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在各类颈椎病中的占比是非常高的,他们经常会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让患者痛苦不堪,尤其是不少患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那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近日,宣武医院王作伟主任接诊了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他在三年前就出现了颈部、右肩一直到右侧胳膊的疼痛,当时他就去了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出了神经根型颈椎病。当地医院给他开了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他服用后确实症状减轻了不少。但谁知道好景不长,还不到半年的时间,症状再次出现,这次他又尝试了针灸、按摩,可是症状仍是反反复复。到了最近一段时间,他发现自己的疼痛加重,还出现了右手麻、无力的症状,尤其是大拇指、虎口特别麻,有的时候电脑办公室时打字都受影响。 这种多年的痛苦一直折磨着他,让他已经不能再忍受,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这才请假来到北京,找到王主任。 神经根型颈椎病为啥会导致胳膊疼、手麻? 王主任仔细观察了这位患者的影像学片子,并给他做了详细的查体,发现他的这些症状都是由颈5-6出现的椎间盘突出,压迫到了右侧神经根所引发的。 术前影像学资料: 我们的颈神经支配着颈部及上肢的运动和感觉,若受到压迫就会出现受压神经支配区域的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而且颈神经分布有一定规律,基本上呈条带状,像这位患者的情况,颈5-6的椎间盘突出压迫的是颈6神经,刚好他也出现了颈6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相关症状,还是比较典型的。除此之外,这类患者还常常伴有颈肩不适、手部握力减小等症状。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反复出现胳膊疼、手麻,该怎么办? 一般来说,大部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后,症状就能得到明显缓解。但是如果您像这位患者一样,得病好几年了,保守治疗效果不好,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到平时的生活、工作,就需要考虑手术干预了。 这种情况做手术,效果好不好? 王主任在得到这位患者的同意后,为其成功进行了手术。术中将突出的髓核切除,给神经根进行了彻底的减压。术后,患者立马感觉到自己的上肢疼痛症状大大减轻,手麻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折磨三年的病痛终于消退,他对治疗效果很满意。 术后影像学资料: 如果您也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各种治疗方法都试过了,症状仍是反反复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尤其还出现了手部肌肉力量下降、肌肉萎缩等情况,就不要再坚持保守治疗了。这时手术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术后您会发现生活质量会得到极大改善。
王作伟 2024-08-06阅读量1723
病请描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出现一些表现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生病了,比如喝水老是呛着,许多人以为是喝水急了;吃东西老噎着,大部分人是没咀嚼好;晚上出去走路不敢迈开步子,害怕摔跤,不少人也没当回事。但其实,如果您频繁出现这些症状就要引起注意了,很有可能提示着您出现了小脑扁桃体下疝。 最近,宣武医院王作伟主任就收治了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他在去年出现了头痛、脖子疼、头晕,还有右侧上肢麻木、无力的症状。今年感觉情况加重,他才去了当地医院进行检查,查出了小脑扁桃体下疝,并伴有脊髓空洞症。为了进一步治疗,他从外省来到北京,找到了王主任。 王主任听了患者的症状描述并细致地看片子后,询问他是否平时还有喝水爱呛,走路不稳或者走夜路怕摔等其他症状,这时他也惊觉自己很早就出现过这些症状,只是没把它们当成问题,直到出现了明显的疼痛、麻木等症状才开始关注。 术前影像学资料: 小脑扁桃体下疝的症状多种多样,许多表现经常被忽视! 小脑扁桃体下疝有许多分型,也常常和许多其他疾病伴发,就比如这位患者还出现了脊髓空洞。所以它的症状确实很多,而且许多患者的症状也不尽相同,但主要有下面这几种: •吞咽困难、喝水咳呛、声音嘶哑; •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 •四肢感觉障碍、无力、肌肉萎缩; •枕部和颈部疼痛、僵直,单侧或双侧上肢麻木、无力、肌肉萎缩; •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等。 这里面有些症状,很多患者都没有注意,以为就是一些稀松平常的小事,但其实这时已经是疾病的表现了。而像这位患者合并脊髓空洞,还常表现为温痛觉的丧失、肢体无力、肌肉萎缩、爪形手、皮肤变得粗糙等,这些症状也需要大家警惕。 那这种情况该怎么治疗呢?效果如何? 这位患者的情况还是很常见的,出现了明显症状,还有脊髓空洞,这时就需要尽快手术治疗了。他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随着时间发展脊髓空洞会越变越大,症状也会越来越重,最后脊髓某处真的全部空了,就会引发瘫痪。 而要阻止这样的发展,尽快挽救我们的功能,就需要尽快处理脊髓空洞问题,而这样的空洞则是由小脑扁桃体下疝引起的,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针对病因,解决下疝问题。 王主任为这位患者成功进行了手术,手术非常微创,通过对小脑扁桃体进行部分切除就解决了下疝问题。术后,患者的疼痛症状得到极大缓解,上肢无力等情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术后半年复查,他的各项症状基本消失,片子显示小脑扁桃体不再下移,脊髓空洞也变得非常小,效果很好。 术后影像学资料: 总之,大家一定不要忽略身体上的一些不起眼的小变化,尤其是上面提到的这些症状,这种疾病只要发现得早,及时治疗都会得到不错的效果。
王作伟 2024-07-29阅读量1885
病请描述:肺癌,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对于许多肺癌患者来说,手术治疗往往是他们抗击病魔的首要选择。然而,手术仅仅是治疗过程的一部分,术后的康复同样至关重要。近年来,快速康复的理念在医疗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肺癌术后的快速康复也因此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一、肺癌术后康复的重要性 肺癌手术,尤其是胸腔镜手术,虽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但术后的康复仍然不容忽视。术后的康复不仅关系到患者的身体恢复,更关系到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的全面恢复。快速康复理念强调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合理饮食、科学锻炼等多方面的综合康复措施,旨在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二、腔镜手术后多久可以下床? 在肺癌的手术治疗中,胸腔镜手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而备受欢迎。然而,很多患者和家属对于术后何时可以下床活动存在疑虑。事实上,快速康复理念提倡术后尽早下床活动。一般而言,胸腔镜术后第一天,只要患者病情平稳且无并发症发生,就可以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三、为什么需要患者多下床活动? 很多人认为手术后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利于患者的康复。长期卧床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如深静脉血栓、肺不张、肺炎、肠梗阻、压力性损伤等。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负担,还可能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 而早期下床活动则具有多种益处。首先,早期下床活动可以提高机体肌肉活力,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其次,下床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此外,下床活动还可以增强肺部功能,预防肺不张和肺炎的发生。同时,下床活动还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肠梗阻的发生。最后,下床活动还可以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保护患者的皮肤健康。 四、如何科学地下床活动? 虽然早期下床活动对于肺癌术后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何科学地进行下床活动也是需要注意的。以下是一些建议: 评估活动耐受性:在患者第一次下床活动前,护士会对患者的活动耐受性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护士会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指导,如如何固定各种管路、如何避免跌倒等。 循序渐进:下床活动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术后第一日以鼓励及协助患者下床为主,例如下地入厕、在病房活动等。患者自我评估状况较好时,可至病区走廊活动。每次下床活动能达到20-30分钟,每日至少4次。 密切观察:在下床活动过程中,家属应陪伴左右,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头晕、心悸、胸闷气急等症状。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活动并卧床休息。 调整引流瓶位置:对于有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应注意调整引流瓶的位置。胸腔闭式引流瓶活动带应调整适当长度悬挂于移动输液架上,注意胸腔闭式引流瓶不要倾斜并收起支撑架,水封瓶应低于胸腔60-100cm左右,不能高于胸部水平,避免引流液逆流感染。 五、呼吸功能锻炼真的有必要吗? 呼吸功能锻炼在肺癌术后康复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术前的呼吸锻炼、自主深呼吸、咳嗽等手段有助于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对于术后的肺功能锻炼可奠定良好的基础。手术后,患者及家属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惑:术后肺组织的缺损是否会导致与正常人肺功能的差异?实际上,肺功能是可以通过锻炼逐步恢复的。呼吸道管理在整个围手术期都是重中之重,患者本人及家属应该尤为重视。从患者入院时至出院后均应进行肺功能锻炼,如爬楼梯、慢跑等有氧运动。同时,患者还应熟练掌握深而慢的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等呼吸技巧。这些呼吸技巧可以有效控制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使更多的气体进入肺部并减少呼吸功耗。 腹式呼吸又称膈式呼吸,是一种通过腹肌和膈肌收缩来进行的呼吸方式。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患者取仰卧位或半坐卧位,两膝半屈使腹肌放松,一手放在胸骨柄部以控制胸部起伏,另一手放在腹部以感觉腹部隆起程度。 用鼻缓慢深吸气,膈肌松弛,尽力将腹部挺出。 缓慢呼气,腹肌收缩,腹部下凹。避免上胸部运动。呼气时可用力向上向内推压帮助腹肌收缩。 缩唇呼吸则是一种通过缩唇微闭来延长呼气时间的呼吸方式。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患者取舒适放松坐姿经鼻深吸气。 呼气时缩唇微闭缓慢经嘴呼气4-6秒。 吸气与呼气比以1:2或1:3为宜。 除了上述呼吸技巧外患者还可以借助呼吸训练的器具如气球等进行锻炼。吹气球锻炼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呼吸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增加肺活量和呼吸肌力。具体操作步骤为:先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吹起气球直到吹不动为止。一般每天吹5-6次不要过于勉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量力而行。 总之肺癌术后下床活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早期下床活动不仅可以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还可以预防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并加速术后康复过程。在进行下床活动时患者应注意科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在医护人员和家属的陪伴与指导下进行。同时呼吸功能锻炼也是肺癌术后康复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患者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呼吸锻炼以促进肺功能的恢复和提高。
张百华 2024-07-22阅读量1544
病请描述:1、手指、指尖、手掌麻木,伴触电感、感觉减退。 2、手套样感觉障碍。 3、手指、指尖疼痛,夜间加重。 4、手变笨拙、精细动作变差。 5、手部肌肉萎缩、力量变弱。 6、手部皮肤汗少、干燥、粗糙、增厚。 7、手部伤口愈合能力变差。
张黎 2024-07-18阅读量860
病请描述:感动于一对从黑龙江远道而来的中年夫妻,淳朴而善良,粗糙的双手透着生活的艰辛,带着脊髓空洞症、脊柱侧弯和骶管囊肿的高中生女儿,稚气未脱的小姑娘双手发抖、手内在肌明显萎缩、右手指无法伸直,右上肢痛觉完全消失、温度觉减退。可能是听信广告或者被人骗了,跑到某地不正规医院,花了1万元打了一针什么药,什么效果都没有,1万元对于一个农村劳动者来说,可能就是半年的纯收入了。他们春节前来到上海,没来得及挂上我的门诊号,在上海的小旅馆过的年,等了十天等我初九的专家门诊号。第二天我将患者收入院,家属很感谢,从他们眼里,我看到了他们充满着希望,手术后第二天我查房时,给小姑娘体格检查发现右上肢痛觉明显恢复了,一旁的妈妈激动地留下眼泪,不停地说谢谢戴教授,谢谢戴教授。二月的上海,春寒料峭,但彼时我的内心,真是暖暖的。 老百姓看病真不容易,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愿意为最普通的老百姓们实实在在地看病。在此,我再次普及一下脊髓空洞症这一种可治愈的疾病。 1.再次正确认识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实际上是脊髓的“脑积水”,戴大伟医生认为,脊髓空洞症实际上就是脑脊液在脊髓内部异常积聚,和脑积水、椎管内囊肿、骶管囊肿、神经根袖套囊肿有“异曲同工”的病理生理基础和临床症状体征,产生一系列四肢尤其是上肢运动感觉症状,表现为肌力下降,感觉麻木,肌肉萎缩,走路不稳。严重者需要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治疗。 2.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17岁,黑龙江人,因“右上肢麻木两年,进行性加重半年”来我的专家门诊就诊,随后收治入院,患者手鱼际肌明显萎缩,手术无法伸直,右上肢有明显的温度觉减退和痛觉消失。(如下图) 患者颈椎磁共振显示严重的脊髓空洞(如下图) 经认真手术准备后,行颈后路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微创手术,根据患者脊髓空洞的特点(空洞位于脊髓中央且偏向右侧,故右上肢症状重),采取合适节段(脊髓空洞最严重处,最影响功能处)脊髓右侧背根神经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入路,仅需切开软脊膜即可,对脊髓神经纤维无任何创伤,妥善置入分流管,以6-0 Prolene线固定引流管于软脊膜和蛛网膜内侧,水密缝合硬脊膜 ,单节段椎板复位,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皮肤美容缝合,以最小创伤达到治疗效果,阻止脊髓空洞进一步发展,改善患者目前神经功能。 总结: ① 脊髓空洞就是脊髓的“脑积水”(手术应该积极,效果良好); ② 选取合适的手术节段和手术入路; ③ 置入管子的形状、长度、固定方式的优化保证手术疗效。 真正缺乏医疗保健常识、真正缺医少药、真正没有条件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就是中国最普通、最基层老百姓们,我愿意为这一群体多看病、看好病。 神经外科医生 戴大伟
戴大伟 2024-06-07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儿童断骨增高:可行性、危害性与伦理考量 在当今社会,身高问题成为许多家长关注的焦点,尤其对于那些担心孩子身高影响未来发展的家庭来说。近年来,一种名为“肢体延长术”或“断骨增高手术”的方法被部分人群视为解决身高困扰的途径。然而,这种方法是否适用于儿童,其可行性和潜在的危害性又如何呢?本文将就此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断骨增高手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该手术主要是通过人为打断患者的腿骨,在骨头断裂处植入特殊装置,通过每日调整此装置,逐渐拉伸骨骼间隙,刺激新的骨质生长,从而实现增高的目的。理论上,这种手术可以在骨骼发育尚未完全闭合的青少年时期进行,以期获取额外的身高增长。 然而,尽管从技术层面来看,断骨增高手术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适合于所有寻求增高的儿童。实际上,这一手术的应用范围极其有限,通常仅针对患有严重肢体不等长或者先天性矮小症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并且是在其他治疗手段无效的情况下才会考虑采用。 以下是一些与断骨增高相关的案例: 1. 日本男子增高案例: 据2022年的一则报道,一位日本男子花费巨额费用实施了断骨增高手术,并成功增高了10厘米。然而,这个过程极为痛苦且风险极高,需要长时间的康复期,且在日本乃至许多国家,由于手术的高风险和伦理争议,一般不被推荐用于非医疗目的的单纯增高需求。 2. 中国真实案例: 李亚诺(化名)为了增高7.2厘米,选择接受了断骨增高手术,耗费了家庭大量资金。这一案例警示人们手术背后的巨大代价以及可能带来的并发症,比如行走困难、疼痛等问题,反映出断骨增高对于个人生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 3. 医疗事故案例: 另一案例中提到的李女士试图通过断骨增高手术改善形象,但不幸遭遇手术不当,造成术后严重的行走障碍等后遗症。这凸显了此类手术的技术要求之高以及操作失误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这些案例都表明断骨增高手术并非无风险的选择,除了高昂的经济成本之外,还伴随着长期的身体不适、并发症风险和生活质量下降的可能性。 对于正常生长发育中的儿童,断骨增高手术则存在诸多显而易见的危害性。首先,手术风险大,包括但不限于感染、神经损伤、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问题。其次,手术后的康复过程漫长且痛苦,可能对孩子的身心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再者,过度追求身高增长可能会导致身体比例失调,影响整体美观及运动功能。此外,由于儿童骨骼还在发育阶段,强行打断并拉伸骨骼可能导致骨骼发育异常,甚至对未来的生活质量产生长远的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伦理角度审视断骨增高手术在健康儿童身上的应用。每个孩子的生长发育都有其自然规律,人为干预这种规律必须慎之又慎。为了满足外在的身高期待,让孩子承受不必要的生理和心理痛苦,无疑是对儿童权益的侵犯。 综上所述,虽然断骨增高手术在特定医疗条件下的确具备可行性,但对于健康的儿童而言,无论是出于生理安全、心理健康还是伦理道德的角度,都应坚决反对将其作为单纯的增高手段。家长和社会应当树立正确的身高观念,尊重个体差异,引导孩子们接受并珍爱自己的独特性,鼓励他们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锻炼和生活习惯来促进健康全面的成长,而非盲目追求单一的身体特征。
生长发育 2024-02-22阅读量2284
病请描述:昨天遇到一个病人。左侧手麻木肩膀疼痛,手臂举起来疼痛缓解下垂就会疼痛加重,麻木出现。经过检查,这是一个典型的胸廓出口综合征 病例。 胸廓出口综合症是因为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在胸廓出口处受到各种先天或后天继发因素压迫而产生的手及上肢酸痛、麻木、无力、肌肉萎缩及锁骨下血管受压征象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胸廓出口上界为锁骨,下界为第1肋骨,前方为肋锁韧带,后方为中斜角肌。上述肋锁间隙又被前斜角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锁骨下静脉位于前斜角肌的前方与锁骨下肌之间;锁骨下动脉及臂丛神经则位于前斜角肌后方与中斜角肌之间。压迫神经的原因有异常骨质,如颈肋、第7颈椎横突过长,第1肋骨或锁骨两叉畸形,外生骨疣,外伤引致的锁骨或第1肋骨骨折,肱骨头脱位等情况。此外有斜角肌痉挛、纤维化,肩带下垂和上肢过度外展均可引起胸廓出口变狭窄,产生锁骨下血管及臂丛神经受压迫症状。 此外上肢正常动作如上臂外展,肩部向后下垂,颈部伸展,面部转向对侧,以及深吸气等也可使肋锁间隙缩小,神经和血管受压迫的程度加重。所以会出现上肢下垂,疼痛麻木加重的症状。而上举压迫减轻症状缓解。 临床上分为神经受压和血管受压两类,神经受压的症状较为多见,也有神经和血管同时受压。 (一)神经受压症状有疼痛,感觉异常与麻木,常位于手指和手的尺神经分布区。也可在上肢、肩胛带和同侧肩背部疼痛并向上肢放射。晚期有感觉消失,运动无力,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4~5指伸肌麻痹形成爪形手(二)动脉受压有手臂或手的缺血性疼痛、麻木、疲劳、感觉异常、发凉和无力。受压血管会导致末端供血不良。皮温下降或者淤血充血的改变。 治疗方法,西医的主张进行康复训练或者是手术治疗,甚至把第一肋骨切除。那样第一肋骨和锁骨之间的压迫形成的狭窄也就会消失。卡压症状是消失了,但是缺少一个肋骨之后,胸部会出现前交叉畸形加重脊柱曲度变大肩胛骨前移等新问题。 但中医正骨的方法是通过调整骨关节的位置,使锁骨和第一肋骨之间的间隙扩大锁骨归位,脊柱过屈矫正,肩胛骨后移恢复正常位置之后卡压自然也就消失。症状也就缓解了。除极少数骨关节严重错位无法归正。多数都不需要手术治疗。 有问题可以留言。欢迎理性沟通。
马彩毓 2024-01-22阅读量1748
病请描述: 脑膜瘤是脑部比较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可发生于颅内各个部位,本人前面文章介绍了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蝶骨嵴、鞍结节、嗅沟、桥小脑角与小脑膜等部位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经验,同时还分享了高级别脑膜瘤的手术和放化疗的综合治疗体会。今天再介绍一下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治疗。 枕骨大孔脑膜瘤较为少见,通常位于颅颈交界处的腹侧和腹外侧,与脑干、后组颅神经关系密切。患者的典型表现一般是枕颈部持续性疼痛,单侧上肢麻木,对侧感觉丧失,由上肢开始进行性肌力减弱,伴手部肌肉萎缩,可以出现走路不稳、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表现。诊断以头颅核磁检查最为重要。 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手术风险很高,尤其是位于脑干腹侧的肿瘤,由于肿瘤位于脑干延髓的腹侧面,前方有颅底骨、颈椎等骨性结构,手术难以到达,后方有脑干延髓、面听神经、副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及椎动脉等重要的神经血管,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而且肿瘤越大风险就越高。脑干腹侧肿瘤一般需要采用远外侧入路才能达到完全切除肿瘤的目的。如果遇到肿瘤特别大,质地硬,血供丰富,血管、神经包绕明显的枕骨大孔区腹侧脑膜瘤,建议一定要到神经外科实力较强,找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进行手术治疗。肿瘤的确难以彻底切除的,也不要勉强,以免手术后造成呼吸衰竭、偏瘫、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残留的部分可以考虑放射治疗。 位于脑干侧方及背侧的枕骨大孔区脑膜瘤手术相对容易一些,但也与肿瘤的大小、质地、血供等多种因素有关,尤其是肿瘤基底比较宽广时,因肿瘤起源的脑膜及脊膜往往需要和肿瘤一并切除以达到根治的目的,切除的脑膜、脊膜就要用人造脑膜替代修复,由于这个区域空间小、切缘脑膜较簿,活动度大,且覆盖枕大池,缝合口基本上处于脑脊液之中,愈合变慢,因此术后脑膜愈合不良、脑脊液切口漏、局部包裹性积液、反复高热、头痛等时有发生,有时需要二次手术修补,否则容易继发 颅内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可能。 总之,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由于部位特殊,潜在危险大,手术风险高,应当早发现,早治疗,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以下图片均来源于本人近几年来亲自做过手术病人的资料,未经本人授权不得转发!注:左边是手术前,右边是手术后。)
王俊兴 2023-06-14阅读量2251
病请描述:患者,男,68岁,出现双上肢麻木无力症状2年多,一直未能明确诊断和正规治疗,近半年来症状进行性加重,右手大鱼际肌肉完全萎缩塌陷,右手无法持筷用餐,出现行走困难,就诊我门诊时初步考虑颈椎病所致,行颈椎磁共振检查显示出:颈5-7层面椎管严重狭窄,脊髓变性及神经受压严重,手术采用前路ACCF微创术式彻底减压,术程1小时、出血30ml、切口长约2cm,术后感觉、肌力、手的灵活性恢复非常好,术后第二天下地正常走路,自己可以拿筷子进餐了,术后第四天康复出院,希望经过后期的康复锻炼,萎缩的大鱼际能得到恢复。温馨提醒:(出现肌肉萎缩、行走困难等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明确诊断及治疗,以免耽误治疗)。颈椎磁共振示:颈5-7层面脊髓受压变细、脊髓变性颈椎磁共振轴位片示:脊髓及神经受压严重颈椎CT轴位片示:间盘突出钙化、颈椎管狭窄术后X线示:颈椎内固定位置良好、减压彻底,术后第二天下地走路,右手感觉、运动特别灵活,右上肢疼痛感消失,可以自己拿筷子进餐了,术后第四天康复出院。
曹峰 2023-01-03阅读量1333
病请描述: 冻结肩又称五十肩 。是由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而引起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 。好发于 40 岁以上病人,女多于男(约 3 : 1), 左肩多千右肩。其特征是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障碍逐渐加剧,经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疼痛逐渐消退,功能慢慢恢复,最后自愈 。 冻结肩病因至今不清,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 ) 由于肩关节以外的疾病 ,如冠心病、肺炎,胆囊炎等反射性地引起肩部疼痛,使肩关节活动受限; ( 2 ) 因上肢骨折、颈椎病等使上肢固定于身旁过久; ( 3 ) 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退变 ,如肩峰下滑襄炎、冈上肌腱炎、肱二头肌长头健鞘炎等。 Depalma(1983 )将冻结肩病理过程分为三期。 1. 凝结期(早期):病变主要位于肩关节囊。肩关节造影显示关节囊紧缩 ,关节囊下皱褶互相粘连而消失,肱二头肌长头腱与腱鞘间有薄的粘连。 2. 冻结期:凝结期以后随着病变程度加剧,进入冻结期。此期 ,除关节囊严重挛缩外 ,关节周围软组织均受累,退行性变加剧,滑膜充血、组织缺乏弹性。喙肱韧带挛缩限制了肱骨头外旋,冈上肌,岗下肌,肩胛下肌挛缩,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使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3. 解冻期:冻结期经 7 ~1 2个月后炎症逐渐消退,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功能逐渐恢复,称解冻期。Depalma在1例15年前患双侧冻结肩而自愈病人 ,尸体解剖中发现两侧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肱骨结节间沟均获得新的骨附着点,而肌腱关节囊内部分均已消失。 因此,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可能是引起冻结肩的主要原因,一旦长头腱黏附于结节间沟获得新的骨附着点,而肌腱关节囊内部分发生病理性撕裂,则肩关节功能改善,冻结肩趋向好转,但这种好转很可能只是病变肌肉和韧带形成了新的生物力学功能体系,而不是恢复了原有生理状态。也有人发现长时间侧卧抱肩,喙突和肱骨头挤压关节囊出现肿胀或坏死是冻结肩的病因。 临床表现: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疼痛一般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与肌肉萎缩。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压痛最为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并进行两侧比较。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此时肩部肌肉萎缩明显,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患肢手放健侧肩,使喙肱挤压可出现疼痛。 辅助检查: X 线片可无明显异常,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等改变。 建议肩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时,及早干预,积极治疗,改善预后,提高老年生活的生存质量。 内容参考:《实用骨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第4版,
王华 2022-11-06阅读量4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