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创伤 > 内容

创伤内容

全麻、腰麻、复合麻醉,静脉曲...

病请描述:  经常看我科普的朋友可能知道,当前治疗静脉曲张的手术方式有很多,不同的方式选择的麻醉方式也大不一样。  有的医生会倾向于选择全麻,有的医生会选择腰麻或者局麻,而在我们这里做静脉曲张手术往往就是复合麻醉。  其实,具体的哪种麻醉方式,和身体状态以及选择的手术方式有绝对的关系。  如果做传统的开刀手术,就是高位结扎剥脱术,需要把大隐静脉的主干和各种分支剥脱出来。  因此这种手术范围很广,从大腿根部到小腿的踝部,切口大、创伤多,会选择麻醉程度很深的一个方式,比如说全麻、腰麻就适合这种手术方式。  而做联合微创是医生在USG血液动力学的引导下,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微创手术方式,这个时候创面比较小,因为是点对点的切入,并且手术时间很短,通过局麻和定点的神经阻滞,就可以轻松的完成整个手术,也不会感觉到任何的痛苦。  这种麻醉仅限于皮肤和皮下,它不会什么影响内脏,因此它对呼吸系统,对内脏、心脏都比较友好,对中老年朋友来说,尤其是基础病很多的老人,这样的手术人是清醒的,手术的时间比较短。  如果用腰麻或者全麻,这个时候麻醉的风险甚至远远超过了手术本身的风险。同时对于中老年男性做这个麻醉不用上尿管,综合所有情况,手术的舒适度会大大的提高。  #下肢静脉曲张##USG腔内联合微创术#

钟若雷 2025-02-08阅读量599

为什么建议肝硬化腹水的患者考...

病请描述:        相信每一位反复肝硬化腹水的患者都经历过长期系统的内科药物及腹腔穿刺引流等治疗,经过系统的上述治疗后为什么依然会发生腹腔积液,这要从肝硬化发生腹水的机制说起。        肝硬化发生腹水的主要机制包括:       1.门静脉压力增高(超过30cmH2O时),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       2.肝内淋巴液的产生增多而回流受阻(肝静脉回流受阻时,血将自肝窦壁渗透至窦旁间隙,致胆淋巴液生成增多,超过胸导管引流的能力,淋巴液自肝包膜和肝门淋巴管渗出至腹腔)。     3.门静脉血供减少甚至逆流致“原料缺乏”和(或)肝功能受损致“合成障碍”,导致白蛋白的合成减少,白蛋白低于31g/L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致血液成分外渗。     4.肝功能异常时,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在肝内的灭活减少,导致水钠的潴留,从而形成腹水。     5.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致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前列腺素、心房以及激肽释放酶-激肽活性降低,从而导致肾血流量、排钠和排尿量减少。       上述多种因素,在腹水形成和持续阶段所起的作用有所侧重,其中肝功能不全和门静脉高压贯穿整个过程。        肝硬化腹水是消化界、肝病界一直在试图解决的重点,但同时也是难点,因为反复肝腹水患者的诊治经历足以证实单纯通过药物降低门静脉压、利尿、腹腔穿刺引流等方法治疗肝腹水的作用是有限的。        开放/腔镜下分流术(门-腔,肠-腔,冠-腔,脾-腔,脾-肾)及断流术(门奇静脉断流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或两种术式的结合,虽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但抛开手术本身的风险及并发症来说,其对体质就有较严苛要求,单纯这一点,针对肝硬化患者来说就是一种挑战。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手术)是一种门静脉高压症的介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可控及可重复等特点,术中即刻门静脉压力就有显著下降(如35cmH2O→26cmH2O,37cmH2O→25cmH2O,36cmH2O→24cmH2O等,这是内科治疗无法企及的);同时,针对非专业人士所顾虑的术后出现肝性脑病问题,专业人员会在手术方案设计时综合患者具体病情,应用如门静脉左支分流、根据门静脉实际压力进行适量分流及必要时的限流等措施加以预防。        因此,针对发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症,如胸/腹水、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建议尽早考虑行TIPS治疗。

马同强 2025-02-08阅读量1388

UBE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1...

病请描述: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造福患者的微创技术。

潘峰 2025-02-08阅读量872

泌尿系结石的治疗

病请描述:泌尿系结石的治疗方法得看结石大小、位置、成分还有患者身体状况。 保守治疗 -如果结石比较小(直径不到0.6厘米),有可能自己排出来。这时候要多喝水,每天喝2000-3000毫升,这样尿就多了,能帮助结石排出来。也可以适当运动,像跳绳、跑步之类的,对排石也有好处。要是疼的话,可以吃双氯芬酸钠这类药来缓解。 药物治疗 -除了止疼药,还有能溶石的药。不过这种药只对某些成分的结石有用,比如尿酸结石可以用枸橼酸氢钾钠来溶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 -这种方法适合直径小于2厘米的肾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它是用高能冲击波聚焦在结石上,把结石弄成小碎块,然后跟着尿排出去。治疗之后,患者可能会尿血或者肾绞痛,但一般都比较轻,时间也短。 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 -要是输尿管中、下段有结石,或者输尿管上段结石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效果不好,就可以用这个方法。就是从尿道把输尿管镜插进去,找到结石以后,用激光或者气压弹道这些方法把结石打碎再取出来,这是一种微创手术。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 -主要是针对比较大的肾结石(直径大于2厘米)或者比较复杂的肾结石。在腰上扎个孔弄个通道,把肾镜插到肾脏里,在能看见的情况下,用超声、激光这些东西把结石弄碎再取出来。不过这是个有创伤的手术,有出血、感染这些风险。

卢鹏 2025-02-08阅读量623

异常泌乳警惕垂体瘤,确诊后如...

病请描述:  垂体微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鞍区最为常见,一般直径小于10mm,发病率为1/10万,目前有上升的趋势,而且多见于年轻女性。发病原因不明,常见症状有以下方面:如肢端肥大、满月脸、向心性肥胖、闭经、溢乳;男性会表现性欲减退,乳房发育,四肢麻木;有的患者会出现头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等症状。常常要通过增强的磁共振检查才能最后明确。   垂体瘤的治疗目前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守治疗:   并非所有垂体瘤都要治疗,对于无功能、无症状的垂体微腺瘤可暂不予特殊治疗,只需要定期复查即可。   2、药物治疗:   分泌性功能腺瘤可以酌情选用抑制垂体激素分泌过多的药物。如大多数的催乳素腺瘤可以长期口服溴隐亭治疗,生长激素腺瘤可以服用生长抑素治疗,赛庚啶适用于ACTH腺瘤、GH腺瘤。垂体功能减退者可予泼尼松、甲状腺素片等替代治疗。药物治疗只能暂时改善症状,不能治愈肿瘤。   3、手术治疗:   通常有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和开颅手术两种手术方式。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是国际上已经广泛采用的成熟手术方式,多数患者适合此手术方式。特别是随着微创手术的进步,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借助神经内镜技术获得了完美的效果,在内镜下可使术野达到全景化,无死角,使经蝶手术切除侵袭性垂体腺瘤或垂体大腺瘤成为可能,其适应征和手术范围扩大,创伤小且效果理想,手术安全性高,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的垂体组织,恢复内分泌功能,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等优点。经颅手术入路主要有经额下、经翼点和经颞下入路,其中以前两种入路最为常用,对肿瘤较大,向鞍上生长,视神经交叉受压,下丘脑及第三脑室受压或肿瘤向鞍前生长达到前颅凹额底者应开颅手术。有垂体卒中(指有症状的垂体出血或梗死)或脑积水者应紧急手术。   4、伽马刀治疗:   对于无颅内压增高征、肿瘤较小(直径小于2cm)者,可考虑伽马刀治疗。仅适合于体质差而不能耐受手术、多次术后仍复发、术后残余或者坚决不接受手术者,弊端较多。   最后提醒大家:垂体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必须视肿瘤的性质、大小、周围组织受压及垂体功能、全身病情等具体条件而定。女性朋友们如果出现泌乳等症状时除了去乳腺科就诊外,还应该到正规医院神经外科就诊,一旦确诊为垂体瘤要听取专家的意见,确定治疗方案。

赵天智 2025-02-08阅读量1168

老人跌倒莫大意警惕中枢神经系...

病请描述: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一,血肿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该病呈缓慢进展,随着血肿逐渐扩大,压迫脑组织,可引发头痛、认知功能障碍、偏身肢体乏力等症状。  在老年人群体中,慢性硬膜下血肿往往和意外跌倒有关。《中国慢性硬膜下血肿药物治疗专家共识》指出,慢性硬膜下血肿一般认为由外伤引起,是血液集聚在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形成的慢性占位性病变,常在头部外伤3 周以后形成。其发病率为1/10~13.1/10万人口,随着人口老龄化,CSDH的发病率不断升高,80岁以上老年人年发病率可达127/10万人。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2021年12月16日讯,88岁的李大爷外出遛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撞到了头部。他伸手摸了摸撞到的地方,没有破皮流血,就站起来拍了拍屁股,伸了伸腿,感觉腿也不疼,便自己走回了家。  随后的一段时间,李大爷感觉自己走路有点不稳,起初他也没在意,可是过了二十多天,他的症状仍然没有好转,被家人送至当地医院就诊。经过详细检查,结果李大爷被诊断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神经外科学术副院长兼6A神经外一科主任于耀宇表示,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颅内出血性疾病,发病隐匿,进展缓慢。当血肿增大引起颅内压增高时,常常出现头痛、头晕或肢体活动障碍等临床表现。  由于行动不便、骨质疏松等等问题,老年人日常生活容易出现意外磕碰跌倒,如果外伤程度轻微,往往不会引起重视。通常,硬膜下血肿其病程可以达到数月甚至数年,由于病史较长,很多患者可能都无法准确回忆外伤病史,直至血肿程度不断增加,引起了相应的体征表现,才得以治疗。  长期以来,对于有症状CSDH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颅骨钻孔或开颅手术来清除积血。尽管手术可以缓解症状,但单纯采用上述手术方式的复发率较高。尤其是对于高龄患者而言,手术耐受性和手术风险是医生难以回避的挑战。  2024年发表于《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治进展》(作者:黄钦江,洪伟,李锐等)指出,CSDH单纯采取钻孔引流术,术后复发率为10.7%~14%,死亡率为 3.5%~12%。尤其是年龄大于90岁的患者,总体有效率仅为24%。部分患者由于长期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存在手术禁忌。  随着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脑膜中动脉栓塞术应运而生。其原理是基于CSDH的形成与血肿包膜上脆弱的毛细血管血液渗漏有关,而这些毛细血管的供血来源于脑膜中动脉。因此,通过阻断脑膜中动脉的血液供应,从源头上“断流”,促使血肿逐渐吸收,防止疾病加重和复发。  手术通过手腕部桡动脉或腹股沟部股动脉穿刺置鞘,将微导管输送至脑膜中动脉,然后使用专用胶、栓塞颗粒或弹簧圈等材料闭塞动脉,达到治疗目的。相较于传统手术,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是一种微创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局麻下可完成等特点。  援引《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治进展》的表述,一项来自200例患者的系统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栓塞后CSDH复发率相对较低,为3.6%,无明显并发症。  近期,于耀宇主任率团队顺利完成三例脑膜中动脉栓塞手术。其中,年过七旬的男性患者陈某(化名),今年8月下旬因肢体无力摔倒,左眉弓受伤。后患者意识状态逐渐变差,吞咽饮食困难,呼之反应差,无法下床活动,家人遂将其送至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行颅脑CT检查,患者双侧额颞枕顶部可见硬膜下积液血肿,双侧额叶受压明显,不排除积液血肿进一步加重。若不及时手术治疗,病情可能进一步恶化,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患者双侧额顶部硬膜下积液血肿明显  于耀宇主任团队根据患者病情和检查结果综合研判,为患者制定了“先堵后疏”的“脑膜中动脉栓塞+钻孔引流”微创复合手术方案。9月4日,于耀宇主任先为患者行“脑血管造影+经导管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栓塞脑膜中动脉以阻断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血供,减少硬膜下积液产生及血肿生成,促进积液及血肿吸收,降低复发及出血率。▲ 术后复查,血肿得到明显改善  待病情稳定并评估后,近期,于耀宇主任又为患者开展了双侧“硬脑膜下钻孔引流术”,促使硬膜下积存的大量血肿快速排出,解除脑组织压迫,缓解头晕、肢体乏力等症状。术后,患者健康状况平稳,病情正逐渐好转。  部分内容参考来源:《中国慢性硬膜下血肿药物治疗专家共识》、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治进展(《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4,50(1):33-38);科普中国等。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5-02-07阅读量940

三叉神经痛治疗过程中,这些观...

病请描述:  控制好三叉神经痛,首先我们需要清楚,为什么我们到处求医,最终病情却越来越严重?我们对疾病治疗的理解错在哪里?必须搞清楚这些问题,才可能主动配合医生,更好地治疗三叉神经痛。   下面专家为大家详细阐述几大常见误区观点:   错误观点一,认为舍得花钱就会治愈   一般人都会认为,舍得花钱,用最贵最好的药,三叉神经痛就能治好。其实这也是错误的观点。虽然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规范的按照规定使用昂贵的药物,对于治疗面肌痉挛来讲是一件好事。但是,三叉神经痛往往通过单一的药物治疗是很难治愈的。   这个时候,往往新的问题就会产生,药物治疗还有一定的危害性,对人体损伤还是蛮大的。最终,治病花销都用了钱,时间漫长,却换来病情的反弹,令人痛心疾首。   错误观点二,痛就治,不痛不需要治   大多数患者年龄大多在中老年人,很多这类患者舍不得花钱,因此,大家都是在疼痛发作的时候才去就医。病情控制后,疼痛也逐渐缓解甚至消失了,这个时候,一般人都会认为,没有疼痛,就说明病好啦。或者,为了省钱,往往就不再遵从医嘱。这些做法可是大错特错!   要知道,如果不遵循医嘱定期复诊,病情将很快就会反弹。理论上,等到再度痛起来,病情会越来越严重。这个时候,病情往往已经进展到了更严重的阶段,治疗难度也就变得更高了。即使再度控制病情,也会影响患者生活,疗效当然会变差。   错误观点三,靠吃止痛药维持   一方面由于患者自己没有完全听从医嘱,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医生没有给予清楚的解释说明,或者医生本身对疾病的治疗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长期规划,导致大量患者因为治疗一段时间后疗效不佳,因此对医生失去信心。   一些患者采用“土方子”自己治疗,或者靠吃止痛药维持,或者在方案中加入止痛作用的药物长期服用。要知道,止痛药物会掩盖病情,给患者一种疗效很棒的假象,实际上病情却在进展。没有痛感,但身体却越来越差,这对于三叉神经痛的病情控制,是非常危险的。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患者必须首先对疾病本身和疾病的规范化治疗有清楚的认识,再加上非常有经验的医生,医患同心,紧密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   三叉神经痛应该如何规范治疗?   目前,该病症的一般治疗多是给予对症的止痛药物,例如卡马西平、奥卡西平、苯妥英钠等,但只能起到短时镇痛的作用,进一步的治疗多是三叉神经毁损类手术,例如射频、伽玛刀等,这类手术优点在于手术创伤小,适用于老年体弱及有手术禁忌的患者,但其缺点也较明显,首先毁损三叉神经后同侧面部会出现感觉消失及麻木感,其次这类手术复发率普遍较高,一旦复发疼痛伴着麻木感使得患者感觉更加痛苦。   大部分原发三叉神经痛都是因三叉神经颅内段受到临近血管的影响而导致疼痛发生,针对病因,开始进行了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术后效果良好,由于不对三叉神经进行毁损,所以术后患者面部感觉依旧正常存在,5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其他治疗方法。即使术后复发,也多是由于分离责任血管的垫棉脱落或新的责任血管出现,而且再次手术依然有效,因此微血管减压手术被公认为是目前根治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等颅神经疾患的最佳治疗。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适用人群:   核磁共振显示有明显血管压迫的患者,身体状况好的中青年患者,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不适合这种手术。   治疗特点: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景博士介绍,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不损伤神经,术后面部不会出现麻木等感觉减退现象,不过手术需要开颅操作,过程复杂,技术难度高,风险大,复发后不宜重复治疗,建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手术。

王景 2025-02-07阅读量1004

生长激素型垂体瘤:面容变丑、...

病请描述:  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可分为功能性垂体瘤和无功能性垂体瘤,前者会分泌激素,后者不分泌激素,只压迫神经。   根据分泌激素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分泌激素最常见的有三种:分泌生长激素、泌乳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患者出现的症状也不相同。   正是由于得了垂体瘤,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症状表现——有的患者表现是肢端肥大,有的是来不了月经,有的是发胖,有的是视力损害……并且,这些症状并非垂体瘤独有,因此,垂体瘤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确诊并不容易。患者往往在基层医院的妇科、男科、皮肤科、眼科、骨科辗转多次,却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反而贻误了病情。   一般来说,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并且怀疑是垂体受损所致,可以先去医院做个垂体功能测定。主要包括:1、颅脑磁共振;2、内分泌检测,包括垂体激素六项、甲状腺功能五项。   80%的垂体瘤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垂体瘤处在大脑深处,手术起来有一定困难。目前比较前沿的手术方法是鼻内镜手术——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来切除垂体瘤。一来,这样手术创伤小,术后痛苦小。有利于术中全切肿瘤,保护正常垂体组织,术后效果更好。   关于垂体瘤手术治疗详解,请点击下方链接:   容貌及肢体术后还能变回来吗?   绝大多数患者都很关心容貌及肢体变化问题,但是答案是依病种而定。如果是肢端肥大症患者,手术后身体的软组织会有所改善,但是骨头缩不回去,面容会遗留一些问题。   另外,对于由垂体瘤导致的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手术切除肿瘤之后,病情能够得到一定改善,但是具体改善到什么程度跟患者垂体功能的受损程度有关。最重要的还是早期发现,越早发现,受损的程度就越低,恢复的几率就越大。

赵天智 2025-02-07阅读量1039

皮钉缝合用于巨痣分次切除

病请描述:不一定是巨痣,中大痣的分次切除过程中尤其是躯干四肢等非美容区域,比较适合使用皮钉,以避免缝针穿梭导致的痣细胞种植到其他区域。且操作迅速,有利于伤口快速闭合减少感染风险。图1 中大痣切除后皮钉缝合对合固定良好图2 皮钉拆除后伤口愈合良好图3 拆钉后DIY匹配减张器护理伤口图4 巨痣部分切除术后,皮钉缝合两周愈合良好,无明显排异反应。图5 皮钉拆除后,采用隆起的减张器配合超减张缝合的伤口继续护理顺附AI的解读参考:巨痣的分次切除是一种处理大范围或难以一次切除的皮肤痣(特别是那些比较大且可能有恶变风险的痣)的方法。巨痣通常指的是比较大的痣,可能是先天性的,也有可能是在成年后逐渐增大的,部分痣由于其体积较大,可能存在变性或癌变的风险。分次切除是指将痣分多次进行切除,而不是一次性处理。这种方法有以下几个主要考虑:1. 痣的大小与位置巨痣可能涉及较大面积的皮肤,直接切除可能会导致较大的创伤和疤痕,尤其是在重要部位(如面部或关节附近)。分次切除有助于减轻手术风险和创伤。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先切除痣的核心部分,然后分次处理剩余部分,以避免出现过大的缺损。2. 减少创伤如果直接一次性切除,可能需要较大的手术切口,导致更多的皮肤张力,愈合过程可能较慢,且留下的疤痕较为明显。通过分次切除,每次手术切口较小,愈合起来较为平稳,疤痕也较容易控制。3. 恶性风险的评估在一些情况下,巨痣可能有恶性黑色素瘤的风险,医生可能会选择分次切除,逐步切除痣的不同部分,并在每次手术后进行病理检查,确保没有恶性变化。如果发现有恶变,医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4. 术后恢复每次分次切除后,患者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以避免过度的局部创伤和减轻手术后愈合的负担。患者可能需要定期复诊和观察,确保没有出现感染或不良反应。5. 心理因素对于一些患者,巨痣可能不仅是身体上的问题,也可能涉及到心理和美学上的困扰。分次切除可以逐渐改变外观,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而不是一次性地进行大范围的切除,导致较大的疤痕或外形变化。6. 手术方式局部麻醉:手术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一般没有明显的不适。切除方法:通常使用手术刀、激光或者电切技术进行切除。切除后的皮肤会进行缝合,之后进行伤口的护理。7. 术后护理手术后需要定期进行伤口的清洁和换药,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需要避免阳光暴晒,避免伤口受到外力刺激,确保伤口能够顺利愈合。术后疤痕可能会逐渐消退,但也有可能留下不同程度的痕迹,特别是如果痣的切除范围较大。总结巨痣的分次切除是一个渐进的治疗过程,适用于较大或者较复杂的痣,通过多次手术分步骤处理,有助于减轻创伤、避免一次性切除带来的过大风险,并能够根据手术后的病理结果来调整治疗方案。如果有恶性风险,医生会在每次切除后评估并调整后续的治疗方式。术后的护理和定期复查也是保证术后恢复的重要环节。在做决定前,建议与皮肤科医生或外科医生详细讨论,了解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邓丹医生门诊安排: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路1678号)  周日下午皮肤外科/胎记特诊-国际诊疗部2号楼14楼特诊部周二上午皮肤外科-特需2号楼2楼特需诊区(扶梯处)周三上午疤痕特色专科-专病1号楼(老门诊楼)2楼皮肤科诊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康新公路4358号)成人患者、以及有医美要求的亲,周六可至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医学美容科,预约特需门诊。

邓丹 2025-02-05阅读量1218

老人腰椎管狭窄,都走不了路了...

病请描述:  腰椎管狭窄症是许多老年人都头疼的问题,因为它的症状是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会严重影响老人走路。有的老年患者还因此不能远距离行走,出不了远门,更有甚者是完全走不了路,这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甚至不能自理,这该怎么办呢?  近期,宣武医院王作伟主任收治了一位66岁的男性患者。他得腰椎管狭窄症差不多有3年了,刚开始他就是腿疼得厉害才去当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腰4-5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然后就进行了保守治疗,可症状一直缓解不明显。  随着时间推移,他发现自己走路走不到300米,腿就又疼又麻,不得不停下蹲着休息会儿才能接着再走。这期间,他把各种办法都试了一遍,但效果都不好;医院也去了不少,有的建议他手术,他又不想做。但谁知这个月初,症状再次加重,疼得他不能下地走路了,这才让他一家都慌了,赶紧赶往北京,最后找到王主任寻求治疗。  老年人腰椎管狭窄导致不能行走,还能治好吗?  这种情况算比较严重了,那是不是治晚了?还能治好吗?王主任在门诊时,经常会遇见坐着轮椅进来的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大部分这样的患者都是可以治好的,或通过治疗得到极大的症状改善。但具体到不同的患者身上,治疗效果存在着个体差异。  这种情况要如何治疗?  腰椎管狭窄多是由于一些其他退行性病变引起的,而腰椎管里是马尾神经,椎管狭窄了,里面的神经就会受到挤压,出现下肢的疼痛、麻木、无力,再严重点还会出现大小便障碍等情况。那这该如何治疗?  以这位患者为例,他的情况也比较多见,是因为腰4-5的椎间盘突出较大,导致后面的腰椎管空间狭窄,神经严重受压;再结合他保守治疗无效,症状对生活质量影响很大,这时就需要尽快手术给神经减压了。  术前影像学资料:    老人做这样的手术,保险吗?效果好不好?  患者能不能做这样的手术,年龄已经不是一个绝对性因素,而是要综合患者的病情以及身体素质。如果患者年龄很大,但是身体各方面都很健康,各项指标都达标了,做这样的手术完全没有问题。  而且这类腰椎管狭窄手术目前都比较微创,对患者的创伤很小。而像这位患者的情况,虽然66岁了,但他不仅身体素质就比较好,腰椎条件也不错,王主任结合他的各项检查结果,建议他进行微创手术。  最后在得到他和家人的同意后,王主任为他成功进行了微创手术。术中在保护周围组织的情况下,将突出的椎间盘突出切除,解除椎管狭窄后,神经得到了充分的减压。术后,患者感到腿疼立刻明显减轻,腿麻也在慢慢缓解,术后第三天已经可以自己下地慢慢行走了,恢复得很快。  术后影像学资料:    如果您家老人也有同样的问题,最好不要等严重到走不了路了才去医院治疗。最好是老人保守治疗效果不好的时候,就去正规医院再次就诊,若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手术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早做手术效果更好,术后患者的生活会得到质的飞跃。

王作伟 2025-02-05阅读量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