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再提某冠就有点不恰当了,但是新形式的病毒,脱胎于此,因此有必要再重申一下吧。自去年8月起,病毒变成了一种能量存在,类似于电磁波一样的(这是我看了很多资料总结出来的),并不是生物电,但是可以自觉麻木或者有电流感(少部分敏感体质),从2023年12月起,这种能量开始影响生殖系统(各系统都有,但是明显表现出症状,大概是12月份),具体表现为,淋漓不尽,或者彻底不来,但短时间内的卵巢功能仍然正常,时间久了就不确定了,所以要在此提醒一下大家,如果出现了感冒(任何形式的病毒,目前都合并有此能量,所以测得出来测不出来,大多数症状都是类似的),一定不要小窥,特别是那种会导致心慌胸闷,晚上盗汗,走路气短的感冒,那一定是有问题的,一般都是体内极热,但人又比较怕冷,甚至很多女性以为自己更年期了,其实是此种能量引起的,所以提醒大家,如果靠自己并不能搞定这些症状,还是赶紧过来调理一下,毕竟,我能做到的也仅仅是帮大家排出此种能量,并不能干掉它。这是目前非常遗憾以及头疼的一件事!
张平 2024-05-06阅读量1415
病请描述:都是缺“锌”眼,补“锌”能补身高吗? 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长高,纷纷选择给孩子补充锌。那么,补锌真的能补身高吗?本文将介绍补锌的好处,过度补锌的坏处,并通过三个临床例子来分析正常补锌、不补锌和过度补锌的情况。 一、补锌的好处 1. 促进生长发育:锌是人体内许多酶的组成部分,参与蛋白质合成、细胞分裂和生长发育等过程。儿童时期,锌对于骨骼、肌肉和内脏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缺锌会导致食欲不振、生长迟缓、性发育不良等问题。 2. 增强免疫力:锌对免疫系统具有重要作用,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和活化,提高免疫力。适量补锌有助于预防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 3. 促进智力发育:锌对大脑发育和智力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锌缺乏的儿童智力发育较慢,学习和记忆能力较差。 4. 改善视力:锌参与视网膜色素的合成,适量补锌有助于维持正常视力。 5. 促进伤口愈合:锌能促进皮肤细胞分裂和再生,有利于伤口愈合。 二、过度补锌的坏处 虽然锌对人体具有诸多好处,但过度补锌也会带来一定的危害。以下为过度补锌的坏处: 1. 锌中毒:长期过量补锌会导致锌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头痛、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昏迷、血压下降、心慌气短等生命危险。 2. 影响其他元素的吸收:锌与铁、钙、铜等元素存在竞争性吸收关系。过度补锌会影响这些元素的吸收,导致贫血、佝偻病等疾病。 3. 损害肝脏:过量锌摄入会增加肝脏负担,导致肝脏损伤。 4. 引发免疫性疾病:过度补锌可能破坏免疫系统的平衡,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 三、临床例子 1. 正常补锌:小明,男,8岁。身高偏矮,食欲不振,偶尔感冒。检查发现锌缺乏。医生建议每天补充适量锌剂,并注意饮食均衡。经过半年的补锌,小明食欲好转,身高增长明显,免疫力提高。 2. 不补锌:小红,女,6岁。身高较矮,食欲不振,经常感冒。检查发现锌缺乏。家长担心补锌有副作用,拒绝给孩子补锌。一年后,小红身高增长缓慢,免疫力低下,经常生病。 3. 过度补锌:小华,男,10岁。家长为了让其长高,盲目给孩子补充大量锌剂。不久后,小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检查发现锌中毒。经过紧急治疗,小华病情好转,但身高增长并未如预期。 综上所述,适量补锌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作用,但过度补锌和拒绝补锌都会带来不良后果。家长在给孩子补锌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遵循适量原则,并注意饮食均衡。同时,关注孩子的身高增长、免疫力等情况,确保孩子健康成长。
生长发育 2024-05-05阅读量2590
病请描述:本文包括以下内容: 一、什么是心房颤动,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房颤有哪些类型。 三、房颤有哪些危害或危害或表现。 四、房颤是怎么发现或查出来的,要做哪些检查。 五、房颤有哪些常见治疗方法。 一、 什么是心房颤动(房颤),与哪些因素有关。 房颤,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就是心脏失去了正常节奏和频率(窦性心律),心跳变得紊乱、不规则的一种状态。房颤的发生,机制极其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但不局限于:年龄、性别(中年时,男性多;老年时,男女无明显差异)、心脏疾病,心脏以外的其它疾病(比如甲亢)、饮酒、肥胖、遗传因素、睡觉鼾症等)。房颤发病的年龄跨度可以很大,总体来说,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变高,但20-40岁左右的比较年轻的房颤患者,也并非少见。总体上,在普通人群中,发生率约1.5%,意味着全国有多达1千至2千万患。老年人的发生比例要高于平均人群(可达3%-8%)。 二、 房颤有哪些类型 房颤的有很多分型方法,简单可以作如下分型。 (一)从发作特点来说 1、 阵发性房颤:指房颤有时候出现,有时又可消退而恢复了正常心跳(窦性心律),房颤与正常心跳之间交替出现。房颤与正常心跳,根据“力量”对比不同,交替掌管心脏的跳动。随着病情发展,若不有效管控,房颤掌管心跳的比例将越来越高,有可能从阵发性房颤,转变为持续性房颤。 2、 持续性房颤:指房颤持续地掌管心跳达1周或更长时间,在此期间,没有正常的窦性心律。如果房颤持续了一年以上,称为长程持续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既有可能是一开始刚刚发现时,即为持续性,也有可能是阵发性房颤,因没有得到有效的管控,演变而来(阵发性房颤,每年约有10%以上的比例会转化为持续性房颤)。 3、 初发房颤。指患者首次知晓或查出房颤,其类型既可能是阵发性房颤,也可能是持续性房颤。 (二)从是否合并比较严重的心脏瓣膜病来划分 1、合并了明显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特别是二尖瓣狭窄),或者心脏安置了人工金属瓣膜,称为瓣膜病房颤,此种类型相对少见。其房颤的表现形式,大多数是持续性房颤。 2、非瓣膜病的房颤,这种类型占多数。其表现形式,既可以是阵发性,也可以是持续性。 三、 房颤有哪些危害或表现 通常,有3大危害或表现。每个患者可能表现出1种或多种,也有可能暂时没有任何症状或表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酷似“正常”(此种状态下,患者最容易忽视房颤,产生轻敌心理)。要注意,也是特别要强调的,即使暂时没有症状,也仅仅只是“暂时”的,若不认真加以治疗或干预,通常随着年龄增长,几乎全部患者都最终都会出现相应症状或表现。 1、引发或促进心功能不全:降低心脏“发动机”功能和效率,使原有的心功能下降,出现胸闷、气短、下肢水肿等心力衰竭的症状。老年人(60-80岁)、原有心脏功能本身不太理想的人群,在出现房颤时,容易有上述表现。相反,一些中青年人,则症状不明显。 2、增加了血栓栓塞、脑中风风险:是没有房颤的患者的5倍以上。没有发生脑中风、血栓的时候,酷似普通人,发生以后容易致死或致残。要注意,房颤患者,血栓的风险高低,是因人而异的。在老年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有脑中风史的患者中,血栓风险较高,应把防治血栓作为第一要务来重视。反之,在中青年人、不合并其它疾病时,中风风险较低,防治的重点主要是在缓解房颤引发的心慌症状上。但要注意,随年龄增长(65岁以上)、合并疾病的出现,血栓的风险逐年是在演变、增加的,千万不可用最初的评估来一成不变地长期指导今后治疗,避免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3、引发心慌、心跳不规则的感觉,影响生活质量。阵发性房颤,在发作时,心慌症状多数比较明显,个别甚至可诱发眼前发黑、晕厥,在不发作时可能又无明显症状。另外,症状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多数患者有症状,极个别患者症状不明显。 四、 患者是怎么发现或查出房颤的,要做哪些检查 (一)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 阵发性的心慌,开始时,患者不知道心慌的原因(有时候在饮酒后,或者劳累、熬夜、季节变化时,容易发作),随着年龄增长,发作的频率变多,每次发作的时间变得相对较长,最终在做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的时候,记录到了房颤。阵发性房颤经常表现为这种特点。 2、 无意间查体发现。比如单位例行体检发现,或测脉搏时或血压测量时发现脉搏不整齐,或因其它疾病就诊时做常规心电图。这种情况多数是持续性房颤,以40-60岁的男性居多,其中大多数身材偏粗壮、肥胖,可能合并饮酒、睡觉打呼噜等不良生活习惯或促发因素。 3、老年人,平时生活能力还可以,也不怎么看病查体。有段时间,出现了活动时气喘,胸闷,下肢水肿,生活能力大大下降,干不动活了。实在忍不住了,到医院检查,发现心房颤动,多数是持续性。 4、 因脑梗、脑中风而发现,通常是60岁-80岁的老年人,房颤的类型既有阵发性房颤,也有持续性房颤。 (二)做哪些检查 当知晓房颤以后,通常要完成抽血化验全套(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心脏彩超(评估心脏结构,心房大小)、普通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部分患者需做冠状动脉造影等。注意,以后根据情况,还要定期要随访和复查。 五、房颤有哪些常见的治疗办法 (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基础,是“保底的治疗”,通常要长期使用。不同的阶段,应用不同的药,治疗强度也不同。总体来说,有三类药物,包括:抗凝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它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等。 1、常用抗凝药物:(1)新型药物:利伐沙班,达比加群,艾多沙班,主要适用于大多数房颤患者,但不适合瓣膜病房颤。优点是,效果可靠,日常服用方便,不必定期验验血,是目前临床抗凝治疗最常用和优选药;(2)传统药物:华法林,优点是效果可靠,适用于几乎所有患者,缺点是服用不太方便,需定期验血,主要用于瓣膜病房颤。 2、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1)一类是,控制、减慢房颤发作时的心率,使心跳不要那么快速,但预防房颤发作的作用较弱,主要用于持续性房颤。常用药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地高辛,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等。其中,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减慢心率的作用较强。 (2)另一类是,减少和预防房颤的发作次数,但对减慢正常心率的作用相对较弱,要用于阵发性房颤。常用药有:普罗帕酮;莫雷西嗪;某些中成药,等。主要用于阵发性房颤。 (3)第三类是,减少和预防房颤的发作次数,同时,减慢正常心率的作用也比较强。主要用于阵发性房颤。常用药:索他洛尔,胺碘酮,决奈达隆。此类药物副作用相对大于前两类药物,往往作为前述药物无效时,或需加强治疗时,短期使用,一般不超过6个月,很少超过12个月,使用期间应3个月左右定期复发。 3、药物治疗的缺点:(1)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无法去除、撼动房颤的“病根”(通俗地说,房颤患者的心房里,是有病灶的),药物是难以有效、可靠地“打退”房颤,只能减少房颤带来的部分后果 。(2)通常要长期应用,患者要面对药物的潜在副作用(或小或大),以及效果越来越差的窘境。(3)药物是保底的治疗,是治疗的下限,并不能在更高层次上,解决房颤带来的不良后果,打个比方,就相当于吃饭,粗茶淡饭,只是吃了半饱,解决了基本需求,但没有吃饱、吃好。要想让治疗措施更全面更优化,通常要借助于以下的微创手术方法。 (二)微创手术: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提升效果,解决药物无法解决的问题。微创手术以后,并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扔掉药物”,通常也需要药物的“保底”治疗。值得肯定的是,微创手术,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可以大大降低用药的强度和级别。 (1)房颤射频(冷冻)消融,目的是,打退房颤,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 一种办法是,内科的微创导管射频消融和冷冻消融(不全麻,适合大部分患者),近年来还在探索脉冲场消融,另一种是外科胸腔镜下的消融手术(需全麻,适合病程很长的慢性房颤)。此类方法的目的,是帮助“打退”房颤,恢复、维持正常心跳,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房颤3大危害,一举解决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栓风险、缓解心慌症状的综合效果。在上述几种方法中,以内科的导管射频消融应用范围最广,技术最为成熟。 需要注意的是,射频消融的效果,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总体上,越早考虑做消融,效果相对越好,虽然有一定的复发率,但迄今为止没有什么方法能在整体上胜过该方法。大部分患者的消融效果是较好的、满意的,可作为首选,效果明显优于药物,但客观上也有部分患者已不适合该方法,此时可酌情选择替代方法。 (2)左心耳封堵术 是一种心内科的微创手术。主要作用是减少血栓栓塞、脑中风风险,降低对抗凝药物的依赖。但是,该方法不能打退房颤,此时房颤仍然是存在的,因而无法解决房颤引起的心功能和心慌的问题。左心耳封堵术有一定适应证和适用范围,可作为上面消融微创手术的一种替补方法,主要适用于预估房颤的射频消融的效果不理想、血栓风险较高、又难以坚持长期应用抗凝药物部分患者。 (3)房室结消融术以及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也是一种心内科的微创手术,该方法不能打退房颤,房颤仍然是存在的,但可使房颤时心脏的“乱跳”人为变得“有规律地跳”,对于某些患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心脏跳动的效率,挖掘了心脏的一部分内潜,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功能不全的症状,但总体改善效果比不上消融。另外,也不能降低血栓栓塞的风险。其适应证较小,预估认为房颤射频消融效果不理想、同时心跳又偏快药物难以控制、心功能不全症状比较明显的患者,可以将其作为一种替代治疗方案。
程宽 2024-04-22阅读量3799
病请描述:一、引言 在孩子们的成长路上,有一个“隐形的敌人”可能悄悄出现,那就是——脊柱侧弯。听起来可能有些陌生,但它其实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如同一个狡猾的“弯曲之影”,悄悄影响着孩子的体态和健康。那么,这个“弯曲之影”究竟是什么呢?它有哪些症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二、脊柱侧弯的“真面目” 脊柱侧弯,顾名思义,就是脊柱出现了不正常的弯曲。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脊柱是一条笔直的线,从头顶一直延伸到尾骨。但在脊柱侧弯的情况下,这条线会变得扭曲,就像一棵歪斜的小树。这种弯曲可能是轻微的,也可能是严重的,甚至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呼吸和心脏功能。 三、脊柱侧弯的“狡猾之处” 脊柱侧弯的狡猾之处在于,它通常不会伴随着明显的疼痛或不适,因此很容易被忽视。很多孩子直到脊柱弯曲已经非常明显,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时,才被家长发现。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称之为“隐形的敌人”。 四、真实病例陈述 让我们通过一个真实的病例来更直观地了解脊柱侧弯的症状。 小丽的故事 小丽是个活泼可爱的10岁女孩,她热爱舞蹈,梦想着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蹈家。然而,近一年来,她的舞蹈老师发现她的舞姿变得越来越不自然,甚至有些扭曲。起初,大家都以为是小丽练习不够努力,或者是舞蹈技巧不够熟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愈发严重,小丽的背部也开始出现明显的弯曲。 小丽的妈妈发现了这个问题后,立即带她去了医院。经过详细的检查,医生诊断小丽患有脊柱侧弯。这个消息对小丽和她的家人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他们怎么也想不通,一个活泼健康的孩子怎么会突然患上这样的疾病。 医生解释说,脊柱侧弯的症状往往比较隐蔽,不容易被察觉。像小丽这样的情况,如果早期能够发现并及时干预,可能就不会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 五、脊柱侧弯的“警示信号” 虽然脊柱侧弯的症状比较隐蔽,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警示信号”来及时发现它。这些信号包括: 体态异常:孩子站立或行走时,背部出现明显的弯曲或倾斜。 肩膀不等高:孩子站立时,两侧肩膀的高度不一致。 腰线不对称:孩子站立时,两侧的腰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呼吸困难:孩子在进行日常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或气短的情况。 六、如何应对“弯曲之影” 面对脊柱侧弯这个“弯曲之影”,我们不必过于恐慌。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应对方法,我们完全可以帮助孩子战胜它。 首先,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体态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其次,要鼓励孩子多参加运动锻炼,特别是那些有助于增强脊柱稳定性的运动,如游泳、瑜伽等。此外,还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和卧姿。 七、结语 脊柱侧弯虽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应对方法,就能让孩子远离它的困扰。让我们共同守护孩子们的脊柱健康,让他们的成长之路更加顺畅无阻!
生长发育 2024-04-06阅读量1921
病请描述: 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患者的危害是很大的,由于早期肺癌症状不明显,很难被及早发现,导致许多患者在发现肺癌时已经处于晚期。那么苏州哪里治疗肺癌好,肺癌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中医对肺癌的认识 肺癌属中医“肺积”、“咳嗽”、“咯血”、“胸痛”等范畴。肺癌的症状常见的有咳嗽、咯血,以及喘鸣、胸闷气短,以及体重下降、发热等。 中医认为肺癌是由于外邪袭肺从而引发肺气宣降失司,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如果长期未能得到有效治疗,最终可能形成痰瘀交阻的局面,逐渐形成肺部肿块。或者不规律的饮食或过度劳累易导致脾胃受损,进而产生痰湿蕴肺,影响气机运行,血行不畅,久而久之形成肿块。或七情不遂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紊乱,津液输布失常,逐渐形成肿块。 中医治疗肺癌的优势 中医治疗肺癌是通过辨证治疗实现对患者体质的调整,比如气虚患者可补气;阴虚患者可养阴;血瘀患者可活血。通过中医治疗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改善患者体质、提高免疫力,使肿瘤生长失去必要条件,从而控制肿瘤发展,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 自我介绍: 苏州哪里治疗肺癌好?本人沈利华,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上海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任副主任医师,苏州国医堂老中医,上海中医药学会肿瘤会分会委员,上海市男性病研究中心委员。曾跟随临床大家“现国医大师”上海著名中医肿瘤专家刘嘉湘、上海著名肿瘤专家徐振晔教授学习诊治肿瘤经验,深受启蒙。钻研中药抗瘤40多年,在《中医杂志》等国内外期刊发表专病论文数十篇。曾任上海中医药学会肿瘤会分会委员;上海市男性病研究中心委员;曾获全国中青年医生科研成果奖和上海市十佳抗癌明星等荣誉称号。 坐诊时间: 每周日全天在苏州国医堂相城店坐诊。
沈利华 2024-03-20阅读量748
病请描述: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IPAH)指一类无明确原因、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恶性肺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合并不同程度右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欧美注册登记研究结果表明,平均诊断年龄为50~65岁。男女发病率为1:2~3。欧洲资料显示,成年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患病率约为5.9/100万。我国缺乏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流行病学数据,患者以中青年女性为主,平均诊断年龄约为36岁,2011年我国研究表明,此病的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2.1%和75.1%,基本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水平。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病因 目前特发性肺动脉高压致病因素不明确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症状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活动后气短,其他症状包括乏力、呼吸困难、胸痛、头晕、晕厥等。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检查诊断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检查血常规、心电图、X线等,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及了解病情,还可能需要血气分析、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造影、肺功能、CT等检查。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相关治疗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主要分为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三个方面。主要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善右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 一般治疗:对不合并抗凝禁忌证的IPAH患者建议抗凝治疗,合并右心功能衰竭和液体潴留患者给予利尿剂,外周血氧饱和度低于91%时氧疗,心排血量降低或合并心室率偏快的房颤时给予地高辛等。包括教导患者严格避孕、适度运动和康复训练、预防感染、心理社会支持、避免前往高海拔地区等。 1.钙通道阻滞剂:只有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阳性的IPAH患者才能应用大剂量钙通道阻滞剂治疗。由于仅有不到10%的IPAH患者对钙通道阻滞剂敏感,因此强烈建议对没有进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或者试验结果阴性的患者禁忌应用钙通道阻滞剂 2.肺动脉高压的靶向药物治疗: ①内皮素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内皮素-内皮素受体信号通路发挥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常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有:马昔腾坦,波生坦,安立生坦等。②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通过抑制环磷酸鸟苷的降解从而发挥肺血管舒张作用,包括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等。③前列环素类药物:前列环素是目前最强力的内源性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具有细胞保护和抗增殖作用,常用的包括:司来帕格,依前列醇/曲前列尼尔/伊洛前列素。④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利奥西呱是一种新型的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可单独或与NO协同提高血浆中cGMP水平。 3.手术治疗:①患有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情况比较严重的患者,应考虑利用手术治疗,进行球囊扩张房间隔造口术可作为重症肺动脉高压姑息性治疗手段或肺移植前的过渡性治疗。②肺或心肺联合移植移植来达到一个治疗的效果。虽然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但是它是能够根治患者病情的一种治疗方法。 结语: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疾病,还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病因,平常的生活中也一定要注意,不管是饮食方面还是运动方面,一定要注意合理的进行搭配饮食,合理的运动,如果当我们的身体出现一些不适应的情况,就要及时去医院就诊,选择一个适用于自己的治疗方法,缓解症状避免病情严重发展
姜蓉 2024-03-20阅读量2268
病请描述:春节假日即将来临,很多人的饮食、作息自动切换成“过节模式”,熬夜聚会、胡吃海喝,再加上天气寒冷,使得春节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其中有一种疾病,不仅可以发生在本来就有心脏疾病的患者上,也可以出现在没有心脏病史的健康人群中,这就是“假日心脏病综合征”。 “假日心脏病综合征”与饮酒和抽烟密切相关。为了增加节日氛围,烟酒助兴必不可少。但是不加节制地大量饮酒与抽烟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出现心慌、气短、胸闷、胸痛等症状,严重的“假日心脏病综合征”还会导致患者出现恶性心率失常,增加血栓与猝死的风险。特别是在冠心病患者中,“假日心脏病综合征”猝死风险会增加3倍。 一、如何预防“假日心脏病综合征”? 预防“假日心脏综合征”的关键在于两个字:适度。虽然时逢佳节,享团聚时刻,但是也不能放纵。对于酒,切莫贪杯,小酌怡情,大喝伤身。对于烟,能不抽就坚决不要抽,戒烟对自己和亲友都有好处。此外要保持规律作息,不熬夜,不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打麻将等,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于劳累。 二、如果“假日心脏病综合征”突然发生了,怎么办? 1.最重要的是停止饮酒,注意休息,防止症状加重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在停止饮酒后的6小时~12小时后,心律失常症状通常会消失。 2.如果症状严重,应及时到最近的医院就诊,通过静脉输液,促进酒精排出,减轻对心脏的损害作用。 三、假期结束后,要如何护心? 节后“护心”也不可放松。春节期间会比平时要多摄入三倍以上的脂肪和胆固醇,因此节后几天要保持清淡的饮食,多吃绿叶类蔬菜和高纤维食物,多吃些新鲜的水果,补充维生素C;要加强锻炼,心脑血管患者可以适当做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能有效预防房颤;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心梗高危人群应在节后进行心脏专科体检,做到防范于未然;不管是心血管患者还是健康人群,一旦出现胸痛、胸闷、气促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年味已经越来越浓,大家沉浸在节日喜悦的氛围中时,也不要放松警惕!心脑血管病人在这段时间一定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按时服用药物,别让心脑血管病来搅局,安“心”过大年。
沈迎 2024-02-18阅读量2446
病请描述: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lungdisease,ILD),是一组异质性弥漫性肺实质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研究显示,ILD发生肺癌(lungcancer,LC)的风险为10%~20%,是正常人群的3.5~7.3倍。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人群发生的肺癌大多数是在ILD之后出现的。也有研究表明,在肺癌诊断时,ILD的发病率为2.4%~10.9%。因此LC-ILD(肺癌-间质性肺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也有先发现肺癌疾病,发现时未表现间质性肺疾病的情况。 肺癌治疗引起的间质性肺疾病怎么办? 1、肺癌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肺疾病(drug-inducedinter-stitiallungdisease,DILD) 部分常见的肺癌治疗药物,如紫杉醇、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度伐利尤单抗等均可诱发AE-ILD。细胞毒性药物诱发AE-ILD发生率达13%~2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诱发AE-ILD发生率达5%~10%,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ILD发生率达3.5%~16.9%,其中4级和致死性ILD的比例达19%,抗肿瘤药物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并且,在对ILD-LC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期间也应密切关注ILD病情变化,警惕AE-ILD发生。 抗肿瘤药物所致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的机制主要包括直接细胞不良反应作用和免疫介导的损伤。对于应用抗肿瘤药物的患者,需密切关注其呼吸系统症状的变化,如果患者有新发的呼吸系统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且与抗肿瘤药物暴露之间存在时间关联时,建议尽早进行胸部HRCT检查。对于有抗肿瘤药物治疗史、出现呼吸系统症状且CT发现肺部新发病灶的患者,建议尽早进行气管镜检查获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有助于排除感染、肺泡出血或肿瘤等原发病。但要根据明确鉴别诊断、原发病的需求与风险个体化评估是否需要肺活检。 DILD发生后需评估停用抗肿瘤药物及开始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时机,无症状(G1级)患者无须停药,密切监测病情;若病情恶化或出现新的症状(G2级),应立即停止抗肿瘤药物,并予以激素治疗;若症状严重或危及生命(G3~G4级),应永久停止抗肿瘤药物,并予以激素治疗,如需要可考虑其他辅助治疗。大多数患者通过上述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如部分患者对中小剂量激素不敏感,也可采用冲击治疗,同时考虑除激素以外的治疗,如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吗替麦考酚酯、英利昔单抗或注射免疫球蛋白),但需注意其在DILD中仍缺乏足量证据。此外,还有吸氧、机械通气、输液、镇静等支持治疗,抗纤维化治疗等。尽管目前有研究显示,术前应用西维来司及低剂量甲泼尼龙对ILD-LC患者、吉西他滨或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方案对ILD合并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治疗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相关研究较少,尚未成为推荐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ILD-LC的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疗效。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补肺益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中药治疗,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总体而言,大多数轻度及中度药物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预后良好。 2.放射相关性肺炎 研究证实,放疗剂量和肺功能参数与放射性肺炎存在相关性。一氧化碳扩散能力低和平均肺剂量高是同时接受NSCLC同步放化疗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的高危因素。大多数研究已将V20和平均肺部剂量验证为最经常相关的参数,其他变量如V5、V13、V25和V30也显示出预测性。此外放疗部位也很重要,如下肺底部的放疗具有更高的风险。放射性肺炎的诊断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①既往有肺部受照射病史,多发生于放疗开始后6个月内; ②影像学改变主要为局限在照射区域内的间质性改变; ③放疗后新出现或加重咳嗽、气短、呼吸困难、发热等临床症状之一; ④需排除上述症状由肿瘤进展、肺部感染等因素所致。 1级、2级无发热的放射相关性肺炎应密切观察。除对症治疗外,2级伴发热、CT急性渗出表现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者应予以抗生素治疗,并评估糖皮质激素使用。3级放射相关性肺炎应予以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治疗,评估吸氧,4级在此基础上常需要机械通气。 ILD与LC有共同的促纤维化和促癌的病理生理机制,因此不只是共病,并且在LC的诊疗中可能导致DILD、放射相关性肺炎、使原有ILD急性加重。对于ILD-LC的治疗必须进行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team,MDT)评估,谨慎选择手术、放疗患者,并谨慎选择化疗、免疫及靶向药物。抗纤维化治疗被报道能够减少ILD患者肺癌的发生,并改善肺癌合并IPF患者的预后,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来证实。对抗肿瘤药物及放疗引起的ILD保持高度警惕,疑诊者应尽早进行HRCT和病原学筛查。适时停用引起ILD的抗肿瘤治疗,并强调糖皮质激素为基石的分级治疗及管理,治疗期间应谨防病情反复。
王智刚 2024-02-18阅读量1277
病请描述: 朱女士,69岁,职业,曾为教师,目前已退休仍继续补课。 主诉: 胸背部疼痛1年余,近5天加重。 现病史: 患者于1年前开始出现胸背部疼痛,伴有心悸、气短和胸闷症状。曾多次就诊于医院,进行心肺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尝试使用救心丸等药物未见缓解。近5天疼痛加重,特别在活动或改变姿势时明显,伴有后背和右侧肩膀疼痛。夜间无法卧床休息,需坐位缓解疼痛。曾在外院接受消炎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手术,因此转诊至我院就诊。 既往史: 患者有糖尿病5年,高血压10年,骨质疏松8年,无肿瘤病史。 家族史: 暂无明显家族史。 药敏史: 否认有药物过敏史。 查体: 颈椎C3~6椎旁压痛 T胸椎3--9椎旁和棘间压痛,双侧肩胛内缘和外缘压痛。 2--7肋软骨及右侧胸锁关节肿大、压痛,皮温正常 神经系统检查显示压迫实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阴性,霍夫曼氏症阴性,肌肉张力正常,二头肌肌腱反射对称,手掌无萎缩。背伸或者前屈曲,转身可以诱发疼痛。 辅助检查: 心电图:窦性心律ST波改变。 冠脉造影,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斑块血管腔狭窄约10%。 胸部CT:胸椎增生性改变,椎间隙变窄,椎间关节紊乱。胸椎曲度增大。 颈椎MRI:颈3.--6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 西医诊断: 肋软骨炎 混合型颈椎病 颈肩综合症 胸椎增生 胸肋胸椎小关节紊乱 胸锁关节炎 骨质疏松 中医诊断: 胸痛 治疗方案: T3~6椎旁+肋软骨神经阻滞+中医正骨治疗。颈椎病手法治疗,胸椎及胸锁关节复位。胸背部肌筋膜小针刀松解及手法松解。 经过2次治疗,缓解,但久坐久站劳累后仍有疼痛。5次治疗之后。疼痛消失。 医嘱: 因老年人合并骨质疏松,骨关节稳定性差。定期随访观察,避免受凉负重,纠正不良姿态,避免长时间久坐久卧。随访半年疼痛未复发。
马彩毓 2024-01-15阅读量1803
病请描述:不可忽视的儿童心理健康(二)在医院工作了35年多,见多了生老病死,人生百态。人常说:医生大多很佛系!我说:能够健康快乐地活着就好!怎么样才能健康快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心理健康,我们要从娃娃抓起!儿童的躯体健康,大家基本上都很重视,而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尤为主要:照护人,特别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先我们自己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想让孩子爱学习,你就陪他多读读书;想让孩子爱运动,你就陪他多锻炼;想让他好好上学校,你就好好去上班……有时看着父母和有心理问题孩子的剑拔弩张,或者低三下四,我会建议父母也去看看心里医生,学学怎么和孩子沟通、相处。父母健康的心理、稳定的情绪,不管孩子健康与否,听话与否,都要给予她满满的爱。20多年前儿子还小,不爱学习,常常让我很郁闷。有次在查房时一个母亲看着自己发育异常宝宝充那充满爱的眼神,治愈了我,令我羡慕了,让我释然了!但我们的爱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要让孩子被爱压垮,就像我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那位16岁高中生。家庭关系,特别是父母的婚姻冲突导致了很多孩子心理问题的出现:从山西来的13岁女孩,腹痛半年找不到原因,最后我们分别和孩子与陪诊的父亲谈心,两人都谈哭了之后,孩子的腹痛也消失了!原因是母亲怀疑父亲出轨,家里成天鸡犬不宁!主要照护人情绪、文化程度、视屏时间、父母婚姻冲突等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学校、社会环境也是引起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我们科曾经收治了一位来自广州的陕西籍13岁男孩,代诉:瘫痪3个月。是坐轮椅推来的,颅脑MRI、脑电图等检查没有发现异常,清醒时医师查体肌力只有一级,但是晚上熟睡后发现可以随意翻身,下肢伸缩自如!心理疏导,沟通后发现是孩子不愿意去学校,原因是学校环境的不适应。儿童心理异常,有些孩子表现为情绪异常,比如情绪极端、抑郁、自卑、恐惧、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等,但有一些疾病也会有类似的症状:像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孩子会脾气暴躁、易怒等,甲状腺功能减低的孩子会有学习退步、不爱说活、不爱动等表现。我们一定要排除相关的可能疾病。有些孩子可能表现为腹痛、头痛、气喘、心慌气短、瘫痪等系统性疾病的症状,我们在排除系统性疾病的同时,要注意心理异常。为了我们珍贵的下一代,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
生长发育 2024-01-02阅读量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