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易激惹 > 内容

易激惹内容

如何让执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配...

病请描述:  患者一旦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就应该规律、足量、足疗程地长期用药维持治疗。但是,多数患者缺乏自知力,即不承认自己有病、更是抗拒就医与服药。这让长期规律地服药似乎变得异常困难。一些病人,由于不能规律地服药或者服药后出现严重副作用而被迫停药,因此其病情反复发作、不断加重。调查数据证实,中断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病情复发的风险是坚持药物治疗患者的5倍。  如何让重症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配合家人接受长期治疗,这是精神科医生和家属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值得庆幸的是,在现代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精神外科为这类病人找到了坚持治疗的科学之路。  功能神经外科医生,将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临床症状与其神经核团建立了对应关系,也找到了微创手术的治疗方向。研究表明,精神症状与大脑情感环路的某些神经核团有着对应的关系,调控这些神经核团,可以有效控制其精神症状。特别是在机器人辅助下的立体定向技术,外科专家可以精准地将调控电极送至神经病理环路上的神经核团靶点,使接触部位的神经细胞发生射频消融或者抑制(DBS调控),这可以控制异常的神经冲动,从而去除和控制精神症状。术后,这些患者的自知力恢复,大部分顽固性精神症状消失;临床表现为患者主动承认自己患病,愿意接受药物和其他康复治疗,并能与周围的人进行语言沟通与交流。这为重症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正常的家庭、社会生活与工作奠定了基础,也是他们坚持长期治疗的关键所在。  以下分享案例一则!  患者小唐,男性,27岁,1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精神异常,表现为敏感多疑、怀疑同学说他坏话,说每天有人跟踪他,认为家人安装摄像头监视他;他经常自言自语(有幻听);脾气暴躁、易激惹;亲情感缺失、对父母经常拳脚相向;不愿与人接触、经常一个人躲在屋内,拒绝与他人交流。他曾多次就诊于当地精神专科医院,确诊为精神分裂症,住院期间曾口服“利培酮、舒必利”等多种药物,病情逐渐趋于稳定。  出院后不久,小唐说自己没病,因此拒绝服药。无论父母怎么劝说,他始终不愿意服药。他认为药物是有毒、伤肾的,谁让他服药就是想害他,他要拼命反抗。自此以后,他的病情反复发作,其幻听、暴躁、敏感多疑等症状再次出现,父母只得将药物磨碎了偷偷拌在饭菜中,这只能使患者勉强服用少部分药物。  就这样,不规律的服药状态维持了6年,其病情日益严重。他开始出现迷信妄想症状,认为家中风水不好、有小鬼缠身,经常出现言语混乱、自残自伤、骚扰邻居、伤人毁物等行为。看着儿子每日“疯言疯语”不配合治疗,听着街坊邻居的闲言碎语,伴随着偷偷喂药的紧张忐忑,小唐的父母几乎临近崩溃、绝望的边缘。  2020年7月,其家人通过网页浏览得知,上海市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可以通过微创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该方法可以使大部分顽固性精神症状消除、自知力恢复、亲情回归,特别是术后患者承认自己有病,能够配合治疗。这让其父母看到了希望,连夜与我科医生联系,并进行了就诊预约。  入院后,在科室医护人员帮助下,小唐顺利地完成了术前查体和精神科评估,在医生确定其身体功能正常,没有手术禁忌症等情况下,父母自愿签署了手术知情同意书。小唐在住院5天后,顺利接受了神经调控手术治疗(见图示1、2、3、4)图1、手术当天,在麻醉科医生的全麻帮助下,医生为患者佩戴立体定向头架,准备行术前的头部CT影像扫描。图2、通过CT扫描再次确认手术靶点坐标图3、术中,外科医生采用射频电极对靶向的神经核团进行检测和射频治疗图4、微创手术的术中场景  手术原理简介  “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具有微创、精准、安全、有效等特点。手术前5天内,让患者行MRI-3D序列薄层扫描与MRI-DTI扫描;手术当天,对患者全身麻醉,佩戴立体定向头架;然后进行头部CT扫描;定位专家根据患者的核心症状选择手术靶点,将MRI、DTI及CT等扫描数据,依次输入计算机手术定位计划系统,进行上述图像融合;根据其核心症状,锁定手术靶点,获取三维坐标值,模拟最佳手术路径并避开重要神经与血管,这大大提高了手术安全性。理论上,术后不会出现偏瘫、失语等情况,手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微创性;整个手术耗时约3个小时;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患者在术中及术后无痛苦。  术后第二天,小唐复查头部CT后,从ICU转至功能神经科病房。据家属描述,术后的小唐意识清晰、问答流畅,生命体征稳定。  术后第五天,医生查房(图5)。经评估,患者小唐术前敏感多疑、认为家人安装摄像头监视他,凭空闻语,迷信妄想(认为家中风水不好、有小鬼缠着自己)等异常症状,已在术后全部消失。同时,小唐的冲动暴躁、辱骂殴打父母、自残自伤、亲情感缺失等行为亦未再现。据其母亲描述,术后的小唐变乖了,性格温和了,也关心父母了。这说明患者术后的亲情感已回归正常了;最重要的是,小唐积极配合服药和参加病友间交流了。图5、术后查房场景  术后患者为什么还需要坚持服药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不明确,与遗传、环境刺激、躯体疾病、病前性格等有一定关系。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病情呈现反复发作,这使其几乎不可能“根治”。尽管术后病人的自知力恢复和依从性大大提高,同时,他的大部分精神症状也已消失,但是他们仍会残留极少的精神症状,这就需要巩固治疗。  手术为重症患者的长期稳定、有效治疗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坚持服药、定期随访、康复训练和社交活动基础上,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回归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部分人甚至可以结婚、参加工作和进一步学习,这为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吴景文 2020-09-25阅读量8698

精神分裂症服药16年疗效欠佳...

病请描述:  不幸患上精神分裂症16年,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病情始终反复发作,作为家属还能够做什么...  据精神卫生中心统计数据,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数高达780万,其中70%的患者未得到有效治疗,这与多方面因素有关。比如大部分自知力缺失的病人,不承认自己患病、拒绝就医、抗拒服药;随着病程的不断进展,生理抗药性逐渐出现,部分患者的服药效果减弱,症状变得复杂且难以控制;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服药期间,尽管临床症状获得一定程度控制,但是他们要承受药物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内分泌及肝、肾功能异常等,让其不能坚持服药。患者的精神病史越长,服药效果越差且药物副作用越大,但停药病情又复发,这种药物治疗的两难窘境,让监护人或家属不知所措,亟待寻找新的外科治疗策略。  功能神经科专家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慢性、高致残性精神障碍,与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核团(杏仁核、扣带回、内囊前肢、中央隔区、伏隔核、尾核下束、眶束、额束等)的神经递质异常分泌、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神经递质功能紊乱是精神疾病发病的重要基础。通过手术可以直接调节边缘系统上相应神经核团的神经递质功能,阻断某些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进而迅速减轻或消除精神症状,与药物治疗相比,手术疗效来得更加迅速、彻底。  针对部分家属担心的手术是否安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专家团队运用高精尖的医学设备即DT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图1),能够有效的揭示出患者脑内神经纤维的细微反常变化,寻找并发现脑内神经核团的异常情况和病理学表现,分析脑白质纤维束的损害程度及范围,为医生判断疾病进程、患者的差异化发病机制提供诊断依据,为精准化诊疗奠定基础。此外,精神外科的手术操作不在脑的智能区、运动区和语言区域,术后不会出现呆傻、偏瘫、失语等现象,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图1、CT、MRI及DTI图像融合技术  (图解:根据患者症状,借助头部MRI、DTI、CT等图像技术,在计算机手术定位计划系统上锁定对应的神经核团手术靶点,获取三维坐标,计算最佳手术路径,避开重要神经血管,运用射频系统对靶点做神经调控,使其恢复正常神经分泌达到治疗目的。)  目前,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已有数千例患者受益于外科手术疗法,以下通过一则典型的重症精神分裂症病例作具体介绍。  患者小戴,男性,42岁。1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被害妄想,怀疑同事在背后说他坏话、要下毒害他,故而经常与同事发生口角。因行为明显异常,小戴被公司劝退,家属带其到当地精神卫生中心就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予以住院口服利培酮治疗。  出院半年后,患者自觉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不愿每日按时服药,家属默许。随之病情发作,并逐渐出现被跟踪监视感,认为家里的电话被监听了,不许家人接电话,不敢住在家里,经常外逃到亲戚家居住;幻听幻视,凭空听见有人在耳边骂他,看见家里有陌生人走来走去;亲情感缺失,不愿与家人沟通,认为家人不理解自己,仇视母亲;自知力缺失,认为自己没有病,不需要吃药,拒绝就医治疗;情绪不稳,脾气暴躁,态度凶狠恶劣,易激惹;不注意个人卫生习惯、不愿与人主动接触、懒散孤僻、对家人冷漠、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缺失等。看着儿子的症状表现愈发失控,小戴父母这才悔悟当年默许停药的行为看似是爱,实则是害,后多次将小戴送入精神病专科医院进行系统的内科治疗,但为时已晚,每次出院症状均出现复发。  2020年,因小戴病情反复发作,家属对现有的内科治疗感到无望,遂携患者来到上海市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寻求手术帮助。入院后,小戴顺利完成了术前检查和精神评估,经多学科专家会诊,诊断小戴符合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择日可行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  术后,小戴身体指征良好,情绪稳定,问答流畅,自述耳边扰人的声音听不到了,睡眠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家属发现,小戴原先异常的精神症状,如幻听幻视、被跟踪监视感、敏感多疑、脾气暴躁,术后几乎不再出现。专家查房时发现小戴思维清晰(图2),可以自行下床行走上厕所、自主吃饭穿衣,并主动与父母沟通,关心父母的食宿,这说明小戴术后亲情感回归,自理能力恢复。一周后,经专家批准,小戴父母办理了出院手续,离院前小戴向专家保证,回家后一定按时服药巩固手术疗效。图2、专家术后查房场景  针对患者的术后总结:  患者小戴病史久、症状多样、顽固且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现通过手术改善症状、消除症状,使患者恢复正常精神状态,这是单纯靠药物无法完成的。另外,通过手术治疗,小戴明显提高了药物敏感度,减少了服药量,避免神经及其他脏器的二次损害,也为患者在后期的生活中减少不必要的负担。综上可以看出,手术的核心目的是帮助患者消除异常的精神症状、恢复自知力,在坚持服药、定期随访、结合其他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患者可以回归正常的社会和家庭生活。  为什么外科手术的疗效那么立竿见影?  对于这个问题,我院功能神经科专家认为,药物需要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而神经调控手术,是直接将病变的神经环路阻断,发挥长效治疗作用。功能神经外科手术是通过微创手术,用物理方法即射频技术,将射频电极插到神经病理环路的特定靶点上,使接触部位的神经细胞发生热凝固,即阻断其神经病理冲动的传导。因为直接阻断了神经病理信号的传导,不必像药物那样需要参与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所以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即术后异常精神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在坚持服药、定期随访、结合其他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患者可以回归正常的社会和家庭生活。

吴景文 2020-09-22阅读量8355

药物难治的精神类疾病,微创手...

病请描述: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该病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病人可以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药物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见到,对于其诊断标准有多种多样,比较公认的是病程超过5年,正规足量、足疗程服用两类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两年症状无好转或改善;且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的系统治疗无效者,称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目前,国内外比较公认的、影响较大的是Kane1996年创建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定义:①过去5年对3种药物剂量和疗程适当的抗精神病药物(3种药物至少有2种化学结构是不同的)治疗反应不良;②患者不能耐受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③即使有充分的维持治疗或预防治疗,患者仍然复发或恶化。国内舒良认为:病程至少5年,用3种抗精神病药物(3种中至少有2种化学结构不同)足量、足疗程治疗而疗效不佳。汪志良等认为:病程至少2年,用3种抗精神病药物,剂量相当于氯丙嗪600~800mg/d,疗程﹥12周,其疗效仍不佳。  为何重症精神疾病会成为药物难治性疾病?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抗精神病药物需要与脑内受体结合,才能调节神经递质而发挥生物学治疗作用,这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随着病程的不断进展,受体对药物出现耐受,表现为生理抗药性增强,部分患者逐渐丧失对药物治疗的有效反应,表现为即使服用多种药物也不能较好地控制病情。精神病人在发病的5年内,其药物治疗效果一般较好;5年后,则发展成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很多药物失去治疗效果。  其次,大部分精神分裂症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就医、抗拒服药。加之部分监护人或者陪伴的家属疏于管理,服药很难足量、足疗程进行。这也导致精神病情反复发作、不断加重。  如何破解难治性精神疾病的药物不治难题?  近年来,神经影像学技术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基础提供了影像学的诊断依据。神经影像学的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大脑的结构、功能、神经递质代谢等方面,与正常人群有着显著的差异,其脑内神经核团的功能代谢是异常的、多巴胺及其受体的水平是显著增高的。有专家认为,大脑边缘系统中存在情感环路系统,它是脑内与情绪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结构,一旦情感环路中的神经核团出现信息传递异常,患者的精神活动就会出现错乱。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与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核团,例如杏仁核、扣带回、内囊前肢、中央隔区、伏隔核、尾核下束、眶束、额束等的神经递质异常分泌、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研究证实,神经递质功能紊乱是精神分裂症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功能神经科专家借助机器人立体定向技术(图1),将特定电极送至神经病理环路上特定的神经核团靶点,使接触部位的神经细胞发生射频消融或抑制(DBS调控),就可以控制异常神经病理冲动,从而去除和控制异常精神症状。与药物治疗相比,手术去除顽固性的精神症状更为快速、有效。  图1:手术前行将MRI、DTI及CT扫描数据,输入计算机手术定位计划系统,进行CT、MRI及DTI等图像融合,然后根据核心症状,锁定手术靶点,获取三维坐标,计算最佳手术路径,避开重要神经血管,大大提高手术安全性,从而较好地规避了手术风险。  以下分享案例一则  患者小王,男性,27岁。患精神分裂症7年余,初期症状表现为严重失眠、语言夸大,情绪喜乐无常和无节制的自慰行为等。经医院诊断为“精神障碍”,给予口服“奥氮平”等药物治疗。经过治疗后,其病情控制良好,精神症状消失。家属见病情基本痊愈,便私自停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症状再次出现且逐渐加重,耳边凭空听见有人骂他,让他去杀人、自杀,凭空看见有人表演怪异动作;他脾气暴躁、易怒,与父母敌对,在家殴打父母,毁坏家中电器设备等。家属将其带至当地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并给予口服奥氮平、利培酮、氯丙嗪等药物治疗。自此,患者病情一直处于进展恶化之中。近年来,患者的精神症状不断加重,甚至出现强迫行为,如反复关门、反复洗手等强迫行为,日常生活孤僻懒散,否认自己患病,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自小王患病以来,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症状偶有反复发作,且药物的副作用较大。经病友家属推荐,得知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家属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精神分裂症”收至功能神经科住院治疗。  入院后,我科专家杨理荣主任对小王的精神症状做出如下总结:(1)睡眠障碍:入睡困难,睡着了也很快就醒过来;(2)幻听幻视:凭空听见有人骂他、让他去死、让他杀人,凭空看到有人表演怪异动作;(3)夸大妄想:妄想自己是领导人的儿子,母亲是领导人的老婆;(4)情绪不稳:无故发脾气,心烦意乱,易激惹;(5)伤人毁物:打父母耳光,砸坏家中电器;(6)亲情感缺失:与家人敌对,对家人漠不关心;(7)社会功能受损:不愿与人接触交流,孤僻冷漠,否认自己有病。经查体评估及多学科专家会诊,确认患者身体条件已符合手术标准,并与当月中旬实施了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手术进行了约4个小时。术中照片查房照片  术后的小王从ICU病房转回功能神经科病房。术后第2天查房,小王家人认为他出现了惊人的变化,例如脾气变得温和、情绪稳定,能与父母正常交流,术前的妄想、脾气暴躁,易激惹等症状消失了,最重要的是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可以连续睡眠超过8个小时。  经术后住院7天康复,专家评估小王精神症状恢复良好。如:术前妄想、脾气暴躁,易激惹等顽固性的精神症状消除了,术后喜欢听音乐、看书;情感回归,如术前对家人漠不关心、敌视等症状,术后回归正常,对自己过去的暴躁脾气、辱骂殴打父母等行为,他表达歉意,请求父母原谅;自知力恢复,承认自己有病,需要服药治疗。术前拒绝就医服药,术后主动服药。查房时,他答应医生,出院后配合后续调药治疗。我们酌情对患者减少了用药量和服药种类,从而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  总之,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的不同阶段,监护人要客观、正确地选择多种治疗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一旦进入难治性精神分裂症阶段,监护人可以考虑采用微创手术方式来解决疑难精神疾病问题。只有采用多种治疗手段,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监护人要加强对患者的日常监管和健康辅导,只有这样,“精分”患者才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吴景文 2020-08-28阅读量9604

“犯花痴&rdq...

病请描述: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极其复杂,症状多样,其实质是感知觉、思维、情感的功能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当其病情发作时,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思维、语言、情感和行为方式,干扰其社交活动和日常生活;同时,对家庭和社会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目前,精神分裂症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通过足量、足疗程的药物治疗,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少部分人甚至可以参加工作。但是,对于病程超过5年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这部分人的药物疗效日渐减弱,其病情会出现反复发作、甚至有加重趋势。  由于药物对重症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较差,功能神经科专家一直采用手术治疗这类患者,以弥补药物治疗的不足。这种外科治疗的方法,即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手术,我们称之为“精神外科”。其治疗原理是,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定位脑内情感环路上的神经核团,将射频电极插到特定靶点上,使接触部位的神经细胞发生射频消融,从而实现去除神经病理冲动的目的。这种立竿见影的手术效果,也获得了广大患者家属的认可和国际社会的一致称赞。  近年来,我院功能神经科引进了国外最新的CT/MRI/DTI图像融合定位技术,使这种神经调控手术的定位更加精确,真正实现了实时化、个体化、可视化数字定位,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术疗效(图1)。  图1:将头部MRI、DTI及CT扫描数据,依次输入计算机手术定位计划系统,进行多图像融合三维建模,帮助医生定位神经核团,发现重要脑血管和神经传导束,预先设计手术路径,避开脑内神经血管走向,避免术中二次创伤,确保微创手术安全。  以下为我院术后案例分享。  小李,女性,20岁,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史5年。于2020年8月初,在我院功能神经科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幻听、钟情妄想、冲动暴躁、伤人毁物等顽固性精神症状均消失,现已回归正常生活。  小李在5年前上初中时,无明显诱因出现敏感多疑、凭空闻声。该声音命令她要不停地翻书,这种异常声音和行为,让小李暴躁、易怒、甚至伤人、毁物。她在当地精神专科医院确诊为“精神分裂症”。住院期间,小李曾出现过严重的钟情妄想,经常抱着医院男护工又摸又亲,还称其为“老公”。这让老实本分的小李父母羞愧、焦急。尽管她服用了多种药物,但疗效欠佳。  2018年以后,小李病情进一步加重,经常跑到外面,骚扰男性,甚至追逐搂抱;在家里经常翻箱倒柜,摔东西、殴打母亲。她说有人让她这样做,她不做就很难受。小李的这些异常行为,让其父母苦不堪言而又无可奈何。就在一家走投无路之时,小李母亲在手机头条新闻上,看到我院功能神经科通过手术成功“治愈”了多种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报道。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希望。在电话联系我科医生后,便将小李带至我院寻求手术治疗。  入院后,功能神经科专家对小李的精神症状和身体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评估与检查,其临床症状概况为:(1)幻听:凭空听到有人命令她,经常自言自语;(2)敏感多疑、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经常与父母吵架;(3)钟情妄想:妄想陌生男人就是自己老公,主动对陌生男人做出亲密举动和行为;(4)伤人毁物:殴打母亲,打砸家具与电器;(5)孤僻冷漠:对家人漠不关心,不愿与人接触交流,经常发呆;(6)社会功能受损:生活被动,个人卫生自理能力差,日常生活需督促。经过各种仪器检查,结果显示小李符合手术适应症,医生择期对其进行了第五代脑立体定向下神经调控手术(图2)。图2、精神外科手术场景  术后第2天,小李意识清楚,各项生命体征正常。将其从ICU转入普通病房。她术前的幻听、钟情妄想、脾气暴躁、无亲情感等症状完全消失,可以与父母进行正常对话,并为过去殴打母亲的行为道歉。同病房的其他家属议论说,“这小姑娘手术后好像变了一个人!”。医生查房时,小李母亲告诉医生,手术后的女儿举止文静、交谈得体;承认自己有病,过去迷恋追逐陌生男人的行为是错误的(图3)。图3、科主任例行查房场景  术后1周,小李精神状态恢复良好,思维逻辑清晰,自知力恢复,自愿配合药物治疗,康复出院。  为什么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能够显“奇效”?  多项研究证实,精神分裂症是由于脑部控制情感的神经环路出现了异常,包括神经环路结构异常和神经递质代谢分泌异常等。通过手术阻断异常的神经环路或调整某些神经递质功能,例如阻断多巴胺受体,以调低多巴胺所致的兴奋、亢进功能,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  术前,手术组专家对患者头部CT/MRI/DTI进行融合定位,根据患者核心症状,确定手术靶点,计算最佳手术路径。全麻手术中,医生在患者颅骨钻一个8毫米的锁孔,植入2毫米的微细电极即可完成手术操作,对周围脑组织损伤极其微小。由于手术直接调控了神经病理信号的传导,不必像药物那样需要参与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所以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功能神经科专家团队对术后2300例“精神分裂症”的病人进行了6个月~10年的临床随访,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1.8%。其中的部分术后患者,可外出打工、结婚、生子、升学等。术后,多数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理想,优于单纯用药的治疗效果。  总之,微创手术让重症精神分裂症变得容易治疗,且疗效更加理想;专家建议,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家属可以为这类患者选择手术治疗。

吴景文 2020-08-18阅读量9533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频繁自杀 定...

病请描述: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主要表现为躁狂、抑郁或者焦虑性躁狂(一种躁狂和抑郁症状的混合形式)呈现周期性交替出现,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双相情感障碍的总体发病率为2.4%,部分国家或地区可高达5%,且女性的发病率约为男性的1.89倍,其中25-50%的患者有过自杀行为,11-19%的患者自杀身亡。  双相情感障碍的疾病特点  该病呈现躁狂发作时,患者会感到明显的、极不寻常的情绪高涨和兴奋,思维高速运转,睡眠时间减少但精力依然充沛,说话滔滔不绝、语速飞快,自觉拥有特别的能力、过度自大,做出鲁莽草率的举动,如胡乱挥霍、超速驾驶等。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甚至会出现幻觉、妄想、胡言乱语、因情绪激动而做出伤人、毁物的恶行。情绪抑郁时,患者会感到持续的情绪低落,对任何事情均没有兴趣,无法思考问题,脾气暴躁、坐立不安,睡眠差和不思饮食。同时,患者对自己多有负面评价、以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部分患者甚至会萌生自杀的念头。这种 “双相”极端的表现,让患者焦虑不安,也让家属在陪伴中无所适从。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方法  目前,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急性期,仍以服药为首选治疗方法,这些药物包括情绪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症药物以及抗焦虑药物等。但当药物疗效欠佳、或由于健康原因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或出现严重躁狂发作、或是重度抑郁发作伴有拒食、自残、自伤等倾向时,可考虑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等物理治疗,该技术核心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刺激技术,基于电磁感应和电磁转换原理,产生感应磁场,进而发挥治疗作用。  对于病程超过3年、经过长期正规个体化药物及物理治疗效果欠佳的难治性双相情感障碍病人,如果病情已经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和工作、甚至出现了极端行为,可以考虑采用第五代脑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手术进行治疗。其原理是根据患者核心的精神症状,同时结合与患者情绪活动密切相关的三个神经核团:杏仁核、扣带回、内囊前肢,进行多靶点的微创神经调控,这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精神症状,使他们获得临床治愈,降低术后复发的可能性。  经典手术案例分享  该患者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案例,于2020年7月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抑郁与躁狂等症状均消失,已成功出院。  患者小陈,女性,27岁。六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情绪激动、暴躁易怒、伤人毁物的症状,被当地精神专科医院确诊为情感性精神障碍。在住院过程中,医生予以抗躁狂、稳定情绪等药物治疗,症状好转后出院;缓解期生活基本正常。两年前,因亲人去世,小陈的症状突然加重,出现抑郁倾向,不愿与人接触、更不愿出门,对身边的事物失去兴趣、情绪不稳、内心焦虑,甚至出现严重的厌世情绪,数次割腕、撞墙自杀未遂。父母被她折磨得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为了寻求进一步治疗,在术后病友的鼓励下,小陈母亲拨通了我科医生的电话,进行了详尽的术前咨询。说到激动处,小陈母亲忍不住抽泣起来,“医生,再拖延下去,这病真的会要了她的命的,只要手术能让她恢复正常,即使卖掉二处房子我们也要治疗!”。医生告知他,手术费用不高!两周后,小陈父母如约将小陈带来我院,门诊以“双相情感障碍”收至我科。  为保证诊断与治疗的准确性,我院功能神经科专家对小陈病情进行了详细问诊、评估和总结,协同精神科专家进行了反复讨论与分析。总结的小陈病情特点是:(1)抑郁时:情绪低落、不与人接触、对事物失去兴趣、坐立不安、焦虑、严重时出现自杀倾向;(2)躁狂时:情绪激动、不停地说话、易激惹、伤人、毁物。  针对其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特点,功能神经科手术专家,在术前制定了手术路径和手术计划。手术当天,在医院麻醉科、影像科、手术室等多学科的密切协助下,功能神经科专家给小陈头部安装了立体定向仪,做了头颅CT轴位薄层扫描,然后将MRI、DTI及CT数据,输入计算机手术定位计划系统,进行CT、MRI及DTI等图像融合。根据她的核心症状,锁定手术靶点,获取三维坐标数据,同时计算最佳手术路径。手术进行约4小时(图1)。手术完成后,小陈被转至ICU观察一夜。图1、神经调控手术开始前场景  术后第2天,小陈生命体征平稳,问答切题,从ICU转至功能神经科病房。术后第5天,患者神志清楚,已下地行走自理生活。其精神状态良好,以前的精神症状已消失。她能够与同病房的病友及家属和睦相处;医生查房时,她能正确回答医生提问,承认自己过去的自杀行为是错误的,也愧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术后第8天,患者完全康复,睡眠良好,情绪稳定,按时出院。图2、手术组专家术后查房场景  功能神经科专家认为,双相情感障碍的危害极大,它会影响整个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定。对于这类患者,采用第五代脑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技术进行手术治疗,也许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一次性多靶点神经调控手术,可以去除多个疑难复杂的精神症状,让患者躁狂、抑郁、睡眠差、伤人毁物、自残、自杀等症状消失,这对患者的术后康复极为有利。总之,该疾病非常复杂,需要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在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时,家属可以考虑选择外科治疗的方式,以挽救脆弱的生命。

吴景文 2020-08-12阅读量1.6万

选择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 真的...

病请描述:  “妄想、多疑、暴躁、无情、敌对、仇视家人”...这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对病情的描述。在他的话语里面,我们似乎感受到了这位家属的“绝望心情”。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亲人,你们也会有同样的心情吗?  医生在临床接诊中,感受到很多精神病人家属的心情都是“压抑的、多疑的、焦躁的、甚至是绝望的”。因为他们去过很多医院,每次都是带着希望去,伴着失望归!家属受疗效困扰,病人身体日渐亢奋和虚弱。他们似乎很无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寻求手术治疗,难道手术真的是精神分裂症家属的无奈选择吗?  下面让我们以经典病例进行分析!  病情描述  患者王某,女,28岁。2010年,即将升入高三的小王因学习压力,开始出现精神不正常。她对家人说,有人要害她,她又说不清谁要害她。一到晚上,她异常警觉,整夜不睡,极度亢奋,半夜打电话给亲友,让他们提高警惕,说要出大事了。自此以后,她学习也一落千丈,从此辍学在家。  父母见状,带小王到当地精神专科医院,确诊为“精神分裂症”,辅以西药、对症治疗后,小王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回家后不久,她又开始胡说八道,无故哭闹,自述有人在跟踪、监控她,甚至多次出现悲观、厌世情绪。父母见状,惊恐万分。带着小王又远走北京、西安等精神专科医院,看了很多医生,也吃了多种药物。小王安静了一段时间,不再吵闹了,但是变得沉默呆滞,经常自言自语。这样好好坏坏的病情持续了3年,小王越发抗拒治疗,甚至出现了内分泌失调、血糖升高等药物副作用。这期间,小王的父母不停地找偏方、求医问药。  2020年1月,因疫情管控,小王没有按时去医院复诊,还背着父母偷偷丢掉药物。她暴躁情绪再次发作,发脾气,大哭大闹,怀疑有人监视她,要谋杀她,她放一把菜刀在枕头下防身。她的父母整天处于担惊受怕之中,怕她伤人或自伤,只得放弃了工作,每日轮班看守女儿。  2020年7月,患者母亲在网上新闻报道中,看到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通过手术成功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新闻报道。他们在近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在与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的医生取得联系后,立刻带小王到院进行手术治疗。患者母亲抽泣着对医生说,“我的女儿得病10年了,我们没过上一天安稳日子,现在我们就指望手术这最后一招了,就‘死马当活马’吧,治不好我也不怪你们!”  听完家属的倾诉,功能神经科主任吴景文解释道:“临床大量实践证实,精神外科手术是安全和有效的。这类手术已经形成了规范性流程。家属要树立乐观的心态,积极去接受手术治疗;同时,术后要做好康复训练指导。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病人都能获得较好的疗效”。这无疑给小王的父母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不安的心情逐渐平复下来。  对小王病史归纳如下:重症精神分裂症,已患病10多年。其临床特点如下:(1)敏感多疑、被害妄想:妄称有人监视她、迫害她,读取她心中的想法;(2)自知力缺失: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就医、服药;(3)情绪不稳:自笑自哭,易激惹,脾气暴躁;(4)偶有幻听、自言自语:自述有人同她讲话;(5)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终日无所事事,对生活充满悲观情绪,社会功能受损等等。  在手术签字当天,家属仍显得忧心忡忡,担心手术风险和疗效。  功能神经科手术专家采用图谱形式,进行了详细解答。我院采用的“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具有微创、精准、安全、有效等特点,手术前行MRI-3D序列薄层扫描与MRI-DTI扫描(图1),根据患者的核心症状选择手术靶点,将MRI、DTI及CT扫描数据,输入计算机手术定位计划系统,进行CT、MRI及DTI等图像融合(图2),然后根据核心症状,锁定手术靶点,获取三维坐标,计算最佳手术路径,避开重要神经血管,这大大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从而较好地规避了手术风险,术后具有极高的安全性,理论上也不会出现后遗症等问题,因此家属不必过度担心。  经专家的详细解答,家属完成了术前签字等工作。择日进行了手术治疗。图1、MRI-DTI扫描图2 、在计算机手术定位计划系统规划手术路径  手术进行了约4个小时(图3)。术后第二天复查,小王各项生命体征正常并从监护室转至功能神经科病房。图3、术中场景  术后第2天查房,小王原先异常的精神症状消失了,如妄想有人监视她、读取她心中的想法、无故哭笑、凭空闻声等症状没有了。思维也清晰正常了,能独自下地行走、上卫生间洗漱等。同时她恢复了自知力,承认自己有病,愿意配合后续药物治疗。  术后第7天查房,小王精神状态良好,异常精神症状已完全消除。术前的厌世、悲观、懒散、易激惹等异常行为未再出现。术后的小王积极乐观,爱听音乐、爱阅读,关心父母、亲情回归。  专家解读:  1、外科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原理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不明的多因素所致的精神类疾病,与遗传、神经发育、神经生化及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其中神经生化的研究备受关注。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精神疾病的机制是,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以去除或控制精神症状。主导人脑的思维、情绪、认知及行为等精神活动的神经中枢,被公认位于由“边缘叶、丘脑、丘脑下部、杏仁核以及扣带回等神经核团组成的边缘系统。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理论基础,即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精神症状,选择边缘系统内的神经核团进行不同组合的神经核团靶点,进而调节神经递质分布和含量,使其重新达到新的平衡,以消除或减轻精神分裂症症状。  2、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手术疗效  术前,患者因病情严重,病史冗长,反复住院,或因有攻击行为而被家属限制行动,或长期在精神病院住院治疗,且服药量大等原因导致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一方面,手术消除或减轻了患者的精神症状,为患者进行有效的人际交往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由于术后减少了药物用量,药物的不良反应也随之减轻,患者的认知功能得到改善。因此,脑立体定向手术即能改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也可以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延缓精神衰退。对患者术后智力和记忆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术后患者智力、记忆测试分值均有一定程度提高,这可能与患者精神症状缓解,注意力及合作程度改善有关。  最后,我院功能神经科专家提醒,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同药物治疗一样,都是一种治疗措施。无论选择哪种治疗方式,家属都不必过度担心和猜测。外科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这是一种正常的治疗选择方式,就如同“阑尾炎需要切除一样”,而不是无奈、被迫之举。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情况,竭尽所能地保护患者的手术安全、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术后,家庭成员、医生及社会人士,应共同参与关心患者的精神健康活动。做到定期随访,根据患者症状变化,调整药物种类及剂量,坚持药物的维持治疗;同时,配合心理和精神康复治疗,以使患者尽早建立正常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这些综合治疗措施,有助于使患者早日康复。

吴景文 2020-08-11阅读量8715

垂体瘤宣教十问

病请描述: 1.什么是垂体瘤?垂体瘤是源于垂体前叶和后叶以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的肿瘤,是最鞍区常见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垂体瘤常具有内分泌功能,可造成多种内分泌紊乱。垂体瘤大部分是良性的,少数为恶性或呈侵袭性生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高阳2.垂体瘤临床表现有哪些?垂体瘤的临床表现主要有:①颅内神经功能障碍(头痛、视力视野改变、多尿、呕吐、眼球活动障碍等);②内分泌功能障碍(女性主要表现为闭经、溢乳、不育;男性则表现为性欲减退、阳痿、乳腺增生、毛发稀疏等;面容改变、肢端肥大、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性情急躁、易激惹;精神萎靡、食欲缺乏、身体虚弱无力、抗病力差、反应迟钝等垂体功能低下表现)。3.得了垂体瘤该怎么办?很多患者出现症状而就诊于眼科、乳腺外科、妇科、男科等,往往查不出疾病原因,此时不妨到神经外科就诊,排除一下垂体瘤可能。明确得了垂体瘤不必过度惊慌,目前治疗垂体瘤的手段很多,包括微创手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及药物治疗,甚至有些无功能且体积小的垂体瘤可定期随访。4.怀疑垂体瘤应该做哪些检查?怀疑得了垂体瘤,按部就班做好如下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所谓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a. 影像学检查:增强鞍区MRI,头颅冠状位骨窗CT,腹部B超或肾上腺CT(必要时);b. 内分泌检查:性激素六项(FSH、LH、PRL、雌二醇、血清孕酮、血清睾酮),肢端肥大症者(GH、IGF-1),甲状腺功能检查(T3、T4、TSH、fT3、fT4),库欣病(ACTH、血清皮质醇(8am、5pm、12pm)、24h尿游离皮质醇);c. 视力视野检查;5.垂体瘤如何治疗,能治好吗?(1)手术治疗:主要为显微镜或内镜下经鼻蝶微创手术为主。少部分体积较大肿瘤,质地较硬,向鞍上生长且束腰征明显,可选择开颅手术或上下联合手术。(2)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常用于术后肿瘤残余或者复发、不适合手术或者对药物不敏感的病人。(3)药物治疗:除了泌乳素型垂体瘤首选药物治疗外,其他类型肿瘤的药物治疗作为辅助治疗。(4)随访观察:垂体瘤体积较小且无内分泌异常者,可随访观察。垂体瘤大部分是良性肿瘤,大部分患者通过手术或者药物治疗,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6.垂体瘤能微创手术吗?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微创切除垂体瘤更安全、创伤小、恢复快、美观保留、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术后舒服度大大提高,已经逐步成为垂体瘤手术治疗的首选。7.垂体瘤术后有哪些注意事项?①术后平躺休息为主1个月,避免用力咳嗽、用力排便,擤鼻和做剧烈运动;②建议2个月内不同房,3个月内不怀孕;③术后根据激素水平,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或调整口服药物;④如出现鼻腔流水、鼻腔大量出血、剧烈头痛、口干小便多等情况,要及时就近医院就诊,并与医生取得联系⑤定期复查。8.垂体瘤治疗后如何复查?①垂体瘤术后复查内容:鞍区增强磁共振、垂体激素全套、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是否有并发症发生等。②通常术后第二天、术后一周、术后一个月定期复查垂体激素;③术后3个月复查鞍区增强磁共振,以后的复查时间可于复诊时听取主诊医生的建议。9.垂体瘤复发了该怎么治疗呢?复发的垂体瘤仍可以通过微创手术再次切除,疗效确切。对于不想手术或者不能手术患者,可选择药物或者放射治疗,疗效不一。10.得了垂体瘤能怀孕吗?对于想要怀孕的女性垂体瘤患者,建议孕前先治疗,等病情确实稳定后1-2年左右再考虑怀孕,以免给孕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垂体瘤科普文章:垂体瘤是什么?垂体瘤的症状和治疗垂体瘤宣教十问垂体瘤惹的祸垂体瘤是否容易复发?垂体瘤影响眼睛看东西吗?《泌乳素型垂体瘤与怀孕》一直困扰着人们的话题!垂体瘤的药物治疗垂体瘤术后有哪些注意事项?垂体瘤术后为何要用激素药物?要终身服用吗?垂体瘤卒中要及时治疗垂体瘤手术出现脑脊液漏该如何处理?难治性垂体瘤的诊疗进展GH型垂体腺瘤/肢端肥大症的诊断和治疗垂体瘤有哪些分类方法?垂体柄效应-让泌乳素水平千变万化垂体瘤微创手术治疗肢端肥大症-上海市肿瘤医院神经外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影响垂体瘤患者视觉恢复的因素有哪些?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垂体瘤切除术-让患者重见光明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微创切除垂体瘤-上海肿瘤医院脑脊柱外科高龄患者得了垂体瘤还能手术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神经外科 脊柱肿瘤诊治中心 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高阳 2019-07-15阅读量8395

焦虑自评最简单易懂的方法

病请描述:        经常有患者跟我咨询:“尹医生,我是不是得了什么不治之症,全身上下都不舒服,但做什么检查都正常,现在吃饭也没胃口了,晚上睡觉也睡不着”。         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亲人、朋友出现以上情况,很可能已经患上了焦虑症。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工作压力的加大,焦虑症患者越来越多,其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认清自己的心理状态,同时积极进行调整和治疗非常重要。一般来讲,每个人在生活或者工作中由于这样那样的事都曾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出现过焦虑情绪,而大部分人随着时间的发展及自我的调节都可以调整好,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因为遇到事情的严重性及自我调节能力等问题而没能调整好,继续发展成为焦虑症。         焦虑症一般多发于18-40岁人群,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两倍,主要表现为: 1.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对客观并不存在或不可能发生危险的过度担心、紧张和恐惧感。有些患者甚至明知道某些担心是多余的,但却难以自控而感到苦恼。有时患者也意识到担心什么,只是一种提心吊胆、惶惶不安的内心体验。有时患者担心的是非常现实的危险或极小几率的事件,如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亲人出门遇到车祸等。患者因这些不祥的预感而坐卧不宁,心烦意乱,惶惶不可终日。患者常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对声光敏感、易激惹,以及入睡困难、多梦及早醒等睡眠障碍。也有患者对即将发生的事担心,如考试失败等。 2.躯体症状:主要症状有心慌或心跳加快、气促、窒息感、头晕、头痛、耳鸣、多汗、面部发红或发白、口干、吞咽困难感、胃部不适、恶心、腹痛和腹泻等。有时可伴有例如阳痿、早泄、月经紊乱、性欲减退和尿频等其他症状。此外,一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肌肉紧张,颈部发硬及肩背部僵硬、疼痛和不适感,双手及肢体轻微抖动,或表现措手顿足、来回走动等。         如果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存在以上症状,同时积极就诊排除了其他器质性疾病(切记这一点),就需要考虑患有焦虑症的可能。此时需要积极就诊咨询,寻求帮助治疗。切记不要自行购买抗焦虑药物服用,避免药物依赖及危险的发生。         焦虑与抑郁就像一对双胞胎,二者一般同时存在,情绪低落,对所有事物兴趣减低,考虑也存在抑郁,可参阅我关于抑郁的科普短文:抑郁自评最简单易懂的方法!

尹延伟 2019-06-01阅读量9237

慢性疲劳综合症

病请描述:慢性疲劳综合症 慢性疲劳综合症是以长期极度疲劳为突出的综合征,多发于20~50岁的人,妇女更为多见。常可伴低热、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失眠等症状。至今该病的确切病因不明,有人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但一般多与长期过度劳累、精神高度紧张、饮食与营养结构不合理、生活不规律而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有关。典型的病例表现为慢性疲劳,活动后疲劳加重。   慢性疲劳综合症病因未明,西医目前无特别治疗方法。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三者与体力的疲乏、精神的疲惫关系十分密切,肝脾肾功能的异常可导致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出现长期极度疲乏无力,精神疲惫、工作效率降低、并可伴有疼痛,抑郁或烦躁易怒等精神情志症状。治疗应抓住肝脾肾失调这个病机,以健脾理气补肾为主。   一、以躯体疲劳、体力下降为主者,应以健脾调肝为主,兼以补肾、可选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柴胡等。如黄芪鸡(黄芪、陈皮、肉桂等炖鸡)、补中益气粥(人参、黄芪、当归、甘草、陈皮、紫胡、白术、薏苡仁等熬粥)进行食疗。   二、以精神疲劳、工作效率降低为主者,则以舒肝益肾为主,兼以补脾,可选用柴胡舒肝丸。   三、以抑郁为主者,可选用当归、柴胡、甘草、大枣、生地、熟地等。如用甘麦大枣汤熬粥食疗,或口服逍遥丸。   四、以烦躁为主者,可选用柴胡、甘草、芍药、枳壳、生地、龟版等。   五、身体虚弱、反复外感者,则辅以益气壮元法,食用冬虫鸭(冬虫夏草炖老鸭)、八珍鸡(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灵芝等炖鸡)。兼有咽痛、低热者,可予柴胡、黄芪等。失眠多梦者,可养心安神,予酸枣仁。     此外,研究还发现,一些传统中医食疗用品如蜂蜜、花粉、阿胶、蚂蚁等,也具有抗疲劳效果,可适当采用这些保健食品。 v慢性疲劳综合征是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建议使用的一个疾病名称。是指健康人不明原因地出现严重的全身倦怠感,伴有低热、头痛、肌肉痛、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有时淋巴结肿大而影响正常生活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前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不足,把很多这样的患者都误诊为神经衰弱。为此,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制定了一个诊断本病标准。   (1)主要标准:必须具备下列2项:①新近起病的严重而虚弱性疲劳,持续至少6个月。②没有发现引起疲劳的内科或精神科疾病,如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神经肌肉疾病、药物成瘾、中毒等。   (2)次要标难:要求至少有以下症状中的8种症状:广泛的头痛,肌肉痛,关节痛,发热,咽喉痛,颈部或腋窝淋巴结疼痛,肌肉无力,轻度劳动后持续24小时以上的倦怠感,精神神经症状(如易激惹、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困难、抑郁等),睡眠障碍,突然发生的疲劳等。   (3)客观标准:至少具有以下症状、体征中的2项:低热(口腔体温37.6~38.0℃或肛门体温37.9~38.8℃);非渗出性咽喉炎、咽喉部疼痛,持续时间较长;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轻度肿大,有压痛。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专家们初步研究认为与EB病毒的感染有关,专家们的研究仍在深入之中。由于本病常常有低热、咽喉疼痛及淋巴结肿大等表现,所以,它与神经衰弱是不同的疾病。  

陈浩 2018-07-20阅读量1.2万

磁共振(MRCP)辨别胆囊切...

病请描述: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炎和胆囊结石效果良好,但临床上有少部分患者术后仍有或新出现反复发作的右上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等症状,临床上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其病因颇为复杂。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作为一种无创性胰胆管成像技术,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胰胆管系统疾病的诊断。本文分析89例胆囊术后综合征的MRI检查资料,探讨MRCP对胆囊术后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89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原因分析 原因                            病例数(百分比) 胆管结石                        43(48%) 残留胆囊、胆囊管残端            29(32%) 胆胰癌肿                        7(7.9%) 缩窄性乳头炎                    21(23.6)合并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7(7.9%)合并 胆管损伤                        2(2.2%) 胆总管囊肿                      3(3.4%) 胆源性胰腺炎                    6(6.7%) 胆总管十二指肠漏                1(1.1%) 胆胰管汇合畸形                  1(1.1%) 胰腺分裂                        1(1.1%) 讨论: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主要发病原因有术前漏诊胆总管结石或胆囊管过长、伴或不伴残留结石、Oddi括约肌狭窄、术中胆管损伤、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其它系统疾患如右肾肿瘤、右输尿管结石、消化性溃疡、胰腺炎或肠激惹综合征等,有时可无明显影像学异常改变,仅由胆道功能紊乱引起。本组结果提示MRCP对胆囊切除术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具有定位确切、定性可信度高的优点。胆囊术后综合征的几个常见原因及MRCP表现如下。 1.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尤其是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是胆囊术后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由于胆囊结石大多轮廓光滑,活动度大,加上术中的牵拉挤压,可导致一些细小结石滑入胆总管内,造成继发性结石,此时若单纯行胆囊切除术,术后即可引起本病。对胆总管下段结石,B超或CT检查因受肠腔气体或结石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其定性准确率较低;胆总管结石MRCP表现为胆总管内单发或多发类圆形充盈缺损,常伴有胆总管轻度扩张,肝内胆管一般无扩张。 2.残留胆囊及胆囊管残端过长     残留胆囊多系急性胆囊炎行急诊手术时,因局部充血水肿明显,解剖结构不清,胆囊剥离困难,而致胆囊切除不全所致。胆囊管残端超过1cm即为过长,常因胆囊管变异或术中结构不清,术中怕误伤胆总管而处理不当所致。残留胆囊和胆囊管残端过长常是慢性感染的起源病灶,有时可形成结石或肿瘤,导致胆囊术后腹痛等症状反复发作,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症状。 3.缩窄性乳头炎     缩窄性乳头炎是指发生在十二指肠乳头部的炎性病变,是胆囊术后综合征的常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常与胆石有关。缩窄性乳头炎在B超、CT和MRCP等检查中均表现为胆总管扩张,但不能直接了解乳头情况,而ERCP对此具有优势,不但可显示胆总管扩张,同时在内镜下可观察十二指肠乳头有无狭窄,并可进行内镜下乳头切开术。 4.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是消化道常见病,大部分无临床症状而易被忽视。当合并憩室炎时,可出现腹痛或引起乳头肌功能紊乱或憩室直接压迫胆胰管末端引起胆汁淤滞、胆结石等胆胰系统症状,可导致临床误诊为胆囊炎、胆结石而行胆囊切除术,忽视了对乳头旁憩室的处理,使得患者术后症状仍然存在。部分病例在胆囊切除、胆管探查术后T管造影时才发现乳头旁憩室。现已基本明确乳头旁憩室与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复发结石而不是继发结石密切相关。MRCP检查除了清晰显示胆胰管系统有无病变外,还可显示乳头旁憩室的形态、大小及其与胆总管末端之间的解剖关系,对乳头旁憩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5.胆管损伤 胆道损伤是胆囊切除术后的一个严重并发症,本文所指损伤多为手术缝扎或部分结扎或灼伤肝外胆管。本病虽然少见,但如未及时明确诊断并处理,往往危及生命。胆道损伤原因复杂,其中胆道解剖变异是一重要原因。胆道损伤的MRCP表现为胆管局限性狭窄或闭塞,其近端胆管极度扩张。 6.胆源性胰腺炎     胆道与胰腺是毗邻器官,有着共同的排泄通道,两者的病变可互相影响,临床上常难以鉴别,若术前只重视胆道疾病而忽视胰腺疾病时,易造成遗漏。胆囊术后MRCP检查可清晰显示胆胰管情况,同时也可显示胰腺炎的MRI征象。 7.胆道功能紊乱 可由植物神经或消化道激素的调节功能失调所致,也可发生在胆囊手术后。一般在胆囊切除后,Oddi括约肌代偿性松弛扩张,若不能代偿,则出现本病。只有排除器质性病变后才能考虑本病。 综上所述,胆囊术后综合征病因多而复杂,包括术前合并、手术因素甚至为功能性原因。 本文选自:杨小庆等,放射学实践。

赵刚 2018-05-04阅读量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