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1、概念: 腹腔镜(LC)术后72小时后所发生的胆漏称为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患者在术后72小时内一般无明显症状及体征,B超、实验室相关检查无阳性发现,术后72小时出现突发腹痛为主的症状,最终通过多种方式确诊为胆漏。由于LC自身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患者术后常较短时间出院,多为3天。患者出院后出现“不良反应”可能认为是术后正常现象,患者得不到密切医学观察,待症状严重时才选择就医,致胆漏诊断延误,使病情进一步加重;术后饮食发生改变,由流质、半流质饮食逐渐向普通饮食过度,胃肠道进一步适应饮食结构变化,胆汁分泌量增加、胆道内压力增高,这一变化可能使得原本低压力状态下闭合的漏口开放或者促进漏口形成。研究显示,在胆道发生热损伤72小时后管壁全层明显炎性坏死,相当于Ⅲ度烫伤,随后凝固性坏死小灶出现液化、穿孔,焦痂脱落形成胆漏;通常胆汁渗出缓慢,早期不易在超声下探及,在术后2~3天后量逐渐增多并表现出一定症状。 2、临床特点: 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为12~88岁,但是以中年为主。迟发性胆漏的患者通常术程顺利,术中未发现有胆道损伤和胆漏迹象,术后一般恢复好,腹腔引流管无明显积液引出,短期内痊愈出院。其发生常无明显诱因,但部分患者可因进食油腻食物、鸡蛋、肉类或大量进食后发病。迟发性胆漏多以4~10天多见,但术后较长时间方出现胆漏仍需要警惕,最长诊断时间可达8周。首发症状常为突发、原因不明的剧烈腹痛,呈绞痛、刀割样或撕裂样腹痛,腹膜炎体征可由于网膜限制、胆汁量少而局限,右上腹部最为显著,有时还可因胆汁量多或未受到网膜限制,胆汁流动到右侧结肠旁沟或网膜囊,出现右下腹部或中上腹部疼痛而造成误诊;胆汁可刺激内脏神经,患者还可有右侧腰背部胀痛症状。发热、寒战、恶心、呕吐、腹胀等不适亦常见,黄疸在发生胆道狭窄、胆漏时间长的患者中亦可见到。 3、原因: 迟发性胆漏发生的原因可归结于:迷走胆管及胆囊床毛细胆管的损伤、肝外胆道的热损 伤、胆囊管残端结扎夹脱落及移位和残端坏死、肝外胆道解剖结构变异等。胆囊肝管或胆囊床迷走小胆管,占人群25~30%。其通常位于胆囊床中央或胆囊浆膜返折处,行走于浆膜下,管径1~2mm,可汇入胆囊颈、胆囊管、右肝管、肝内胆管,少数可汇入肝总管甚至左肝管,易造成损伤,形成胆漏,且不易发现。因此在剥离胆囊时未能及时发现,将其切断,且未对残端进行处理时,可能形成迷走胆管漏。肝外主胆道的热损伤是造成胆漏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术中术野不清下长时间电凝止血、多余的电凝切断动作均有可能损伤胆道。胆道壁损伤后往往无明显焦痂,或由于烧灼的程度轻、范围小,术中未造成胆道壁穿孔,术中未能及时发现,但此类损伤具有损伤范围广,界限不清,炎症反应重等特点。胆道壁的热损伤具有延迟性,72h或更长时间后损伤部位组织坏死脱落,形成漏口。在操作过程中,电凝设备可通过夹闭胆囊管残端或胆囊动脉的钛夹或其余导电器械热损伤周围组织。损伤范围不仅与电流有关还与作用时间相关,对同一部位持续电凝可使该部位热量积聚,尤其当组织发生凝固、碳化后,其导热性能进一步增加,漏口的病理类型相当于Ⅲ度烫伤坏死。术后肝脏分泌胆汁功能及胃肠道功能恢复,饮食逐渐由流质饮食向正常饮食过渡,饮食内脂类含量增加,促进胆汁分泌;术后胆道内胆汁流体力学改变,或胆管内残留结石等能引起胆道内压力升高的因素,都能促进漏口形成。在急性胆囊炎患者中,胆囊管往往也充血、水肿,由于结扎夹对胆囊管形成切割作用,在夹闭过程中使管壁组织被夹断,形成漏口。胆囊切除术后炎症因素消除,原来炎性水肿的胆囊管壁水肿消退,组织变小回缩,结扎夹在胃肠蠕动或呼吸运动作用下出现结扎夹脱落、移位。 本文选自:陆思远,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
赵刚 2022-07-24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 作者: 赖伟红 皮肤病与性病学医学博士,临床信息学管理硕士 湿疹是一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皮损表现多样,可引起瘙痒性丘疹、丘疱疹、糜烂、皲裂和脱屑。湿疹往往呈慢性复发性过程,可以病情发作和病情缓解交替出现。湿疹的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遗传体质,但日常用品或接触物、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 口唇是湿疹好发部位之一。本文讨论了唇部湿疹或唇炎的病因、症状和防治措施。 唇部湿疹的类型 唇部湿疹也称唇炎,有多种类型,主要包括: 刺激性唇炎:由物理刺激(如舔唇、抠抓)、化学刺激(化妆品刺激)、空气干燥等环境因素造成。 接触性唇炎:由于对口红、唇膏、牙科材料(假牙等)、牙膏或药膏过敏所致。 口角炎:由于口角部位细菌或念珠菌感染引起,常发生在舔唇、假牙、牙套损伤之后。 唇部湿疹的症状 唇部湿疹的症状多样,可仅累及上唇或下唇,也可同时累及整个唇部,有时累及口腔内或口周。 症状是诊断湿疹的主要依据。 唇部湿疹的症状包括: 唇部或唇周丘疹 干燥脱皮 皲裂、鳞屑或结痂 瘙痒 烧灼感 疼痛 红肿 唇部湿疹可表现为唇部干燥,但与单纯的唇部干燥还是有不同。唇部湿疹的干燥脱皮,往往有明显皲裂,也可红肿和覆盖明显鳞屑或痂皮。 唇部湿疹的诱因和危险因素 唇部湿疹的诱因很多,个体差异很大。做好日常观察和记录,有助于发现唇炎或唇部湿疹的诱因。 唇部湿疹常见诱因包括: 某些唇膏,如含有特定化学制剂的口红或防裂唇膏 某些日常用品,如香水、香皂、清洁剂和纸巾 寒冷、干燥气候条件 某些食物,如芒果菠萝等 吸烟 花粉 咬唇、舔唇或习惯性抠唇 呼吸道感染 汗液浸渍 唇部湿疹的危险因素也多样,包括: 湿疹或过敏家族史 精神紧张 接触刺激性物质 使用新的唇部用品,如口红、牙膏等 寒冷或炎热气候 感冒或流感 内分泌紊乱(荷尔蒙水平改变) 唇部湿疹的治疗和预防 和其它湿疹一样,唇部湿疹缺乏特效治愈办法。通过治疗和护理可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复发。 唇部湿疹的治疗措施包括: 抗炎抗过敏药物,包括皮质类固醇激素 日常润肤霜 润唇膏 针对口角炎的抗真菌乳膏 植物油(椰子油、葵花籽油等) 唇部湿疹的预防,最有效办法是找出诱因和避免危险因素。主要预防措施包括: 查找和避免过敏原,如化妆品或食物 使用新的唇部外用产品之前,先做斑贴试验 勤用化学成分简单和不含香料的润唇膏或润肤霜 避免疲劳、熬夜,心理减压 避免吸烟 常规洗手洗脸以减少皮肤细菌或真菌滋生 治疗口腔、呼吸道和消化道等其它疾病 出门用防晒霜,避免紫外线刺激 结语 唇部湿疹,表现多样,可由接触刺激物、过敏原或细菌或真菌感染等因素引起。抗炎抗过敏治疗可以有效缓解唇部湿疹症状。适当的唇部护理,可减少湿疹复发。
赖伟红 2022-07-12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帕金森病作为第二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除了其特征性运动症状外,伴发的非运动症状亦逐渐为人关注。早在1817年,英国医生帕金森在震颤麻 痹最初描述中便提到了风湿样疼痛。Broen等报道PD疼痛的平均患病率为67.6%,最高达85%。疼痛是疾病各阶段中最令患者感到不适的症状。 一、PD的疼痛分类 目前在临床和科研中应用较广的是Ford分类法。2010年Ford依据患者对疼痛的描述将PD疼痛分为肌肉骨骼性疼痛、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神经根性疼痛、中枢性疼痛以及静坐不能5类。其中,肌肉骨骼性疼痛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疼痛类型的一半左右。同一患者可同时合并多种疼痛类型。 肌肉骨骼性疼痛是指常发生在肩周、脊柱旁、小腿肌肉的疼痛、痉挛以及肩、髋、膝、踝等关节的疼痛不适,其中“冻结肩”可作为PD疼痛的特征性表现。肌肉骨骼性疼痛常与运动迟缓、肌强直以及姿势异常相关,运动可加剧疼痛程度,导致运动进一步减少,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降低PD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二常见的疼痛类型为肌张力障碍性疼痛,持续性的肌张力障碍性痉挛引起具有模式化的异常姿势和畸形,从而引发疼痛。肌张力障碍性疼痛多数在清晨关期肌张力障碍时出现,清晨足部肌张力障碍尤为典型,少部分亦可在开期的双相和剂峰肌张力障碍时出现。与多巴胺能药物引起的运动症状波动有关。 神经根性疼痛和中枢性疼痛发生率较低,前者是指局限于神经、神经根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或无力.可能与脊神经根受压有关。中枢性疼痛累及部位和疼痛形式多样,常被形容为难以描述的针刺样、烧灼感或蚁行感等感觉异常,常伴有自主神经症状。疼痛多为持续性,难以准确定位,它被认为是PD疾病的直接后果,而不是肌张力障碍、肌强直、周围神经病变或肌肉骨骼疾病所致。 二、评估方法 疼痛的临床评估通常集中于疼痛的诊断以及特定临床特征的评估,神经病理性疼痛阳性、阴性体征的评估等简单的床边测试可大致区分不同类型的疼痛。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结合单维或多维专用量表的临床评估是主流方法。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数字评分量表、疼痛简明记录量表、麦-吉疼痛问卷、DN4问卷在既往研究中使用较多。近年提出的KPPS量表是第1个适用于PD疼痛的专用量表,可在床旁对PD疼痛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进行快速评估,在PD中各种疼痛等级评定方面较为可靠且有效。值得注意的是,疼痛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应综合多方面进行评估。 三、治疗策略 1.药物治疗 1)多巴胺能药物:在治疗时应首先优化抗PD药物治疗方案,具体应视疼痛类型而定。如关期发生痛性肌张力障碍治疗目标旨在减少关期时间.可适当增加多巴胺能药物剂量、或增加给药频次或使用控释剂型。开期肌张力障碍发生与过度的多巴胺能刺激有关,故需酌情减少药物用量。 2)系统性药物:目前尚无关于PD相关疼痛药物治疗的I级推荐。根据临床经验以及“疼痛三阶梯原则”,通常建议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作为一线药物。若非甾体类抗炎药无效,可考虑曲马多或羟考酮。有研究表明度洛西汀对几种类型的疼痛均有效,对合并抑郁的中枢性疼痛疗效明显。对于上述治疗无效,或药物不能耐受、副反应严重的患者,局部肉毒素注射治疗是合理的选择,尤其是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肉毒素可通过改善姿势异常来减轻疼痛,是治疗PD纹状体手/足的首选方法。 2.手术治疗 1)DBS:DBS原来主要用于治疗晚期的运动症状,目前一些研究表明丘脑底核(STN)DBS手术可能通过提高机械性疼痛阈值、增加疼痛耐受性、改善运动症状、降低肌张力等机制缓解疼痛症状。 2)SCS:SCS是指通过安置于硬膜外的电极产生电流,刺激脊髓背柱传导束和后角感觉神经元,达到治疗效果。它作为顽固性慢性疼痛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研究报道PD疼痛患者接受了SCS治疗后疼痛评分可显著改善。 3.其他辅助治疗 运动和物理治疗有利于保持患者的运动范围及活动能力,预防肌肉挛缩,同时也是延缓肌肉骨骼性疼痛进程的重要治疗方法。此外,还有电磁疗法、按摩疗法、音乐治疗、我国传统医学如针灸、中药等中医治疗在改善PD疼痛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可作为辅助治疗。 疼痛是PD的常见非运动症状,但临床常常被忽视。PD疼痛有多种不同类型,临床可借助专用量表对PD疼痛进行评估,正确识别疼痛类型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胡小吾 2022-07-10阅读量8940
病请描述:1.小便有泡沫出现 晨尿一般会有少许泡沫,如果早上小便发现尿液变黄、有大量的泡沫,并且不容易散开,那可能是肾脏出现了问题,也就是有可能出现尿蛋白。 要注意的是: 偶尔出现的泡沫尿,多半是生理性的,如排尿过急、尿液浓缩、便池中有去垢剂等原因都可引起泡沫尿,去除干扰因素,泡沫就会消失。所以,有泡沫不一定就是有尿蛋白。 如果小便有尿蛋白时一般都会继发出现泡沫尿,这种泡沫尿的特征是尿液表面漂浮着一层细小的泡沫,久不消失。 出现这样的泡沫尿,也不一定就是糖尿病肾病,在血糖急剧升高运动锻炼、尿路感染、血压升高、急性发热等情况下,尿蛋白会暂时升高,这就需要前往医院进行尿常规和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明确有无尿蛋白。而且还要择期复查,避免一过性尿蛋白干扰诊断。 综上所述,尿中有尿蛋白会出现泡沫,但尿中有泡沫不一定都是有尿蛋白,要想弄清楚泡沫尿到底有没有蛋白,最好是尽快去医院做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2.脚部麻木疼痛 经过一夜的休息,脚部也得到很好的疲劳缓解,如果早上下地突然发现有疼痛感,并伴随麻木,有可能是糖尿病足的早期表现。应尽早找医生做全面的检查,以免糖尿病足真的出现。 要注意的是: 夏天天热,有糖友总想光着脚在地上走走,或者去小溪边玩点凉凉的水。但是不建议这样哦~ 因为夏天是糖尿病足好发的季节,赤足的机会较多,容易碰伤、刮伤。而且夏季出汗多、蚊子咬,皮肤易出现瘙痒,糖友皮肤被抓破后容易感染,伤口不易愈合,而形成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早期症状: (1)在发病初期,多有皮肤瘙痒、肢端发凉、感觉迟钝。 (2)会出现双足对称性袜套样麻木,可出现痛觉减退或消失。 (3)少数糖友可有针刺样、烧灼样疼痛,夜间或遇热时加重。 (4)足部出现伤口时,经久难愈。 3.看东西模糊不清 糖尿病引起视力模糊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血糖的升高引起玻璃体内渗透压改变,所以视力模糊。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眼底视网膜发生了改变导致的,如果是第一种的话,平稳血糖就可以,如果是第二种的话,需到眼科就诊根据情况有的能恢复有的不能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全世界导致视力缺损和失明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在30~39岁失明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占16%。糖尿病病程>5年,99%的糖尿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 尤其是中青年患者,更是“脆弱型”群体,在并发症中最容易受攻击的就是眼睛。
俞一飞 2022-07-08阅读量9087
病请描述:帕金森病作为第二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除了其特征性运动症状外,伴发的非运动症状亦逐渐为人关注。早在1817年,英国医生帕金森在震颤麻 痹最初描述中便提到了风湿样疼痛。Broen等报道PD疼痛的平均患病率为67.6%,最高达85%。疼痛是疾病各阶段中最令患者感到不适的症状。 一、PD的疼痛分类 目前在临床和科研中应用较广的是Ford分类法。2010年Ford依据患者对疼痛的描述将PD疼痛分为肌肉骨骼性疼痛、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神经根性疼痛、中枢性疼痛以及静坐不能5类。其中,肌肉骨骼性疼痛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疼痛类型的一半左右。同一患者可同时合并多种疼痛类型。 肌肉骨骼性疼痛是指常发生在肩周、脊柱旁、小腿肌肉的疼痛、痉挛以及肩、髋、膝、踝等关节的疼痛不适,其中“冻结肩”可作为PD疼痛的特征性表现。肌肉骨骼性疼痛常与运动迟缓、肌强直以及姿势异常相关,运动可加剧疼痛程度,导致运动进一步减少,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降低PD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二常见的疼痛类型为肌张力障碍性疼痛,持续性的肌张力障碍性痉挛引起具有模式化的异常姿势和畸形,从而引发疼痛。肌张力障碍性疼痛多数在清晨关期肌张力障碍时出现,清晨足部肌张力障碍尤为典型,少部分亦可在开期的双相和剂峰肌张力障碍时出现。与多巴胺能药物引起的运动症状波动有关。 神经根性疼痛和中枢性疼痛发生率较低,前者是指局限于神经、神经根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或无力.可能与脊神经根受压有关。中枢性疼痛累及部位和疼痛形式多样,常被形容为难以描述的针刺样、烧灼感或蚁行感等感觉异常,常伴有自主神经症状。疼痛多为持续性,难以准确定位,它被认为是PD疾病的直接后果,而不是肌张力障碍、肌强直、周围神经病变或肌肉骨骼疾病所致。 二、评估方法 疼痛的临床评估通常集中于疼痛的诊断以及特定临床特征的评估,神经病理性疼痛阳性、阴性体征的评估等简单的床边测试可大致区分不同类型的疼痛。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结合单维或多维专用量表的临床评估是主流方法。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数字评分量表、疼痛简明记录量表、麦-吉疼痛问卷、DN4问卷在既往研究中使用较多。近年提出的KPPS量表是第1个适用于PD疼痛的专用量表,可在床旁对PD疼痛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进行快速评估,在PD中各种疼痛等级评定方面较为可靠且有效。值得注意的是,疼痛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应综合多方面进行评估。 三、治疗策略 1.药物治疗 1)多巴胺能药物:在治疗时应首先优化抗PD药物治疗方案,具体应视疼痛类型而定。如关期发生痛性肌张力障碍治疗目标旨在减少关期时间.可适当增加多巴胺能药物剂量、或增加给药频次或使用控释剂型。开期肌张力障碍发生与过度的多巴胺能刺激有关,故需酌情减少药物用量。 2)系统性药物:目前尚无关于PD相关疼痛药物治疗的I级推荐。根据临床经验以及“疼痛三阶梯原则”,通常建议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作为一线药物。若非甾体类抗炎药无效,可考虑曲马多或羟考酮。有研究表明度洛西汀对几种类型的疼痛均有效,对合并抑郁的中枢性疼痛疗效明显。对于上述治疗无效,或药物不能耐受、副反应严重的患者,局部肉毒素注射治疗是合理的选择,尤其是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肉毒素可通过改善姿势异常来减轻疼痛,是治疗PD纹状体手/足的首选方法。 2.手术治疗 1)DBS:DBS原来主要用于治疗晚期的运动症状,目前一些研究表明丘脑底核(STN)DBS手术可能通过提高机械性疼痛阈值、增加疼痛耐受性、改善运动症状、降低肌张力等机制缓解疼痛症状。 2)SCS:SCS是指通过安置于硬膜外的电极产生电流,刺激脊髓背柱传导束和后角感觉神经元,达到治疗效果。它作为顽固性慢性疼痛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研究报道PD疼痛患者接受了SCS治疗后疼痛评分可显著改善。 3.其他辅助治疗 运动和物理治疗有利于保持患者的运动范围及活动能力,预防肌肉挛缩,同时也是延缓肌肉骨骼性疼痛进程的重要治疗方法。此外,还有电磁疗法、按摩疗法、音乐治疗、我国传统医学如针灸、中药等中医治疗在改善PD疼痛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可作为辅助治疗。 疼痛是PD的常见非运动症状,但临床常常被忽视。PD疼痛有多种不同类型,临床可借助专用量表对PD疼痛进行评估,正确识别疼痛类型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胡小吾 2022-07-01阅读量8872
病请描述:帕金森病作为第二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除了其特征性运动症状外,伴发的非运动症状亦逐渐为人关注。早在1817年,英国医生帕金森在震颤麻 痹最初描述中便提到了风湿样疼痛。Broen等报道PD疼痛的平均患病率为67.6%,最高达85%。疼痛是疾病各阶段中最令患者感到不适的症状。 一、PD的疼痛分类 目前在临床和科研中应用较广的是Ford分类法。2010年Ford依据患者对疼痛的描述将PD疼痛分为肌肉骨骼性疼痛、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神经根性疼痛、中枢性疼痛以及静坐不能5类。其中,肌肉骨骼性疼痛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疼痛类型的一半左右。同一患者可同时合并多种疼痛类型。 肌肉骨骼性疼痛是指常发生在肩周、脊柱旁、小腿肌肉的疼痛、痉挛以及肩、髋、膝、踝等关节的疼痛不适,其中“冻结肩”可作为PD疼痛的特征性表现。肌肉骨骼性疼痛常与运动迟缓、肌强直以及姿势异常相关,运动可加剧疼痛程度,导致运动进一步减少,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降低PD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二常见的疼痛类型为肌张力障碍性疼痛,持续性的肌张力障碍性痉挛引起具有模式化的异常姿势和畸形,从而引发疼痛。肌张力障碍性疼痛多数在清晨关期肌张力障碍时出现,清晨足部肌张力障碍尤为典型,少部分亦可在开期的双相和剂峰肌张力障碍时出现。与多巴胺能药物引起的运动症状波动有关。 神经根性疼痛和中枢性疼痛发生率较低,前者是指局限于神经、神经根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或无力.可能与脊神经根受压有关。中枢性疼痛累及部位和疼痛形式多样,常被形容为难以描述的针刺样、烧灼感或蚁行感等感觉异常,常伴有自主神经症状。疼痛多为持续性,难以准确定位,它被认为是PD疾病的直接后果,而不是肌张力障碍、肌强直、周围神经病变或肌肉骨骼疾病所致。 二、评估方法 疼痛的临床评估通常集中于疼痛的诊断以及特定临床特征的评估,神经病理性疼痛阳性、阴性体征的评估等简单的床边测试可大致区分不同类型的疼痛。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结合单维或多维专用量表的临床评估是主流方法。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数字评分量表、疼痛简明记录量表、麦-吉疼痛问卷、DN4问卷在既往研究中使用较多。近年提出的KPPS量表是第1个适用于PD疼痛的专用量表,可在床旁对PD疼痛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进行快速评估,在PD中各种疼痛等级评定方面较为可靠且有效。值得注意的是,疼痛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应综合多方面进行评估。 三、治疗策略 1.药物治疗 1)多巴胺能药物:在治疗时应首先优化抗PD药物治疗方案,具体应视疼痛类型而定。如关期发生痛性肌张力障碍治疗目标旨在减少关期时间.可适当增加多巴胺能药物剂量、或增加给药频次或使用控释剂型。开期肌张力障碍发生与过度的多巴胺能刺激有关,故需酌情减少药物用量。 2)系统性药物:目前尚无关于PD相关疼痛药物治疗的I级推荐。根据临床经验以及“疼痛三阶梯原则”,通常建议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作为一线药物。若非甾体类抗炎药无效,可考虑曲马多或羟考酮。有研究表明度洛西汀对几种类型的疼痛均有效,对合并抑郁的中枢性疼痛疗效明显。对于上述治疗无效,或药物不能耐受、副反应严重的患者,局部肉毒素注射治疗是合理的选择,尤其是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肉毒素可通过改善姿势异常来减轻疼痛,是治疗PD纹状体手/足的首选方法。 2.手术治疗 1)DBS:DBS原来主要用于治疗晚期的运动症状,目前一些研究表明丘脑底核(STN)DBS手术可能通过提高机械性疼痛阈值、增加疼痛耐受性、改善运动症状、降低肌张力等机制缓解疼痛症状。 2)SCS:SCS是指通过安置于硬膜外的电极产生电流,刺激脊髓背柱传导束和后角感觉神经元,达到治疗效果。它作为顽固性慢性疼痛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研究报道PD疼痛患者接受了SCS治疗后疼痛评分可显著改善。 3.其他辅助治疗 运动和物理治疗有利于保持患者的运动范围及活动能力,预防肌肉挛缩,同时也是延缓肌肉骨骼性疼痛进程的重要治疗方法。此外,还有电磁疗法、按摩疗法、音乐治疗、我国传统医学如针灸、中药等中医治疗在改善PD疼痛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可作为辅助治疗。 疼痛是PD的常见非运动症状,但临床常常被忽视。PD疼痛有多种不同类型,临床可借助专用量表对PD疼痛进行评估,正确识别疼痛类型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胡小吾 2022-06-23阅读量8686
病请描述: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常见。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有近1.5亿人患有颈椎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了颈椎病的大军中,并在以可怕的速度逐年提升。颈椎病有多种类型,其中最可怕的是脊髓型颈椎病,它危害最大,但又容易被人们忽视,堪称破坏人们正常生活的“隐形杀手”。什么是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严重的类型,是由于颈椎退变导致椎间盘突出、骨赘增生、后纵韧带肥厚等压迫脊髓或压迫供应脊髓的血管,从而出现颈脊髓损害的颈椎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四肢感觉、运动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脊髓型颈椎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1. 颈椎的退行性改变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包括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大,颈椎会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出现椎间隙减小、椎间盘膨出或者突出、后纵韧带肥厚、椎体后缘骨赘等情况,将导致脊髓从前方受到压迫。同时,颈椎黄韧带会随颈椎退变而出现皱褶、增厚,从而从后方压迫脊髓。2.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是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基础。当出现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黄韧带肥厚等椎间关节退变时,就会出现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导致脊髓受到压迫而发生损害。3. 颈椎损伤长时间低头、伏案、高枕等,都会导致颈椎间盘纤维环受力不均,造成颈椎间盘慢性损伤而加速退行性病变进程。落枕、头部意外撞击硬物、粗暴推拿按摩等也可以损伤椎间盘,加速退行性病变进程。脊髓型颈椎病有哪些表现?患者通常先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有些患者还会出现下楼梯时腿发软或站立不稳的情况,就像双脚踩在棉花上。严重者还会步调不稳,行走困难。当病情加重时,患者可以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双手无力、不灵活。患者将难以完成写字、持筷等精细动作,严重者甚至不能自己进食。当病情进一步进展,患者可能需要拄拐或借助他人搀扶才能行走,直至最后肢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躯干部的感觉异常,即胸部、腹部或双手的“束带感”,以及躯干或者下肢的烧灼感、冰凉感、蚁行感。部分病情严重患者还可以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如尿频、尿急、尿不尽,甚至出现尿失禁或排便障碍。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性功能减退。如果出现上述症状,一定要及时前往医院的脊柱外科或骨科就诊。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颈脊髓造影检查可以辅助医生诊断脊髓型颈椎病,排除其他疾病。脊髓型颈椎病如何治疗?对于已确诊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只要没有手术禁忌证,原则上首选手术治疗。不过,对于受压较轻、病程较短、症状不重患者,也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减少颈椎负荷,佩戴颈托、颈围等支具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保守治疗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颈椎病的进展,但不能治疗疾病,还是需要定期随诊,一旦病情加重,仍应进行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为逐渐进展的慢性疾病,大部分患者发病后病情会逐渐加重、恶化。由于脊髓型颈椎病后期发展非常严重,而绝大多数保守治疗方式无效,及时的手术干预则能最大程度上缓解、改善脊髓功能,阻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一旦诊断明确,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当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许鹏 2022-06-19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帕金森病作为第二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除了其特征性运动症状外,伴发的非运动症状亦逐渐为人关注。早在1817年,英国医生帕金森在震颤麻 痹最初描述中便提到了风湿样疼痛。Broen等报道PD疼痛的平均患病率为67.6%,最高达85%。疼痛是疾病各阶段中最令患者感到不适的症状。一、PD的疼痛分类目前在临床和科研中应用较广的是Ford分类法。2010年Ford依据患者对疼痛的描述将PD疼痛分为肌肉骨骼性疼痛、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神经根性疼痛、中枢性疼痛以及静坐不能5类。其中,肌肉骨骼性疼痛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疼痛类型的一半左右。同一患者可同时合并多种疼痛类型。肌肉骨骼性疼痛是指常发生在肩周、脊柱旁、小腿肌肉的疼痛、痉挛以及肩、髋、膝、踝等关节的疼痛不适,其中“冻结肩”可作为PD疼痛的特征性表现。肌肉骨骼性疼痛常与运动迟缓、肌强直以及姿势异常相关,运动可加剧疼痛程度,导致运动进一步减少,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降低PD患者的生活质量。第二常见的疼痛类型为肌张力障碍性疼痛,持续性的肌张力障碍性痉挛引起具有模式化的异常姿势和畸形,从而引发疼痛。肌张力障碍性疼痛多数在清晨关期肌张力障碍时出现,清晨足部肌张力障碍尤为典型,少部分亦可在开期的双相和剂峰肌张力障碍时出现。与多巴胺能药物引起的运动症状波动有关。神经根性疼痛和中枢性疼痛发生率较低,前者是指局限于神经、神经根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或无力.可能与脊神经根受压有关。中枢性疼痛累及部位和疼痛形式多样,常被形容为难以描述的针刺样、烧灼感或蚁行感等感觉异常,常伴有自主神经症状。疼痛多为持续性,难以准确定位,它被认为是PD疾病的直接后果,而不是肌张力障碍、肌强直、周围神经病变或肌肉骨骼疾病所致。二、评估方法疼痛的临床评估通常集中于疼痛的诊断以及特定临床特征的评估,神经病理性疼痛阳性、阴性体征的评估等简单的床边测试可大致区分不同类型的疼痛。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结合单维或多维专用量表的临床评估是主流方法。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数字评分量表、疼痛简明记录量表、麦-吉疼痛问卷、DN4问卷在既往研究中使用较多。近年提出的KPPS量表是第1个适用于PD疼痛的专用量表,可在床旁对PD疼痛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进行快速评估,在PD中各种疼痛等级评定方面较为可靠且有效。值得注意的是,疼痛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应综合多方面进行评估。三、治疗策略1.药物治疗1)多巴胺能药物:在治疗时应首先优化抗PD药物治疗方案,具体应视疼痛类型而定。如关期发生痛性肌张力障碍治疗目标旨在减少关期时间.可适当增加多巴胺能药物剂量、或增加给药频次或使用控释剂型。开期肌张力障碍发生与过度的多巴胺能刺激有关,故需酌情减少药物用量。2)系统性药物:目前尚无关于PD相关疼痛药物治疗的I级推荐。根据临床经验以及“疼痛三阶梯原则”,通常建议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作为一线药物。若非甾体类抗炎药无效,可考虑曲马多或羟考酮。有研究表明度洛西汀对几种类型的疼痛均有效,对合并抑郁的中枢性疼痛疗效明显。对于上述治疗无效,或药物不能耐受、副反应严重的患者,局部肉毒素注射治疗是合理的选择,尤其是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肉毒素可通过改善姿势异常来减轻疼痛,是治疗PD纹状体手/足的首选方法。2.手术治疗1)DBS:DBS原来主要用于治疗晚期的运动症状,目前一些研究表明丘脑底核(STN)DBS手术可能通过提高机械性疼痛阈值、增加疼痛耐受性、改善运动症状、降低肌张力等机制缓解疼痛症状。2)SCS:SCS是指通过安置于硬膜外的电极产生电流,刺激脊髓背柱传导束和后角感觉神经元,达到治疗效果。它作为顽固性慢性疼痛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研究报道PD疼痛患者接受了SCS治疗后疼痛评分可显著改善。3.其他辅助治疗运动和物理治疗有利于保持患者的运动范围及活动能力,预防肌肉挛缩,同时也是延缓肌肉骨骼性疼痛进程的重要治疗方法。此外,还有电磁疗法、按摩疗法、音乐治疗、我国传统医学如针灸、中药等中医治疗在改善PD疼痛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可作为辅助治疗。疼痛是PD的常见非运动症状,但临床常常被忽视。PD疼痛有多种不同类型,临床可借助专用量表对PD疼痛进行评估,正确识别疼痛类型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胡小吾 2022-06-13阅读量8713
病请描述:骨关节炎(OA) 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关节软骨损害和关节边缘骨质增生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异质性疾病[1]。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常累及膝、髋、手等负重关节,致残率高,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严重的负担。 关节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是 OA 最常见的临床症状[2],但受发病年龄、疾病进展情况、关节受累差异等影响,具体表现因人而异。而且能够导致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疾病较多,可能是炎症性关节疾病,也可能是系统性疾病累及关节,不同的疾病治疗方式亦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临床诊疗中具有清晰的鉴别诊断思路,能够正确的诊断OA,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OA临床症状、体征 一、关节分布及症状、体征OA可累及多个部位,主要包括膝、髋、踝、手和脊柱(颈椎、腰椎)等关节。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压痛(多于活动后发生或加重,休息后好转;寒冷、潮湿环境均可加重疼痛[3]);关节活动受限(短暂晨僵一般不超过30分钟[2],关节绞索等);以及关节肿大畸形、骨擦音(感)、肌肉萎缩等。但发生在不同关节时所表现的症状、体征略有差异。 1.手关节OA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可出现指间关节伸面内、外侧骨性膨大结节,位于远端指间关节者称为 Heberden 结节,位于近端指间关节者称为 Bou- chard 结节[1]。第一腕掌关节受累时因骨赘形成和关节间隙变窄 可形成“方形手”。 2.膝关节OA:早期常呈间断性疼痛。疼痛特点为关节间隙疼痛(包括髌股、股胫关节)[4],伴僵硬和活动受限。体检常有关节骨性膨大和/或关节积液征、压痛、骨擦感/骨擦音和膝内翻等表现。此外,负重屈膝时膝前痛是髌股关节OA的典型症状[5],但容易被忽略。 3.脊柱关节OA:颈椎和腰椎最常受累。老年人脊柱骨质增生通常无明显症状。腰骶部脊柱的骨赘和椎间盘间隙缩小,可因侵犯坐骨神经出现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烧灼感、麻木和/或无力。 4.髋关节OA:髋关节的疼痛常可放射到肢体其他部位,如坐骨神经走行区域、膝关节附近等,且常伴有跛行。另一特点是晨僵的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4]。5.足关节OA:多见于第一跖趾关节,表现为关节疼痛、第一跖趾外翻畸形等。影像检查可见关节间隙狭窄和骨赘形成。 6.全身性OA:多见于中年以上女性,典型表现累及多个指间关节,有 Heberden 结节和 Bouchard 结节,同时还存在如膝、髋、脊柱等至少3个部位受累。 二、影像学表现 1.X线检查:是OA 明确临床诊断的“金标准”[3]。OA在X线片上的三大典型表现为:受累关节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赘形成[3]。一些患者关节内可见游离体,甚至关节变形。2.MRI:有利于 OA 的早期诊断。可以观察到 OA 关节的软骨厚度变薄、缺损、骨髓水肿、关节积液以及膝关节半月板变性、损伤和腘窝囊肿等[2]。多用于OA的鉴别诊断或临床研究。*CT也可用于OA的检查,但多用于OA的鉴别诊断和关节置换术前评估[2]。3.超声:可显示关节边缘骨赘、软骨 退变、滑膜炎、关节积液、腘窝囊肿及半月板膨出等病理改变[2]。能够鉴别炎症和非炎症性病变,辅助提高关节内穿刺的精确性。 OA的诊断&鉴别诊断一、OA 诊断标准OA 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等做出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OA的鉴别诊断。《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18)》推荐了髋关节、膝关节和指间关节OA的诊断标准以供参考[3]。具体标准见下图: 二、OA鉴别诊断临床诊断OA时,常需与其他可引起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的疾病相鉴别,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痛风等。主要通过疼痛特点、晨僵现象,年龄、性别,受累部位,以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鉴别。 1.晨僵现象及疼痛特点夜间或休息后加重通常提示炎症疼痛,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而活动后症状加重,提示OA或非风湿病性骨关节疼痛[6]。有夜间疼痛、明显晨僵,且晨僵持续时间长的,多考虑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风湿性多肌痛等。感染性关节炎也可出现夜间疼痛,但没有晨僵现象[7];OA虽可出现晨僵,但通常持续时间短暂。2.年龄、性别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年龄多为30~50岁[2];强直性脊柱炎好发于男性青年;青年女性关节痛患者,多考虑系统性狼疮,另需关注皮疹、尿蛋白、抗核抗体谱检查等;成年男性患者出现以下肢为主,尤其是拇趾、足背部位突发的关节红肿热痛,首先考虑痛风[7],并需检测血尿酸;50 岁以上、以膝关节疼痛或手指远端指间关节疼痛硬结为主诉者[7],多考虑OA。3.受累部位类风湿性关节炎,多见于双手小关节,亦可累及髋、膝等大关节,特点为对称性多关节同时受累;强直性脊柱炎,以腰部和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感染性关节炎通常急性起病,短时间内可出现受累关节红、肿、热、痛,并伴明显屈伸活动受限[2];痛风性关节炎多见于第一跖趾关节和膝关节,通常表现为非对称性、急性发作的关节剧烈疼痛,部分患者受累关节可见典型痛风石。 4.相关检查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或不能排除其他诊断时,可考虑选择合适的检查进行鉴别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类风湿因子阳性等改变[2];强直性脊柱炎,X线片可见骶髂关节炎,疾病晚期可出现脊柱竹节样改变[2];感染性关节炎,病情进展发生败血症后,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红细胞沉降率、血清C反应蛋白、关节液炎症指标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2];痛风性关节炎,关节超声、CT等可发现关节内尿酸钠晶体沉积和(或)痛风性骨侵蚀,实验室检查可发现高尿酸血症;假性痛风的X线检查,可见关节间隙内软骨钙化影,关节积液可检查出焦磷酸盐晶体[2]。另有银屑病关节炎,主要通过X线检查(骨质破坏和增生表现,关节间隙模糊、变窄、融合等),以及典型的指甲病变和皮肤有银屑病皮疹等进行鉴别。5.药物选择的差异OA的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常用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2](选择性COX-2 抑制剂等)、中成药(复方杜仲健骨颗粒等),关节腔注射药物(如,玻璃酸钠)等,来缓解疼痛、炎性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或联用慢作用药物(如,硫酸软骨素、氨基葡萄糖)等帮助延缓病情发展。而与OA最常混淆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除消炎、镇痛药物外,还应使用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如,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7])和/或生物制剂(如,依那西普)的治疗。因此,为保障患者预后,更应注重关节炎的鉴别诊断。 总之,关节炎种类繁多,看似标准明确,实则细节复杂。OA与其他关节疾病的鉴别诊断也常常给临床医生带来困扰。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医生们温故知新,巩固诊断要点。图片来源:pexels、pixabay参考文献:[1]王健,李志军. 骨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J]. 中华全科医学,2020,18(03):347-348.[2]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关节炎学组,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中国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1年版)[J].中华骨科杂志,2021,41(18):1291-1314.[3]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 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18年版)[J]. 中华骨科杂志,2018,38(12):705-715. [4]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 实用骨科学(上下册)[M]. 第4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39:1668. [5]《中国髌股关节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0年版)》发布[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0,35(18):15.[6]张海艇,张文.关节痛与关节炎的鉴别诊断[J].中华内科杂志,2015,54(6):538-540.[7]蔡小燕,杨岫岩.关节炎的鉴别诊断思路[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7,16(7):500-503.
微医药 2022-05-31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帕金森病作为第二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除了其特征性运动症状外,伴发的非运动症状亦逐渐为人关注。早在1817年,英国医生帕金森在震颤麻 痹最初描述中便提到了风湿样疼痛。Broen等报道PD疼痛的平均患病率为67.6%,最高达85%。疼痛是疾病各阶段中最令患者感到不适的症状。 一、PD的疼痛分类 目前在临床和科研中应用较广的是Ford分类法。2010年Ford依据患者对疼痛的描述将PD疼痛分为肌肉骨骼性疼痛、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神经根性疼痛、中枢性疼痛以及静坐不能5类。其中,肌肉骨骼性疼痛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疼痛类型的一半左右。同一患者可同时合并多种疼痛类型。 肌肉骨骼性疼痛是指常发生在肩周、脊柱旁、小腿肌肉的疼痛、痉挛以及肩、髋、膝、踝等关节的疼痛不适,其中“冻结肩”可作为PD疼痛的特征性表现。肌肉骨骼性疼痛常与运动迟缓、肌强直以及姿势异常相关,运动可加剧疼痛程度,导致运动进一步减少,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降低PD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二常见的疼痛类型为肌张力障碍性疼痛,持续性的肌张力障碍性痉挛引起具有模式化的异常姿势和畸形,从而引发疼痛。肌张力障碍性疼痛多数在清晨关期肌张力障碍时出现,清晨足部肌张力障碍尤为典型,少部分亦可在开期的双相和剂峰肌张力障碍时出现。与多巴胺能药物引起的运动症状波动有关。 神经根性疼痛和中枢性疼痛发生率较低,前者是指局限于神经、神经根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或无力.可能与脊神经根受压有关。中枢性疼痛累及部位和疼痛形式多样,常被形容为难以描述的针刺样、烧灼感或蚁行感等感觉异常,常伴有自主神经症状。疼痛多为持续性,难以准确定位,它被认为是PD疾病的直接后果,而不是肌张力障碍、肌强直、周围神经病变或肌肉骨骼疾病所致。 二、评估方法 疼痛的临床评估通常集中于疼痛的诊断以及特定临床特征的评估,神经病理性疼痛阳性、阴性体征的评估等简单的床边测试可大致区分不同类型的疼痛。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结合单维或多维专用量表的临床评估是主流方法。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数字评分量表、疼痛简明记录量表、麦-吉疼痛问卷、DN4问卷在既往研究中使用较多。近年提出的KPPS量表是第1个适用于PD疼痛的专用量表,可在床旁对PD疼痛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进行快速评估,在PD中各种疼痛等级评定方面较为可靠且有效。值得注意的是,疼痛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应综合多方面进行评估。 三、治疗策略 1.药物治疗 1)多巴胺能药物:在治疗时应首先优化抗PD药物治疗方案,具体应视疼痛类型而定。如关期发生痛性肌张力障碍治疗目标旨在减少关期时间.可适当增加多巴胺能药物剂量、或增加给药频次或使用控释剂型。开期肌张力障碍发生与过度的多巴胺能刺激有关,故需酌情减少药物用量。 2)系统性药物:目前尚无关于PD相关疼痛药物治疗的I级推荐。根据临床经验以及“疼痛三阶梯原则”,通常建议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作为一线药物。若非甾体类抗炎药无效,可考虑曲马多或羟考酮。有研究表明度洛西汀对几种类型的疼痛均有效,对合并抑郁的中枢性疼痛疗效明显。对于上述治疗无效,或药物不能耐受、副反应严重的患者,局部肉毒素注射治疗是合理的选择,尤其是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肉毒素可通过改善姿势异常来减轻疼痛,是治疗PD纹状体手/足的首选方法。 2.手术治疗 1)DBS:DBS原来主要用于治疗晚期的运动症状,目前一些研究表明丘脑底核(STN)DBS手术可能通过提高机械性疼痛阈值、增加疼痛耐受性、改善运动症状、降低肌张力等机制缓解疼痛症状。 2)SCS:SCS是指通过安置于硬膜外的电极产生电流,刺激脊髓背柱传导束和后角感觉神经元,达到治疗效果。它作为顽固性慢性疼痛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研究报道PD疼痛患者接受了SCS治疗后疼痛评分可显著改善。 3.其他辅助治疗 运动和物理治疗有利于保持患者的运动范围及活动能力,预防肌肉挛缩,同时也是延缓肌肉骨骼性疼痛进程的重要治疗方法。此外,还有电磁疗法、按摩疗法、音乐治疗、我国传统医学如针灸、中药等中医治疗在改善PD疼痛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可作为辅助治疗。 疼痛是PD的常见非运动症状,但临床常常被忽视。PD疼痛有多种不同类型,临床可借助专用量表对PD疼痛进行评估,正确识别疼痛类型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胡小吾 2022-05-17阅读量8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