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摘要]目的:探讨正骨后针刀松解对梨状肌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将确诊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110例,男78例,女32例,年龄25~78岁,患者分为正骨后针刀松解定位(A组),传统注射加针刀定位(B组),每周治疗一次,辅助治疗方法相同。结果按疗效标准进行评定。结果:经1~4次治疗后A组临床治愈50例(90.9%)、好转5例(9.1%),总有效率100%,B组治愈19例(34.5%)、好转32例(58.2%)、无效4例(7.3%),总有效率92.7%。治愈率两组差异显著(P<0.001)。有效率两组患者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正骨后针刀松解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优于传统注射加针刀法,尤其是治愈率明显提高,值得推广。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bone after acupotomy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iriformis syndrome treatment.Methods:the diagnosis of piriformis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comprehensive 110 cases,male 78 cases,female 32 cases,aged 25 to 78 years old,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and bonesetting Acupotomy positioning(A group),the traditional injection and needle positioning(B group),a weekly treatment,auxiliary treatment.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Results:after 1~4 treatment,A group cured 50 cases(90.9%),improved in 5 cases(9.1%),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100%,B group was cured in 19 cases(34.5%),improved in 32 cases(58.2%),invalid in 4 cases(7.3%),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2.7%.The cur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01).Conclusion:the pine syndrome is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injection and needle knife for the treatment of piriformis bonesetting therapy plus needle knife,especially can markedly improve the cure rate,worthy of promotion. [关键词]保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正骨;针刀松解 Key words:conservative therapy;piriformis syndrome;bonesetting Acupotomy; 引言 腰臀部软组织损伤中,因梨状肌的损伤而致急性或慢性坐骨神经痛者,比较多见[1]。而梨状肌损伤多数为继发性,也就是因为腰椎和骨盆骶髂关节位置改变和周围韧带应力改变出现的急慢性损伤,目前对梨状肌综合征的治疗方案已非常明确。但梨状肌综合征的单纯注射加针刀治疗方案对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对梨状肌综合征的治疗进行了临床观察和研究,初步摸索到在正骨治疗方案基础上,采用了对梨状肌内外侧高张力处进行正骨后针刀松解治疗,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16-01/2017-02共收治梨状肌综合征患者110例,随机分两组,A组:男性39人、女性16人,年龄31~78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3个月;其中右侧痛35例,左侧痛20例;有明显外伤史36例,有受寒史16例,不明原因者3例。B组:男性43人、女性12人,年龄25~77岁;病程最短2天~15个月;其中右侧痛33例,左侧痛22例;有明显外伤史34例,有受寒史17例,不明原因者4例。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梨状肌综合征诊疗标准拟定:有明确的髋部外伤史(包括闪扭史);臀部和下肢沿坐骨神经分布区放射性疼痛;臀部梨状肌处压痛,并可触及条索状硬结,直腿抬高试验在60°以内疼痛明显,超过60°疼痛减轻,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X线摄片检查无骨折、脱臼、骨质增生样改变[2]。 1.2方法 1.2.1正骨后针刀松解定位:寻梨状肌体表投影:由髂后上棘到尾骨尖作一连线,在连线上连线距髂后上棘2cm处作一标点,此点至股骨大转子的连线,即为梨状肌的体表投影。注射方法梨状肌内侧抵止点至梨状肌中点间针入梨状肌肌腹先注射1/3药量,然后针头向梨状肌内侧抵止端扇形浸润封闭加针刀,一般在高张力处进行松解,在主要压痛点进行减压,选2~3个浸润点,药量均等。传统注射加针刀定位: 两组治疗方案除正骨组加手法正骨复位理筋不同,其余内容均相同。 1.2.2治疗用药方案:①20g/L利多卡因注射液5mL+9g/L生理盐水注射液15mL+倍他米松0.2ml+维生素甲钴胺0.5毫克进行局部封闭加针刀,1次/周,1疗程为3~5次; 2结果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完全消失,下肢及臀部无疼痛及不适感,功能恢复正常,能进行较长时间行走,梨状肌局部压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好转:症状基本消失,下肢及臀部疼痛及不适感减轻,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进行长时间行走时仍有疼痛,梨状肌局部压痛明显,直腿抬高试验角度改善;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表1梨状肌综合征患者正骨加针刀疗法治愈率结果对照 X2=77.27, 梨状肌综合征患者正骨后针刀松解组总有效率100%,传统注射加针刀组总有效率92.7%,正骨后针刀松解组疗效优于传统注射加针刀(P<0.05,)。正骨后针刀松解组总治愈率90.9%,传统注射加针刀组总有效率34.5%,正骨后针刀松解组治愈率明显优于传统注射加针刀(P<0.01,)。尤其是两组前2次治疗差别明显,正骨治疗后加上针刀松解,患者疼痛马上缓解。说明正骨后针刀松解治愈病例封闭加针刀次数明显少于传统注射加针刀,经三个月到半年随访,未见有副作用发生,疗效稳定。 3讨论 3.1梨状肌解剖特点了解梨状肌解剖特点对认识梨状肌综合征的病因、病理及诊断治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梨状肌位于骨盆背面,起始于S2-4椎前面通过坐骨大孔逐步延伸成狭细的腱止于股骨大转子尖部。梨状肌穿过坐骨大孔将其分为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上孔有臀上动静脉和臀上神经通过;下孔有坐骨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静脉及阴部神经通过。梨状肌体表投影可自尾骨尖至髂后上棘连线中点至大转子尖画一连线,作为梨状肌下缘的投影。 3.2梨状肌综合征引起坐骨神经痛其发病机理现代医学认为有以下4种学说:①1947年Robinson提出梨状肌损伤学说,由于该肌肿胀渗出、粘连和挛缩,导致压迫坐骨神经;②1982年赵定麟提出骨盆出口狭窄症学说,导致梨状肌压迫坐骨神经;③梨状肌畸型学说,据解解剖学统计,国人坐骨神经与梨状肌两者关系的变异约占29.5%,其中12.5%的梨状肌有2个肌肤,坐骨神经被分成两束,其中一束从2肌腹之间穿过。该肌损伤后坐骨神经易受压;④1962年宣蜇人提出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学说。梨状肌虽系臀部深层的1块小肌肉,但它可配合下肢外展外旋,在某些不协调的动作下,如突然外展外旋下蹲用力过猛,易受损伤。损伤后,梨状肌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如水肿、充血、渗出等,部分肌纤维可断裂、移位、出血、肌痉挛肿胀。这些病理改变刺激压迫周围神经血管,特别是坐骨神经,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若局部长时间受寒冷潮湿刺激,可是损伤更易发生,且症状加重[3]。 3.3从正骨学角度来分析,梨状肌损伤是由于髋关节周围张力失衡导致梨状肌受力增加,受力角度改变,进一步导致失衡,缺血,损伤等,导致以上一种或者几种病理改变。针刀治疗机制不仅仅是粘连松解,刮除瘢痕,消除痉挛,主要的应该是消除不平衡的力,或者直接破坏局部感受器。根据上述分析,不平衡的力是导致软组织损伤的根源,也是慢性软组织损伤的主要病理机制。针刀的治疗除了解除动态力的失调,恢复机体的动态平衡外,还要消除静态不平衡的力,恢复机体静态的力平衡。【2】临床实践证明,通过正骨手法矫正错位,松解拮抗肌群,解除痉挛,平衡周围张力,能使急性损伤疼痛立刻缓解,对于代偿期的损伤,通过手法正骨治疗后,再结合注射治疗加上针刀,会有显著的疗效,本组资料经过统计学处理,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3.4正骨后针刀松解的特点及在梨状肌综合征的治疗中的作用倍他米松有抑制透质酸酶的作用,从而减少各种刺激性损伤所致的炎性水肿,起有防治粘连的作用[3]。与利多卡因同时应用起有立即消除痉挛及止痛目的[4]。本结果证明正骨后针刀松解对病变组织浸润充分,疗效显著。而传统注射加针刀组诊断一样,治疗方案一样,封闭加针刀进针点一样,但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在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中正骨后针刀松解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正骨后针刀松解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优于传统注射加针刀法,值得推广。 欢迎沟通加微信: [参考文献] [1]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M].北京:中国科技学技术出版社,2002.174-177. [2]【柳百智.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刘锡钧.实用药物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77-78. [4]林瑞珊.手法治疗早期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分析分析[J].现代康复,2000,4(6):906-907.
马彩毓 2017-11-17阅读量1.3万
病请描述: 随着人口老龄化与锻炼人群的增多,肩袖损伤的发病率在中国逐年升高。肩袖对于肩关节的稳定性与正常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肩袖损伤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特别是巨大肩袖损伤,因其往往伴有肩袖肌力减弱、肩峰撞击征、肌腱回缩,甚至是肌肉萎缩伴脂肪浸渍,可引起严重病变以及功能不良,如喙肩弓丧失并伴肩关节不稳定、肱骨头脱出等,这是一种潜在的具有破坏性的临床病变。 肩袖肌群由冈上肌、肩胛下肌、冈下肌及小圆肌组成,肌腱起于肩胛骨、止于肱骨大小结节及部分肱骨外侧颈部,在肱骨头解剖颈处形成袖套状,又称腱袖或旋转袖。肩袖具有悬吊肱骨、稳定肱骨头,协助三角肌外展上臂的作用,对盂肱关节的稳定和活动作用很大,并维持上臂各种姿势和完成各种运动机能。肩袖在肩关节活动中具有易伤的解剖弱点,腱袖及其止点处经常处在被紧张牵拉的状态,尤其是冈上肌肌腱被夹在肱骨与肩峰两个骨性结构之间,外展转肩时极易被磨损,使其成为肩部运动中最易损伤的部位。肩袖损伤是常见的中老年肩关节疾患,是引起肩痛和冻结肩的主要原因,损伤部位往往是冈上肌腱在距肱骨大结节止点1cm处。大多数巨大肩袖撕裂为后上部撕裂,该部位撕裂通常涉及肩胛下肌和冈下肌,伴或不伴有小圆肌撕裂;而前上部撕裂通常涉及冈上肌和肩胛下肌,可伴有肱二头肌近端肌腱断裂。肩袖损伤在中国人群中发病率比较高,特别是中老年人。 肩袖肌肉与相关肌腱肌力形成机制对于肩袖疾病(包括肩袖撕裂、腱膜炎等)的病因分析具有密切的联系,同时,肩袖肌力是肩关节触点压力形成的主要因素,对肩袖(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及肩胛下肌)进行基于人体工程学的生物力学分析,对初期预防肩袖疾病、肩袖疾病的保守治疗与肩袖手术后康复训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肩袖损伤常见分类有Ellman分类以及Cofield分类,前者是按照损伤程度,将撕裂范围分为:Ⅰ度,撕裂小于3mm (小于25%肌腱撕裂);Ⅱ度,3~6mm (25-50%肌腱撕裂);Ⅲ度,撕裂大于6mm (大于50%肌腱撕裂)。后者将肩袖损伤按照裂口前后径大小定义为:1、小撕裂,裂口前后径小于1cm;2、中度撕裂,裂口的前后径1-3cm;3、大撕裂,裂口前后径为3-5cm;4、巨大撕裂,裂口前后径大于5cm。对于巨大肩袖撕裂(MRCT)的定义,现在一般将至少有2根肌腱断裂。根据不同撕裂部位对患肩主动运动的影响,Collin等进一步将巨大肩袖撕裂划分为5类:A类,冈上肌和肩胛下肌上侧撕裂;B类,冈上肌和肩胛下肌完全撕裂;C类,冈上肌、肩胛下肌上侧、冈下肌撕裂;D类,冈上肌和冈下肌撕裂;E类,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撕裂。 在治疗巨大肩袖损伤的方案选择上,包括非手术治疗方法中的药物治疗、干细胞和富血小板血浆,以及手术治疗方法中的肌腱修补术、缝合桥技术、Mclaughlin法、补片修复、肱二头肌长头腱固定术和切除术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采用先进的关节镜技术治疗巨大肩袖损伤,创伤小,术后效果良好。修复的的目标是尽可能地恢复肩袖力偶,且可以防止二次撕裂。根据各不相同的病变类型和医生的偏好,边际收敛、间隔植入切片和生物合成的移植物等治疗方案已经提出并在国外有所运用。 关节镜下行巨大肩袖损伤缝合手术 作者简介:王金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博导。先后入选“上海市启明星”计划、“上海市启明星追踪”计划、“上海浦江人才计划”和“上海交大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2008年-2009年公派赴美国著名的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跟随担任美国肩肘关节学会主席Joseph.Iannotti教授学习,并取得美国肩关节FELLOW证书。现任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数字骨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市数字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骨科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卫计委骨与关节康复重点学科带头人等职。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成员荣获上海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康复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各一项。 擅长手术:(1)复杂的肩关节周围骨折的微创治疗;(2)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与肩关节不稳的微创治疗;(3)肩肘关节置换;(4)通过显微外科和定制式人工关节技术进行肩关节肿瘤的保肢治疗; 王金武主任门诊时间: 周二下午,肩关节专科门诊 黄浦区瞿溪路500号九院新门诊大楼3楼2号诊室 周四下午,专家门诊 黄浦区瞿溪路500号九院新门诊大楼3楼1号诊室
王金武 2017-05-31阅读量1.6万
病请描述: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是指手术切除胆囊后原有的症状没有消失,或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症状发生。 包括轻度非特异性的消化系症状,如上腹部闷胀不适、腹痛、肩背部疼痛不适、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或伴呕吐、嗳气、大便次数增多等和特异性胆道症状,如右上腹剧痛、胆绞痛、发热、黄疸等。本病成因较复杂, 病因诊断尚存在一定难度,单纯的对症治疗疗效不佳。中医学认为发病的基本机制为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失于运化、湿热留滞,临床常见肝郁、脾虚、湿热等证,治法以理气、利湿、化瘀、通腑、调养肝脾为主。 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学认为, 肝为脏在里,胆为腑在表, 二者在生理功能上同主疏泄,肝化生和排泄胆汁,胆贮存胆汁, 共同促进消化吸收功能。然而胆既是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 如《类经•藏象类》说: “然胆居六腑之一,独其藏而不泻, 与他腑之传化者为异”。 胆既不直接接受水谷,也不直接传化糟粕,而是贮藏胆汁,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多数医家认为是肝与胆相合,共同完成着重要的生理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类经•藏象类》说:“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只有肝胆疏泄正常,中焦枢纽畅通,正气才能健旺,抵御外邪。胆主决断与肝主谋虑实际上反映了人体正气的盛衰,只有正气强盛,内气充实的人,才能主决断而有果敢行为。患者在行胆囊切除术时心理压力加大、精神紧张,导致脏腑之气机逆乱,因而不能行使其正常功能。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正气虚弱,肝胆络损,血瘀气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不能正常贮存与排泄,因而导致诸多病症。《灵枢•五邪篇》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胀论》曰: “胆胀者, 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描述了临床上肝胆病变常见症状为胁痛、胁胀、嗳气、口苦等,而脾胃与肝胆同居中焦,在病理情况下常发生传变;《灵枢•经脉篇》曰:“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灵枢•病传篇》曰:“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澹妄, 暴热消烁”。 肝胆疏泄失职,胆汁排泄不畅,不能促进脾胃运化功能,以致脾胃运化不健,患者常见纳差腹胀,大便不调,甚至恶心呕吐。若肝气郁结日久则易化热,邪热犯胃,又可致胃脘灼热嘈杂,泛吐酸水,口干口苦等症。《素问•平人气象论》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 ……目黄者,曰黄疸”, 若湿热中阻,升降失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则形成尿黄目赤、全身发黄之黄疸。气郁之火或为湿热之邪,加之手术中失血,总易导致阴血耗伤,肝胆属木,体阴用阳,阴虚失养,失其柔顺之性,又易致火旺,扰动心神,因而可见心烦、易惊。 总之,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贮存胆汁, 与肝相为表里,同主疏泄, 根据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的临床特征,本病病因以情志、饮食因素为主,其主要病位在中焦肝胆脾胃,常表现为肝郁脾虚,木土失和,肝胆疏泄失职,脾胃运化不健,病理性质有虚有实,而以实证居多,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虚证多属脾气虚弱、肝阴不足, 临床常见虚实夹杂证候。中医由于从整体出发, 注意到患者在手术前后病变上的一致性与动态变化,能从根本上调整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平衡,根据不同的临床证候,采用辨证论治,因而疗效更全面持久。我们在临床上发现关于本病部分患者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 如认为胆囊切除后所有的问题都已解决,不仅不需要治疗,而且在饮食选择及习惯上亦不需要任何禁忌了,造成手术后病症很快复发甚至加重;还有一些术后患者出现了食后饱胀、大便不调等症状,一味要求进行胃肠道的相关检查,或自服调节胃肠功能的药物,忽略了与胆囊切除手术有关的生理病理变化,以致失治误治。中医药对于该病的认识充分体现了中医对于肝、胆、脾、胃、中焦脏象学的理论特色,也贯穿着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无论在胆囊手术前与后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并且强调手术后原先造成结石、息肉生成的病变基础依然存如气滞、湿热等,而手术又造成了络损血瘀、脏腑受伤,因此在手术后应及时调治,防治并发症。 本文引自孙飞, 等.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和治疗进展
赵刚 2016-07-23阅读量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