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外阴恶性黑色素瘤:沉默的“皮肤杀手”,你需要了解这些 提到黑色素瘤,许多人会联想到皮肤上的痣或日晒导致的病变,但你可能不知道,这种高度恶性的肿瘤也可能出现在外阴——女性生殖器最隐蔽的部位之一。外阴恶性黑色素瘤(VulvarMelanoma)虽然罕见,却因其侵袭性强、易被忽视而成为女性健康的一大威胁。本文将从科学角度解析这一疾病,帮助更多人提高警惕。 一、什么是外阴恶性黑色素瘤? 外阴恶性黑色素瘤是外阴部位(包括大小阴唇、阴蒂、阴道口等)黑色素细胞恶变形成的肿瘤,占外阴恶性肿瘤的**2%-10%**,在女性生殖系统黑色素瘤中占比高达**80%**。其恶性程度高、转移风险大,早期诊断困难,可能导致预后不良。 关键数据: -发病率:约**0.1/10万女性,多发生于50岁以上女性,但年轻患者亦不可忽视。 -生存率:5年生存率约为50%-60%,若发生远处转移,生存率骤降至10%-20%。 二、病因与危险因素 与外阴其他癌症(如鳞癌)不同,黑色素瘤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以下因素可能增加风险: 1.基因突变:如BRAF、NRAS、KIT等基因异常。 2.慢性刺激:长期炎症、摩擦(如紧身衣物)可能与发病相关。 3.免疫抑制:艾滋病、器官移植后患者风险升高。 4.痣的恶变:部分患者由原有色素痣发展而来,需警惕形态变化的痣。 注意:外阴黑色素瘤与紫外线暴露关联较小,更多与局部微环境相关。 三、早期症状:警惕外阴的“异常信号” 外阴位置隐蔽,病变易被忽视,以下症状需高度警惕: 1.色素性皮损: -颜色不均(黑、棕、蓝、红混杂)。 -边界不规则或快速扩大。 -表面溃疡、出血或瘙痒。 2.无色素性病变:约20%病例呈肤色或红色,更易漏诊。 3.其他:外阴肿块、疼痛、分泌物增多。 自我检查建议: 每月用镜子观察外阴皮肤,注意新发斑点或原有痣的变化(遵循ABCDE法则:不对称、边界不清、颜色不均、直径>6mm、进展迅速)。 四、诊断:如何揪出“隐形杀手”? 1.活检:确诊的金标准,推荐完整切除可疑病灶而非穿刺,避免刺激肿瘤扩散。 2.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评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3.前哨淋巴结活检:对早期患者判断淋巴结转移至关重要。 病理分型: -浅表扩散型(常见于年轻女性)。 -结节型(侵袭性强)。 -黏膜雀斑样型(多见于老年女性)。 五、治疗:多学科联合对抗肿瘤** 1.手术: -早期:广泛局部切除(切缘至少1-2cm),尽可能保留外阴功能。 -淋巴结处理:前哨淋巴结阳性者需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 2.辅助治疗: -免疫治疗:PD-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可显著延长生存期。 -靶向治疗:针对BRAF、KIT突变者使用维莫非尼等药物。 -放疗:用于无法手术或淋巴结转移者。 注意:传统化疗效果有限,仅作为姑息治疗。 六、预后与随访 预后与肿瘤厚度(Breslow分级)、溃疡、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厚度<1mm:5年生存率>90%。 -厚度>4mm或淋巴结转移:生存率显著下降。 随访建议: 术后前2年每3-6个月复查(皮肤、淋巴结、影像学),5年内每年随访。 七、预防与早筛 高危人群:有黑色素瘤家族史、多发痣者需定期妇科检查。 减少刺激:避免长期使用刺激性洗液、过紧衣物。 及时就医:发现外阴异常色素斑块或溃疡,立即就诊,勿因羞耻延误。 八、患者心理支持与资源 外阴黑色素瘤可能对患者的身体形象、性生活及心理造成巨大冲击。建议: -加入患者互助组织(如黑色素瘤国际联盟)。 -寻求心理咨询或肿瘤支持小组帮助。 总之,外阴恶性黑色素瘤虽罕见,但早期发现可显著改善预后。破除“隐私部位羞于检查”的观念,关注身体细微变化,是每位女性自我保护的关键一步。记住:健康无小事,警惕即生机。 编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院区,骨软中心,主治医师,屈国伦 参考文献: 1.NCCNGuidelines®forMelanoma(2023). 2.《中国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22版). 3.AmericanCancerSociety.VulvarCancerStatistics.
屈国伦 2025-02-10阅读量963
病请描述:穿刺活检还是切除活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乳腺外科 谢轶群 主任医师 “医生,我的乳腺肿块需要活检吗?是做穿刺活检还是切除活检?”在乳腺科门诊经常会碰到带有这样疑问的患者。体检或自查时发现乳房有肿块或者结节,根据门诊医生的判断,有时会建议患者进行活检。为什么要活检呢?活检的目的是通过组织检查来确定肿块或结节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以明确后续治疗方案。常见的活检方法主要有穿刺活检(如细针穿刺活检和粗针穿刺活检)与切除活检两种。那么,这两种活检方式该如何选择呢?实际上还是存在不少误区的。过去,大家经常因为担心穿刺活检会引起肿瘤扩散而希望进行切除活检;现在,又有不少患者因为穿刺活检微创、便利和普及,而盲目选择穿刺活检。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认识一下这两种活检。(有一点首先要明确一下,依据现有的临床证据,不认为穿刺活检会增加肿瘤的扩散或转移。) 一、穿刺活检 1.穿刺活检概述 穿刺活检,其本质就是在没有切口或极小切口(3-5mm)的前提下,在没有完整切除肿块的情况下,通过辅助穿刺针获取组织样本,以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块的性质和具体类型。主要分为细针穿刺活检和粗针穿刺活检,细针穿刺往往只能获得细胞学诊断,不足以作为病理诊断的依据,因此在乳腺肿块活检中基本已很少使用,我们这里讲的穿刺活检主要是指粗针穿刺。粗针穿刺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患者在整个过程中疼痛感受相对较轻,术后恢复快,病理报告往往术后三天左右获得。在国外往往在门诊进行,因比较适合国外的医疗保险模式,受到国外推崇并迅速普及。 2.穿刺活检的优点及适应症 穿刺活检的主要优点是创伤性小,恢复快,可门诊进行,但肿块未完整切除,因此它主要适用于: (1)肿块良性可能大且对外观有较高要求并愿意接受长期随访的患者,穿刺活检可以避免或选择不进一步手术。 (2)肿块恶性可能大且不能手术的患者,穿刺活检提供了能进行新辅助治疗而降期手术的机会。 (3)肿块恶性可能大且能手术的患者,同时满足“肿块大于2cm或淋巴结转移”“为Her2过表达型或三阴性型乳腺癌”两点,穿刺活检能通过新辅助治疗指导后续治疗。 3.穿刺活检的主要缺点 穿刺活检主要缺点是取的组织量较少,可能无法完全代表整个肿块的病理特征,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诊和漏诊;肿块未能完整切除;病理报告往往术中当天不能获得,有可能需再次手术。因此穿刺活检不适用于: (1)肿块良性可能大但患者仍希望进行完整切除。 (2)肿块恶性可能大,但分期较早(如考虑为导管内癌或肿块小于2cm),新辅助治疗不能为患者带来获益,仍建议先行手术。 (3)肿块可能为恶性,但临床判断可能为或非Her2过表达型、亦非三阴性型,新辅助治疗不能为患者带来获益,仍建议先行手术。 二、切除活检 1.切除活检的概述 切除活检是指通过手术切除整个肿块以获取组织样本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在局麻±静脉麻醉下进行,手术当天往往可获得冰冻病理报告,患者可能需要住院观察。 2.切除活检的优点 切除活检的主要优点是能够提供更为全面的组织样本,做出更加准确的诊断;肿块被完整切除;手术当天能获得冰冻病理报告。因此切除活检适用于: (1)肿块良性可能大但患者仍希望进行完整切除。 (2)肿块恶性可能大,但分期较早(如考虑为导管内癌或肿块小于2cm),新辅助治疗不能为患者带来获益,可以当天进行进一步手术治疗。 (3)肿块可能为恶性,但临床判断可能为或非Her2过表达型、亦非三阴性型,新辅助治疗不能为患者带来获益,可以当天进行进一步手术治疗。 3.切除活检的缺点 切除活检的主要缺点是创伤相对较大,往往需要住院治疗。因此它主要不适用于: (1)肿块良性可能大且对外观有较高要求并愿意接受长期随访的患者。 (2)肿块恶性可能大且不能直接手术的患者。 (3)肿块恶性可能大且能手术的患者,但同时满足“肿块大于2cm或淋巴结转移”“为Her2过表达型或三阴性型乳腺癌”两点。由于肿块被完整切除,对新辅助治疗的效果难以做到评价。 三、总结与建议 可见,无论是穿刺活检还是切除活检,都是各有利弊,各有其适应症,不能一概而论,更不应盲目跟风选择。在临床上,医生应整体考虑肿块性质、分型分期以及患者的意愿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给出获益最大、最适合该患者的个性化建议。因此,我们团队在肿块活检方式的选择中,较早建立了自己的诊断模式,做到高准确率的同时,能给患者活检方式的选择提供明确的诊疗建议,为患者提供最合理有效的方案。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未来的乳腺疾病管理中,随着医学影像学的不断进步、实验室技术的发展、治疗手段的变化,乳腺肿块的诊断及治疗模式也必将不断更新变化。任何诊疗技术都不是不可撼动或一成不变的,它也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的发展变化,我们也要紧密追随医学科学的进步,不懈努力带给患者更优的诊疗技术、更好的健康前景。
谢轶群 2025-02-08阅读量741
病请描述: 颅神经疾病专家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我今年58岁,三叉神经痛有5年了,刚开始只是左眼角的地方疼,好几天疼一次,我就没有在意,后来发现疼的地方慢慢往左脸、下颚疼,一天或两天就会疼一次,每次疼的时间1分钟以内,我就到医院去看,做了检查医生说是三叉神经痛,给我开了药,卡马西平,我就开始吃药,刚开始发现吃药能缓解疼,慢慢的吃药就不管用了,也去针灸过,没有效果,到现在风一吹,一碰就疼,严重影响我的正常生活。就想问问有没有方法能治好?” 王景教授介绍:目前对于三叉神经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其有效率70%,常见的药物有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甲钴胺、加巴喷丁、拉莫三嗪等;针灸或肉毒素,效果相对差一些;三叉神经痛半月结处理,包括射频毁损、球囊压迫,这种治疗方法操作相对简单,可能会出现面部麻木的问题,易复发;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手术),根治各种因血管压迫而导致的三叉神经痛症状,现已经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标准术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在保证患者三叉神经的完整的同时,解决血管压迫,真正的根治病痛,此术式是国际公认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 提醒:明确诊断,才能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科普:三叉神经痛发作时,出现电击样、刀割样、撕裂样疼痛,而且是突发突止,每次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十秒,有时也可达数分钟,甚至在说话、吃饭、洗脸等面部随意运动或不小心触摸到面部某一区域,就有可能被诱发。这种疼痛的发作,尝尝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变得频繁、间歇期缩短和疼痛加剧。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基本上完全依赖于患者的病史,如前所述,疼痛的特征是:单侧、发作性、刀割样、电击样或撕裂样剧痛,皮肤触碰、咀嚼、刷牙、吹风或剃须等皮肤刺激可引发疼痛。与神经痛相比,神经性疼痛的特征是烧灼样疼痛伴麻木。 诊断三叉神经痛需要做哪些检查? 常规检测内容 1、运动检查 主要检查咀嚼肌群(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的运动情况。因咀嚼肌群均止于下颌骨,在三叉神经运动支支配下,运动颞颌关节,参加咀嚼、言语运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参加表情的表达。 2、感觉检查 颜面部的皮肤感觉,主要由三叉神经感觉支分布,三叉神经感觉根粗大,胞体集中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内,从半月神经节发出三个大而粗的干: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 3、颅神经检查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一般均含有相应分支神经损害的症状表现。 影像学检查 1、磁共振(MRI)检查 可帮助排除颅后窝、小脑脑桥角、海绵窦、Meckel腔等部位肿瘤性或血管性病变所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MRTA更能清晰地发现压迫神经的血管及血管性病变,及显示三叉神经与邻近和血管性病变之间的关系。为术前首先检查项目。 2、CT检查 CT可用于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如脑部肿瘤、血管畸形、多发性硬化症等,亦可发现颅底畸形血管等。另外,在CT高精度下精准定位病灶下,对三叉神经痛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王景 2025-02-08阅读量875
病请描述: 虽然面部的三叉神经痛有“天下第一痛”之称,但不少三叉神经痛患者都有拖延求医的习惯,有些抱着期望疾病自愈的侥幸心理,有些觉得三叉神经痛难治而干脆熬着,这些心态成为阻碍疾病康复的拦路虎。 不经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不能自愈的,随着病情进展,发作会越来越频繁,疼痛持续时间会越来越长,患者只会越拖越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自行缓解、消失的可能性非常小,除非针对病因治愈疾病,否则,不及时检查容易延误治疗。 如果颜面部发生疼痛,且疼痛有: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如果您有以上三条,那么提示您该走进神经外科医生的诊室寻求帮助了。 患者就诊时,医生通常会做以下几件事情: 1、详细的询问病史,比如:第一次开始疼是什么时间;主要是哪里疼,多久发作一次;疼起来时是一阵一阵,还是持续疼,每次疼多长时间;是电击样的疼痛,还是胀痛或者其他痛法;是否有诱发原因,还是无缘无故也会疼 2、系统的体格检查 主要是为了了解您的身体一般情况。会针对性地做一些身体检查,可能会让您闭眼、微笑、伸舌头,甚至拿一个小针在您的脸上扎一扎,可能会有点疼,但这只是为了明确您有没有感觉减退。 3、开一些辅助检查 如血液常规、血液生化,头颅MRI或者三叉神经根TOF-MRA等。 针对病因治疗,有根治的机会 不同类型的疼痛意味着不同的治疗方案。 1、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找到始作俑者很重要,比如肿瘤、动脉畸形等,我们通常会采用切除手术并结合显微血管减压术彻底治愈。 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目前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有一个比较公认的解释为漏电学说:即脑内血管长期压迫三叉神经,导致三叉神经根部出现损伤,并发生了短路。也许是这个损伤是需要时间的,所以三叉神经痛多发于40岁以后的成年人,又因为可能是神经内电传导短路造成的疼痛,所以有些患者疼起来像过电似的。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治疗: 药物治疗:首选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此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小神药,使其短路的频率降低,同时辅以止痛、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药物,多管齐下。 手术疗法:显微血管减压术为目前疗效最好和缓解时间最长的治疗方法,多在药物治疗无效时使用,手术原理是将责任血管和神经隔开,使其不再短路。可以说直指病因,所以效果甚佳。
王景 2025-02-08阅读量705
病请描述:小切口,大手术 郑远主任成功完成一例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贲门双原发癌根治术” 近日,广东省中医院总院胸心外科郑远主任采用胸腔镜+腹腔镜联合技术,成功为患者实施胸腹腔镜联合食管、贲门双原发癌根治术,仅用几个小孔成功切除肿瘤,在切除病变部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生理功能。此项高难度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外科微创技术日臻成熟。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传统的开胸手术虽然疗效确切,但创伤较大,患者恢复周期长。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胸、腹腔镜联合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已成为食管癌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01病案详情 患者因出现进食吞咽困难来院就诊,经相关检查发现食管鳞癌,贲门腺癌;为较罕见的食管贲门双原发癌。食管部位的肿瘤位于距门齿大概21厘米处,而贲门肿瘤是位于距门齿40厘米处。 郑远主任表示:“由于患者肿瘤不是特别大,而且如果做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都没法将其完全根治,所以还是建议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案也可以采用全胸腔镜的一个微创外科手术。“ 郑远主任团队经多次讨论和术前准备,反复研究,推演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相关预案。后在手术团队的密切配合下开始了这场高难度的双癌根治手术。手术首先在胸部将食管全部游离好,然后再到腹部将胃游离出来,进行胃部的全部引流淋巴结清扫,后至颈部游离食管。将颈部淋巴结也做一个清扫,最终把胃部离贲门肿瘤大概三公分处将肿瘤切除,把剩下的胃做成管状位,也就是所谓的人工食管,最后接到颈部和近段食管连接。 整个手术十分成功,患者术后恢复快,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同时术后的病理结果也比较理想,全部切缘与清扫的淋巴结均为阴性。转入病房后,护理团队分工协作,为患者提供优质精细的护理服务,几日后便可康复出院! 郑远主任提醒 食管是连接咽部和胃的重要通道,周围遍布心、肺、气管、主动脉、迷走神经、肝脏和脾脏等重要器官组织和血管,手术不仅涉及胸部及大部分食管组织,还涉及到消化道的重建问题,手术不仅复杂、风险程度高、术后并发症多,如果不手术,患者生活、饮食也会受到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什么是胸、腹腔镜联合颈胸腹 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手术? 胸、腹腔镜联合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是胸外科高难度手术之一,对手术技巧、团队配合等要求较高。 胸、腹腔镜联合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是治疗食管肿瘤的标准手术方式。该手术切除范围较大,淋巴清扫范围广、术中可能出现神经、血管及气管等组织损伤的可能性较大,是胸外科公认的操作复杂、术后并发症多、护理繁琐的大型手术之一。 手术优势 1.微创性:与传统开腹、开胸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 2.精准性:腔镜提供高清的手术视野,医生可以更精确地进行切除及淋巴结的清扫,解剖结构清晰; 3.安全性:减少了手术中的出血和并发症风险; 4.恢复快:切口愈合快,术后疤痕小。
郑远 2025-02-08阅读量608
病请描述:在人体复杂的解剖结构中,颈胸交界处无疑是一个既特殊又至关重要的区域。它不仅是头部与躯干之间的桥梁,更是众多大血管、神经以及关键器官的交汇点。这一区域,我们通常称之为胸廓入口,由第一胸椎、第一肋和胸骨共同构成,形成了一个相对狭小而结构复杂的空间。尽管空间有限,但它却承载着人体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正是由于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胸廓入口成为了医学研究和治疗领域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当肿瘤在此处发生时,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胸廓入口的解剖结构与功能胸廓入口,作为胸腔与颈部的分界区域,其解剖结构异常复杂且精细。它由第一胸椎、第一肋和胸骨组成,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空间。这个空间虽然狭小,但却是一个高度密集的区域,容纳了众多关键的生理结构,如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臂丛神经等。这些结构不仅负责着头颈部的血液供应和神经传导,还直接关联着上肢的功能和感觉。锁骨下动脉为上肢提供血液,锁骨下静脉则负责回收上肢的血液;而臂丛神经则负责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这些结构的正常运作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二、胸廓入口肿瘤的定义与分类胸廓入口肿瘤,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胸廓入口区域内的肿瘤。这些肿瘤可能源自多种组织,包括但不限于神经源性肿瘤、肺上沟瘤、食管肿瘤、气管肿瘤等。根据肿瘤的性质,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良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对周围组织的压迫较轻,且不易发生转移;而恶性肿瘤则可能迅速生长,对周围组织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压迫,甚至可能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到其他部位。三、胸廓入口肿瘤的特殊性胸廓入口肿瘤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解剖位置的复杂性和治疗难度的增大。由于肿瘤毗邻众多重要血管和神经,手术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如大出血、神经损伤等。这些并发症不仅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还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胸廓入口肿瘤的治疗需要极高的手术技巧和精细的操作。 四、胸廓入口肿瘤的症状与诊断胸廓入口肿瘤的症状因其类型、大小及压迫周围组织的情况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声音嘶哑、上肢麻木疼痛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意味着肿瘤已经对周围的神经、血管或其他组织造成了压迫或侵犯。然而,由于这些症状并非特异性,很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等。因此,对于出现这些症状的患者,医生需要仔细询问病史、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并结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并确诊胸廓入口肿瘤。为了准确诊断胸廓入口肿瘤,医生通常需要借助多种检查手段。胸部X线片是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能够显示肿瘤的大致位置和形态。然而,由于胸廓入口区域的解剖结构复杂,X线片往往难以提供清晰的图像。因此,更高级别的影像学检查,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成为了诊断胸廓入口肿瘤的重要手段。这些检查不仅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还能够提供肿瘤的血供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五、胸廓入口肿瘤的治疗原则与策略胸廓入口肿瘤的治疗原则是根据肿瘤的性质、位置、大小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良性肿瘤,如果肿瘤较小且未引起明显症状,可以选择观察随访,定期监测肿瘤的生长情况。然而,对于大多数胸廓入口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不仅能够直接去除肿瘤,还能够缓解肿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改善患者的症状。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分离并保护周围的血管和神经,以避免造成严重的并发症。此外,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也逐渐被应用于胸廓入口肿瘤的治疗中。这些方法能够辅助手术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六、胸廓入口肿瘤的预后与康复胸廓入口肿瘤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肿瘤的性质、分期、治疗方式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良性肿瘤在手术切除后通常预后较好,而恶性肿瘤的预后则相对较差。此外,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等也会对预后产生影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各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定期随访与监测是胸廓入口肿瘤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随访,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复 发。同时,患者还需要接受定期的影像学检查,以监测肿瘤的生长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建议,以促进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综上所述,胸廓入口肿瘤的治疗策略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由于该区域肿瘤治疗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需要高度熟练的手术技巧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张百华 2025-02-08阅读量864
病请描述: 许多老年人都有腰椎管狭窄,主要表现就是腿疼、走路问题等,这些情况让患者和家属担心时间久了后会不会就瘫痪了? 最近,宣武医院王作伟主任就接诊了一位63岁的女性患者,她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了诊室,病情比较严重。原来,在4年前她就出现了腿疼的症状,刚开始不太严重她也没当回事,还能在家里帮忙照看孙子。但是1年前她的症状就加重了,发作起来腿是又疼又麻,外出时走个几百米就疼得受不了,要停下来歇一会。当时,她就去了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出来是腰椎管狭窄,随后和医生商量后进行了保守治疗。治疗后,她感觉症状稍有缓解,可好景不长,老是反复发作,尤其最近两个月,她的症状加重,平时连100米都走不了了,更别提照顾孙女、干家务了。 上个礼拜,患者感到腿无力,腿疼到不能正常走路,只能整天躺在床上,这可把家里人吓坏了,这样发展下去不会就瘫了吧,于是才赶紧带着患者来到北京看病,最后来到了王主任门诊。 腰椎管狭窄会不会发展成瘫痪呢? 事实上,腰椎管狭窄症一般并不会导致瘫痪。颈、胸椎管里面走形的是脊髓,椎管狭窄了,挤压到里面的脊髓,如果脊髓被压断了,就会导致瘫痪;但腰椎管里面主要是马尾神经,它一般受压严重了,会导致患者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以及大小便障碍、性功能障碍等,和脊髓损伤导致的瘫痪不一样。 这种腰椎狭窄好治吗?一般该怎么治疗? 其实,腰椎狭窄症的治愈率是很高的,只要患者及时进行正规的治疗,效果都不错。腰椎狭窄症多是由于其他腰椎问题导致的,比如这位患者,从片子上看她在腰4-5、腰5-骶1两个节段都有突出,但根据她的症状、查体等表现最后确定是腰4-5的椎间盘突出导致的椎管狭窄,所以治疗也需要针对这个节段椎间盘突出。而这位患者保守治疗效果差,症状严重影响生活,突出较大,神经受压严重,所以需要考虑手术将椎间盘突出切掉,才能将腰椎管容积扩大,解除神经受压。 术前影像学资料: 和患者和家属沟通过后,王主任亲自为她成功进行了手术。手术将腰4-5椎间盘突出切除,腰椎管恢复通畅,神经受压彻底解除。术后,患者的腿疼症状得到了大大缓解,腿麻、无力的情况也在逐渐缓解,术后第三天下地走路就已经比术前走路好许多了。 术后影像学资料: 虽然腰椎狭窄不会导致瘫痪,但是大家应该清楚这种疾病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多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影响很大,所以查出腰椎狭窄还是应该积极治疗,给老人一个幸福晚年。
王作伟 2025-02-08阅读量935
病请描述: 牙周炎是一种由牙菌斑中的细菌侵犯牙周组织引起的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不仅影响口腔健康,还可能对全身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了解牙周炎的主要症状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牙周炎的几大主要症状,并提供相应的应对方法。 一、牙龈红肿 牙周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牙龈红肿。患者会感觉到牙龈充血,并出现明显的红肿,有时会伴随牙龈疼痛甚至出血。这是由于炎症导致牙周组织充血、水肿和疼痛反应所致。 应对策略: 1、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牙龈红肿问题。 2、使用软毛牙刷和温和的牙膏,减少对牙龈的刺激。 3、定期进行专业的洁牙治疗,去除牙菌斑和牙结石。 二、牙龈出血 牙周炎患者在刷牙或进食时容易出现牙龈出血的情况。正常情况下,牙龈是不会出血的,但当患者患有牙周炎时,由于牙龈组织受到炎症的刺激,容易发生出血。 应对策略: 1、轻轻刷牙,避免用力过猛导致牙龈出血。 2、使用含有抗炎成分的漱口水,帮助缓解牙龈炎症。 3、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或消炎药,控制炎症的发展。 三、口腔异味 牙周炎引起的牙龈炎症容易导致细菌在牙龈间隙中繁殖,产生恶臭气体,导致口腔异味。 应对策略: 1、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定期刷牙、使用牙线和漱口水。 2、避免食用易产生异味的食物,如洋葱、大蒜等。 3、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牙治疗,消除口腔内的细菌滋生环境。 四、牙周袋形成 牙周炎病情持续进展,牙龈组织的炎症会导致牙周袋的形成。牙周袋是指牙齿根部附近的牙龈组织发生炎症,导致牙龈与牙齿之间的间隙扩大。扩大的间隙容易积聚细菌和食物残渣,导致病情加重。 应对策略: 1、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牙周袋问题。 2、使用牙线和牙缝刷,彻底清除牙周袋内的食物残渣和细菌。 3、必要时进行牙周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消除牙周袋内的炎症和细菌。 五、牙齿松动 长期不及时治疗牙周炎,会导致炎症向周围牙周组织蔓延,影响到牙齿的固定。患者会发现牙齿逐渐变得松动,影响咀嚼功能。 应对策略: 1、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牙齿松动问题。 2、避免吃过硬的食物,以免加重牙齿松动。 3、必要时进行牙齿固定或种植牙手术,恢复牙齿的稳定性和功能。 六、其他症状 除了上述症状外,牙周炎还可能伴随牙龈萎缩、牙齿移位、牙周脓肿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进一步说明牙周炎的严重程度和复杂性。 应对策略: 1、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全面了解口腔健康状况。 2、遵医嘱进行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洁牙治疗、牙周手术等。 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增强身体免疫力,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
章宁波 2025-02-08阅读量766
病请描述: 色素痣,也被称为痣或黑痣,是皮肤上的一种良性肿瘤,通常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然而,因为种种谣言或对疾病的误解,很多家长都会对此表示出担忧。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邓娟皮肤科团队主任给大家进行科普,色素痣的变异应该如何应对。 一、色素痣的基本知识 色素痣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表现为皮肤上的一种小而平的斑点或肿块。其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皮肤的色素细胞过度聚集,在皮肤表面形成肿块。它们一般较小,而且表面通常都是平滑的,大部分为褐色或黑色。 二、色素痣是否会癌变? 事实上,大部分的色素痣是良性的,且并不会发生癌变。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色素痣都不会有恶变的可能。只有当色素痣的某些特征发生变化时,才可能存在恶变的风险。这些变化包括:颜色改变(如颜色变得更加复杂或颜色加深),形状改变(如边缘变得不规则),大小变化(如突然变大)等。此外,如果色素痣出现疼痛、瘙痒、出血等症状,也需要引起注意。 三、哪些地方的色素痣容易发生癌变? 对于那些容易受到摩擦的色素痣,其恶变的风险会相对较高。例如,手掌、脚底、颈部、腰等部位的色素痣,由于经常受到摩擦和压力,可能会增加恶变的风险。因此,这些部位的色素痣需要特别关注。 四、如何观察和判断? 家长可以通过观察色素痣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变化来判断其是否有可能发生恶变。如果发现上述提到的任何变化,建议立即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另外,对于容易摩擦部位的色素痣,更要密切观察,及时采取必要的医疗措施。 五、如何治疗? 对于良性且无症状的色素痣,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如果色素痣发生变化或位于易受摩擦的部位,建议及时就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手术切除等。对于较大的色素痣或可能恶变的色素痣,手术切除是更为安全和可靠的治疗方法。 六、预防与注意事项 尽管大部分的色素痣都是良性的,但我们仍需注意预防和观察。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减少紫外线的照射。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皮肤受到损伤。如有任何异常症状或变化,及时就医检查等都是预防和减少色素痣恶变的有效方法。
邓娟 2025-02-08阅读量1473
病请描述:据统计,全世界约有3.55亿人患关节炎,亚洲平均每6人就有1人是关节炎,我国有1.22亿关节炎患者,发病率约为13%。关节炎常在25至50岁间发病,以女性居多。 关节炎主要在冬季,特别秋冬交界时较容易发生。因为天气出现转换变冷,关节血液循环变得缓慢,不像夏天时,血液循环较快,可把关节里的炎症因子带走,所以秋冬天关节炎发生率较高。 骨关节炎的主要原因及症状 骨关节炎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关节软骨的退化、过度使用关节、肥胖、外伤、遗传因素等。在正常的关节中,软骨覆盖着关节面,能够起到减震和润滑的作用。然而,当软骨磨损或退化时,关节活动时骨头之间会直接摩擦,引发炎症和疼痛。 1 关节疼痛 初期为轻度或中度间断性隐痛,休息时好转,活动后加重,且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晚期可出现持续性疼痛或夜间痛,关节局部有压痛,伴有关节肿胀时尤为明显。 2 关节肿胀 手部关节肿大变形明显,膝关节因骨赘形成或关节腔积液也会造成关节肿大,后期可在关节部位触及骨赘。 3 关节僵硬 早晨起床时出现关节僵硬及发紧感,也称为晨僵,活动后可缓解。关节僵硬在气压降低或空气湿度增加时加重,持续时间一般较短。 4 关节活动受限 由于关节肿痛、活动减少、肌肉萎缩、软组织挛缩等引起关节无力、活动受限。严重时,患者可发生关节畸形,如膝内翻畸形。 秋冬季节加重骨关节炎的原因 秋冬季节的寒冷天气容易让骨关节炎的症状加重,主要原因如下: 1 低温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寒冷天气会让血管收缩,导致关节周围的血液供应减少,影响软骨和关节液的营养供应,关节的自我修复能力降低,容易诱发疼痛。 2 湿冷环境加剧关节炎症 湿冷的环境增加了关节的受力,同时也会影响软组织的弹性和润滑性,导致关节疼痛、僵硬感加重。 3 活动减少,肌肉力量减弱 秋冬季节人们的户外活动明显减少,缺乏锻炼会导致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下降,肌肉无法有效支持关节,从而增加关节的负担。 预防秋冬季节骨关节炎的方法 为了避免秋冬季节骨关节炎的发生或加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01 保持关节温暖 关节部位对温度十分敏感,寒冷会让关节血流减少,加重不适。因此,秋冬季节要特别注意保暖。穿着温暖的衣物,尤其是护膝、护肘等部位的保暖,防止关节受寒。同时,尽量避免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久待。 02 适量运动,保持关节灵活性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增强关节的灵活性,改善血液循环,保持肌肉力量。加强下肢肌肉训练,如直腿抬高、游泳、静蹲等,以增强肌肉力量,保护关节。 03 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担 膝关节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尽量让膝关节少负重。比如少上下楼梯、少远足、少登山、少久站、少抱小孩、少提重物等。 04 定期检查,早期干预 对于有骨关节炎家族史或者已经感到关节不适的人群,定期去医院检查关节健康情况非常重要。 医生可以通过X光片、磁共振等手段准确判断关节的状况,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早期干预能够有效延缓病情进展。
王金武 2025-02-08阅读量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