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全面介绍股腘动脉旁路术 也称为股腘动脉搭桥术,是外周血管搭桥术中常见的一种,用于绕过大腿股动脉阻塞或严重狭窄的部分,使血液继续流向供应膝部和小腿下部的腘动脉,也就是将股动脉阻塞部位近端正常的股动脉段与阻塞部位远端的腘动脉连通,恢复膝部和小腿远端组织的动脉血流。 股动脉管腔(或内部空间)的狭窄可能是由于脂肪、胆固醇和钙沉积的堆积。也可能出现血栓,进一步缩小管腔大小。这会导致腿部的血液循环减少,导致疼痛和痉挛、脚冷、行走时腿部的灼烧感或疲劳,以及腿部伤口的延迟愈合。 股腘动脉旁路术的适应证 在下列情况下可推荐股腘动脉旁路术: 症状影响行走和执行其他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药物治疗或生活方式改变不能改善症状。出现间歇性跛行。腿部伤口或感染无法愈合。严重减少血液供应,增加坏疽的风险和可能失去肢体。 股腘动脉搭桥术是一种通过使用健康血管或人工血管来搭桥腿部阻塞动脉的手术。仅在症状严重且保守治疗无效时推荐使用。手术可显著恢复活动能力,减轻疼痛,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附 1:外周血管搭桥术 外周血管搭桥术(Peripheral vascular bypass, PVB)用于治疗某些创伤性动脉损伤或动脉瘤,最常用于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 PAD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下肢供血动脉狭窄的结果。PAD的症状从无症状到需求性缺血或跛行到严重肢体缺血(CLI),以严重残疾和组织丢失为特征。 对于这些患者,如果他们有不适合血管内治疗的严重疾病负担,或者如果他们之前的治疗失败,则考虑PVB。对于一般治疗无反应的病变包括重度狭窄和血管解剖不良,这使得血管内治疗在技术上具有挑战性。 一名股腘动脉支架置入(箭头处)后失败的患者,由于晚期缺血接受了动脉旁路术(采用自体静脉移植物),血管造影显示静脉旁路将动脉血流转流至胫腓动脉干。腓动脉提供单血管血流至踝部。 对于伴跛行的PAD患者,血运重建仅适用于可获得功能获益的患者。例如,预计步行距离会增加。然而,致残性跛行的血运重建仅限于那些病变较近端患者,特别是当髂股或股腘区受累时。 因此,跛行通常不被认为是实施远端(例如股胫)旁路术的可靠适应证。此外,通常不适合采用胫动脉远端旁路术治疗跛行。对于股腘动脉旁路术不可行或无法直接进入通畅的流出道的CLTI患者,应选择膝下血管作为旁路的流出道。 3张图自左向右按a-b-c顺序 旁路移植至腹股沟下外周动脉 (PAD) 的靶动脉。完成血管造影显示远端吻合区域的情况:股-腘动脉旁路移植术(红色箭头)治疗之前放置的支架闭塞(白色箭头;a);经股动脉至胫后动脉旁路移植(红色箭头;b);以及一例慢性肢体重度缺血患者的股动脉至足底总动脉旁路移植 (红色箭头) (c)。所有移植物均使用自体静脉。黑色的箭头=通畅的血管;PAD=外周动脉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有CLTI体征和症状(包括静息痛和组织缺失)的患者,强烈建议进行血运重建,因为此类病例很可能进展为截肢。 因此,可以选择血管内血运重建或外科搭桥的一种干预方式。尽管如此,CLTI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干预指征;在一些伤口、缺血和足部感染阶段较不显著的患者中,适用不进行血运重建的支持性治疗。 CLTI患者常合并多节段动脉闭塞性疾病,不仅累及股腘动脉,还累及胫腓动脉,因此下肢血管外科手术旁路移植术应同时采用股总动脉至胫动脉旁路移植术,而糖尿病患者若有膝下动脉弥漫性病变,则应采用较短的股浅动脉或腘动脉旁路移植术。
吕平 2025-01-23阅读量1083
病请描述:膝骨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疾病,是由于关节软骨完整性破坏、滑膜的炎症及软骨下骨损伤而导致的关节疼痛、畸形与功能障碍。女性患病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男性,肥胖和超重、具有关节外伤史的人群也是膝骨关节炎的高危人群。 膝骨关节炎最显著的临床症状是膝关节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 -疼痛:早期疼痛轻或仅表现为不适感,活动后加剧,休息可缓解,晚期出现静息痛和夜间痛。 -关节活动异常:早期的关节活动协调性异常表现为关节打软和错位感,是由于关节面凹凸不平,关节稳定装置受损所致。 -畸形和关节活动受限:早期的关节活动受限是由肌肉保护性痉挛引起的,表现为清晨起床后或白天长时间不活动后,自觉关节僵硬,而稍活动后即可恢复正常,这种僵硬一般不超过30分钟。 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一般可遵循以下方法: -健康教育:接受健康教育是了解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途径的有效办法。比如通过学习你可以知道使用拐杖、步行器等可用于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缓解疼痛和生活质量。减轻体重,改善超重和肥胖,服用氨基葡萄糖、维生素 D 等可能有助于减轻轻度疼痛,延缓骨关节炎的进展。 -口服止痛药物: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能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疼痛和功能。 -外用止痛药物:对于合并胃肠疾病、心血管疾病或身体虚弱的患者,推荐使用局部外用非甾体抗炎药作为膝骨关节炎疼痛的一线治疗药物。 -关节腔注射药物治疗:使用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其可短期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并减少镇痛药物用量,且安全性较高。 -3D打印鞋垫:早期膝关节磨损不是很严重的时候,可以使用3D打印鞋垫矫正膝关节力线。3D打印鞋垫可以根据个人的足部数据进行定制,可以纠正不良的步态,从而减少膝关节的异常负担以及地面对膝关节的直接冲击。患者膝关节有疼痛的情况下,结合患者膝关节X光片可以对矫形鞋垫进行模块调整,改善膝关节力线。 -3D打印膝关节矫形器:膝关节间隙一侧变窄严重的情况下,可应用膝关节矫形器进行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戴尅戎院士、王金武教授团队在整体减荷式矫形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单(双)侧减荷式矫形原理,设计了单(双)侧减荷式膝关节矫形器。通过对膝关节两侧分别施加大小不等的轴向拉伸力,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杠杆平衡原理及力的分解原理,产生一个向力较小侧方向的矫正力矩,在矫正力线、减轻患者患侧负荷的同时,对单侧(双)侧进行局部减荷,从而避免加剧软骨的磨损。
王金武 2024-08-06阅读量1377
病请描述: 全世界每年的死亡人口中,约有1/3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动脉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发病基础。很多人以为,动脉硬化是老年人的事。实际上,动脉硬化从年轻时就开始了,并且伴随一生,所以预防动脉硬化是终生的事。 动脉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原因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学术副院长、4A脑血管病一科主任席刚明教授指出,动脉硬化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它涉及血管内壁的损伤、脂质的沉积、血小板的聚集以及平滑肌细胞的增生等多个环节。这些过程共同导致动脉血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并逐渐形成斑块,从而狭窄或阻塞血管腔。 席刚明教授打比方道,“动脉硬化就像水管生了锈,其结果是管腔越来越窄。”如果这些“锈”把管道堵住了,就会造成很严重的不良后果。动脉遍布全身,动脉硬化也是全身性的。如果心脏冠状动脉堵了,心肌缺血可以导致心肌梗死;脑动脉堵了,可以导致中风;肾动脉堵了,可以导致肾功能衰竭;腿动脉堵了,走一段路腿就会痛,甚至可导致肢体坏死。席刚明教授提醒,步入中年以后,40多岁后,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就会迅速增加。30岁以后,就要提防血管硬化。 引起动脉硬化的病因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抽烟等因素。其他诸如肥胖、运动不足、紧张状态、高龄、家族病史、脾气暴躁以及大量摄入油腻性食物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等都可引起动脉硬化。 ▲ 动脉硬化最终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血管腔 无创动脉硬化检测防范心脑血管疾病 对于动脉硬化早期的患者,几乎没有任何临床症状,都处在隐匿状态下潜伏发展。席刚明教授建议,有动脉硬化高危因素的人群最好每年进行动脉硬化检测,以便及时发现血管动态病理变化,为患者赢得早期治疗或干预的宝贵时间。 目前,动脉硬化的检测手段主要有两种:有创检测和无创检测。有创检测包括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是直接发现血管狭窄程度的“金标准”。但是对患者来说,有创性检查费用较高,有一定风险性,不适合常规筛查。无创的动脉硬化检测除了直观的影像学手段外,还可以进行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 和踝臂指数/踝肱指数(ABI)的临床检测,可以发现血管壁的硬度及弹性改变,及时对动脉硬化危险因素进行干预,进行早期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进程。 近日,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引进了欧姆龙无创动脉硬化检测仪,受检者只需静息平卧,检测仪会自动计算出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和踝臂指数(ABI),3~5分钟就可以检测完成。其具有速度快、无创伤、操作简便、准确灵活、价格实惠、适应人群广泛等众多优点,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 欧姆龙无创动脉硬化检测仪,3~5分钟即可知道动脉血管健康 哪些人需要进行动脉硬化检测? 1、具有肥胖,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者。 2、已被诊断为高血压(包括临界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包括空腹血糖升高和糖耐量降低)。 3、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 4、长期头晕等不适症状,尚未明确诊断者。 5、有活动后或静息状态下胸闷、心悸等心前区不适症状,尚未明确诊断者。 6、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急性或陈旧性)诊断明确者。 ▲ 建议高血压、肥胖等人群进行动脉硬化检测 动脉硬化检测显示异常怎么办? 医生会根据检测结果及患者的相关症状体征,安排进一步筛查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完善动脉的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如颈动脉彩超、四肢动脉彩超、头颈部动脉CTA、双下肢动脉CTA、冠状动脉CTA等,帮助患者明确病变部位、程度,以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动脉硬化可以这样预防 席刚明教授提醒,动脉硬化在出现症状前是有办法预防、延缓,甚至逆转的。最主要的办法就是针对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比如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调节血脂、控制血糖、减轻体重,并适当运动。 1. 控制饮食 每天平衡饮食,切勿偏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粗纤维食物;多吃鱼和植物油,少食动物性脂肪;每日食盐量控制在5g以内。 2. 保持运动 每天运动30分钟以上,每周坚持3-5次,可进行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避免剧烈的高强度运动。 3. 戒烟、限酒 吸烟可促进动脉硬化的进展,增加心脏负荷,易引起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4. 缓解压力 保持良好心态,正确缓解压力,保证充足睡眠。 5. 药物治疗 由医生根据每个人的情况,给出准确的药物治疗方案,其中包含降压、降脂、降糖、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7-25阅读量1844
病请描述:糖尿病足治疗新技术——脊髓电刺激 什么是糖尿病足? 由于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不佳,身体长期处于高糖水平,高血糖可对神经及血管造成损伤,导致合并神经病变及不同程度的下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深部组织的破坏,俗称“烂脚”。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晚期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残疾 、死亡的主要原因 ,不仅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高额的治疗费用也给其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有数据指出:“目前我国拥有1.26亿多糖尿病患者,其中30%左右的患者将会发生糖尿病足,也就是说全国糖尿病足患者数量接近4000万。但值得庆幸的是,有研究表明,早期识别及有效干预治疗能使半数糖尿病患者避免发生足溃疡或截肢,综合性的干预措施能降低至少75%- 80%的足溃疡复发率。 经典案例: 患者贺老伯,62岁,以“糖尿病病史13年,双则下肢疼痛2月余”为主诉入院,患者于1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降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糖尿病,开始服用二甲双胍等药物,血糖控制可,后未特殊监测血糖。3年前出现腿部碰伤后刀口愈合慢,愈合后出现皮肤变灰变黑,3个月前出现血糖控制不好,当地医院内科治疗,开始服用伏格列波糖片,血糖仍控制不好,开始加用胰岛素,2个月前出现疼痛,开始出现在双侧足踝部疼痛肿胀,表现为针扎样,刺痛,胀肿,触痛等,左侧重于右侧,疼痛由踝部逐渐蔓延到双侧大腿中部,现双侧小腿部疼痛明显。双侧足部有麻木感。夜间疼痛加剧,影响睡眠,故为求进一步治疗来到瑞金医院,多学科门诊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痛”收入院。双侧下肢表现为刺痛、胀病、针扎感受的静息痛,双侧小腿皮肤有多个黑斑,双侧趾肚皮肤发红。 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潘宜新主任与内分泌协同经过详细评估,确诊患者为典型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痛”,决定给患者尝试一种目前国际上最先进微创的“黑科技”——脊髓电刺激来进行治疗。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潘宜新副主任在全麻下为患者进行了脊髓电刺激电极植入术,将片状电极精准植入到患者脊柱内支配双侧下肢神经血管部位的相应脊髓节段。术后开机,贺老伯立即感觉到双足疼痛明显减轻,麻木僵硬的感觉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酥酥麻麻、温热舒适的感觉。术后第二天查房,贺老伯激动地表示:“昨晚终于睡了个好觉!”经过1周的体验治疗,确认方案有效后,潘宜新副主任将小巧的刺激器植入了患者体内。 截止目前,贺老伯已经植入6月有余,令人恐惧的疼痛再也没有袭来,双下肢的黑斑明显淡化。走路姿势恢复了往日的挺拔,原本一换季就干裂分叉的足跟依然红润光泽。“脚底不冰冰凉凉,走路也更有劲了!”患者如是说。糖足治疗目前仍然是国际上的大难题,新型手段提早干预能更有效的避免截肢悲剧。生活和工作也逐步回归正轨。 术前术后皮肤对照: 双下肢皮肤颜色明显红润,睡眠改善,口服药物再次明显减少。 术前术后红外热成像对照 脚趾脚尖处平均温度由33度摄氏度提升至37度,升高3~4℃; 疗法介绍: 髓电刺激(SCS)是一种神经调制技术,1967年在国际上首次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和交感神经介导的慢性疼痛。1976-1981年间国际上首先报道了用SCS治疗下肢血管疾病。近些年的研究和指南更新显示,脊髓电刺激可以有效缓解慢性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的疼痛,还能预防或延缓截肢并改善肢体的存活率。在欧洲,脊髓电刺激常被用于治疗外周缺血和顽固性心绞痛。在我国,脊髓电刺激运用还不广泛,还有许多尚未被开发的治疗用途,比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痛、糖尿病足坏疽、下肢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综合症等严重肢端缺血疾病等。
潘宜新 2023-04-24阅读量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