尿困难绝大多数可以在术后一个月内恢复。膀胱移位及膀胱周围炎引起的排尿障碍多在3个月内恢复正常。神经损伤可以产生严重和持久的排尿障碍。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预防和治疗直肠癌术后的排尿困难:术后间断夹闭尿管训练膀胱功能。直肠癌术后一般常规留置导尿,术后第1-3天开始间断夹闭尿管。术后注意留置导尿时间。特别是有前列腺增生的老年男性患者,应适当延长导尿时间,避免反复导尿。药物预防。在拔出尿管前1-2天开始服用盐酸坦索罗辛胶囊和非那雄胺,可以降低尿管拔出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出现尿潴留时,可先试用膀胱区热敷、按摩,刺激排尿。病情允许时可改半坐位或坐位。有时让患者听流水的声音可反射性引起排尿。重新留置尿管。如上述方法均无效,建议患者插管留置导尿,解除尿潴留并使过度牵张的膀胱肌肉得到放松休息,尽快恢复其收缩功能。

傅传刚 2021-11-16阅读量1.1万

放射性核素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

病请描述:血管瘤 (hemangioma) 又称为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 IH), 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新生儿发病率为 4%~10%,1 岁以下儿童多 见,而在白人、低体重新生儿、多胎妊娠中的发病率 更高。 血管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其中约 60%发生 于头颈部,其次是躯干和四肢。 女性多见,男女比例 约为 1∶(2~3)[1-2]。 婴幼儿血管瘤常在出生后进入快 速增殖期,5.5~7.5 周增殖最快,3 个月达到病变最 终大小的 80%,6~9 个月进入缓慢增殖期,之后逐渐 进入消退期[3]。 IH 虽然具有自行消退的特点,但少数 肿瘤由于生长迅速或位于重要器官, 对周围组织产 生压迫,可引起严重的功能障碍和畸形,严重者可危 及生命,必须采取积极的治疗[4]。 目前,婴幼儿血管 瘤的治疗需根据不同的阶段采取序列、联合治疗,包 括观察等待、药物治疗、激光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近年来, 随着对放射治疗后期风险及婴幼儿血管瘤 自限性特点的认识加深, 放射性核素治疗在国际上 已较少应用,但在我国的许多医疗机构中仍在使用。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和诊治经验, 对放射性核 素治疗血管瘤的优点及局限性进行概述。1 核素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原理    20 世纪 50 年代起放射性核素被逐步用于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 镭源是最初被用于血管瘤治疗的 放射源,后来,为了避免从镭源发射的 γ 射线的潜 在影响,发射纯 β 射线的核素(32P、90Sr、90Y)取代镭 源。 目前用于婴幼儿血管瘤的核素治疗方法包括贴 敷治疗及注射治疗,主要应用 32 磷(32P)及 90 锶-90 钇(90Sr-90Y), 作用机制均为 β 射线的放射性生物学效 应。 放射性核素 32P 的半衰期为 14.3 d,放射纯 β 射线 的最大能量为 1.71 MeV, 组织内最大射程为 8 mm。放射性核素 90Sr 经 β 衰变成 90Y,再经过 β 衰变成稳 定的核素 90Zr, 此连续衰变的过程中分别释放出能量为0.65MeV和2.2MeV的β射线, 其中能量为2.2 MeV 的 β 射线起主要治疗作用, 在组织内最大 射程为 12.9 mm。 血管瘤组织经照射后,病灶毛细血 管增生受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发生肿胀、水肿、炎 性改变等病理变化,最后被纤维细胞代替,以至血管 闭合,从而达到治疗作用[5-6]。β射线对组织有较强的电离能力, 但穿透能力较弱、治疗作用层次较浅,吸收剂量随组织深度增加 而迅速减小,大部分能量在组织内数毫米处被吸收, 非常适合治疗数毫米的浅表性疾病, 对治疗区域周 围及全身器官影响小[7]。 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对核 素产生的 β 射线敏感, 对增殖期血管瘤有明显抑制 作用,可缩短进入消退期的时间,并且越早期接受射 线照射,敏感性越高[8]。2 放射性核素治疗血管瘤的优势    2.1 起效较快 目前国内报道的核素治疗的案例中, 普遍认为婴幼儿血管瘤应及早行多疗程、 低剂量治疗。 其优 点是反应较小,便于视反应情况调整剂量,有效率高 达 80%~100%。 Shi 等[9]的一项回顾性分析纳入 316 例 IH 患者,3 个月内接受 32P 核素一次性敷贴治疗 后,所有血管瘤生长停止,其中 259 例患者(82%)的 病灶完全消失。 聂芳等[10]的一项回顾性分析中,148 例 IH 患儿分别接受 1~3 个疗程的 90Sr-90Y 敷贴治 疗,治疗总有效率达 100%,总治愈率达 93.2%。 王凤 琴等[11]的研究中纳入 60 例 IH 患儿,行 1~3 个疗程 的 32P 局部注射治疗,治愈率为 90%(54/60),治愈好 转率为 98.33%(59/60)。   2.2 操作简单 核素治疗血管瘤可在门诊或病房实施, 婴儿依从性好,家长易护理。 如 32P、90Sr 放射性核素贴敷:根 据治疗面积大小选择使用不同的敷贴器, 治疗时先 用适当厚度的防护橡皮保护血管瘤周围正常皮肤, 再将核素敷贴器对准皮肤血管瘤, 按计算时间给予 多疗程、低剂量照射[12-13]。 32P 放射性核素胶体注射治 疗:皮试后,根据瘤体大小,取配制好的核素药物缓 慢注入瘤体周围,然后包扎针眼,按临床需要复诊, 必要时行多疗程治疗[14]。3 放射性核素治疗血管瘤的副作用    3.1 剂量控制较难 辐射剂量根据患者年龄、病变部位、病损情况及个体对放射线的敏感性而定。 一般临床上根据患者 不同年龄给予不同剂量:一疗程总剂量,婴儿为 10~ 20 Gy,1~6 岁为 15~18 Gy,7~17 岁为 15~20 Gy,成 人为 20~25 Gy[15]。 核素治疗的疗效与平面源在病变 组织中的辐射剂量分布密切相关, 临床上大部分病 灶为不规则形,平面源在软组织中的剂量分布不均,要精确地计算出其在病变组织中的实际剂量分布很 困难,临床上对治疗剂量率的确定多凭借经验,缺乏 统一标准而产生明显偏差, 直接影响到疗效及副作 用的发生[16]。 由于 β 射线的治疗效果出现缓慢,一个 疗程结束后,皮肤的照射作用虽已停止,但 β 射线 的生物效应还将持续 2~3 个月[15],这一特点也给剂 量控制带来难度。3.2 皮肤损伤 放射性核素治疗血管瘤不仅可使血管瘤组织接受照射,瘤体周围正常组织也受到同等剂量的照射, 使病灶处皮肤及周围正常皮肤发生不可避免的辐射 损伤。 许连文等[17]采用 90Sr 敷贴法治疗 250 例 IH,临 床观察发现几乎全部患者出现皮肤红斑、 脱毛和蜕 皮,少数患儿发生皮肤湿性皮炎。 孟真等[18]回顾分析 353 例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患者, 这些患者均接受硬 化剂局部注射治疗, 并部分患者还接受包括核素放 射、手术切除在内的综合治疗,进行 6 个月~3 年的 随访, 发现核素放射治疗是组织凹陷的独立危险因 素,瘤体局部组织凹陷、萎缩往往不可逆。 Fragu 等[19] 的一项回顾性队列分析纳入 6229 例患者,发现血管 瘤经照射治疗相关的皮肤营养不良风险 (毛细血管 扩张、色素沉着、浅表和皮下组织萎缩)随着皮肤表 面剂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1)。 此外,剂量大于 10 Gy 可引起基底细胞癌。3.3 远期并发症    相当数量的研究表明, 放射性核素治疗 IH 会增加肿瘤发生率及肿瘤相关死亡率。 Haddy 等[20]的 一项汇集 4746 例 IH 患者的发生率分析表明,IH 进 行表面放射治疗(包括 226Ra、90Sr、90Yr、32P 等)会增加 甲状腺腺瘤与甲状腺癌的风险, 与甲状腺受照剂量 有显著的量-效关系;另一项[21]汇集 3136 例 IH 患者 的发生率分析表明, 放射治疗能增加远期乳腺癌的 风险,并且其绝对超额风险(AER)随患者的到达年龄 而增加;另一项[22]队列研究汇集了 4620 例在 16 岁 之前接受治疗的血管瘤患者, 研究表明在使用 90Y 放射治疗的患者中, 患黑色素瘤的风险为未接受过 放射治疗的患者的 11.9 倍。 Karlsson 等[23]的一项汇 集 28008 例婴幼儿血管瘤患者的 Pooled 分析表明, IH 早期给予电离辐射治疗与颅内肿瘤发病有显著 的量效关系,即使低剂量电离辐射,也能增加颅内肿 瘤的风险;当平均剂量大于 10 cGy 时,患脑膜瘤的 风险增加。 等[24]在法国进行的队列研究显示,童年早期接受 226Ra 照射治疗的 IH 患者,经过近30 年的随访,其癌症相关死亡率显著提高。其他的研究如张敬得等[25]对 1076 例 IH 患者的 回顾性分析显示,放射性核素治疗后,20%的患者出 现较严重的并发症, 如骨生长中心抑制导致不同程 度的患肢发育畸形、 局部软组织发育抑制导致单侧 唇萎缩等。 Dagle 等[26]的动物模型研究表明,暴露于 高剂量的放射性核素, 会导致多种以放射性纤维化 为特征的病变, 从而导致死亡; 暴露于低剂量的核 素, 随着生存期延长可导致肺部肿瘤的发生。Martinez-Monge 等[27]指出,运用腔内 90Y、32P 治疗儿 童颅咽管瘤, 其副作用与囊内核素对脑干或颅神经 所致的放射性损伤一致。 还有报道认为, 婴幼儿接 受电离辐射可引起认知障碍[28]。4 问题与展望      临床上 IH 通常分为 3 期:增殖期、消退期和消 退完成期[29]。 选择治疗方案时,应根据血管瘤部位、大小、深度、范围、分期、功能障碍以及对患儿及其家 属的心理压力等不同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 于复杂和重症病例,需采用综合序列治疗,以期获得 最佳疗效[30]。 目前,β 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被公认为 治疗增殖期 IH 的一线用药, 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被 逐步认可[31-32]。 其他药物治疗包括皮质类固醇激素、α 干扰素(IFN-α)、抗癌药物等因适应证及毒副作 用等限制被作为二线治疗; 激光治疗主要适用于浅 表型、增殖期 IH,最常用脉冲染料激光(PDL)。 有研 究显示,PDL 与普萘洛尔联用可达到更好效果[33-34];手术治疗更常用于消退期 IH,以改善外观。 增殖期 血管瘤如体积较小可完全切除, 或者出现明显功能 障碍,特别是病灶影响视轴时,手术治疗也可取得良好效果[35]。20 世纪 50 年代起因缺少有效方法, 放射性核 素治疗被用于 IH 的治疗。 放射性核素治疗因起效 快、操作方便,目前在国内某些单位仍被用于 IH 的 治疗。 然而,核素治疗血管瘤有其局限性,IH 多发生 于头颈部, 放射性核素治疗后的色素改变以及可能 遗留的瘢痕会严重影响美观。其次,婴幼儿接触核素 可能引起远期并发症,如增加甲状腺肿瘤、乳腺癌、黑色素瘤的发生风险等,这些潜在危害不能被忽视。近年来,随着对血管瘤可自然消退认识的增加,以及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 IH 治疗中的应用, 尤其是 β 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的出现, 从本质上减少了对放射 性核素治疗的需要。    综上所述, 放射性核素曾被作为婴幼儿血管瘤 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然而因其副作用多,远期影响大,如永久性皮肤损害、局部发育不良甚至致癌作用 等,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各级医疗机构应遵循血管瘤的治疗指南和规范, 尽量少用直至禁用放射性核素进行治疗, 避免对能够自行消退并且预后较好的婴幼儿血管瘤进行过度治疗和有害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治疗相关并发症。放射性核素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现状  王菲楠 1,范新东 2(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妇产科,2.介入科,上海 200011)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年9月 第14卷 第5期参考文献:略

王德明 2019-12-28阅读量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