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不明原因发热 > 内容

不明原因发热内容

发热迷踪丨持续42天的&ld...

病请描述:发烧本是再常见不过的病症,我以为医生们对发烧了若指掌,闭着眼睛都能诊断开药。直到女儿生病了我才知道,原来有个医学术语叫做“不明原因的发热”,面对旷日持久的发烧,原来医生也可以束手无策。 一、是细菌还是病毒?都不是…… 女儿在德国出生,1岁5个月大的时候,一直很健康的她,第一次生起了病。那时她刚上托儿所,像是在那里感染了什么感冒病毒,发烧、流鼻涕。我们先是带女儿去了儿科诊所,一些基本的检查之后,诊所医生说普通感冒不需要特殊治疗,吃退烧药,3天就好了。 医生还是相当负责的,说虽然他认为没有细菌感染,但谨慎起见,还是采个指尖血吧。 5分钟后化验结果出来了。医生说幸亏采血化验了,C反应蛋白(CRP)有点高,说明有细菌感染,于是给我们开了抗生素回去吃。 回家之后服用抗生素和退烧药,可是女儿发烧更严重了,温度更高到近40度,并且间隔更频繁,退烧药效不到3小时。我极其不安,心头升起不良的预感,虽说吃药见效总要一个过程,但是直觉告诉我无论如何不应该急剧恶化。 熬过周末到周一,我们又去了诊所,向医生强调抗生素并不起作用,孩子发烧越来越重。医生又采了指尖血,化验结果证实了我们的话,CRP升高了,抗生素没起作用。这超出诊所诊疗范围了,诊所医生给我们开了转诊单,让我们去医院就诊。 到了医院,医生给女儿静脉注射广谱抗生素,同时一系列检查拉开帷幕。但除了发烧、流鼻涕外,所有的检查都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女儿身上出现过一些小红点,医生没说什么,小红点很快又消退了。 又换了更强、更广谱的抗生素,依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每6小时一次近40度的高烧已经在一个1岁多的孩子身上持续一个星期了。我开始慌乱,却不知道,这种毫无头绪才刚刚开始。 血液细菌培养结果出来了。医生说,没有发现细菌,而且对抗生素不敏感,有可能只是病毒感染。 兜了个圈子又回来了,不是说CRP高意味着细菌感染么?医生说,一般来讲的确是这样,但也有一些例外。 于是开始检测那些会造成”例外“的病毒感染,风疹、流感、HIV...... 然而,所有病毒感染检测全部阴性。 二、发烧10天,医生说来试试这种病吧 女儿发烧10天,CRP升到16时(正常值为0~0.05),医生说我们来试试川崎症的治疗吧。这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也会引起发热。 之所以说试试,是因为与川崎症对比,我女儿大部分症状都不符合。但川崎症的后果太严重,医生想防患于未然,所以优先考虑它的可能性。而且川崎症的治法,是注射免疫球蛋白,如果这个诊断正确,则可以避免严重的心脏并发症,如果错误,治疗方法对身体也没有伤害。 分两次注射完毕免疫球蛋白之后,每次间隔6小时的发烧,频率降低为间隔12小时。我们心存欢喜,仿佛看到一线曙光。我们问医生,是不是可以再注射一个疗程,发烧就能止住了? 但医生的答案并不如所愿。川崎病在注射免疫球蛋白后,发烧应该停止,而女儿的状况仅仅是有所缓解,川崎的诊断很大概率是错误的。医生决定让我们再等一天,如果发烧还没有停止的话,继续考虑其他原因。 如10天来的每一个凌晨一样,女儿又在高烧中哭醒了。川崎病被否定了。 三、发烧22天,诊断再一次失败 病毒检测结果全部阴性。没找到细菌。不是川崎。没有淋巴、肝脾肿大,没有关节红肿,心肺及其他脏器都正常。这是见鬼了么?每天2次让她身体发烧到40度的是个什么鬼。我跟孩子爸开始在网上搜一切可能造成发烧的原因,看到一个就去问医生,会是寄生虫么,会是肿瘤么? 医生说,都不像,但还有一个可能性很符合现在的特征,那就是“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这种病是免疫系统的抗体攻击自身组织产生的炎症,可以先用可的松来做一个测试。可的松是一种激素,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如果存在外来感染源,由于可的松不能消灭感染源所以退烧作用会非常暂时;但如果没有外来感染源,是免疫系统攻击自身,可的松的退烧作用则非常明显。 连续用了3天可的松,3天没有发烧。 可的松起了明显的作用,这说明免疫系统疾病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医生说看起来应该是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了,这个病一般会有关节肿胀、皮疹、持续发烧、淋巴肝脾肿大等症状,不过年纪太小的患者关节症状通常不明显,具体可以通过检查血液抗体来诊断。 我们用了一个星期来等待抗体检查的结果。期间,女儿每天凌晨四五点和傍晚四五点各一次近40度的发烧,一直持续到第21天。 第22天,抗体检查结果出来了,阴性,诊断再一次失败。 四、诊断沦为了“猜猜猜”,我们决定转院 当儿科主任说,还有一个猜测可以试试看,我就明白,诊断已经彻底沦为了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他说检查结果中还有两项结果略微偏高,白细胞介素和铁蛋白,这可能是轻微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造成的,不过这两项指标没有特异性,所以这只是个猜测,不如先按照这个猜测来治疗试试吧。 治疗方法是冲击疗法,用10倍于正常剂量的可的松冲击免疫系统。我的理解就是一次把免疫系统干趴下,让它好好冷静冷静,短时间内爬不起来。 之后我们从医院住院部离开,回到了家里。说是观察病情,实则医生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就是在期待这一次的可的松冲击之后,发烧可以自愈。 10倍强度的可的松让高烧停止了2个星期,孩子体温徘徊在37.5~38.5摄氏度之间。2个星期之后,凌晨4点,发烧卷土重来,40度。 我不再相信这仅仅是发烧而已,也不再相信这病可以自愈,更不相信老医院还能猜到什么新的疗法。必须转院。我们转去了慕尼黑大学医院儿童免疫专科。 五、终于确诊了! 一切又要重头查起,结果也如同之前一样,除了CRP和白细胞高之外,无任何异常。 医生问,是否有皮疹。这里我们犯了一个错误,孩子生病头两天里,身上有过小红点,上一个医院的医生也看到了。这些小红点很快就消失了,而且已经是近4个星期之前的事了,于是我觉得没必要提起,便回答没有。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小红点是诊断的关键点之一,我当时应该把整个过程讲述给医生听,而不是擅自判断重要与否。 后来小红点再次出现,保险起见,我拍了照片。医生看过照片之后,越发肯定了之前的猜测,有一项关键的化验已经朝着这个方向走了,等到结果出来一切便可真相大白。 发烧持续了整整6个星期的时候,一份化验单的到来,终于让一切水落石出。 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非常高,是斯蒂尔症(Morbus Still),又叫“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不是之前查抗体已经被否定了么?不,不一样。 被否定的是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其下还有7个子类别,其中最特殊的就是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名字相似,其实差别很大。 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其本质是自身细胞对抗自身组织产生的炎症,抗体检查呈阴性,诊断需要查蛋白S100。 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有三大临床症状: 1.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强度、可以自愈的、周期性的发烧。 2.全身随机出现的、短暂停留几个小时后消失的皮疹,通常是平面的小红点。 3.肝脾,淋巴肿大,关节红肿,全身器官受累。 第三条目前没在女儿身上发现,医生称这是“非典型的”,因此格外难诊断,在欧洲发病率是万分之一。 这个病可以控制,无法治愈,治疗手段是通过抑制免疫系统来控制炎症反应,如注射生物制剂。 药物的效果非常好,立竿见影,用上药之后,发烧立刻停止了。从此,我们便开始了每天给孩子打针的生活,期间不断根据验血结果调整药量。 女儿2岁半的时候我们尝试过停药,可停药几个月之后又复发了。复发之后医生给换了一种药,4~6周打一次,大大减轻了孩子每天打针的痛苦。 生物制剂没有带来副作用,她正常生活、上幼儿园,身体智力等发育均正常。然后每1~2个月复查一次,每半年检查一次眼睛,时刻注意关节是否有异常。 我们已经渐渐接受了这一种会伴随女儿终身的疾病,并渐渐学会如何与它相处,久而久之与疾病共存好像也不是那么可怕的事了。感谢科技的进步,有生物制剂这么好的药可以用;感谢医疗保险,减轻我们的经济负担;感谢女儿,生了病也依旧美好地成长着。 本文转自医学界儿科频道,以及作者才子的分享,在此特别感谢!

王汉久 2024-11-25阅读量2887

一粒“石头&rd...

病请描述:        近日耳鼻喉科病房住进来一位特殊的患者,年仅18岁的小刘,年纪虽轻,但颌下反复肿痛的病史有十年之久。据家长反映,小刘自幼曾出现原因不明的颌下肿痛,口服消炎药后肿痛慢慢消退。但这一症状时常发作,尤其在劳累、休息不好时出现。每年发作多次,症状也逐渐加重,常伴发热,食欲不振,夜不能寐,给自己造成了很多困扰。于当地医院就诊,每次均给于口服抗生素进行治疗,症状得以暂时控制,但不定期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工作及生活,为此小刘多地求医,却始终没有找到明确病因,十分苦恼。前段时间,颌下区再次出现胀痛,并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多方打听后来我院求诊,科室团队经过全面系统的询问病史、专科检查,考虑小刘的疾病为颌下腺导管结石合并颌下腺炎。颌下腺位于其导管开口下方,故唾液容易淤滞在导管,如果唾液中钙盐成分较多,容易形成结晶沉积,从而形成结石,因为结石的堵塞,导致颌下腺分泌的唾液排出进一步受阻,潴留,口腔细菌易逆行感染诱发慢性炎症,在免疫力下降时常引发急性发作。随后通过下颌区薄层CT检查发现了隐藏在颌下腺导管中的结石,证实了我们的诊断。        科室组织了术前病例讨论,制定了“两步走”计划。首先积极治疗颌下腺炎症;第二步待感染有效控制后,行手术切除患侧颌下腺及导管结石。手术中我们对重要结构如颌外动脉、舌神经、舌下神经等精准分离并加以保护,完整切除了因反复发炎肿大硬化的颌下腺及结石。术后患者很快康复出院。一粒“石子”引发的十年烦恼解除后,小刘及家人对我科的诊疗技术表示满意和赞叹。

袁波 2024-11-04阅读量1535

高发的肺癌,绝大部分都是&l...

病请描述:肺癌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一的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病例的85%。 非小细胞肺癌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和大细胞癌等多种亚型。深入了解非小细胞肺癌对于预防、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1非小细胞肺癌的类型与特点 1.鳞状细胞癌:常发生于较大的支气管,与吸烟关系密切。癌细胞形态类似于鳞状上皮细胞,生长相对较慢,转移较晚,但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不如其他亚型。 2.腺癌:多起源于较小的支气管上皮或肺泡上皮,是女性和非吸烟者中常见的类型。腺癌通常在肺的周边部位生长,容易通过血液转移到远处器官,如脑、骨和肝脏。 3.大细胞癌:细胞较大,形态多样,缺乏小细胞癌和腺癌的特征。大细胞癌的生长速度较快,转移较早,治疗效果相对较差。 2发病原因 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吸烟:吸烟是导致非小细胞肺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苯并芘等,可损伤支气管上皮细胞,引发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癌变。 2.环境因素:长期暴露在石棉、氡气、砷、铬、镍等致癌物质的环境中,会增加患非小细胞肺癌的风险。此外,空气污染、厨房油烟、工业废气等也可能与肺癌的发生有关。 3.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基因突变,如 EGFR、ALK、ROS1 等,会增加个体患非小细胞肺癌的易感性。家族中有肺癌病史的人,其患病风险也相对较高。 4.慢性肺部疾病: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结核、肺纤维化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肺癌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 3症状与诊断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通常没有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1.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持续时间较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2.咯血:痰中带血或咯血,血量可多可少。 3.胸痛:肿瘤侵犯胸膜或胸壁时,可引起胸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钝痛或刺痛。 4.呼吸困难:肿瘤阻塞支气管或引起胸腔积液时,会导致呼吸困难。 5.发热:肿瘤坏死或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发热。 6.体重下降:由于肿瘤消耗和食欲减退,患者可能出现体重不明原因的下降。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 1.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等,可以帮助发现肺部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和周围组织的关系。 2.病理学检查:通过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胸腔镜或开胸手术活检等方法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诊断,明确肿瘤的类型和分化程度,这是确诊非小细胞肺癌的金标准。 3.肿瘤标志物检测:如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 19 片段(CYFRA21-1)等,对肺癌的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治疗方法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基因检测结果等因素。 手术治疗 手术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对于Ⅰ期、Ⅱ期和部分ⅢA 期的患者,如果身体状况允许,应尽可能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包括肺叶切除、全肺切除和楔形切除等。手术后,根据病理分期和危险因素,可能需要进行辅助化疗或放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放疗 放疗是利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的治疗方法。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可以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也可以与化疗联合应用。此外,放疗还常用于术后辅助治疗、脑转移和骨转移的姑息治疗等。 化疗 化疗是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来治疗肺癌。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铂类(顺铂、卡铂)、紫杉醇、多西他赛、吉西他滨、培美曲塞等。化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放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联合应用。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可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基因突变或蛋白质靶点进行治疗的方法。例如,对于 EGFR 基因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以使用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奥希替尼等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于 ALK 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可以使用克唑替尼、阿来替尼等 ALK 抑制剂。靶向治疗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点,但需要进行基因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相应的靶点。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细胞。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治疗药物是 PD-1/PD-L1 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等。免疫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尤其是对于晚期患者,可以显著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5预防措施 虽然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预防仍然是降低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以下是一些预防非小细胞肺癌的建议: 1.戒烟:吸烟是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戒烟是预防肺癌最有效的方法。不仅吸烟者要戒烟,同时也要避免吸二手烟。 2.避免暴露于致癌环境:减少接触石棉、氡气、砷、铬、镍等致癌物质,在工作中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改善室内外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对呼吸道的刺激。 3.健康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高脂肪、高糖、高盐和加工肉类食品。 4.适量运动:保持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降低患癌风险。 5.定期体检:尤其是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者、有家族病史者、慢性肺部疾病患者等,应定期进行胸部低剂量螺旋 CT 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肺癌。

郑远 2024-09-02阅读量1447

哪些淋巴瘤患者适合做 PET...

病请描述:以下淋巴瘤患者通常适合做PET-CT检查: 1.初诊患者:用于准确分期,评估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治疗中的患者:监测治疗效果,及时发现治疗是否有效,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3.治疗结束后的患者:判断是否有残留病灶,监测有无复发。 4.疑似复发的患者:帮助明确是否真的存在复发以及复发的部位和范围。 5.不明原因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淋巴瘤相关症状,但常规检查未明确诊断的患者。 6.侵袭性淋巴瘤患者:如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等。 7.病情复杂、存在多处可疑病灶的患者:有助于全面评估病情。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孕妇、对造影剂过敏等患者,可能不适合进行PET-CT检查,具体情况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个体状况进行评估和决定。

袁茂文 2024-07-03阅读量1310

发热时临床上常遇到的症状,但...

病请描述: 误区 1:体温升高 = 发热? 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 37℃ 左右,昼夜波动范围 ≤ 1℃。某些生理情况也会出现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称之为生理性体温升高。 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之为发热。  误区 2:发热都是有害的? 发热被认为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中等热度可能有利于提高宿主的防御功能,如促进白细胞向感染局部游走和包裹病灶、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等。   但高热可明显增加代谢率,引发过度免疫反应,引起酸碱平衡紊乱、细胞蛋白变性、组织缺氧、多系统损伤,甚至出现意识改变。 误区 3:体温越高,病情越重?   对于 1 月龄至 3 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儿童不能完全凭体温高低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发热时间长短也不能完全预测严重细菌感染的总体发生风险。   对于成年患者来说,发热程度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   误区 4:发热到 38.5℃ 才能用药物退热吗? 2020 年版《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指出: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 ≥38.2 ℃ 伴明显不适时,可采用退热剂;高热时推荐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2017 年版《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指出:对于体温 ≤ 39℃ 的发热,建议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而无需处理发热。 但体温每升高 1℃,基础代谢率提高 13%,心率约增加 18 次/分。对于发热可能加重病情或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或威胁生命的那些患者,应充分评估退热治疗的获益与风险,不失时机地及时解热。 以发热儿童为例,退热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提升孩子的整体舒适度,当出现活动、睡眠以及行为改变时,可使用药物退热。重点强调的是整体舒适性和危重疾病的症状,并非一度强调正常体温。 误区 5:发热 = 感染?   感染性疾病一直是引起发热的最主要病因,但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等引起的发热也不在少数。 盲目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病原学检查的阳性率下降,还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热、二重感染、产生耐药菌等情况,对原发病的正确诊断造成干扰。 所以,抗感染药物不应作为常规诊断性治疗的手段。 误区 6:警惕阿司匹林哮喘! 临床常用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NSAIDs 退热药物,因抑制环氧酶使前列腺素合成受阻,但不影响脂氧酶,致使白三烯生成过多而诱发哮喘。哮喘患者应避免或慎重使用该类药物,还应告知患者不要自行购买及服用此类药物。

陈伟昌 2024-06-27阅读量1336

不孕不育的科普介绍

病请描述:        受孕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卵巢排出正常的卵子,精 液中含有正常活动的精子,卵子和精子能够在输卵管内相遇并结合成为孕卵,并 被输送入子宫腔,子宫内膜适合于孕卵着床。这些条件只要有一个条件不正常就 能阻碍受孕,导致不孕症的发生。现代生殖医学已经阐明来自男性的精子经女性 阴道、子宫,到达输卵管壶腹部,在此处与来自女性卵巢经输卵管伞而至的卵子 相遇, 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再不断分裂并经输卵管到达子宫,种植于 子宫内膜在此继续分化形成胎儿。        研究表明生育力正常的夫妇在不避孕的情况下1年受孕的机会为85%,2 年为 93%。世界卫生组织编印的《不育夫妇标准检查与诊断手册》中将婚后有 正常性生活未避孕,同居一年未受孕者称为不孕症。最新流行病学统计数据表明: 在100对已婚夫妇中就有大约15对夫妇遭遇不孕、不育的痛苦。 婚后未避孕而从未妊娠者称为原发性不孕,曾有过妊娠而后未避孕连续 1 年不孕者称为继发性不孕。 不育的病因通常有以下四个方面:1、女性的原因;2、男性的原因;3、男 女双方共同的原因;4、不明原因。    1、 女性的原因主要有:        (1) 输卵管因素:输卵管受损或阻塞,阻碍了卵子与精子的遇合。        (2) 卵巢因素:排卵异常或各种卵巢肿瘤性病变。        (3)宫颈因素:子宫颈发育及腺体分泌不良或子宫颈各种炎症及肿瘤。        (4)子宫因素:先天发育不良、畸形、子宫肿瘤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 增殖症、子宫内膜炎症及粘膜下肿瘤。        (5) 阴道因素:外阴阴道发育异常、外阴阴道炎症以及外阴阴道瘢痕等造成不孕 。  2、男性不育的原因主要有:       (1)精子数量不足:正常男子每毫升精液能产生至少2千万个精子,如果少于 2 千万个精子则为数量不足。       (2)精子活力不足:前向运动精子少于25%。       (3)精子形态不良:畸形精子大于70%。       (4)无精子或精子完全缺乏:睾丸功能衰竭、输精管堵塞及双侧输精管缺如。       (5)性功能障碍:射精障碍或阳痿。       (6)死精子症、逆行射精及血精子症。       (7)内分泌功能异常。   3、男女双方因素:夫妇双方缺乏性生活的基本知识,双方盼孕心切导致精神过 度紧张,以及免疫因素导致精子卵子不能结合。   4、原因不明的不孕:夫妇双方经不孕检查,结果均正常而不孕者。 其中,不孕症中 35%是女性因素,35%男性因素,20%是男女共同因素, 10-17%为不明原因不孕。所以男女双方共同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什么时候应该做不孕检查?          如果你已经打算怀孕1年以上仍没有结果,就应该去做不孕检查或咨询。但如果 男方有明确或可疑的少精症,或是女方超过30岁,有过盆腔炎、痛经、复发性 流产、月经不规律病史,应尽快治疗。          女性不孕常见检查项目:        (1) 病史:详细地询问结婚年龄及健康状态,性生活情况,有无避孕措施,具体 方法和时间;  月经的周期、经期、有无痛经。过去史则着重了解有无炎症、结 核,特别是生殖系统的结核,治疗经过有无其它内分泌疾病。如系继发不孕症, 应了解以往流产史、分娩史及有无产褥感染和治疗经过。        (2) 体格检查:注意有无全身疾患,如结核、炎症、肿瘤和畸形等,有无内分泌 失调体征,诸如多毛、肥胖、脱发、体重增加、第二性征发育异常等。         (3)妇科检查:需作内、外生殖器官的详细检查,注意有无发育异常、畸形、炎 症、包块或肿瘤等。         (4) 排除全身疾病的检查:血、尿常规,胸透,血沉等,如怀疑有甲状腺、垂体 或肾上腺疾病,则相应地做有关的功能检查如T3、T4、蝶鞍X线摄片、血泌乳 素、尿17酮、尿17羟及血皮质醇等测定。         (5) 卵巢功能检查:常用的有: ①基础体温测定; ②子宫颈粘液结晶检查; ③阴道脱落细胞周期性涂片; ④诊断性刮宫或经期取子宫内膜; ⑤垂体或卵巢激素测定。        (6)输卵管通畅性试验:输卵管通液术、输卵管通气术或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术。         (7)子宫腔镜检查:可了解子宫腔内情况,诸如有无子宫畸形、息肉、粘连或粘 膜下肌瘤等,还可在宫腔镜下进行简单的手术治疗。           (8)腹腔镜检查:本法能较为直接地观察到腹腔内有无粘连,子宫、卵巢和输卵 管的情况。并可作相关的手术操作,如在腹腔镜下做输卵管通液术,盆腔粘连分 离术等。           男性不育患者常见的检查项目 :       (1)与男性不孕不育有关的微生物检查: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常常导致男性 不孕不育,与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有关的病原微生物有细菌、病毒、螺旋体、 支原体、衣原体等,常见有淋球菌、乳头状瘤病毒、腺原体、沙眼衣原体等。       (2)与男性不孕不育有关的遗传学检查:男性相关染色体及基因的正常是维持正 常生殖功能的基础,染色体及基因的异常对导致性分化异常和(或精子生成障碍, 从而严重影响生殖功能,可能会导致男性不孕不育。因此,对现有性别分化异常 或身体有其他遗传缺陷、无精症和严重少精症、有遗传病家族史、习惯性流产夫 妇做染色体及基因检查,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3)精液常规检查:这是测定男性生育力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临床指标,有关精 液的参数是医师最先需要了解的,男性不孕不育患者要注意的是:3-5天不同房去检查;最好用体外射精方法取标本;要能保证获得全部精液;2周内复查1-2次。           (4)与男性不孕不育有关的内分泌检查:生殖内分泌功能障碍影响男性的性功能 和生殖功能,是男性不孕不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内分泌检查主要是有关性激素T、 FSH、LH、PRL、E2的测定和各种激发试验,如HCG刺激试验等。          (5)精浆生化检查:对精浆的化学成分分析有助于对附睾、前列腺、精囊腺功能 的了解。男性不孕不育患者有精液量少、无精症、少精症、不明原因的精子活动 力下降、附属性腺先天缺陷及附属性腺疾病等情况时,可作精浆生化检查,常见 有果糖、肉毒碱、酸性磷酸酶等。          (6)前列腺液检查:前列腺炎可导致男性不孕不育。前列腺液检查可为前列腺炎 的诊断提供依据。           不孕不育的治疗 目前中国有约1亿育龄期家庭, 按现有研究数据报告的将近10%的不育症发 生率计算,我国约有 1000 万不育家庭, 这个数字显然大得惊人, 而在儒家思想的 影响下,很多家庭都有迫切的生育愿望。在所有不育症患者中,有70%可通过较简 单治疗后成功妊娠, 比如无排卵的女性患者服用促排卵药, 输卵管炎症患者通过 中西药、理疗治疗, 精子活力不够的男性服用药物治疗等,而剩下的30%则需要 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治疗。           何谓辅助生育技术?           辅助生殖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医学助孕,它是一种专门针对不育夫妻生育的技 术,辅助生殖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技术两大类。人工授精是通过 人工方法用器皿而不是通过性交的方式将精液放入女性生殖道内。包括使用丈夫 精液人工授精(AIH)和使用供精者精液人工授精(AID)两种。           体外受精技术(IVF)俗称“试管婴儿”,“试管婴儿”并不是真正在试管里长大的 婴儿,而是从卵巢内取出卵子,在实验室里让它们与男方的精子结合,形成胚胎, 然后转移胚胎到子宫内,使之在妈妈的子宫内着床,妊娠。所以“试管婴儿”可以 简单地理解成在实验室完成的受精过程(代替输卵管的功能),因而称为“试管婴 儿”。 哪些夫妇需要应用辅助生殖技术? 人工授精中的夫精人工授精主要适用于男性因少精、弱精、液化异常、性功 能障碍、生殖器畸形等不育,女性宫颈因素不育、生殖道畸形及心理因素导致性 交不能等不育、免疫性不育、原因不明不育等。供精人工授精适用于绝对性男性 不育,如男方无精子症、严重少弱畸精子症、男方有遗传性疾病,夫妇间因特殊 血型导致严重母婴血型不合经治疗无效者。供精人工授精涉及到社会伦理问题, 国家对其实施有严格的规定。 “试管婴儿”技术主要适用于输卵管因素造成的不孕、原因不明包括部分免疫 性不孕、妇女体内存在抗精子抗体及异常宫颈等因素造成的不孕症、男性因精液 异常、少精、弱精或无精子等造成的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经药物或手术治疗 后仍不能受孕、夫妇双方有一方生殖细胞缺如或有某种遗传病、多次用丈夫精液 人工授精(AIH)或用供精者精液人工授精(AID)失败、卵巢发育不良、早衰、使用 供者卵子受精等。           怎样预防不孕不育症?         1、积极了解有关疾病的科普教育知识,对受孕道理要有一定的掌握:由于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开放,所以一些性方面的知识已不再是神秘羞耻之事,因此关 于性方面的教育应向人们作广泛宣传,使之了解性知识,减少疾病的发生,尤其 是减少性器官方面疾病的发生,为妊娠创造有利条件。           2、发现身体异常要及早的进行防治:在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不孕不育患者 都是先天性,往往是因为一些疾病而引起的,倘若面对这些疾病一定要及早的发 现,及早的采取措施治疗,就不会发展成不孕症。如盆腔炎,在急性期如能得到 彻底的治疗就不会变成慢性盆腔炎,如果慢性盆腔炎能及时认真彻底治疗,不一 定会造成输卵管不通,也不会因此而不孕。再如男性患腮腺炎往往会引起睾丸炎, 如能及早治疗,注意休息,可避免睾丸炎的发生,就不会影响精子的发生,有利 于受孕。           3、要尽可能的避免人流,减少手术,重视第一胎孕育:主要就是因为怕一 些手术不洁或是手术后的调理不恰当容易引发一些感染,出现发热,以致输卵管 炎、子宫内膜炎,或形成附件炎性包块,而致不孕。有些不孕患者曾因诊刮、人 流或子宫颈息肉摘除等手术,而引起月经不调或宫腔粘连等,这些病证均影响生 育。减少手术,重视第一胎的人流,对预防不孕是有积极意义的。           4、在生活中要尽可能的保持开朗的心情,减少精神紧张:一般生儿育女就 是夫妇婚后人生的希望,然而有时往往却因为盼子太心切,反而不会怀孕。特别 高龄者或结婚数年未孕者心情更加紧张,从而干扰了神经内分泌功能。           5、要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减小不孕症发生的几率:如有些人由于从事一 些特殊工作,如接触放射线、某些有毒物质,从事高温工作等,应按照劳动保护 条例的规定,认真采取措施,自我保护,将导致不孕的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         6、对孕育的知识要多加了解:节制性生活有利于孕育种子,对预防不孕是 极为重要的。但也不可间隔过久,否则有潴留的精液存在,精子运动会受到影响。 宜选用女方排卵期同房,以增加受孕机会。

伍园园 2024-06-18阅读量2460

川崎病和不完全型川崎病

病请描述:川崎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全身血管炎疾病,1967年由Kawasaki首次报道,后以其名命之,属自限性疾病,常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其可累及中小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未经正规治疗的患儿,其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25%~30%,而早期大剂量的丙球(IVIG2g/kg)的使用使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降低到5%。 典型的川崎病诊断较为容易,但对于不完全型川崎病,往往会被误诊或漏诊,未能得到及时治疗,遗留心脏后遗症或导致死亡。通过对不完全型川崎病的学习,希望能减少对该病的误诊,及早诊断,及时治疗。 典型川崎病的诊断 典型川崎病诊断并不困难,其诊断标准如下: 1.发热≥5d; 2.双眼结膜充血,无分泌物; 3.口唇潮红、皲裂,杨梅舌;口腔黏膜弥散性充血; 4.多形皮疹,无水疱及结痂; 5.急性期掌跖发红、指(趾)端硬肿,恢复期指(趾)端膜样脱皮; 6.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大,直径>1.5cm。 符合上述6项中5项(发热作为必备条件)及以上即可诊断。若少于5项者,而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扩张者也可诊断为川崎病。 不完全型川崎病(IncompleteKD,IKD)约占20%左右,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及无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指标,误诊率较高,常常容易误诊为普通感冒、败血症、药物过敏、猩红热、麻疹、腺病毒感染等,尤其易误诊为普通感冒及败血症,而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且相对典型川崎病更容易并发冠状动脉损害,预后更差,因此,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降低患儿心脏病的发病率至关重要。 发热是IKD最常见的症状,如合并以下情况,IKD可能性大: 1.肛周皮肤潮红、脱屑,多于发热3~5天内出现,可作为早期诊断线索之一; 2.卡介苗接种部位红肿,亦为早期诊断线索[6~8]; 3.指端膜状脱屑,但症状出现较晚; 4.对于发热>5d,符合2~3项KD诊断标准者,且具备下列3项及以上者即可诊断为IKD: (1)CRP>30mg/L; (2)ESR>40mg/L; (3)清蛋白≤30g/L; (4)贫血; (5)转氨酶升高; (6)发病7天后血小板显著增多>450×109/L; (7)急性期白细胞计数≥15×109/L,以粒细胞为主; (8)尿中白细胞≥10个/HP。 其中,CRP、ESR、PLT升高为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CRP升高为其独立危险因素。 5.发热经抗感染治疗无效且无法用其他疾病解释,超声心动图示血管壁辉度增强、冠状动脉未逐渐变细、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心包积液者。IKD在婴幼儿冠脉病变出现较早,可于发病3d内出现。 6.心肌酶改变,心电图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等表现,但特异性不大。 治疗 早期丙种球蛋白2g/kg一次性静脉输注,阿司匹林30~50mg/kg·d,分3次口服,热退3天后减量为3~5mg/kg·d,顿服;若无冠脉扩张,服用8周左右;若存在冠脉扩张,持续口服至冠脉恢复正常后方可停药。 总结 当临床上患儿持续性发热,原因不明,抗菌药物治疗无效,伴有口唇充血皲裂、双眼结膜充血(无分泌物)、皮疹、肛周脱屑、指端膜状脱屑、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大等,但不能满足5项者,需完善血常规、ESR、CRP等检查,高度怀疑不完全型川崎病者建议及早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以协助的诊断,必要时放宽标准,早期治疗,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

宁铂涛 2024-05-06阅读量2779

聊聊饮酒与胰腺的那些事儿

病请描述:编者按 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有所谓的无酒不成席、把酒言欢、酒逢知己千杯少等等说法。 一位60多岁的于先生,两年前因体检发现胰腺癌,及时实施了腹腔镜下胰腺癌根治术。近期门诊复查没有发现复发转移,我们都非常高兴。临出门他又问我一个问题:“我可不可以吃老酒?”他压低嗓门告诉我,没开刀之前每顿至少喝半斤白酒,每天都喝一斤多的。现在感觉身体非常好,唯一的遗憾就是还没开始喝酒。 突然想起来,这个问题还真值得一聊。那么,饮酒与胰腺到底有哪些问题呢?下面就分享几位患者的真实案例吧。 01、长期饮酒与胰腺癌 正如上面的病人,长期饮酒20多年,患糖尿病史5年。体检又发现胰腺癌,幸亏发现的早,及时进行了手术治疗。但大部分胰腺癌早期无特异性症状,非常容易被忽视,及至有症状来就诊时,多半都已失去了根治手术机会,生存期就非常短了,甚至生存时间不超过1年。酒精对胰腺长期的刺激,会直接损伤胰腺组织,可以诱发胰腺炎、胰腺纤维化,反复发作可能诱发癌变。 长期大量饮酒有可能会出现以下三部曲:慢性胰腺炎——糖尿病——胰腺癌。 02、慢性酒精性胰腺炎 还有一位是15年前(2009年)我手术的病人,他是一位37岁的小伙子。长期饮酒,每天也是1斤白酒以上。他自己讲,别看才37岁,酒龄已经20多年了,从17岁就开始喝酒。在就诊前2年,腹痛反复发作,导致精神萎靡、无精打采、极度消瘦。一喝酒,腹痛反而有所缓解,这样对酒精就更加依赖了。来院检查发现,他是典型的慢性酒精性胰腺炎。胰管是胰腺分泌排放胰液的主要管道,正常最粗的部位也不会超过0.5cm。他的胰管明显不规则扩张,最宽的部位达到2cm多,胰管内充满各式各样的结石,从胰头长到胰尾。随之而来的是,整个胰腺组织的萎缩。导致胰酶分泌不足、还排出受阻,消化功能明显下降,来的时候就像抽大烟的人一样,骨瘦如柴、不成人样了。 关键是酒精成瘾,无法工作,没有收入,家庭也即将崩溃。多次在当到医院就诊,效果不佳。家人抱着最后的希望,通过朋友找过来。后来在快速补充营养、改善体质的情况下,给他做了胰管切开取石、胰尾的部分切除。因为还年轻,尽量保留了胰头,做了胰管空肠吻合术。解除了梗阻,疼痛减轻,胰腺组织可望有所恢复增生。后来彻底戒酒,营养逐渐恢复起来。 03、急性胰腺炎 5年前的一位41岁的建筑公司刘经理,由于工作原因,常常陪客户喝酒。长得也是人高马大,肥胖体型,体重达220多斤。有一次大量喝酒之后,突然剧烈呕吐,腹胀腹痛。开始还以为醉酒所致,殊不知,腹痛越来越重,无法忍受,紧急来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非常危重,一般情况下死亡率可达1/3以上。后来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治疗才逐渐缓解出院,1年后才恢复体力。也更换了工作岗位,减肥控制体重,锻炼身体,总算脱离了这个顽疾。 04、慢性胰腺炎止痛药成瘾 如果不是酗酒,但只是少量持续的饮酒,久而久之,有些人也会引起慢性酒精性胰腺炎。这种胰腺炎不是急性胰腺炎治疗不彻底或者反复发作所致,是由于酒精的慢性损伤所致,开始患病就是慢性胰腺炎。临床症状并不突出,也没有剧痛、呕吐、发热等急性症状,而是表现为中上腹或者是腰背部的慢性疼痛,久治不愈。 一位30多岁的张先生,本来是一个收入不错的中产,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由于长期饮酒导致慢性胰腺炎。他不断地来院就诊,反复住院,既不是重症,也不能说没有症状。每次发作就用止痛药,输几天液就好转,然后就出院。但过一段时间又来了,进医院就要求打止痛针。最短的间隔时间是两周。周围医院的医生、护士都认识他了。最后搞得工作丢了,老婆孩子离他而去,成了孤家寡人,还到处借债。事实证明,他已经由慢性胰腺炎改变为镇痛药成瘾症了。最后让他转到了身心精神科住院治疗,才逐渐摆脱困境。 05、胰性脑病和酒精性脑病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凶险, 并发症较多。其中胰性脑病是危重并发症之一。具体机制不明,与急性胰腺炎发生时,体内炎症介质、神经递质、脂代谢物质集聚以及B类维生素缺乏等多种因素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多语、定向力障碍、意识模糊、抑郁、烦躁、幻觉等,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升高、四肢强直、反射亢进或消失及脑脊髓病综合征等。不只在酒精性胰腺炎发生,其他原因导致的胰腺炎都有可能发生。效果好坏与胰腺炎的治疗效果相关。胰腺炎得到控制后,短期内大部分患者可以恢复;但重症患者,胰腺炎持续发展,则预后不良。 酒精性脑病与胰腺炎是两种情况,但可以同时存在。慢性酒精性脑病是指由于长期饮酒作用于脑组织产生的慢性、反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导致的一系列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对饮酒的强烈渴望、耐受性增加、依赖性增强和不加以控制。患者可出现行为异常、神经系统机能和结构异常。 慢性酒精性胰腺炎的病人,可能出现认知障碍、行为异常,往往与合并酒精性脑病有关。须加以警惕。 结束语 饮酒乃大多数家庭,家常必备。饮酒对人体的作用也是巨大的。适量有益,过量则有害。长期大量饮酒百害而无一利。不过,很多酒精成瘾的人,常常无法自拔,很难做到知行合一。常常还得求助于医生。最后,借助一个广告语来结束我们的话题:酒是好酒,莫贪杯哦。

施宝民 2024-04-01阅读量1775

科学认识淋巴瘤

病请描述:近年来,淋巴瘤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发病率在逐年增长,并且呈年轻化趋势。数据显示,淋巴瘤在中国的发病率约为6.68/10万,每年约有10万名新发淋巴瘤患者。根据病理学特点,淋巴瘤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两类。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70%左右,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我国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恶性淋巴瘤。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该病常见于老年群体和中青年群体,属于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肿瘤之一。”丁凯阳教授介绍,引起淋巴瘤的病因很多,比如自身免疫因素、病毒感染、遗传因素、有毒有害物品的接触等都可能引发恶性淋巴瘤。 早期的恶性淋巴瘤容易让人忽视。丁凯阳教授提醒,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长期体温升高、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症状,要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做专科规范检查,及早做出诊断。 病理是诊断金标准 “精确的病理诊断,非常重要。”丁凯阳教授认为,淋巴瘤亚型众多,异质性强,各个亚型大概有100多种,治疗方案和方法都有所差别。由于淋巴瘤的临床症不是那么典型,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案各异,所以,精准诊断与个体化规范治疗至关重要。当发现身上有异常肿大的淋巴结,要及时检查,排除一些其他疾病引起的和淋巴瘤相似的症状。淋巴瘤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盗汗、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很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导致诊断被延误。 “要确诊淋巴瘤,金标准就是病理诊断。”丁凯阳介绍,病理包括大体的细胞病理以及现在的分子病理作为辅助诊断。如果是浅表淋巴结肿大,一般以一个小手术的形式取出淋巴结做病理检查,如果是深部肿大淋巴结,可以进行穿刺活检,取到病理之后进行确诊,针对不同确诊亚型接受合适的治疗方案。 治疗规范化标准化 据介绍,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一类淋巴瘤类型,在临床表现和预后等方面具有很大异质性,相较于其他淋巴系统恶性肿瘤预后更差。其发病率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1%~34%,在亚洲国家一般大于40%。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可以在任何年龄发病,并且对男性的影响略高于女性。 对于治疗效果,丁凯阳信心十足,他介绍,总体上来说,随着新的治疗药物的推出和治疗手段的不断提高,淋巴瘤现在临床治愈率大大提升。比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靶向CD79b ADC维泊妥珠单抗在我国正式临床使用,革新了我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线治疗标准,全新治疗方案将有可能让淋巴瘤成为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疾病,得到长期规范的管理。

微医药 2023-11-30阅读量1894

膀胱炎

病请描述:膀胱炎是发生在膀胱的炎症,主要由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菌感染引起,还有其它特殊类型的膀胱炎。特异性感染指膀胱结核而言。非特异性膀胱炎系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粪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其临床表现有急性与慢性两种。前者发病突然,排尿时有烧灼感,并在尿道区有疼痛。有时有尿急和严重的尿频。女性常见。终末血尿常见,严重时有肉眼血尿和血块排出。慢性膀胱炎的症状与急性膀胱炎相似,但无高热,症状可持续数周或间歇性发作,使病者乏力、消瘦,出现腰腹部及膀胱会阴区不舒适或隐痛。膀胱炎是一种常见的尿路感染性疾病,约占尿路感染的60%以上,分为急性单纯性膀胱炎和反复发作性膀胱炎。其致病菌多数为大肠杆菌,约占75%以上,通常多发生于女性,因为女性的尿道比男性的尿道短,又接近肛门,大肠杆菌易侵入。膀胱炎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下腹部疼痛,终末血尿常见,部分患者迅速出现排尿困难。膀胱炎是因细菌感染而引起的膀胱炎性疾病,占尿路感染总数的50%~70%,致病菌多数为大肠杆菌。尿频、尿急、尿痛甚至有急迫性尿失禁,可以有血尿和脓尿是膀胱炎最典型的膀胱炎症状。膀胱炎分为急性与慢性膀胱炎,两者可以互相转化。1、慢性膀胱炎症状与急性膀胱炎相似,其特点是发病"慢",炎症反应"轻",病变部位"深"。慢性膀胱炎膀胱刺激症状长期存在,且反复发作,尿中有少量或中量脓细胞、红细胞。这些病人多有急性膀胱炎病史,且伴有结石、畸形或其它梗阻因素存在,故非单纯性膀胱炎,应做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系统治疗。2、急性膀胱炎排尿时尿道有烧灼痛、尿频,往往伴尿急,严重时类似尿失禁,尿频尿急常特别明显,排尿终末可有下腹部疼痛。尿液混浊,有腐败臭味,有脓细胞,有时出现血尿,常在终末期明显。在膀胱充盈时耻骨上区疼痛明显,有时亦可出现尿道及会阴部疼痛,在排尿后得到缓解,血尿偶可出现。部分患者可见轻度腰痛。炎症病变局限于膀胱粘膜时,常无发热及血中白细胞增多,全身症状轻微或缺如,部分病人有疲乏感。急性膀胱炎病程较短,如及时治疗,症状多在1周左右消失。3.间质性膀胱炎(Hunner溃疡)是一种特殊的慢性膀胱炎。其主要症状严重尿频、尿急、下腹痛、排尿痛、血尿等。多见于女病人。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容量减少,在膀胱底部或三角区有粘膜下出血。初次检查时不易发现,而在排出膀胱内液体再行充盈时才能看到。亦可在膀胱顶部见到绒毛状充血,范围约有1~1.5cm直径,其中心部位呈黄色。组织学上除可观察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膀胱炎,有显著的肥大细胞浸润外,尚有神经周围的慢性炎性浸润。本病的病因不明,既无细菌感染亦无病毒或真菌可见。有人在本病病人血内查到间质性膀胱炎的抗体,而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亦有人认为本病与慢性肉芽肿病有关,或认为本病为一种神经性病变。本病用抗菌药物无效,将膀胱在全麻下进行过度膨胀可取得暂时的症状缓解。其他治疗如安静剂、抗组胺药物、肝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直接膀胱内作硝酸银烧灼等疗效不佳。间质性膀胱炎:膀胱充盈时可出现膀胱区疼痛,伴有明显的尿意或尿频,但不会出现急迫性尿失禁,可膀胱药物灌注(二甲亚砜,肝素,硝酸银,透明质酸,卡介苗)膀胱水扩后300ml容量,维持5分钟,放水观察,可见散在的黏膜斑点状出血灶。膀胱活检阳性率低。病理可见黏膜下层水肿及出血,肌间可见纤维组织伴少量细胞及浆细胞浸润。4.滤泡性膀胱炎本病常见于慢性尿路感染。膀胱膀胱镜可观察到小的灰黄色隆起结节,常被炎性粘膜包围,但有时在结节间亦可看到正常粘膜。病变常见于膀胱三角区或膀胱底部。显微镜检发现在粘膜固有层内有淋巴细胞滤泡组成的结节,需与肿瘤作鉴别。治疗是控制感染,对症处理。5.腺性膀胱炎膀胱粘膜水肿,其中有腺样结构增生,并有许多炎症细胞浸润。患者以中年女性为多见。治疗应用抗菌药物,并需去除发病因素。反复尿频尿急尿痛可伴血尿,发作时有明显的膀胱区疼痛不适。常常药物治疗后好转,后反复出现症状。膀胱镜下可见:膀胱三角区及颈部散在的乳头样新生物,部分呈片状分布,输尿管开口多数窥视不清。6.气性膀胱炎少见,由于在膀胱壁内葡萄糖被细菌(变形杆菌)侵入后而有发酵导致粘膜的气性外形。抗菌药物治疗后气体即消失。7.坏疽性膀胱炎这是膀胱损伤的一少见结果。严重感染时可见膀胱壁脓肿与坏死。有的病人在整个膀胱壁有坏疽性改变,需作耻骨上膀修造瘘和抗菌药物冲洗。8.结痂性膀胱炎常见于女病人。这是由于有尿素分解细菌感染,使尿液变成碱性,从而促使尿液内无机盐沉淀于膀胱底部,呈片状、黄白色、坚硬扁平或略隆起的病变而被炎性粘膜所包围。当沉淀的物质被揭去时,下面的粘膜极易出血。酸化尿液与控制感染后沉淀物常消失。可用氟啶酸、氟哌酸、吡叶酸等治疗。9.化学性膀胱炎静脉注射环磷酸胺可使该药物代谢产物在肝内形成从膀胱排出,刺激膀胱粘膜引起严重的膀胱炎。膀胱上皮发生溃疡。在粘膜固有层的毛细血管扩张,因而发生出血。严重的可使膀胱粘膜固有层和肌肉纤维化变导致膀胱挛缩和膀胱输尿管回流。这种膀胱炎治疗困难,有时需用膀胱扩大手术和输尿管再植手术。10.放射性膀胱炎膀胱接受放射线数月或数年,剂量超过40~65Gy(4000~6500rad)即可能出现放射性膀胱炎。血尿为其主要症状。病理改变类似环磷酸胺所致的膀胱炎。治疗不满意,与环磷酸胺膀胱炎相似。强的松、维生素E、局部应用硝酸银和福尔马林以及电烧灼均无肯定疗效。出血时虽用双髂内动脉结扎亦不易奏效。

吴玉伟 2023-10-30阅读量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