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多食 > 内容

多食内容

哪些因素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

病请描述:        大肠癌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是大肠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大肠癌的发生相关的因素分为以下几大类。        饮食:饮食是引起大肠癌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高蛋白、高脂肪饮食:从大肠癌发病率观察可以明显的发现,大肠癌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密切关联。发达地区大肠癌的发生率明显较非发达地区来的高。未消化的蛋白质和脂肪进入结肠后,在结肠内细菌的分解作用下生成大量的致癌物质,进而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        低纤维素饮食:高纤维素饮食会降低大肠癌发病率。因为食物中纤维素增多使大便量多对致癌物质起到稀释作用,并刺激肠壁促进肠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吸收的时间及机会。如果长期低纤维素饮食,也会使发生结直肠癌的概率大大增加。        腌制食品:蔬菜腌制后,其所含的维生素损失较多,维生素C几乎全部损失。腌制食物在腌制过程中,常被微生物污染,容易诱发肠道病变。蔬菜中的硝酸盐可被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人体内遇到胺类物质时,可生成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致癌物质,故常食腌制品容易致癌。        烘烤、油炸、烟熏食品:因为油脂反复高温加热后,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经高温加热后所产生的聚合物—二聚体、三聚体,毒性较强。大部分油炸、烤制食品,尤其是炸薯条中含有高浓度的丙烯酰胺,是一种致癌物质。而且高温烹饪的鱼及肉的裂解产物会产生诸如二甲基肼等诱发大鼠大肠的诱变剂和致癌剂。        食物中缺乏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微量元素铜、锌、铁、硒、钾、钼、钙均具有预防结肠癌的作用,其中铜、锌、铁、硒被认为是具有抗癌作用的必需微量元素。饮食微量元素摄取量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增加铜、锌、铁和硒的摄取可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而磷的过量摄取是直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年龄:大肠癌是一种老年病,80%以上的大肠癌发生年龄大于50岁的中老年人,而且年龄越高,发生大肠癌的风险越大。所以,人口的老龄化可能是目前大肠癌发病率升高的一种重要原因。        肠癌家族史:目前有大量的研究证明:如一人得了大肠癌,他的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得结直肠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2-3倍。很多大肠癌的病人呈现为家族后代的群发性。特别有是一种叫家族腺瘤性息肉病的疾病,它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在青春发育期出现,他的初始表现为大肠内广泛多发的息肉,如不治疗,最终都发展为肠癌。患者的后代有50%的概率遗传此病,一旦发生此病,将100%发生癌变。        肠道疾病:结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绝大多数大肠癌都是由息肉演变而来的。但是并非所有的结肠息肉都会发生癌变,只有腺瘤性息肉容易发生癌变,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溃疡性结肠炎和结肠血吸虫病等疾病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慢性炎症对肠道的反复刺激诱发肠道粘膜癌变。另一发病机制为机体组织在反复的损伤及修复过程中,增生的细胞发生了突变,进而演变成了肿瘤细胞。        吸烟:烟草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致癌物质,会增加包括肺癌和大肠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曾经吸烟会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与从不吸烟者相比,至少20年的吸烟史会使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26%;每天吸烟超过20 g烟草会使结直肠癌风险增加30%;吸烟超过30年或每天的烟草量超过20 g,会使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48%。由此可见,吸烟会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尽早戒烟对防治结直肠癌有利。        饮酒:我国学者有地区调查提示酗酒与肠癌发生有一定关联,但并不明确。国外的报道也未证实饮酒与大肠癌有关。

傅传刚 2016-03-10阅读量8403

专业医生谈黄褐斑治疗和夏季预防

病请描述:        黄褐斑发生于面部,或多或少地对称,边界清楚。皮损是淡褐色、咖啡色或淡黑色斑片,大小不定,形状也不规则,边界清楚。夏季黄褐斑容易加重!黄褐斑的治疗应该寻找病因并作适当处理。        1、色斑最怕日晒。日光的暴晒或X线、紫外线的照射过多皆可促发色斑,并使其加剧。日晒可使黑色素活性增加致使表皮基底层黑素含量增多,色斑形成。夏季日晒充足,色斑活动频繁,斑点数目增多,色加深,损害变大;冬季日晒较少,斑点数目减少,色变淡,损害缩小。由此可知日晒是色斑发生的一必需因素,所以患者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日晒,尤其在夏季。        2、注意内分泌疾患:有的妇女患有痛经、子宫慢性疾病、卵巢炎等某种生殖器官疾病,面部可同时发生黄褐斑,可称为子宫性黄褐斑。有的孕妇有黄褐斑,常在妊娠第3~5个月时出现,可称为妊娠性黄褐斑,分娩以后即渐消失。近年以来,有的人服避孕药1~20个月后,黄褐斑出现,有人认为避孕药所含雌激素黑素细胞,所含孕酮则使色素沉着斑扩展。除了性内分泌功能紊乱外,其他内分泌障碍如甲状腺或垂体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肥厚等也可和黄褐斑有关。  甲状腺功能减退病人要应用甲状腺片,营养不良人要加强营养。        3、留意控制一些慢性疾病。有的黄褐斑病人同时患有慢性胃肠疾病、慢性肝脏病、结核病、恶性淋巴瘤或体内某种恶性肿瘤。        4、蛋白质不足及维生素缺乏等所致营养不良可能为病因之一。著者发现多数病人面色苍白、营养不良,当营养改善后,色素沉着常渐消失。黄褐斑患者在夏季要注意什么?黄褐斑患者在夏季要做好防范措施要注意以下几点: 1)、慎用各种有创伤性的治疗。包括冷冻、激光、电离子、强酸强碱等腐蚀性物质,否则容易造成毁容。 2)、黄褐斑患者在生活中须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少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精神愉快,多运动,积极治疗慢性肝肾疾病,纠正月经不调,调节内分泌功能障碍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3)、黄褐斑患者在生活中注意休息,保持乐观的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 4)、防晒,避免长时间日晒。 5)、要防止各种电离辐射。各种玻壳显示屏、各种荧光灯、X光机、紫外线照射仪等等都可能加重色斑。这些不良刺激均可产生类似强日光照射的后果,甚至比日光照射的损伤还要大,其结果是导致色斑加重。        氢醌能阻止酪氨酸氧化成二羟苯丙氨酸而有褪色作用,通常用2%~5%氢醌霜每日搽2~3次,经1~2月后可渐使颜色变淡,在氢醌霜内加入氧化钛或其他遮光药可阻止日晒增加黑色素的作用。氢醌也可和其他药物合配成褪色剂,例如处方:维甲酸0.1g,氢醌5g,氟美松0.1g,嗜水软膏或乙醇加到100g.或水杨酸2g,氢醌5g,0.025%氟氢松软膏加到100g。通过我单位能买到氢醌乳膏一种成品药,使用更方便。        大量维生素C常被应用。专业医生祛斑,黑白尽在掌握中!

卢涛 2014-11-24阅读量8006

夏季时泻时秘,饮食宜补

病请描述:        夏季是胃肠道疾病高发的季节,腹泻和便秘是最常见的两大症状,有些人经常拉肚子,有些却长期便秘,还有些人时而便秘时而腹泻,更是不知所措。 夏季时泻时秘 饮食宜补        夏季是腹泻好发的季节,但有些人却时而腹泻时而便秘,好几天没有大便,然后又突然一天腹泻好几次,不知应该止泻呢还是通便,左右为难。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王振宜介绍说,腹泻与便秘交替也是肠道疾病常见的一个症状,出现这种情况首先应该到医院就诊,查明病因后再因病施治。 为何时泻时秘        据王主任介绍,临床上常见的引起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这一现象的疾病有肠结核、局限性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另外,还有大肠癌,特别是右半结肠癌,常有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的现象。在肠道易激综合征时,由于副交感神经中枢受到刺激物的强烈刺激而处于极度兴奋状态,使结肠远端持续痉挛,结果引起“痉挛性便秘”,这种病人往往排出很细的带状大便或羊粪蛋样大便。结肠的痉挛继续加深,肠道蠕动又复增强,大便频数,由便秘又转为腹泻,由此周而复始。在慢性肠炎中,肠壁受局部的机械的和化学的刺激,又可反射性地引起副交感神经中枢兴奋,使肠道某些分泌细胞分泌多的粘液,这也是造成腹泻的一重要环节。肠道疾病有时会同时出现,一个良性疾病的症状可能会掩盖恶性疾病的症状,或者两者症状相似,便秘和腹泻如果同时伴有一些诸如有家族性消化道肿瘤病史或者大便带血等“报警”信号,那么排除恶性病变是患者的首选。此外,由于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一些正常的生理变化,生活习惯的改变也会引起一过性的便秘或者腹泻,而自己随意用药反而会加重病情,增加心理负担,使一些功能性的疾病发展成器质性的疾病。如果是确定没有器质性的病变,那么在医生指导用药的同时,也不妨可以尝试以下的自我调理,例如: 饮食通便宜补益        便秘与腹泻交替进行者,多因便秘日久,或大便不畅,导致几天没有大便后又出现频繁少量的类似腹泻的症状,其症结还是在于便秘,解决了便秘的问题腹泻也迎刃而解。当然,也有长期便秘者纳凉不当,胃肠受寒而突然腹泻。便秘也有虚实之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时泻时秘者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在饮食上不可一味地泻,而应适当地补。        补益健脾:使脾肺气足则可增强大肠的传导功能,如山药、扁豆、薏仁、无花果、芋头、南瓜、栗子、糯米、粳米、鸡肉等,无论是便秘时还是腹泻时,都可食用。再比如,将芝麻、花生捣碎,与小米做粥服食,既增加了稀粥之香味,又达到了养血润燥的目的,适合便秘时食用。如腹泻的时候腐臭味重,则多为虚实夹杂证,宜适当食用清补的食物,如鸭肉、莲藕、银耳、苹果等。        饮食禁忌:忌食辛辣厚味油腻食物,因为此类食物多能“助火邪”、“耗真阴”,使津液亏少,大便燥结,或阻碍吸收,加重腹泻。如辣椒、五香调料、姜、羊肉、狗肉、酒等均应少用。慎食寒凉食物,以免引起腹泻,如西瓜、梨、黄瓜、苦瓜、萝卜、芹菜、莲子、芡实、石榴等应该少吃。        总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寻找适合自己体质的食物,适当的食用,也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振宜 2014-11-07阅读量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