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生殖 > 男性生殖 > 阴囊下坠 > 检查

阴囊下坠检查

阴囊下坠检查相关内容 更多>

附睾囊肿

病请描述:附睾囊肿(epididymal cyst)又称精液囊肿(spermatocele),好发年龄为20~40岁。附睾囊肿的常见部位是附睾头部,而体部及尾部很少发生,它起源于睾丸网输出小管的上皮细胞,直径常数毫米至数厘米,可为单一囊腔或分隔多腔,以单发多见。囊液内常含有精子。 1.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明了,可能与性刺激、睾丸附睾的慢性感染或输送精子的管道部分梗阻有关。还可能与局部损伤或性传播疾病感染有关。有人提出附睾头部的附睾管屈曲、转向或形成憩室,随时间推移和精子不断堆积,憩室小管不断增大,于是形成精液囊肿。当附睾因炎症或创伤而阻塞或形成瘢痕时,亦可发生精液囊肿。 2.临床表现 多有阴囊坠胀感,一般无明显症状,无特殊不适,病变发展缓慢。 3.检查 1)扪诊检查 附睾头部可触及一圆形或卵圆形肿物,表面光滑,无压痛,囊性感,与周围组织界限分明,无粘连。触摸时在附睾头部可触及囊性肿块,透光试验阳性。 2)B超检查 炎症为实质性肿块。 3.诊断 依靠扪诊即可确定大部分囊肿,扪之虽然硬,但实则有波动。 1)一般无症状,有时有阴囊部不适或下坠感。 2)睾丸或附睾部触及圆形肿物,质软,境界清,有波动感,挤压不缩小。 3)透光试验阳性。囊肿穿刺液乳白色,不透明,镜检见有不活动精子、脂肪小体等。在室温下放置短时间后,液体中原先不活动的精子会变得活动起来。 4)B超可在睾丸或附睾部发现液性暗区。  4.鉴别诊断 (1)慢性附睾炎 一般整个附睾增大或仅尾部有小结节,质硬,有时可触及增粗的输精管。 (2)精索鞘膜积液 为阴囊内囊性肿块,呈卵圆形或梭形,位于精索内。 (3)Yong综合征 双附睾头增大或呈囊性,多局限附睾头近端1~1.5 cm,体尾部及输精管无异常,但本病是与慢性呼吸道感染有关的合并双侧附睾渐进性梗阻所致的无精子症。 5.治疗 无症状者不需治疗,症状较重或囊肿体积较大且已婚有子女者可行手术摘除。 手术有可能破坏附睾管因而影响生育,未婚患者宜慎重。

吴玉伟 2020-04-13阅读量9842

睾丸微石症(Testicul...

病请描述:睾丸微石症(Testicular microlithiasis,TM)是以睾丸精曲小管内弥散分布的直径低于3mm的众多钙化灶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临床非常少见,为良性病变,通常无明显症状,多因阴囊其他疾病行超声检查时偶然所见。 1.可能的机制 目前认为睾丸微石症的结石在发育不全的曲细精管内的沉积.曲细精管上皮细胞脱落入管腔内形成结石,阻塞30%-60%的曲细精管,结石的核心部位为钙化团,围绕中心的板层样结构由胶原纤维组成.每个微石直径约50um-350um。 2.临床表现 多无明显症状,可表现为睾丸质硬,青春期睾丸偏小,无触痛。可伴有男性不育、隐睾、睾丸肿瘤、附睾炎、精索静脉曲张等生殖系统疾病。 3.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示双侧睾丸实质内弥漫性分布的细小钙化点沉积,可确诊。 4.治疗 睾丸微石症一般不需要治疗。因为睾丸微石症者发生原发性睾丸肿瘤的风险高,所以要定期超声复查。一般睾丸微石症每6-12个月进行一次超声检查为宜,国外文献报道TM具有发生睾丸肿瘤的倾向,因此应引起重视,以便及时发现睾丸肿瘤,儿童期确诊的患儿应随访至成人。密切观察身体状况,以发现潜在的其他疾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如出现睾丸疼痛及肿大等不适及时就诊。 5.预防 (1)隐睾者应青春期前矫正。术后追踪随访,以早期防治。 (2)积极治疗非淋菌性或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防治腮腺炎,预防睾丸萎缩。 (3)定期进行防癌体检,对15-30岁年轻男子应该每月自查睾丸,以便及早发现病变。自查睾丸的最好的时机是沐浴后,阴囊的皮肤最松弛,检查时比较容易,也比较准确。因为任何的局部紧张都会使阴囊收缩,影响检查。第一步可用手平托睾丸,感觉睾丸的分量和质地;然后用双手触诊,两手轻轻捏住睾丸,拇指放在上部,食指和中指放在下部,轻轻转动睾丸,如感觉有肿块、下坠感时,应引起警惕,最好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4)为了避免睾丸肿瘤侵袭自己,平日里一定要做好防范措施,定期进行防癌体检。

吴玉伟 2020-03-14阅读量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