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胸部 > 肺部出血 > 内容

肺部出血内容

肺癌治疗引起的间质性肺疾病怎...

病请描述: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lungdisease,ILD),是一组异质性弥漫性肺实质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研究显示,ILD发生肺癌(lungcancer,LC)的风险为10%~20%,是正常人群的3.5~7.3倍。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人群发生的肺癌大多数是在ILD之后出现的。也有研究表明,在肺癌诊断时,ILD的发病率为2.4%~10.9%。因此LC-ILD(肺癌-间质性肺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也有先发现肺癌疾病,发现时未表现间质性肺疾病的情况。         肺癌治疗引起的间质性肺疾病怎么办? 1、肺癌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肺疾病(drug-inducedinter-stitiallungdisease,DILD)       部分常见的肺癌治疗药物,如紫杉醇、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度伐利尤单抗等均可诱发AE-ILD。细胞毒性药物诱发AE-ILD发生率达13%~2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诱发AE-ILD发生率达5%~10%,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ILD发生率达3.5%~16.9%,其中4级和致死性ILD的比例达19%,抗肿瘤药物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并且,在对ILD-LC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期间也应密切关注ILD病情变化,警惕AE-ILD发生。        抗肿瘤药物所致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的机制主要包括直接细胞不良反应作用和免疫介导的损伤。对于应用抗肿瘤药物的患者,需密切关注其呼吸系统症状的变化,如果患者有新发的呼吸系统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且与抗肿瘤药物暴露之间存在时间关联时,建议尽早进行胸部HRCT检查。对于有抗肿瘤药物治疗史、出现呼吸系统症状且CT发现肺部新发病灶的患者,建议尽早进行气管镜检查获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有助于排除感染、肺泡出血或肿瘤等原发病。但要根据明确鉴别诊断、原发病的需求与风险个体化评估是否需要肺活检。       DILD发生后需评估停用抗肿瘤药物及开始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时机,无症状(G1级)患者无须停药,密切监测病情;若病情恶化或出现新的症状(G2级),应立即停止抗肿瘤药物,并予以激素治疗;若症状严重或危及生命(G3~G4级),应永久停止抗肿瘤药物,并予以激素治疗,如需要可考虑其他辅助治疗。大多数患者通过上述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如部分患者对中小剂量激素不敏感,也可采用冲击治疗,同时考虑除激素以外的治疗,如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吗替麦考酚酯、英利昔单抗或注射免疫球蛋白),但需注意其在DILD中仍缺乏足量证据。此外,还有吸氧、机械通气、输液、镇静等支持治疗,抗纤维化治疗等。尽管目前有研究显示,术前应用西维来司及低剂量甲泼尼龙对ILD-LC患者、吉西他滨或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方案对ILD合并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治疗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相关研究较少,尚未成为推荐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ILD-LC的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疗效。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补肺益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中药治疗,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总体而言,大多数轻度及中度药物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预后良好。 2.放射相关性肺炎        研究证实,放疗剂量和肺功能参数与放射性肺炎存在相关性。一氧化碳扩散能力低和平均肺剂量高是同时接受NSCLC同步放化疗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的高危因素。大多数研究已将V20和平均肺部剂量验证为最经常相关的参数,其他变量如V5、V13、V25和V30也显示出预测性。此外放疗部位也很重要,如下肺底部的放疗具有更高的风险。放射性肺炎的诊断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①既往有肺部受照射病史,多发生于放疗开始后6个月内; ②影像学改变主要为局限在照射区域内的间质性改变; ③放疗后新出现或加重咳嗽、气短、呼吸困难、发热等临床症状之一; ④需排除上述症状由肿瘤进展、肺部感染等因素所致。       1级、2级无发热的放射相关性肺炎应密切观察。除对症治疗外,2级伴发热、CT急性渗出表现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者应予以抗生素治疗,并评估糖皮质激素使用。3级放射相关性肺炎应予以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治疗,评估吸氧,4级在此基础上常需要机械通气。 ILD与LC有共同的促纤维化和促癌的病理生理机制,因此不只是共病,并且在LC的诊疗中可能导致DILD、放射相关性肺炎、使原有ILD急性加重。对于ILD-LC的治疗必须进行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team,MDT)评估,谨慎选择手术、放疗患者,并谨慎选择化疗、免疫及靶向药物。抗纤维化治疗被报道能够减少ILD患者肺癌的发生,并改善肺癌合并IPF患者的预后,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来证实。对抗肿瘤药物及放疗引起的ILD保持高度警惕,疑诊者应尽早进行HRCT和病原学筛查。适时停用引起ILD的抗肿瘤治疗,并强调糖皮质激素为基石的分级治疗及管理,治疗期间应谨防病情反复。

王智刚 2024-02-18阅读量1139

当“它&rdqu...

病请描述:最近84高龄的方大爷又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困扰他很久,他的小便的颜色又变成了鲜红色,下腹部剧烈疼痛,还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原来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早在2018年,82岁的方大爷就因为小便的颜色变成鲜红色,来到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寻找病因,邓刚主任团队在为他进行相关检查后,很快就找到了小便变红的罪魁祸首————肾盂癌! 肾盂癌小知识:据研究表明,肾盂癌多与长期结石、感染等刺激因素有关,发病年龄在70岁以上者占78%,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 肾盂癌的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少数患者偶然发现,血尿为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可发生于70%~80%的患者。血尿可为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也可表现为镜下血尿。约1/3的患者有腰部钝痛,偶因血块堵塞输尿管引起肾绞痛,晚期出现厌食、消瘦、发热、盗汗、四肢乏力、咳嗽及骨痛等转移症状。 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邓主任为方大爷做了先进微创的右侧输尿管钬激光切除术+经后腹腔镜下右肾盂癌根治术,手术顺利,肿瘤成功切除,但是术后方大爷因为家庭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拒绝了后续的治疗。 大家都以为方大爷情况已经痊愈时,2020年2月方大爷再次出现了小便变成鲜红的情况,伴尿频尿急,而且更危重,于是再次回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行膀胱镜下“血块冲洗术,手术止血+血块取出术”,进行了膀胱组织活检,得到了病理诊断:“尿路上皮乳头状瘤,考虑高级别”,原来肾盂癌还是转移到了膀胱。邓刚主任建议患者手术治疗彻底治愈,方大爷又因为疫情的影响,拒绝了手术和化疗的方案。 在世界范围内,膀胱癌发病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九位,在男性中排第7位,女性排10位之后,死亡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13位,膀胱癌在45岁钱处于较低水平,自45岁后逐渐升高,55岁后,男性明显上升,而女性上升缓慢,85岁以上死亡率最高。 膀胱癌小知识: 吸烟是膀胱癌致病的危险因素,50%的膀胱癌是由吸烟引起的,吸烟可使膀胱癌的危险率增加2~3倍,危险率又与吸烟强度和时间成正比。 血尿是膀胱癌最常见的症状,80%~90%的病人以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为首发症状,血尿颜色则以淡红色至深褐色不等,多以洗肉水色,有时可形成斑块,初始血尿提示膀胱颈部病变,终末血尿提示膀胱三角区,后尿道。亦以膀胱刺激征为首发症状:尿频尿急尿痛。 2020年11月28日,方大爷实在无法忍受下腹部的剧烈疼痛,又一次来到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再一次一系列的全方面的身体检查后,明确了他具备了膀胱癌根治切除术的手术指证,方大爷最终接受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邓刚主任提出的手术方法:膀胱癌根治切除术+输尿管皮层造口术。   邓刚主任对方大爷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发现方大爷的身体情况没有达到手术的基本条件,加上近85岁的高龄,多年前得过肺结核,肺部CT显示:两肺弥漫性粟粒样结节灶及纤维灶,纵隔和肺门多发淋巴结钙化。肺功能竟比想象中还要更差一点,对于能否成功进行麻醉手术,邓刚主任联系了麻醉科会诊,一起定制了最适合方大爷的麻醉和药物方案。患者由于膀胱癌的出血,术前准备阶段,血红蛋白一度掉到了51g/L,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在120-160g/L,正常成年人的一半都未达到,邓刚主任又紧急联系了血库,累计静脉给予悬浮红细胞12次,累计达到26U,输入冰冻血浆7次之多,累计达到1650ML。 又经过一系列的抗生素及药物使用调整,方大爷的电解质和血红蛋白值终于达到了可以进行手术的标准。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和麻醉科的精心讨论和仔细准备下,来到了手术日。当邓刚主任的腹腔镜进入患者的盆腔空间时,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由于患者多次腔内手术及右肾盂癌根治术,膀胱周围组织及腹膜后间隙粘连炎症严重,再加上患者的肺部功能有限,在本分离困难的情况下难上加难,邓刚主任在本不富裕的时间上加快了手术速度,精细游离,严谨操作,完成了清除淋巴组织,切除膀胱,尿道改流等一系列精准手术操作后,最终成功完成了手术。术后,因为方大爷的身体机能实在有限,手术恢复期间,出现了大量的胸腔积液,邓主任联系了方建华主任后,紧急进行了彩色超声引导胸腔积液直管引流,从而缓解了症状。就在大家松了一口气时,方大爷又出现了腹胀、胸闷的症状,做了急诊腹部CT,根据影像学症状和病史,考虑方大爷出现了麻痹性肠梗阻,邓刚主任予以禁食、胃肠减压、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后,方大爷的身体逐渐取得了恢复,日渐好转。 出院时,眉头紧缩的方大爷终于展现了难得的笑容,为邓刚主任及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团队竖起了一个大大的拇指。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邓刚主任提供一些关于尿路上皮肿瘤的小警示: 小便变红时,伴有排尿痛、尿频、尿急等,患者因不适感较为强烈,会及时来院就诊。而一些单纯的、间断的、无痛的肉眼血尿出现时,常常不易引起我们的注意及重视,然而这恰恰相反,如果出现上述的这些不适症状,尤其是对于成年人来说,更应该及时医院就诊,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在这里,邓主任再告诉大家一些鉴别血尿的简单小技巧: ①前段尿出现血尿,提示病变位于尿道,一般考虑炎症改变; ②终末尿出现血尿,提示病变位于膀胱出口处,多为炎症引起; ③全程血尿时,提示病变位于膀胱及输尿管、肾脏可能,往往情况比较严重了,此种情况,肿瘤可能性较大。 当然,尿液呈红色,并不都是血尿,有些药物、食物能也够使尿液呈红色、褐色或橙色。大可不必紧张,停止食用后,继续观察小便情况。总体来说不管是何种情况的血尿,希望广大市民都能够引起重视,及时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找邓刚主任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邓刚 2023-11-24阅读量1548

长征医院泌尿系统复杂肿瘤多学...

病请描述:泌尿系统复杂肿瘤MDT研讨会第2期 2023年6月27日(周二)下午2点半,在长征医院门诊4楼远程会议中心举办了泌尿系统复杂肿瘤多学科会诊(MDT)第2次研讨会,会议由泌尿外科任善成主任主持,与会者包括:普外一科张剑教授、泌尿外科任吉忠教授、阴雷副教授、心血管外科乌立晖副教授、肿瘤科柳珂副教授、影像科范丽副教授、病理科张晶副教授以及泌尿外科等科室的医生。此次多学科会诊共讨论2例泌尿外科疑难肿瘤病例。 病例1 肠癌前列腺转移 患者85岁男性,主诉:前列腺癌术后3月,会阴部疼痛伴血尿2月。患者3月前因会阴部疼痛不适在外院前列腺增强MRI检查提示前列腺癌侵及精囊可能,T-PSA 1.07ng/ml,当地医院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提示前列腺腺癌,GS评分4+4=8分。就诊我院,于2023年3月我院行智能臂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术中发现前列腺癌侵及双侧精囊和膀胱颈口,术中留置双侧双J管。术后病理提示肠癌前列腺转移。既往史:2020年11月因结肠梗阻在外院行肠镜检查发现升结肠近肝曲可见巨大增值性肿块,菜花样伴肠腔梗阻,镜身无法通过。外院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中分化腺癌,浸润至浆膜层,无淋巴结转移。术后患者疼痛较前减轻,但仍偶有血尿。术后3月复查腹部CT提示盆腔肿物复发可能。近1月患者并发尿路感染,外院予以对症治疗后缓解,但仍有会阴部疼痛。现患者食欲稍差,一般情况稍差。此次会诊主要目的:决定患者下一步治疗方案?是否还有手术机会?放疗、靶向治疗和化疗的时机? 普外一科张剑教授:患者目前肾盂无明显积水,根据患者基因检测结果,患者对免疫治疗可能不够敏感,现阶段首选化疗加放疗的治疗方案,具体可采用卡培他滨联合放疗进行治疗,若患者耐受情况良好,可加用贝伐珠单抗治疗,需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后期可考虑手术可能性,但需联合骨肿瘤科进一步会诊确定手术方案。 泌尿外科阴雷副教授:患者目前一般情况较差,局部疼痛症状明显。根据病理报告,肿瘤特征是细胞分化差,恶性度高,目前放疗是一个合适的选择,既能控制肿瘤进展,也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 泌尿外科任吉忠教授:患者术中已留置支架管,可以保持尿液引流通畅,对肾功能保护效果较好。在控制肿瘤进展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放疗可以减轻患者疼痛,在此基础上,适当采用靶向治疗等方式。 肿瘤科柳珂副教授:患者既往肠癌病史,且恶性度较高,浸润浆膜层,要考虑种植转移的可能性。患者肠癌恶性度高,待患者一般情况允许,可考虑完善PET-CT检查。放疗效果较好,但可能诱发或加重患者的感染、血尿症状。目前治疗可选小剂量卡培他滨+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后线治疗可考虑靶向药物+放疗+免疫的治疗组合。 影像科范丽副教授:患者肠癌病史,结合病理考虑肠癌前列腺转移,现阶段盆腔病灶复发,后续可考虑完善PET-CT检查,明确全身其他部位转移情况。 病理科张晶副教授:患者病理提示肠癌,已进行多种免疫组化标志物确认,如CDX-2(+),肿瘤恶性度较高,需要更为积极的治疗方式。 泌尿外科任善成教授:患者现阶段一般情况较差,且会阴区明显疼痛,结合各位教授的意见,优先考虑放疗,待患者一般情况缓解,再加用系统治疗,包括化疗和靶向治疗等。患者病情复杂,更应该进行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病情情况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案。 病例2 肾癌肺转移 患者59岁男性,主诉左肾根治术后3年,确诊右肺转移1年余。患者3年前体检发现左肾占位,考虑肾肿瘤,于2020年3月于我院行腹腔镜左肾癌根治术,术后病理:左肾透明细胞肾细胞癌,WHO/ISUP II级,紧贴肾包膜,累犯肾实质及肾窦,肾门血管及输尿管残端未见癌。术后规律复查胸部CT、腹部CT、血尿常规、生化、肿瘤指标等。患者术前肺部CT提示双肺多发小结节,直径小于5mm,建议随访。术后1年半复查胸部CT提示右肺下叶背段脊柱旁见实性结节,大小10mm,PET-CT提示FDG轻度增高,SUV2.4,考虑右肺转移瘤。患者遂于2022年 1月于我院行肺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右肺下叶结合病史及免疫组化:大小0.9cm,考虑肾细胞癌肺转移。术后予以多吉美靶向治疗。患者2023年1月胸部CT随访发现右肺3mm结节,较前新发。胸部增强CT示右肺下叶结节1cm,考虑转移瘤可能。患者未予特殊重视。于2023年6月胸部增强CT示右肺中叶内侧段结节,较前明显增大,转移可能。此次会诊主要目的:决定患者下一步治疗方案?是否手术?药物治疗的选择? 心血管外科乌立晖副教授:患者目前肺转移灶考虑单发,存在手术的可能性,但患者有既往肺部病灶手术史,手术难度增大。也可考虑肺肿物的穿刺活检,取得病理后,再配合射频消融治疗。 肿瘤科柳珂副教授:患者肺部转移瘤考虑复发,单用多吉美疗效欠佳。建议更换为索坦药物治疗,或者阿西替尼联合免疫药物的方案,但需要考虑到患者后续用药选择越来越少的情况。 泌尿外科任吉忠教授:患者肾癌恶性度较高,药物治疗应该更加积极,靶向+免疫的联合治疗方案能使患者获得更大益处。用药后,应该更加密切随访患者病情,适时调整用药和治疗方案。 泌尿外科任善成教授:患者肿瘤进展快,治疗应该更为积极。肿瘤组织样本获取困难时,可考虑血液样本的基因检测,根据基因检测结果,选择更合适的靶向药物。目前可考虑靶向+免疫药物的联合治疗,情况允许的话,可配合射频消融,后续根据患者情况变化可进行序贯治疗。 此外,本期MDT讨论中还对第1期会诊过的病例进行了病情跟踪和随访,并制定了下一步明确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与相应患者进行了再次交流。 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是一种由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的方法,旨在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优化治疗流程,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面对复杂晚期肿瘤患者诊疗困难,疗效差,病情进展快,对患者威胁大等问题,泌尿外科任善成主任积极推动成立了长征医院泌尿系统复杂肿瘤MDT协作专家组,联合了普外科、骨肿瘤科、肿瘤科、影像科、病理科等相关科室的多为专家,针对泌尿系统复杂肿瘤共同进行多学科联合诊治。通过这种综合讨论,针对治疗的模式,为肿瘤患者提供最优化的诊疗方案,争取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泌尿系统复杂肿瘤MDT研讨会第3期 2023年6月27日(周二)下午2点半,在长征医院门诊4楼远程会议中心举办了泌尿系统复杂肿瘤多学科会诊(MDT)第3次研讨会,会议由泌尿外科任善成教授主持,与会者包括:泌尿外科任吉忠教授、阴雷副教授、肿瘤科王湛副教授、病理科张晶副教授、影像科周秀秀主治医师、血管外科王超主治医师以及泌尿外科等科室的医生。此次多学科会诊共讨论2例泌尿外科疑难肿瘤病例。 病例1 肾癌伴腔静脉癌栓 患者64岁男性,主诉:纳差、反酸2月。患者诉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食欲减退,伴进食后反酸,近半年体重减轻约10KG。2023年6月,入院后查胸腹部增强CT提示:1.右肾下极巨大肿块占位,性质待定:考虑右肾癌可能大,并累及右肾盂,右肾静脉癌栓形成可能大。2.右肺下动脉局部少许栓塞。MRI平扫提示: 1.右肾下极巨大混杂信号占位,性质待定,右肾癌并累及右肾盂可能大;2.右肾静脉及下腔静脉信号不均,静脉癌栓可能大。PET-CT:1.右肾下极高代谢肿块,考虑恶性肿瘤 ;2.右肾临近下腔静脉、右肾静脉、右肾盂高代谢影。考虑下腔静脉癌栓可能性大。3.慢支,双肺陈旧性肺结核。此次会诊主要目的:1.癌栓明确分级2.肺动脉的二级分支内是血栓还是癌栓3.下一步治疗方案4.手术是否需要准备血管重建材料。 泌尿外科阴雷副教授:患者一般情况尚可,肿瘤负荷较大,可考虑手术治疗,但需进一步明确癌栓的分级、范围,以决定具体手术治疗的方案,同时可以帮助制定术中主要静脉血管阻断的顺序和策略。 泌尿外科任吉忠教授: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腔静脉的阻断,难点在于目前癌栓的范围、形态还不十分明确,建议进一步行肿瘤及瘤栓部位的3D影像重建,以进一步指导精准手术。 血管外科王超主治医师:患者静脉癌栓诊断明确,球囊阻断在腔静脉癌栓治疗中的作用效果不明确。患者右肺下动脉存在血栓可能,建议术前进行积极抗凝治疗,口服抗凝药物或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均可,另外要注意围手术期出血风险。 影像科周秀秀主治医师:患者有双肺陈旧性肺结核病史,观察到患者右肺下动脉血栓。另外影像学读片结果提示右肾肿瘤,下腔静脉癌栓Ⅱ级,肾静脉癌栓。 泌尿外科任善成教授:此患者治疗方案考虑手术切除右肾肿瘤,同时取出腔静脉癌栓。建议患者手术前进一步完善3D影像重建,评估腔静脉癌栓的高度及其属支静脉情况;根据3D重建影像,评估术中使用人工血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同时制定血管阻断的顺序和策略。下一步拟安排患者入院进行手术治疗,密切随访患者病情,适时调整用药和治疗方案。 病例2 孤立肾肿瘤复发 患者60岁男性。主诉:双肾癌术后5年余,肉眼血尿伴左肾盂旁肿物2年余。5年前体检发现双肾肿物,考虑肾肿瘤,于2018年1月行腹腔镜左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左肾透明细胞肾细胞癌,WHO/ISUP I-II级;1月后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右肾部分切除术。2021年6月PET-CT提示双肾部分切除术后,右肾中部可疑病变,肿瘤待排;腹部CT提示右肾紧贴肾盂处占位,于我院行腹腔镜右肾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提示右肾透明细胞肾细胞癌, WHO/ISUP II级,肿瘤大小1.8cm。2021年8月、11月多次出现血尿,腹部CT提示右肾缺如,左肾部分切除术后;左肾门、肾窦区病变,较大者直径3cm。2021年11月,膀胱镜+左输尿管软镜提示肾盂一球形隆起,表面血管怒张,易出血。患者拒绝行左肾癌根治术,予多吉美+替雷丽珠单抗治疗,肿瘤缩小,2022年3月停用单抗。2023年3月、6月,出现肉眼血尿,当地医院查MRI提示肾盂旁见两枚铸形生长软组织结节影,较大者约2.2cm。此次会诊的目的:下一步治疗方案?左肾根治+术后透析?续服多吉美,还是更换?或再次基因检测后决定? 泌尿外科任吉忠教授:患者目前一般情况尚可,但血尿持续时间较久,病史为既往右肾癌根治术以及左肾癌肾部分切除术,术后三个月又发现了左肾肿瘤,经药物治疗,3年内肿瘤进展相对缓慢。目前如进行左肾癌根治术,患者后续需要持续接受血液透析或肾移植治疗,后续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同时后续肿瘤存在复发风险,目前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讨论保肾治疗的可能性及可行方案。 泌尿外科阴雷副教授:患者双侧肾癌手术治疗后复发,目前复发肿瘤为肾癌或肾盂癌性质未定,如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则肿瘤控制结果最佳,但患者目前保肾意愿强烈。目前可尝试药物综合治疗,但存在后续肿瘤进展及转移的可能性。 肿瘤科王湛副教授:患者既往使用多吉美+替雷丽珠单抗治疗后,副反应较大,可考虑更换为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如阿昔替尼+免疫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放疗效果较好,但可能诱发或加重患者的感染、血尿症状,治疗过程中需注意对症治疗。 血管外科王超主治医师:患者近3年来,药物治疗控制肿瘤的效果尚可,目前可以继续药物综合治疗,同时考虑进行介入化疗。用药后,应更加密切随访患者病情,适时调整用药和治疗方案。 影像科周秀秀主治医师:结合腹部CT影像读片判断,提示左肾复发肿瘤为肾癌可能性较大,肾盂癌的可能性较小。PET-CT结果显示:全身其它部位未发现明显转移病灶。 病理科张晶副教授:为进一步判断患者复发肿瘤是肾癌还是肾盂癌,建议条件许可情况下行穿刺活检明确肿瘤性质,同时可行基因检测来帮助确定药物治疗的方案。 泌尿外科任善成教授:患者本次复发的肿瘤性质,通过综合判断,是肾癌的可能性更大,证据包括:同时发生肾癌和肾盂癌可能性较低;输尿管软镜检查中未发现典型的肾盂肿瘤。目前可以考虑行介入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但肿瘤位置特殊,可能对穿刺活检造成一定挑战性。如能通过穿刺活检取得病理组织,则可以同时完成基因检测,可以指导下一步综合药物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考虑针对肿瘤的包括射频消融技术在内的局部介入治疗。通过上述综合性系统加局部治疗,争取有效控制肿瘤发展,同时保证患者生存质量,后续可根据患者复查情况进一步调整方案。

阴雷 2023-07-10阅读量2257

胸腔镜手术术后常见并发症和应...

病请描述:外科手术切除是早期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常用的外科手术方法包括开胸手术、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和机器人辅助胸腔镜(RATS)。其中,胸腔镜手术是胸部微创外科最具代表性的手术。胸外科医生在进行胸腔镜手术时,首先需要在患者胸壁上“打孔”,之后医生借助现代电视摄像技术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通过高科技手术器械完成胸内手术。和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但是,不论胸腔镜手术如何微创,手术对胸壁的损伤、病变肺组织和部分正常肺组织的切除是不可避免的,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不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因此,本文简要介绍了微创胸腔镜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应对方法,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一、术后并发症的类型 总的来说。肺癌胸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不高,主要以轻症为主。但有高龄、肥胖、基础疾病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其术后并发症的概率会升高。肺癌腔镜术后常见的肺部并发症包括:术后疼痛、咳嗽、肺部感染、肺不张、>5天的肺漏气、胸腔积液等,这些并发症的症状相对较轻。更为严重的肺部并发症包括:术中或术后胸腔出血、严重肺部感染并发继发性呼吸衰竭、支气管胸膜瘘、脓胸等。除了肺部并发症,肺癌胸腔镜术后并发症还包括心律失常、心衰、心梗、脑出血、脑梗、肺动脉栓塞等心脑血管并发症。   二、术后并发症的常见症状和应对方法 1.疼痛 一般来说胸腔镜手术后疼痛的部位主要是切口,其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胸壁切口部位的损伤,二是胸腔镜器械术中压迫胸壁。除了切口部位的疼痛,患者还可能会因为术中压迫、麻醉插管等原因而产生肩痛、咽痛等其他部位的疼痛。 术后疼痛的评估方法主要有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数字评分(NRS)等。胸腔镜术后疼痛的评估包括患者在静止状态下的疼痛(静息痛)和咳嗽时的疼痛(咳嗽痛)。在咳嗽时,由于切口部位胸壁的活动和摩擦,其疼痛相比静息时会加剧。 患者对疼痛的感觉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术后疼痛会受到患者个人因素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年龄、性别、社会、经济、生活经历、对疼痛的体验等因素均会影响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严重的术后疼痛一方面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术后的睡眠和恢复;另一方面,咳嗽时疼痛的加剧也会阻碍患者咳嗽,不利于痰液排出和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因此,及时提供安全有效的镇痛措施,有利于术后的快速康复。   2.咳嗽 胸腔镜手术术后咳嗽的原因主要是呼吸道炎症和术后反应。手术通常需要切除一些肺组织和支气管,术后胸压发生变化,会导致刺激性干咳。此外,麻醉插管也会导致患者术后不同程度的咳嗽。 大多数患者在身体康复后,咳嗽的症状会逐渐缓解,但也有少部分患者长时间咳嗽,甚至发展成顽固性咳嗽,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3.呼吸困难 胸腔镜手术通常需要根据肺结节或肺内病变的位置、大小选择切除的范围,其术式主要包括肺叶切除、肺段切除、楔形切除等。手术切除的肺组织无法再生,虽然剩余的肺组织可以代偿,但对于合并肺部基础疾病如COPD、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的患者,术后仍有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症状。   4.肺部感染 手术后的患者免疫力低下;术后切口部位的疼痛也会限制患者咳嗽、咳痰,导致痰液潴留,因此术后患者容易并发肺部感染,出现肺炎、肺不张,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呼吸衰竭、休克等,危及患者生命。 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与此同时,要鼓励患者咳嗽、及时排出痰液。若患者因术后疼痛而不愿咳嗽,则需及时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常用的排痰方法包括:自然咳痰、爆发性咳嗽、分段咳嗽、发声性咳嗽、辅助咳痰、诱导排痰、叩拍背部法、引流、药物雾化吸入、环甲膜穿刺给药、负压吸引等。   5.肺漏气和胸腔积液 肺部手术通常需要切除肺组织,如果肺组织的断端在修复过程中闭合不彻底,气体、血液从支气管和血管的断端漏出到胸腔,就会导致肺漏气和胸腔积液。轻微的肺漏气对患者恢复影响不大,但严重的肺漏气和胸腔积液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延迟患者的出院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     三、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对于医生来说,术前应根据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等充分评估肺结节的性质,尽量做到高度怀疑恶性肺结节再进行手术;术前充分评估手术风险、术中精细操作、术后密切随访。 对于患者或家属来说,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改变可以改变的东西,开展三级预防,如: 1.戒烟 2.加强锻炼、增强肺功能 3术后多咳嗽、排痰 4.加强营养支持,多补充优质蛋白 5.遵守医嘱按时门诊复查随访等。   小结 胸腔镜手术虽然属于微创手术,但我们仍不可对术后并发症掉以轻心,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降到最低,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张鹏 2023-03-18阅读量4655

肺部磨玻璃结节的常见问题&m...

病请描述:由于胸部CT检查的逐渐普及和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逐渐重视,肺部磨玻璃结节的发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为了给这类患者答疑解惑,守护健康,因此,开辟这一专栏介绍和讲解肺部磨玻璃结节的“前世今生”。 6.磨玻璃结节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吗? 目前来说,肺部磨玻璃结节的发生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其产生原因相关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吸烟、环境中的气体污染(生活环境如油烟、二手烟等,工作环境如化学气体、颗粒粉尘等)。 7.肺部磨玻璃结节会消失吗? 有一些磨玻璃结节会消失。对于首次发现的磨玻璃结节,随着消炎治疗及短期随访复查,CT上会显示结节明显缩小甚至消失,这类结节多数属于肺部局部炎症或者少量出血,在肺部形成磨玻璃样表现。所以对于磨玻璃结节,随访观察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如果磨玻璃结节已经随访三个月以上,没有缩小或者消失,基本上这个结节消失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8.磨玻璃结节的诊断需要哪些检查? 对于磨玻璃结节的诊断最重要的是薄层CT检查,最好是1mm一个层面。由于胶片是胸部CT扫描所有图片的节选,很多时候胶片是没法看清楚结节的具体形态,对结节性质的判断会有影响。所以就诊时最好有电子版图像,很多医院已经在报告上提供扫码图像可供医生参考,或者自带电脑和光盘供医生参考。这样对于病灶的判断会更加准确。增强CT对于单纯磨玻璃结节一般是不必要的。对于混合性磨玻璃结节,增强CT可以明确病灶和血管之间的关系,或者有明显淋巴结肿大怀疑转移的患者,可以行增强CT检查。PETCT检查对于混合性磨玻璃结节的性质判断有一定意义。单纯性磨玻璃结节不会有摄取增高,不建议这一类患者做PETCT。其他检查如气管镜、骨扫描、肿瘤标志物等阳性率低,一般也不推荐患者做。 9.不同医院的CT报告的结果不同,是磨玻璃结节真的变化了吗? 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临床医生最好的处理方法是对两次甚至多次CT检查的电子版影像图片进行对比。因为不同医院的设备不同、测量的医生不同,测量的角度和层面也可能不同,有些没变化的结节,都可能存在测量误差,导致不同医院出具的CT报告结果不同。所以,对于有磨玻璃结节的患者,最好在同一家医院,相同条件下(比如每次复查都做薄层CT)定期随访复查,这样可以规避很多不必要的误差。 10.什么样的磨玻璃结节需要手术? ①对于长期随访过程中,结节持续存在的患者;②结节考虑原位腺癌(AIS)/微浸润腺癌(MIA)/浸润性腺癌的患者或者单纯性磨玻璃结节直径>8mm、CT值>-600Hu;③随访过程中,结节明显变大或者变实的患者;④随访过程中,患者有明显焦虑症状,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的情况;⑤结节是否处于优势部位,完整切除病灶对患者肺功能影响大小;结合患者以上多个因素综合判断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吴峻 2023-03-14阅读量1151

肺部磨玻璃结节的常见问题&m...

病请描述:由于胸部CT检查的逐渐普及和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逐渐重视,肺部磨玻璃结节的发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为了给这类患者答疑解惑,守护健康,因此,开辟这一专栏介绍和讲解肺部磨玻璃结节的“前世今生”。 1.什么是磨玻璃结节? 磨玻璃结节是指在胸部CT检查中发现,表现为密度轻度增高的云雾状淡薄影的结节,因其形态类似磨砂玻璃,因此得名磨玻璃结节。 2.磨玻璃结节的分类? 磨玻璃结节主要分成两大类:其中不含有实性成分的称为单纯性磨玻璃结节;伴有实性成分、掩盖部分肺纹理的称为混合性磨玻璃结节。 3.磨玻璃结节有症状吗? 绝大多数患者是在体检当中发现的,没有任何症状,而且结节多数很小,只有几个毫米,在没有累及胸膜的时候,一般不存在任何症状。只有极少数病灶较大的患者,可能存在咳嗽,咳痰等症状。 4.磨玻璃结节都是恶性的吗? 磨玻璃结节当然不都是恶性的。很多良性病变也表现为磨玻璃样改变,比如各种病原体引起的炎症、出血、血管瘤、动静脉畸形等。有时首次发现的磨玻璃结节很难判断良恶性,因此要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随访复查,动态观察结节的变化,进而得出判断。(动态随访观察是非常重要的!!!) 5.磨玻璃结节定期随访安全,会不会突然增大吗? 在磨玻璃结节直径<8mm的患者中,大多数磨玻璃结节比较稳定,增长非常缓慢,甚至随访好多年都没有明显变化。只有少数患者的磨玻璃结节增长速度能达到1mm/年,即使是这种有增大趋势的结节,随访增大后再选择手术,也不会影响手术效果。所以随访是非常安全的。

吴峻 2023-03-13阅读量995

胰腺癌综合治疗系列&mdas...

病请描述:传统癌症治疗手段如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均是尽可能地“破坏及消灭”癌细胞。一旦发现“敌情”,马上采取攻击性的治疗方法,务求彻底“根治”癌细胞。 然而这种“斩草除根”的抗癌策略往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一定程度上给病人带来主观上痛苦:如厌食,呕吐,脱发、手脚麻痹以及客观上的低蛋白血症、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等;甚至导致病人对抗癌治疗的“恐惧感”:相当数量的病人或家属面临治疗选择时会“萌发退意”,“暂缓或逃避”常规诊治方案,转向以中药调节为主或全面的“休养”,期望“在有限生命周期中高质量生活”。 无论病人或者医生,这是临床面临的一个重大抉择:一方面胰腺癌是“癌中之王”,进展迅速,预后差;另一方面,现有治疗手段匮乏,疗效欠佳,评价有效性的单位是“月”,而并非“年”。就连目前最有效的方式如根治手术,术后5年生存率也仅为20%左右,更不用说手术期间所经历的高风险和高死亡率-----。因此多数病人在诊断初期,至少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思想波动”——究竟放弃所有抗癌治疗,“舒舒服服”走完最后一程?还是“赌一把”,争取“长命百岁?   1,确诊胰腺癌后不治疗,身体状况会迅速恶化,“痛不欲生”------ 现有抗癌治疗虽然伴发一定程度的“毒副作用”,但如果不治疗,当体内平衡打破后会导致更加严重的身体反应,如疼痛难忍、进食困难,极度消瘦或恶液质。 首先,肿瘤毫不受限地在身体内急剧扩增。一方面阻塞胰管,诱导促炎因子或神经递质的释放,并且压迫神经系统,产生难以忍受的腹部或腰背部疼痛。另一方面,无节制长大的肿瘤阻塞消化道,导致无法进食,频繁呕吐,黄疸,甚至破溃出血等,给病人及家属的身体和心理都带来极大的摧残。 其次,癌细胞的繁殖速度是正常细胞的百倍甚至千倍,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内平衡紊乱后,癌细胞会持续扩张“领土”。除了原发部位的局部侵袭外,癌细胞广泛转移至远处器官如肺部、肝脏、腹膜等,导致器官功能衰退甚至耗竭。更重要的是,癌细胞疯狂掠夺体内营养,极度消耗,出现大量胸腹水,“骨瘦如柴”等恶液质征象,难以维继基本生命活动。 第三,如果无法有效控制癌细胞的指数级扩增,最终结局一定是“兵败如山倒”。恶液质状态下的病人毫无“生活质量”可言:除了极度消瘦、腹胀疼痛、进食或排便困难外,甚至还会伴随大小便失禁等。原先指望的治疗放弃后“高质量享受余生”的设想瞬间化为乌有,甚至生不如死。 因此,对于绝大多数肿瘤,尤其针对进展迅速的胰腺癌,完全放弃“抵抗”,抱有侥幸心理是不切实际的。当错过了有效治疗时机,病人出现状况后想“重新”开始抗癌治疗,也多数因身体条件也不允许而无法实施,追悔莫及。 2,现有抗癌手段的有效性“毋容置疑”,历经最大样本、最长时期证实有效。 (1)对于具备手术指证的I/II胰腺癌,接受根治手术并开展有效的术后辅助化疗,最长可使病人中位生存期延长至54.5个月。以笔者团队近10余年来的诊治经验,超过5-10年的胰腺癌患者已经不发罕见。相反,能手术而不手术的病人,中位生存期基本在12个月左右,3年生存率为0%。 (2)对于因血管局部包绕而无法手术的局部进展III期胰腺癌,目前系统的围手术期治疗如新辅助或转化治疗,一方面可以使30%-50%的患者重获手术机会,达到“无瘤生存”的境界;更重要的是,“系统治疗联合手术”有效延长病人中位生存期,多数病人达到2年以上,更有相当多的病人因为“炸药包解除”而长期存活。而与之对应放弃治疗的同期病人,中位生存期仅为9个月左右。 (3)哪怕对于已经全身多发转移的IV期胰腺癌病人,只要全身基线评估允许,开展以化疗为主,包括靶向、免疫、动脉灌注、中医中药等的综合治疗,也可使原先生存期仅为半年的患者,延长至1年甚至更长。笔者团队所诊治的最长IV期病人生存达到6年。 除了延长寿命以外,多数抗癌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疼痛以及营养不良症状,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这是目前所有“公认”方案取得的基本共识,毋庸置疑。就拿手术来说,即使没有达到“治愈”,后期出现转移复发;但由于原发病灶的“去除”,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了本应伴发的“刻骨铭心的疼痛”。我们在临床上更多看到的是:哪怕胰腺癌病人生存有限,但通过合理有效的抗癌综合治疗手段,就能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   所以,高质量生存是依靠积极有效的治疗取得的,而不是简单逃避就能获取。借用医学史上的一句名言:“肿瘤以一种独特而令人震惊的方式摧毁人类------无度蔓延、肆意侵略和不可控------。”因此,从专业角度来说,我们不建议胰腺癌病人盲目放弃治疗,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应该调整心态,战胜恐惧,积极应对。理想状态下的“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更多依靠的是科学的治疗和监测,而绝不是“放弃和侥幸”。

刘亮 2022-05-18阅读量1.9万

麻醉前访视和评估专家共识(2...

病请描述:来源:麻醉前访视和评估专家共识(2020版)1.了解吸烟史、饮酒史、麻醉手术史、家族史和药物过敏史等,重点关注药物过敏史以及与麻醉不良事件密切相关的家族史,如恶性高热的家族史、假性胆碱酯酶缺乏史等。2.高血压病患者了解平时降压药使用情况以及平时血压控制情况,ACEI和ARB类降压药可能引起围术期低血压,如病人平时血压控制较好手术当天早晨药量减半或暂停服用,长期服用利血平降压患者建议术前7天停用以免引起术中顽固性低血压,其他类降压药应服用至手术当天早晨。3.合并冠心病,心脏瓣膜疾病或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患者应了解既往有无心肌梗塞病史,目前有无胸痛、胸闷和心悸等症状。评估目前临床心功能和运动耐量。对合并严重心脏疾病患者术前应完善心彩超、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冠脉CT等检查,请心脏专科医师共同会诊评估。4.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术前应了解患者平时是否有呼吸困难、喘息或慢性咳嗽、咳痰等症状,近期有无急性加重等情况。肺部听诊有无哮鸣音、干啰音或湿啰音等异常呼吸音。采用6min步行试验或心肺运动试验评估患者活动耐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通过BODE评分系统进行综合评估,术前应积极改善肺功能,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等药物应用至手术当天早晨。5.合并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应了解患者的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要特别关注脑血管疾病,建议所有老年患者术前采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进行卒中风险评估。癫痫患者抗癫痫药物应服用至手术当天早晨,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患者应注意是否有肝功能损伤。长期服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的患者术前应进行全面的心功能检查,不建议术前常规停止抗抑郁药物治疗,仅需在术日早晨停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撤药可能产生严重的撤药反应。不推荐术前常规停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但若患者有较高的出血风险可考虑术前2周停用;不可逆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第一、二代)应在术前2周停用,并转换为可逆性的同类药物;术前72h停用锂剂。6.对合并内分泌疾病的患者术前需详细评估原发疾病,特别是并发症的评估非常重要,必要时需请专科医师进一步评估。糖尿病患者手术当日停用口服降糖药和非胰岛素注射剂,停药期间监测血糖,使用常规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抗甲状腺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应持续应用到手术当天早晨;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甲状腺素应服用至手术当日早晨。7.合并有肝功能不全或肝脏疾病患者进行常规肝功能评估,肝硬化患者可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对肝脏储备功能进行量化评估。8.合并有肾脏疾病患者进行常规肾功能评估,对于所有需手术的肾脏疾病患者推荐根据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CKnEPI)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GFR),以评估患者的肾功能状况及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风险。9.建议对所有患者进行围术期血栓栓塞风险及手术出血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合理制定围术期抗凝药物管理方案。

张振国 2021-08-02阅读量9790

“红色&rdqu...

病请描述:“红色”预警,十万火急浙江大学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何康炜 何晗 蒋康  最近84高龄的方大爷又遇到了一件困扰他很久的烦心事:他的小便突然又变成了鲜红色,下腹部剧烈疼痛,还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原来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早在2018年,83岁的方大爷就因为小便的颜色变成鲜红色,来到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寻找病因,邓刚主任团队在为他进行相关检查后,很快就找到了小便变红的罪魁祸首————肾盂癌!肾盂癌小知识:据研究表明,肾盂癌多与长期结石 、感染等刺激因素有关,国内由于受含有肾损害的兜铃酸中草药的影响 ,发病年龄在70岁以上者占78%,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肾盂癌的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少数患者偶然发现,血尿为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可发生于70%~80%的患者。血尿可为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也可表现为镜下血尿 。约1/3的患者有腰部钝痛,偶因血块堵塞输尿管引起肾绞痛,晚期出现厌食 、消瘦 、发热、盗汗 、四肢乏力 、咳嗽及骨痛等转移症状 。 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邓主任为方大爷做了先进微创的右侧输尿管钬激光切除术+经后腹腔镜下右肾盂癌根治术,手术顺利,肿瘤成功切除,但是术后方大爷因为家庭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忽视了后续的综合治疗。当全家人都以为方大爷情况已经痊愈时, 2020年2月方大爷再次出现了小便变成鲜红的情况,伴血块、尿频尿急,而且更危重,于是再次回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行膀胱镜下“血块冲洗术,手术止血+血块取出术”,进行了膀胱组织活检,得到了病理诊断:“尿路上皮乳头状瘤,考虑高级别”,原来肾盂癌还是转移到了膀胱。邓刚主任建议患者根治性膀胱切除手术治疗彻底治愈,方大爷又因为疫情的影响,拒绝了手术和化疗的方案。 在世界范围内,膀胱癌是泌尿系发病最高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九位,在男性中排第7位,女性排10位之后,死亡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13位,膀胱癌在45岁钱处于较低水平,自45岁后逐渐升高,55岁后,男性明显上升,而女性上升缓慢,85岁以上死亡率最高。 膀胱癌小知识: 吸烟是膀胱癌致病的危险因素,50%的膀胱癌是由吸烟引起的,吸烟可使膀胱癌的危险率增加2~3倍,危险率又与吸烟强度和时间成正比。血尿是膀胱癌最常见的症状,80%~90%的病人以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为首发症状,血尿颜色则以淡红色至深褐色不等,多以洗肉水色,有时可形成斑块,初始血尿提示膀胱颈部病变,终末血尿提示膀胱三角区,后尿道。亦以膀胱刺激征为首发症状:尿频尿急尿痛。 直到2020年11月28日,方大爷实在无法忍受下腹部的剧烈疼痛,又一次来到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找到邓主任,进行全方面的身体检查后邓主任明确告知膀胱癌根治切除术的迫切性,方大爷一家最终接受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邓刚主任提出的手术方法:膀胱癌根治切除术并输尿管皮层造口术。   术前邓刚主任对方大爷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发现方大爷的身体情况没有达到手术的基本条件,加上近85岁的高龄体弱。患者由于膀胱癌的出血,术前准备阶段,血红蛋白一度掉到了51g/L,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在120-160g/L,正常成年人的一半都未达到,邓刚主任又紧急联系了血库,累计静脉给予悬浮红细胞12次,累计达到26U,输入冰冻血浆7次之多,累计达到1650ML,才勉强达到手术指针。而且方大爷多年前得过肺结核,肺部CT显示:两肺弥漫性粟粒样结节灶及纤维灶,纵隔和肺门多发淋巴结钙化。肺功能竟比想象中还要更差一点,对于能否成功进行麻醉手术,邓刚主任联系了麻醉科、呼吸内科MDT会诊,进行行政谈话,专家们一起定制了最适合方大爷的围手术期方案。 又经过一系列的抗生素及药物使用调整,方大爷的电解质和血红蛋白值终于达到了可以进行手术的标准。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和麻醉科的精心讨论和仔细准备下,来到了手术日。当邓刚主任的腹腔镜进入患者的盆腔空间时,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由于患者多次腔内手术及右肾盂癌根治术,膀胱周围组织及腹膜后间隙粘连炎症严重,再加上患者的肺部功能有限,在本分离困难的情况下难上加难,邓刚主任在本不富裕的时间上加快了手术速度,精细游离,严谨操作,完成了清除淋巴组织,切除膀胱,尿道改流等一系列精准手术操作后,最终成功完成了手术。术后,因为方大爷的身体机能实在有限,手术恢复期间,出现了大量的胸腔积液,邓主任联系了方建华主任后,紧急进行了彩色超声引导胸腔积液直管引流,从而缓解了症状。就在大家松了一口气时,方大爷又出现了腹胀、胸闷的症状,做了急诊腹部CT,根据影像学症状和病史,考虑方大爷出现了麻痹性肠梗阻,邓刚主任予以禁食、胃肠减压、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后,方大爷的身体逐渐取得了恢复,日渐好转。出院时,眉头紧缩的方大爷终于展现了难得的笑容,为邓刚主任及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团队竖起了一个大大的拇指。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邓刚主任提供一些关于尿路上皮肿瘤的小警示⚠️:小便变红时,伴有排尿痛、尿频、尿急等,患者因不适感较为强烈,会及时来院就诊。而一些单纯的、间断的、无痛的肉眼血尿出现时,常常不易引起我们的注意及重视,然而这恰恰相反,如果出现上述的这些不适症状,尤其是对于成年人来说,更应该及时医院就诊,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在这里,邓主任再告诉大家一些鉴别血尿的简单小技巧: ①前段尿出现血尿,提示病变位于尿道,一般考虑炎症改变;②终末尿出现血尿,提示病变位于膀胱出口处,多为炎症引起;③全程血尿时,提示病变位于膀胱及输尿管、肾脏可能,往往情况比较严重了,此种情况,肿瘤可能性较大。 当然,尿液呈红色,并不都是血尿,有些药物、食物能也够使尿液呈红色、褐色或橙色。大可不必紧张,停止食用后,继续观察小便情况。总体来说不管是何种情况的血尿,希望广大市民都能够引起重视,及时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找邓刚主任就诊,以免延误病情。邓刚主任门诊时间:周一上午专家门诊,周四上午名医门诊。  

邓刚 2021-03-29阅读量9393

肺癌发生脊柱转移,可以手术吗?

病请描述:让我们首先介绍一个真实的病例:J阿姨是一位资深的眼科医生,2年前体检时发现右肺有一个病灶,病理确诊肺癌!J阿姨如晴天霹雳,冷静下来,规范就医:因病灶靠近肺门且体积较大,不建议手术治疗。根据病理和基因检测结果,规律口服靶向药物奥西替尼,肺部病灶控制理想。但3个月前,J阿姨出现了腰背部疼痛,并且夜间痛得更厉害,双下肢也出现了“放电样”疼痛,去医院检查发现:脊柱腰2椎体破坏,考虑肺癌转移!这下J阿姨和家人彻底慌了:肺癌发生了脊柱转移,我还有救吗? 上海长征医院骨肿瘤外科许炜副主任医师:像上述J阿姨的病情,只要就诊及时,不仅有救!而且办法很多!       肺癌,是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文献报道,约30%-70%的肺癌患者会出现脊柱转移,其中5%-10%的患者会发生脊髓压迫。肺癌脊柱转移可导致局部疼痛、 高钙血症、 脊柱不稳、 椎体病理性骨折、 脊髓及神经根压迫症状, 进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甚至瘫痪, 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加速死亡进程。 脊柱转移瘤的治疗方式很多, 外科治疗是脊柱转移瘤治疗不可缺少且非常重要的手段。 脊柱转移瘤外科治疗的目的在于缓解疼痛、 重建脊柱稳定性、 改善神经功能、 控制局部肿瘤病灶,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患者接受放疗、化疗以及免疫治疗等其他治疗手段提供条件,甚至延长生命,意义重大! 一、肺癌脊柱转移的手术指征是什么? 1、顽固性疼痛,夜间痛明显,止痛药物难以控制,活动后明显加重 2、脊柱被肿瘤破坏,脊柱发生不稳脊髓神经受压,出现下肢放电样疼痛、走路没有力气、大小便困难等 二、手术的具体方案有哪些?     对于局限于单个椎体内部的转移病灶,可以行完整整块切除(En bloc切除)重建。 2、对于累及范围广,脊髓受压明显的转移病灶,可以行分块大部分切除(Separate 手术)重建,术后辅助立体定向放疗。 三、计划手术,入院前患者需要注意什么? 1、吸烟患者,建议戒烟至少2周改善肺部功能。 2、服用利血平类(如北京降压0号)降压药物、阿司匹林等抗凝药,停药1周,减少术中出血 3、正在口服靶向药物患者,术前停用1周、术后停用2周 四、肺癌脊柱转移术后,还需要哪些辅助治疗? 外科治疗是肺癌脊柱转移瘤治疗不可缺少且非常重要的手段,但术后一般需要多种辅助治疗手段,共同控制肺癌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1、靶向药物治疗:EGFR突变阳性,建议服用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奥希替尼等;ALK融合基因阳性,建议服用阿来替尼、克唑替尼等;ROS1融合基因阳性,建议服用克唑替尼。 2、免疫治疗:PD-L1表达阳性,单药使用帕博利珠单抗等细胞毒类。 3、化疗:铂类药物、吉西他滨、长春瑞滨、紫杉醇、多西他赛等。 4、抑制骨溶解破坏药物:双磷酸盐类药物有唑来膦酸、英卡磷酸二钠、伊班膦酸钠等;RANKLE靶向抑制剂:地舒单抗(安加维) 5、脊柱立体定向放疗:术后切口愈合良好(一般术后3-6周) 作者简介:许炜,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神经脊柱外科访问学者,师从国内著名脊柱外科专家肖建如教授十余年。任全军骨科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与软组织肿瘤专委会委员、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骨科委员会委员。致力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肿瘤、脊柱转移瘤、脊柱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及综合治疗。年均门急诊3000余人次,主刀手术500余台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科委扬帆计划、上海市卫计委青年医师计划等课题资助。许炜教授每周三下午专家门诊(门诊四楼第六诊区),每周一上午骨肿瘤专病门诊(门诊二楼第三诊区),门诊地址:上海市凤阳路415号(长征医院门诊大楼)。

许炜 2020-11-24阅读量9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