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你是否知道,看似平常的性生活,有时也可能暗藏健康危机?在妇科急诊中,有一种因同房引发的急腹症——卵巢黄体囊肿破裂,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今天,就带大家深入了解这一疾病。 什么是卵巢黄体囊肿? 卵巢黄体囊肿是一种生理性囊肿。在女性的月经周期中,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卵泡膜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流入腔内形成血体。随后,血体逐渐吸收,形成黄体。如果黄体持续存在或伴有出血,使黄体腔内液体增多,直径超过3厘米,就形成了黄体囊肿。一般情况下,黄体囊肿会随着月经周期自行消退,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为什么会发生黄体囊肿破裂? 正常情况下,黄体囊肿较为稳定,但在某些因素影响下,它可能“不堪一击”。其中,性生活过程中,女性生殖器官扩张、充血,盆腔组织受到撞击、挤压,同时腹压增加,都可能成为黄体囊肿破裂的诱因。此外,剧烈运动、用力咳嗽、便秘时过度用力等,也可能导致腹内压力突然升高,引发黄体囊肿破裂。 黄体囊肿破裂有哪些表现? 黄体囊肿破裂的主要症状是突然出现的下腹部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仅表现为轻微的下腹坠胀不适,而有的患者则会出现剧烈的腹痛,宛如刀割一般。同时,由于囊肿破裂出血,血液积聚在盆腔内,刺激腹膜,疼痛还可能伴有肛门坠胀感。随着出血量的增加,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心慌、面色苍白等失血性休克的症状。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阴道少量出血的情况。 出现症状该怎么办?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在性生活后或有其他诱因的情况下,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更不能拖延就医!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妇科检查、超声检查以及血常规等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如果盆腔积液较多、出血量大,怀疑有活动性出血,可能需要进行腹腔镜等腹腔探查手术,以止血并处理破裂的黄体囊肿;若出血量较少,生命体征平稳,医生可能会采取保守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给予止血、预防感染等治疗措施。 如何预防黄体囊肿破裂? 1.了解自身身体状况:女性朋友们应关注自己的月经周期,尤其是在月经后半期(排卵后到下次月经来潮前),要更加留意身体变化。如果本身患有妇科疾病,如盆腔炎等,应积极治疗,降低黄体囊肿破裂的风险。 2.避免剧烈活动:在月经周期的特殊时期,尽量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防止腹压突然增加。同时,性生活时也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过于激烈,减少对盆腔组织的不良刺激。 3.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如果出现便秘、咳嗽等可能导致腹压升高的情况,要及时治疗,避免因用力过度引发黄体囊肿破裂。 女性朋友们,卵巢黄体囊肿破裂虽然是一种突发的妇科急症,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相关知识,提高警惕,做好预防,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病风险。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务必及时就医,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李春妍 2025-05-06阅读量176
病请描述:1、胆囊的作用:胆囊首先具有储存胆汁的功能,处于正常状态下的肝脏分泌胆汁的速度为1000ml/天,也就是40-50ml/h,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主要是一些无机质(如水、钾、钠、氯、钙等离子),一些有机质(如胆盐、胆红素、胆固醇等)和一些重金属离子。胆盐是一种无机盐,它是由肝细胞分泌的胆汁酸和甘氨酸(或者牛磺酸)结合后的产物。胆盐是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的一种重要成分。胆汁生成后运送并贮存在胆囊内,进食后的几分钟内即能监测到有胆汁的排出。引发胆汁排泄量由多到少的食物依次是:蛋白类含量高的食物、脂肪类含量高的食物、混合类食物、糖类食物。胆汁的形成是连续的,但胆汁的排出是间断的,空腹时胆汁在胆囊内被浓缩和贮存;进食时胆汁在一些激素的调节下被排入到十二指肠及回肠。 2、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因为食管受到异常反流物的刺激(这些异常反流物主要是指胃或肠内容物),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烧心、反酸、反食、胸骨后烧灼痛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其他非典型症状还可有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咳嗽、咽痛、喘息等。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总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高脂肪饮食、快餐、肥胖等的流行,我国GERD的患病率尤其是反流症状发生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最近的一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有些地区(特别是几个一线城市)甚至已接近西方国家水平,比如广州地区的GERD相关症状发生率约为1.9%,武汉5.25%,北京10.3%,上海为6.38%。 3、慢性胆囊炎的诊断:是指胆囊的炎症性疾病,是因为胆汁等自身成分的化学性刺激或是细菌性感染而发生的反复发作的、迁延不愈的疾病。B型超声检查是迄今为止特异性好且相对可靠的一种检查方法,慢性胆囊炎的特有的超声下改变为胆囊体积增大、容积变小,囊壁毛糙、肿胀、增厚,囊内可见伴有强光团和声影的团状物。超声下胆囊周围可探及液性暗区有辅助诊断意义。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右上腹隐痛不适是大多数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就诊时最常见的主诉,另外还可伴或不伴纳差、恶心、肩胛间区疼痛、不能耐受脂肪类饮食等,查体可出现右肋弓下的固定按压痛,超声下囊壁厚而粗糙。正常情况下,胆汁由肝脏生成后其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是间断的,它受进餐的影响,慢性胆囊炎时胆汁排出的方式转变成持续排出的过程,这使胆汁反流的发生成为可能。慢性胆囊炎患者在出现反酸、烧心、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胸骨后不适等消化道症状时,其腹内压明显升高,继而胃及十二指肠的腔内压力也随之提高,当不断升高的胃及十二指肠腔内压力超过下食管括约肌压力时,含有胃酸、胃蛋白酶甚至胆汁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进入食管,胃食管反流随之发生。此外慢性胆囊炎时因为胆囊功能异常,其浓缩胆汁功能下降,大量胆汁在没有被浓缩的情况下持续的排入到十二指肠,并随着消化间期反向运动进入胃内,此时胆汁的成分以次级胆汁酸、去氧胆酸为主,较原来的胆酸其成分已经不同,更容易损伤胃黏膜,继而食管黏膜。有文献报道,有75%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合并或轻或重的胆汁反流性。 4、慢性胆囊炎患者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率增高:通过反流性疾病问卷调查发现,慢性胆囊炎组300例中有88例诊断为胃食管反流(GERD),对照组300例有9例诊断为GERD,得出结论慢性胆囊炎患者GERD的发生率增高。 本文选自徐丽平,慢性胆囊炎与胃食管反流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赵刚 2021-02-20阅读量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