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BZRAs):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BZDs,如艾司唑仑)和非苯二氮䓬类药物(non-BZDs,如唑吡坦、右佐匹克隆)。BZDs主要用于短期缓解失眠症状,但长期使用可导致药物依赖风险和戒断症状。non-BZDs一般不产生日间困倦,药物依赖风险较传统BZDs低。右佐匹克隆比唑吡坦有更好的睡眠维持作用。non-BZDs治疗失眠安全、有效,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如苏沃雷生、莱博雷生和达利雷生,这些药物能延长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持续时间,改善睡眠结构和睡眠质量。常见不良事件是头痛,思睡和疲劳。目前尚无证据表明DORA产生药物依赖,可以长期使用。DORA无次日残留,对认知及呼吸影响小,均可应用于有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失眠患者。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替胺,可以缩短睡眠潜伏期,提高睡眠效率,用于昼夜节律失调所致的以入睡困难为主要表现的失眠。 抗组胺H1受体药物:如多西拉敏和苯海拉明,用于改善妊娠患者的失眠和呕吐,但应慎用于重症肌无力及青光眼的患者。 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如多塞平和曲唑酮。前者用于治疗以睡眠维持困难为特征的失眠,闭角型青光眼和尿潴留患者慎用;后者可提高患者主观睡眠质量,失眠患者耐受性良好。
胡迎宾 2024-08-06阅读量1695
病请描述:什么是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影响到心脏的上部,即心房。在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节律由一个叫做窦房结的区域控制,这是心脏的“自然起搏器”,它发出的电信号调节心脏收缩的节奏。然而,当一个人患上心房颤动时,心房的电信号变得混乱,导致心房无法有效地收缩和放松。 病理生理过程 正常情况下,心房肌肉会因为窦房结的电信号而有规律地收缩,这推动了血液进入到心室。在心房颤动的情况下,心房的肌肉会快速和不规则地抖动或者颤动而不是有规律的搏动。因为这种颤动的心房不能有效地推动血液进入心室,这也会影响了血液的循环到引发疾疾。 症状与体征 心房颤动可能会导致多种不同的症状,但有时候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常见的症状包括: · 心悸或心跳不规律感:患者可能感到心脏在急速或不规则地跳动。 · 呼吸困难:由于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到身体,患者可能感到气短或呼吸急促。 · 胸痛或不适:这可能是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引起的。 · 疲劳感:由于心脏不断在不规则的工作而导致的疲倦感。 · 头晕或眩晕:因为心脏无法有效地向大脑提供足够的血液和氧气。 · 其他症状:如恶心、失眠、焦虑等。 分类与类型 心房颤动可以根据持续时间和发生频率进行分类: · 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Fib):发作性的,持续时间通常在几分钟到几天之间,然后会自行停止。 · 持续性心房颤动(Persistent AFib):持续时间较长,通常超过7天,或者需要进行干预才能结束。 · 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Fib):持续时间超过1年,或者患者和医生决定不再尝试将其复律。 · 永久性心房颤动(Permanent AFib):无法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恢复正常心律的心房颤动状态。 危险因素与诱因 心房颤动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高血压、心脏病史、过度饮酒、肥胖、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有时候,心房颤动可以是其他心脏问题的结果,如心肌病、心瓣膜疾病或者先天性心脏病。 诊断与治疗 诊断心房颤动通常需要通过心电图(ECG)或者其他监测设备来确定。治疗的目标包括恢复正常心律、控制心率、预防血栓形成和中风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电生理手术如射频消融或者冷冻消融术,以及非药物干预等 1、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恢复和维持正常心律,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等。 2、抗凝血药物:用于预防心房颤动患者由于血栓形成而引发的中风,如华法令、利伐沙班、达比加群、艾多沙班、阿哌沙班等。3、控制心率药物:用于控制心室率,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4、心房起搏器:对于部分患者,尤其是合并有心室率过缓的情况,可能需要安装心房起搏器来帮助维持正常的心律。 5、心房封堵术:这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在左心耳(心房的一部分)内植入装置,可以减少血栓形成和中风的风险,特别适用于无法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 6、生活方式管理:包括戒烟、限制饮酒、保持健康的体重、规律的锻炼等,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减少心房颤动的发作频率和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7、心理支持和教育:心房颤动可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心理支持和教育对于患者和家庭了解和管理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8、手术治疗:对于某些患者,特别是那些需要进一步干预以维持正常心律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这包括开胸手术或微创手术,如迷宫手术(Maze手术),通过在心房内创造一系列传导阻断线路,以恢复正常的心律。 9、心脏封闭手术: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心脏封闭手术,例如左心耳封堵术,以减少血栓形成和中风的风险。 10、新技术和治疗方法: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还有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正在研究和开发中,例如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更精确的电生理手术技术等,这些都有望进一步改善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对于每位患者来说,治疗心房颤动的最佳方法是一个综合性的决策,需要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整体健康状况、病史、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因此,医生会根据个体化的情况制定治疗计划,并密切监测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反应。
王亮 2024-07-25阅读量2032
病请描述:我们知道目前对于顽固性疼痛的终极治疗就是吗啡泵植入,无论伤害性疼痛还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吗啡泵都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那么椎管内植入吗啡泵到底会不会导致吗啡上瘾呢?这也是很多患者的顾虑所在。 从目前各方面的临床观察和我们的治疗经验,我们认为椎管内植入吗啡泵不会产生吗啡上瘾症状。 吗啡泵又称中枢靶控镇痛输注系统,是由一个高强度材质的药盒或者管道组成的长期向椎管内输注药物的通道。 医生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通过一个微创手术将导管置于硬膜外腔或者鞘内,也就是我们所称的蛛网膜下腔,药盒通常埋藏于皮下的骨结构之上。当每次输注镇痛药物时,用无损伤针穿刺皮下的药盒将复杂的脊椎穿刺给药变成了皮下穿刺,降低了感染的风险,减少了刺激。 该技术安全性高、创伤小、疗效显著、患者耐受性好,并发症少,不但可以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而且还可以避免因大量口服止痛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是口服吗啡阿片类药物制的1/300,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强生活能力。 而吗啡的成瘾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吗啡是阿片中的主要生物碱,具有强烈的精神依赖、躯体依赖及耐药性,小剂量连续使用二次即可成瘾。吸食吗啡成瘾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因素: 1、精神因素 精神依赖是指吸食者对吗啡产生一种特别的渴求,吸食后在心理上能获得一定的满足感。 吸食吗啡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欣,表现为满足和飘然欲仙,吸食者在体验过这种感觉后,需要再次使用才能获得相同的感觉。停止吸食则产生难以忍受的不适感,如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呕吐、腹泻、虚脱、意识丧失等,迫使吸食者继续需求药物,以致反复多次使用,难以自拔。 2、身体因素 身体依赖是指多次吸食吗啡后,其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了某种生理或生化方面的变化,致使其产生依赖。目前对于吗啡成瘾的机制尚未明了,相关的研究多认为与神经组织对吗啡产生的适应有关。其细胞水平的发生机制可能与阿片受体去敏感、受体内陷、受体下调极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有关。同时吸食者体内的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也参与了这一过程。 总之,目前吗啡泵患者不会出现成瘾性。怎么的患者随访2年,止痛剂量不会增加。
王雷波 2024-07-18阅读量1182
病请描述:儿童心理科普之抑郁篇 儿童抑郁症,作为抑郁症的一种特殊类型,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此种病状特指于孩童阶段(通常定义为12岁及以下)发生的心理问题,其核心症状包括明显的且持久的精神压抑与缺乏热情。这种被称为儿童抑郁症的情况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由于其较低的辨识度、治疗成功率低和高自杀风险等特征,给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普及关于儿童抑郁症的基本认识,同时通过详细解析病例来加深理解。 一、儿童抑郁症概述 儿童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其症状可能包括情绪波动大、行为冲动、愤怒、沮丧、自卑、食欲不振、失眠或嗜睡、社交退缩、难以集中注意力等。有时,患儿还会出现腹痛、头痛等躯体症状,甚至可能发生自杀行为。多元因素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包括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社会援助以及压力生活事件等。 二、临床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明的抑郁之旅 小明,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原本活泼好动,成绩优异。然而,近半年来,他的性格发生了明显变化。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对学习和游戏都失去了兴趣。晚上经常失眠,食欲也大幅下降。父母发现他的变化后,带他来到医院的心理科就诊。 经过详细询问和检查,诊断小明患有儿童抑郁症。原来,小明的父母近期关系紧张,经常争吵,甚至考虑过离婚。这种家庭氛围对小明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导致他出现了抑郁症状。在医生的建议下,小明的父母开始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给予小明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小明接受了心理和药物的治疗,并逐渐从抑郁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案例二:小红的逃避与自救 小红,一个十二岁的女孩,一直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然而,进入初中后,她突然变得不爱上学,经常找借口请假或逃课。父母和老师都以为她是厌学或叛逆,但实际上,小红正被抑郁症所困扰。 小红的抑郁源于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进入初中后,课程难度加大,她感到力不从心;同时,新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也让她感到孤独和无助。这些压力逐渐积累,最终导致了她的抑郁症状。幸运的是,小红的家人及时发现了她的异常,并带她去看了心理医生。 在医生的帮助下,小红学会了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她还参加了学校的心理咨询活动,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红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活力和自信。 三、儿童抑郁症的识别与应对 1、如何识别: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如果孩子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缺失、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2、对策:一旦孩子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这包括心理干预、药物疗法以及家庭援助等多种方式。同时,家长还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理解,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生活态度。 3、预防:预防儿童抑郁症的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避免过度施压和惩罚;学校也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服务。 四、结语 儿童抑郁症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精神疾病,它严重危害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通过科普和宣传,我们可以提高公众对儿童抑郁症的认识和关注,促进早期识别和有效干预。同时,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也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心灵的蓝天。
生长发育 2024-07-16阅读量3179
病请描述:患者于某,女性,42岁 初诊:2024年4月2日 主诉:头晕伴双下肢水肿反复一年 现病史:患者有桥本氏甲状腺炎病史,伴TPOAb和TGAb异常。曾服用硒酵母、等治疗抗体,效果未见。一年前,无明显诱因下自觉头晕、乏力,时轻时重。曾于外院数次查甲状腺功能,未见异常。继而,出现双下肢水肿,严重时胫骨前水肿,休息后可缓解。近半年,于外院服用中药调理(药味不能提供),症情未见改善。家住嘉定地区,遂来我院内分泌科就医。 刻下:头晕、乏力、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口干口苦,大便尚调,日一行,纳可,夜寐欠安。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6.3℃,心率 78次/分,血压119/78mmHg,呼吸 16次/分,甲状腺I度肿,心肺检查阴性。双侧下肢胫骨前凹陷性水肿,皮肤光亮,舌红,苔白,脉滑。 辅助检查:甲状腺功能及抗体:FT3:4.69 pmol/L,FT4:11.69 pmol/L, T3:1.37 nmol/L, T4:89.35 nmol/L, TGAb:38.37 IU/mL ↑, TPOAb>1000.00 IU/mL ↑, TSH:7.90 uIU/mL ↑, TRAb<0.800 IU/L, TG:18.24 ng/ml;25-羟基维生素D 56.94 nmol/L; 诊断: 中医诊断:瘿气(气郁化热、水湿内停证) 西医诊断:1. 桥本甲状腺炎 2.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治法:疏肝理气、养阴泄热、祛湿利水 方药:清瘿散 *14帖。水煎200ml,早晚各服用一次。 甲状腺专属中医治疗(滚针、督灸、定向透药)每周两次 二诊:2024年4月23日 刻下:服药3周,患者诉头晕已瘥,下肢凹肿较前消退,口干、口苦、夜寐等症状均较前改善。自觉身体轻松,无新发不适。舌红,苔薄白,脉细滑。方已中的,辨证同前,续前法。 方药:守方继服 *14帖。水煎200ml,早晚各服用一次。 甲状腺专属中医治疗(滚针、督灸、定向透药) 每周两次 三诊:2024年5月7日 刻下:近日晨起手指自觉肿胀,夜寐欠佳。余无不适。舌红,苔薄白,脉细弦。辨证属气郁化火,肝火扰心。治宜养心安神。 方药:原方的基础上加用茯神 15g *14帖。水煎200ml,早晚各服用一次。 甲状腺专属中医治疗(滚针、督灸、定向透药) 每周两次 四诊:2024年5月21日 刻下:服药后晨起手指肿胀已瘥,睡眠改善,无新发不适。舌红,苔薄白,脉细弦。效不更法。 方药:守方继服 *14帖。水煎200ml,早晚各服用一次。 甲状腺专属中医治疗(滚针、督灸、定向透药) 每周两次 五诊:2024年6月18日 刻下:服用中药2个月余,患者甲状腺及其抗体指标较前明显好转,头晕、乏力均好转,下肢凹陷性水肿消退,夜寐好转。 6-18日复查甲状腺功能及抗体:FT3:4.83 pmol/L,FT4:12.24 pmol/L, T3:1.62 nmol/L, T4:101.80 nmol/L, TGAb:9.05 IU/mL ↑, TPOAb: 365.50 IU/mL↑, TSH:6.13 uIU/mL ↑, TRAb: 1.51 IU/L,TG:9.48 ng/ml。 按语: 桥本甲状腺炎的抗体异常,现代医学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案例中,患者病桥本多年,抗体长期异常,就诊时抗体异常高到超出检测试剂盒上限,属于临床难治之症。瘿病常发病于颈前结喉处,为肝经之脉所循之处。情志不畅是本病常见病因。肝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肝气郁结,郁久而化火,热郁伤阴,损伤肝体;木旺侮土、脾运不健,滋生痰浊;肝郁气逆,挟痰浊循经上行;气、火、痰互患,凝于颈部,发为瘿病。肝郁化热,火邪内炽,伤及阴液,患者呈现口干、口苦。肝心为子母之属,母病及子,木火灼伤心阴,心阴耗损,则心悸、甚至失眠。观患者舌红,苔白,脉滑,四诊合参,实属瘿病为患,应以疏肝泄热养阴之法治之。 中医外治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方式,在调节机体免疫、缓解体表不适如甲状腺肿大伴颈部不适症状方面,独具特色。我们的设计的甲状腺外治诊疗技术基于名中医丁学屏教授临证经验,借助滚针刺激、督灸培补、药泥贴敷、离子导入等诊疗操作,依托经络理论,发挥药物渗入与穴位刺激的双重治疗作用。《内经》言:“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内外治,理法一致”。内治与外治具有相同的理、相似的方与药,只是实施不同的法。中医外治法通过对身体外部的治疗来达到治疗机体内部疾病的目的,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患者认同度高、副作用小、没有副作用,痛苦少。这一案例采用中医内外兼治,降低甲状腺抗体疗效十分显著。 • • • • •
陶枫 2024-07-11阅读量2765
病请描述:在儿童心理健康领域,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性疾病,其核心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儿的学习、社交及日常生活。药物治疗作为ADHD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缓解症状、改善功能具有显著疗效。然而,由于每个患儿的情况各异,药物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以确保安全有效。本文旨在探讨多动症儿童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建议,为家长、教育工作者及医疗专业人员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 一、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对于多数ADHD儿童而言,药物治疗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水平,药物能够改善患儿的注意力集中能力、减少多动和冲动行为,从而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然而,药物治疗并非万能,它应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结合心理教育、行为干预等多种方法,以达到最佳疗效。 二、个体化治疗原则 全面评估:在开始药物治疗前,应对患儿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症状严重程度、功能损害情况、共病情况(如学习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等)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评估结果将作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药物选择:目前用于治疗ADHD的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和非中枢兴奋剂(如托莫西汀)。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而定,包括年龄、体重、症状特点、共病情况以及既往治疗反应等。同时,还需考虑药物的副作用和安全性。 剂量调整:药物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儿的反应和治疗效果适时调整药物剂量。剂量调整应遵循逐步增加的原则,以避免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同时,家长和医生应密切监测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沟通并调整治疗方案。 长期管理:ADHD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因此,家长和医生应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治疗计划并定期进行随访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儿的成长发育情况、心理状态以及社会功能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三、个体化治疗建议 年龄与药物选择:对于6岁以下的幼儿,一般建议以行为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若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可考虑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小剂量药物治疗。6岁及以上儿童,可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和药物敏感性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剂量与给药方式:药物剂量应根据患儿的体重、年龄和症状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调整。给药方式应遵循医嘱,确保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同时,家长应监督患儿按时服药,避免漏服或过量服用。 副作用监测与处理: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食欲下降、失眠、头痛、腹痛等。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严重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心理教育与行为干预:药物治疗应与心理教育、行为干预等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家长和教师应了解ADHD的相关知识,学会与患儿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帮助患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家庭支持与监测:家庭是患儿康复的重要支持力量。家长应积极参与患儿的治疗过程,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和治疗进展。同时,家长还应注意自身的情绪管理,为患儿提供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四、结语 多动症儿童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建议旨在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以确保安全有效。家长、教育工作者和医疗专业人员应携手合作,共同为患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耐心和爱心,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和可能。通过综合治疗和个体化管理,我们可以帮助多动症儿童更好地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我价值。
生长发育 2024-07-10阅读量2474
病请描述: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可能伴随着多种其他健康问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伴随疾病和症状: 1. 语言和沟通障碍:许多自闭症儿童在语言发展方面存在困难,可能完全不会说话或难以理解他人的言语。 2.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大约50%的自闭症儿童也患有ADHD,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 3. 睡眠问题:自闭症儿童可能经常失眠、过度睡眠或在夜间醒来。 4. 情绪问题:自闭症儿童可能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易怒或情绪不稳定等问题。 5. 胃肠道问题:许多自闭症儿童有消化系统问题,如便秘、腹泻、腹痛或对某些食物的不耐受。 6. 癫痫:自闭症儿童患癫痫的风险较高。 7. 免疫系统问题:自闭症儿童可能更容易患上过敏、哮喘和其他免疫系统相关的问题。 8. 智力发展差异:自闭症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可以从正常到严重延迟不等。 9. 感觉过敏或不敏感:对声音、触觉、光线或味道的反应可能异常强烈或不敏感。 10. 社交技能差:自闭症儿童可能在社交互动方面存在困难,不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路聚保 2024-07-08阅读量1360
病请描述:胃肠功能紊乱及胃肠不适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的增加,胃肠功能紊乱及各种胃肠不适的患者就诊率显著上升。 胃肠功能紊乱及胃肠不适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餐后早饱、上腹痛、上腹部烧灼、嗳气反酸及烧心不适;部分患者还可以表现为大便干稀交替,排便次数增多、排便困难等症状。临床中此类患者生活质量往往存在较多问题,如失眠、抑郁、焦虑、头痛头晕等精神心理异常,而这些精神心理异常又可引起上述症状反复或加重。 胃肠功能紊乱及胃肠不适的患者除去常规的对症治疗,如使用抑酸剂、黏膜保护剂、解痉剂外,辅以酪酸梭菌(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益生菌 米雅)治疗效果会更佳。酪酸梭菌是一种含有酪酸芽孢杆菌的活菌制剂,用于补充胃肠道内正常菌群的数量,纠正菌群失调,治疗和改善胃肠道菌群紊乱。有研究表面酪酸梭菌在提高Hp根除率和(或)降低不良反应方面有明显疗效,被推荐用于Hp根除的辅助治疗所致的消化道症状。 酪酸梭菌治疗胃肠功能紊乱及胃肠不适没有固定的疗程限制,可随临床症状的变化而酌情加减用量。酪酸梭菌活菌为胃肠道内正常生理性活菌,口服后可在胃肠道内生长繁殖,一般需要一周以上时间才可见效。具体时间因人而已,疾病严重程度会影响起效时间,故大家在治疗过程中需按时按量服药。 总而言之,酪酸梭菌(米雅)作为一种益生菌制剂,已投入临床使用多年,可广泛应用于各类人群,对胃肠道疾病的辅助治疗及胃肠道功能的调节有良好的效果,且对人体副作用小无停药依赖,是我们日常生活胃肠不适的绝佳小帮手!
路伟 2024-07-08阅读量1939
病请描述:胃肠功能紊乱及胃肠不适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的增加,胃肠功能紊乱及各种胃肠不适的患者就诊率显著上升。 胃肠功能紊乱及胃肠不适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餐后早饱、上腹痛、上腹部烧灼、嗳气反酸及烧心不适;部分患者还可以表现为大便干稀交替,排便次数增多、排便困难等症状。临床中此类患者生活质量往往存在较多问题,如失眠、抑郁、焦虑、头痛头晕等精神心理异常,而这些精神心理异常又可引起上述症状反复或加重。 胃肠功能紊乱及胃肠不适的患者除去常规的对症治疗,如使用抑酸剂、黏膜保护剂、解痉剂外,辅以酪酸梭菌(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益生菌 米雅)治疗效果会更佳。酪酸梭菌是一种含有酪酸芽孢杆菌的活菌制剂,用于补充胃肠道内正常菌群的数量,纠正菌群失调,治疗和改善胃肠道菌群紊乱。有研究表面酪酸梭菌在提高Hp根除率和(或)降低不良反应方面有明显疗效,被推荐用于Hp根除的辅助治疗所致的消化道症状。 酪酸梭菌治疗胃肠功能紊乱及胃肠不适没有固定的疗程限制,可随临床症状的变化而酌情加减用量。酪酸梭菌活菌为胃肠道内正常生理性活菌,口服后可在胃肠道内生长繁殖,一般需要一周以上时间才可见效。具体时间因人而已,疾病严重程度会影响起效时间,故大家在治疗过程中需按时按量服药。 总而言之,酪酸梭菌(米雅)作为一种益生菌制剂,已投入临床使用多年,可广泛应用于各类人群,对胃肠道疾病的辅助治疗及胃肠道功能的调节有良好的效果,且对人体副作用小无停药依赖,是我们日常生活胃肠不适的绝佳小帮手!
路伟 2024-07-08阅读量1861
病请描述:胃肠功能紊乱及胃肠不适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的增加,胃肠功能紊乱及各种胃肠不适的患者就诊率显著上升。 胃肠功能紊乱及胃肠不适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餐后早饱、上腹痛、上腹部烧灼、嗳气反酸及烧心不适;部分患者还可以表现为大便干稀交替,排便次数增多、排便困难等症状。临床中此类患者生活质量往往存在较多问题,如失眠、抑郁、焦虑、头痛头晕等精神心理异常,而这些精神心理异常又可引起上述症状反复或加重。 胃肠功能紊乱及胃肠不适的患者除去常规的对症治疗,如使用抑酸剂、黏膜保护剂、解痉剂外,辅以酪酸梭菌(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益生菌米雅)治疗效果会更佳。酪酸梭菌是一种含有酪酸芽孢杆菌的活菌制剂,用于补充胃肠道内正常菌群的数量,纠正菌群失调,治疗和改善胃肠道菌群紊乱。有研究表面酪酸梭菌在提高Hp根除率和(或)降低不良反应方面有明显疗效,被推荐用于Hp根除的辅助治疗所致的消化道症状。 酪酸梭菌治疗胃肠功能紊乱及胃肠不适没有固定的疗程限制,可随临床症状的变化而酌情加减用量。酪酸梭菌活菌为胃肠道内正常生理性活菌,口服后可在胃肠道内生长繁殖,一般需要一周以上时间才可见效。具体时间因人而已,疾病严重程度会影响起效时间,故大家在治疗过程中需按时按量服药。 总而言之,酪酸梭菌(米雅)作为一种益生菌制剂,已投入临床使用多年,可广泛应用于各类人群,对胃肠道疾病的辅助治疗及胃肠道功能的调节有良好的效果,且对人体副作用小无停药依赖,是我们日常生活胃肠不适的绝佳小帮手!
路伟 2024-07-08阅读量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