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为什么乳腺癌和甲状腺癌总是“结伴而来”? ——瑞金医院专家揭秘背后的健康密码文/费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30年来,我做过上万台外科手术,也通过线上科普帮助了超10万患者。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乳腺癌患者更容易患上甲状腺癌?而甲状腺癌患者也面临更高的乳腺癌风险? 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器官,背后竟藏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数据说话:乳腺癌和甲状腺癌的“姐妹情” 女性高发:乳腺癌是女性第一大恶性肿瘤,甲状腺癌位列第三,且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 风险翻倍:研究发现,乳腺癌患者再患甲状腺癌的风险是普通女性的4.48倍,反之亦然。 发病年轻化:双原发癌(同时或先后患两种癌)患者确诊年龄更小,集中在40-50岁。 划重点:这两种癌为何“偏爱”女性?答案藏在激素、基因和生活方式里! 二、揭秘四大幕后推手 1. 激素的“双刃剑效应” 雌激素不仅是女性魅力的象征,也可能成为癌症的推手: 乳腺癌:雌激素长期刺激乳腺组织,可能诱发癌变。 甲状腺癌:雌激素能激活甲状腺细胞中的特殊受体,促进肿瘤生长。更年期激素替代治疗、肥胖(脂肪组织分泌雌激素)都会增加风险。 小贴士:绝经后女性如需激素治疗,务必遵医嘱定期监测甲状腺! 2. 基因里的“危险信号” 某些基因突变会让癌症风险飙升: Cowden综合征(PTEN基因突变):同时增加乳腺癌和甲状腺癌风险。 PARP4基因:与两种癌的发病均相关。 家族史预警:一级亲属患癌,你的风险可能翻倍! 建议:有家族史的人群,每年做一次乳腺超声和甲状腺检查。 3. 医疗干预的“蝴蝶效应” 治疗癌症的手段可能带来新风险: 放疗:乳腺癌放疗可能让甲状腺暴露在辐射中。 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癌患者接受此治疗后,乳腺癌风险略增。 频繁CT检查:辐射累积可能影响甲状腺。 医生的心里话:治疗需权衡利弊,必要时做好防护,但不必因噎废食! 4. 生活方式“埋雷” 肥胖:脂肪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是癌症的“助燃剂”。 焦虑抑郁:负面情绪削弱免疫力,让癌细胞有机可乘。 碘摄入异常:甲状腺和乳腺都需要碘,但过量或不足都可能扰乱平衡。 行动清单:✅ 保持BMI<24,腰围<80cm(女性);✅ 每天运动30分钟,释放压力;✅ 合理补碘。 三、给女性的防癌指南 乳腺癌患者必看 术后随访:每年做甲状腺超声+功能检查。 减少不必要的CT等辐射性检查。 关注ER/PR阳性结果(这类患者甲状腺癌风险更高)。 甲状腺癌患者注意 定期乳腺钼靶或超声筛查。 控制TSH水平(促甲状腺激素),避免过度刺激。 若T3/T4激素水平高,警惕乳腺病变。 费医生的暖心提醒:癌症不是“命中注定”,早期发现治愈率超90%! 四、未来可期:科学防癌,活得漂亮 近年来,医学界已发现乳腺癌和甲状腺癌共享多条分子通路,比如HER-2蛋白过表达、雌激素受体交叉作用等。这些发现让“精准筛查”成为可能。 作为医生,我始终相信:知识是最好的疫苗。希望每位女性都能听懂身体的“警报”,用科学武装自己。如果你有家族史、激素紊乱或长期压力大,不妨把这份文章转发给闺蜜,一起做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推荐理由:本文综合近5年权威研究,用数据破除谣言,用行动代替焦虑。我是费健,在瑞金医院等你,线上线下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 (本文参考《肿瘤防治研究》《Cancers》《中华肿瘤杂志》等权威期刊,数据截至2025年4月)
费健 2025-04-23阅读量40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悄悄盯上中国人?瑞金医院专家费健主任带你看清真相!——解读《1990—2021年中国不同性别甲状腺癌发病趋势分析及预测》 大家好,我是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费健医生。作为一名从医30年的外科医生,我做过上万台甲状腺手术,也通过线上科普帮助了超10万患者。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甲状腺癌。它被称为“最温柔的癌症”,但近年却悄悄爬上了中国癌症发病率榜单。最近一篇权威研究揭示了它的“行动轨迹”,我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带大家一探究竟! 一、甲状腺癌的“中国趋势图”:女性更易中招,但男性增速惊人! 这篇发表在《中国肿瘤》的研究,分析了1990—2021年的数据,并预测到2030年趋势。几个关键发现让人深思: 📊 核心数据快报 发病率翻倍:1990年标化发病率1.25/10万 → 2021年2.47/10万,预计2030年达2.90/10万。 性别差异明显: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1.4倍(2021年数据),但男性增速是女性的2.7倍! 年龄“分水岭”:75岁以下女性高发,75岁以上男性反超。 全球对比:中国发病率略低于全球(2.47 vs. 2.91/10万),但增速不容小觑。 二、为什么甲状腺癌“偏爱”女性,却对男性“加速追击”? 作为临床医生,我常被问:“甲状腺癌是不是女性专利?”其实背后有深层原因: 🔍 女性高发的三大推手 激素影响:雌激素可能促进甲状腺细胞增殖,女性一生经历月经、怀孕等激素波动,风险更高。 健康意识强:女性更主动体检,超声检查普及让早期癌无所遁形(但也可能“过度诊断”)。 自身免疫疾病:桥本甲状腺炎等女性高发疾病,可能增加癌变风险。 🚹 男性增速反超的隐藏危机 肥胖浪潮:近年男性肥胖率飙升,研究证实BMI每增加5,甲状腺癌风险升30%! 筛查不足:男性常忽视体检,发现时可能已是中晚期。 高龄风险:75岁以上男性发病率反超女性,可能与衰老、免疫下降有关。 三、甲状腺癌是“懒癌”?医生提醒:这些人群要警惕! 虽然90%的甲状腺癌是发展缓慢的乳头状癌,但仍有10%可能“变脸”。以下人群需格外注意: ⚠️ 高危名单 女性:尤其是20—50岁育龄期女性。 有家族史者:直系亲属患甲状腺癌或相关遗传疾病。 肥胖人群:BMI≥28的男性风险显著增加。 长期辐射暴露者:如颈部多次接受X光检查。 中老年人:50岁以上女性、75岁以上男性发病率陡增。 四、防癌指南:3个动作让甲状腺“稳如泰山” 结合研究和临床经验,我总结了一套“护甲秘诀”: ✅ 必做清单 定期触诊:洗澡时摸摸颈部,若发现肿块及时就医。 超声筛查: 普通人群:每1—2年一次颈部超声。 高危人群:每6—12个月检查。 控体重、少吃碘:肥胖是独立危险因素,沿海地区注意合理补碘。 🚫 避坑提示 别盲目切除甲状腺结节!95%的结节是良性,过度治疗反而伤身。 慎用雌激素保健品,可能刺激甲状腺细胞。 五、费健主任的心里话 作为医生,我既欣慰于医疗技术进步让更多早期癌被发现,也担忧过度诊断带来的心理负担。想告诉大家:甲状腺癌不可怕,但必须科学应对!如果你有结节、家族史或体检异常,别焦虑,及时找专业医生评估。我在线上科普和门诊中见过太多“自己吓自己”的案例,其实精准诊断+个性化治疗(手术或微创消融)完全可以解决问题。 🌱 推荐理由这篇研究首次揭示了中国甲状腺癌的性别差异趋势,数据权威、方法严谨。虽然依赖全球数据库有一定局限,但仍为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作为临床医生,我期待未来有更多细分研究(比如地区差异、病理分型),让诊疗更精准!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甲状腺是身体的“蝴蝶结”,守护它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定期检查、科学管理。我是费健医生,愿做你健康路上的同行者! (本文基于《中国肿瘤》2025年网络首发论文,结合临床经验撰写,数据仅供参考,诊疗请遵医嘱。)
费健 2025-04-23阅读量41
病请描述:科学减重--3D打印膝关节矫形器治疗四大慢性疾病的“金钥匙”九院3D打印王金武团队▷▷▷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为核心的慢性疾病。健康的软骨光滑如镜,能缓冲运动时的摩擦;但随着年龄增长、肥胖、运动损伤等因素,软骨逐渐磨损、变薄甚至破裂,导致骨骼直接摩擦,引发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3D打印膝关节矫形器可通过稳定关节、减轻疼痛和恢复运动能力,成为慢性疾病综合管理的“功能纽带”,通过矫形器的力学支持,患者可逐步进行有氧训练(如步行、骑行)和抗阻运动,从而提升心肺耐力、促进糖脂代谢效率、增强肌肉对关节的保护作用,并间接减少慢性炎症和代谢紊乱对全身系统的损害。形成“局部功能恢复-全身代谢调控-生活方式优化”的协同效应,最终实现从单一关节干预到四大慢性疾病综合管理的跨维度健康收益。▷▷▷生物力学干预原理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患者因软骨磨损导致关节间隙狭窄,引发内翻/外翻畸形,进一步加重关节面应力集中;膝关节疾病的病理进程常伴随生物力学环境的异常改变。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胫骨前移度增加,动态稳定性下降;髌股关节紊乱则多与Q角异常、髌骨轨迹偏移相关。此类力学失衡可触发炎症级联反应,加速软骨退变及软组织损伤。常见治疗方式临床上常见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生物力学治疗。生物力学治疗的膝关节矫形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模式,因其花费较低,无创伤,且能有效地减轻疼痛,目前正被广泛地运用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王金武教授团队,综合了三(四)点力式原理和整体免荷式矫形原理的特点,在整体免荷式矫形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单侧减荷式矫形原理,设计了单侧减荷式膝关节矫形支具。膝关节矫形器通过精准的生物力学调控,为膝关节疾病提供了从症状缓解到功能重建的阶梯化解决方案。临床医师需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个体化生物力学特征进行科学适配,以实现最佳治疗收益。未来随着智能传感技术与材料科学的进步,动态自适应矫形器或将进一步拓展其临床应用边界。
王金武 2025-04-18阅读量90
病请描述: 头晕/眩晕是神经内科门诊常见的主诉之一。临床常见的眩晕类疾病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慢性主观性眩晕、前庭性偏头痛、后循环缺血、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前庭阵发症等。其中后循环缺血值得警惕,如果延误救治可进展为脑梗死即后循环缺血性卒中(中风)。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学术副院长、4F脑血管病科主任席刚明教授指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具有一定的隐匿性,症状不典型,导致患者漏诊率约为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2.5倍,有时难以在溶栓时间窗内及时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实施溶栓治疗,以致死亡率、致残率相对偏高。 “中风的典型症状多为口角歪斜,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但‘典型症状’不是‘规定症状’”。席刚明教授提醒,中风症状有多种多样,如突发头晕,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视物不清,步态不稳,定向障碍,意识混乱和记忆障碍等,同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仔细识别。▲ 头晕/眩晕要警惕后循环缺血 六旬男子频繁头晕,最终确诊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上观新闻》2024年7月21日报道,61岁的董先生于三周前突然出现头晕。本以为是劳累所致,但休息过后头晕非但没有缓解,还逐渐出现了头重脚轻、走路摇晃等症状,随即被家属送至当地医院就诊。 医生接诊后考虑到董先生有2型糖尿病病史,日常控制血糖欠佳、尿酮体阳性,故诊断为2型糖尿病酮症、脑急性缺血可能,收治入院后积极对症治疗。可董先生糖尿病酮症明显好转后,头晕症状却并未缓解,说话也开始含糊不清了,医生考虑到患者有可能出现了急性脑梗死。最终,经检查发现双侧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左侧椎动脉V4段闭塞,确诊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症状较为隐匿 席刚明教授介绍,后循环系统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及上段脊髓等重要结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是指因后循环血管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栓塞造成的脑组织缺血性损害,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0%~25%,是卒中患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但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比,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症状往往较为隐匿。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眩晕、复视、呕吐、共济失调、言语障碍;口周、面部、肢体麻木等。详细的病史(症状、发病经过、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及体格检查(步态测试、视野测试、平衡测试、共济失调测试)等对早期识别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尤为重要;MRI-DWI是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检查,但检查时间长为其局限性。CTA-CTP对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早期识别有较高敏感性,为急诊筛查首选,但确诊仍以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 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比,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症状往往较为隐匿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1.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1) 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 (2) 栓塞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3) 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2.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与颈动脉系统缺血相似,除不可调节的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背景、家族史、个人史外,主要是生活方式(饮食、吸烟、活动缺乏等)、肥胖及多种血管危险因素,后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TIA病史、颈动脉病及周围血管病等。 后循环缺血如何治疗 1.药物治疗:最常用的药物是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它们可以防止血小板凝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介入治疗:对部分患者,介入治疗如动脉支架置入术可以有效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正常血流。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血管阻塞,可能需要血管搭桥手术来恢复血供,这通常是最后的选择。 其中,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席刚明教授提醒,对于椎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且颅内血管代偿不佳,建议及早行血管支架置入术,彻底改善颅内血供,预防脑梗死发生。▲ 4F脑血管病科主任席刚明教授、4A脑血管病一科副主任王贵平博士在为一位双侧椎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 如何预防后循环缺血? 席刚明教授表示,与其他类型的脑血管和心血管疾病相似,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心房颤动和冠状动脉疾病。换句话说,如果你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病史,或者有吸烟史,或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都需要格外关注后循环缺血的风险。 此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高盐、高糖、高油的饮食,缺乏运动,肥胖,也是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应积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改善饮食结构,增加体力活动。当然,如果你已经患有心脏病、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颈动脉疾病或周围血管病,那就需要及时监测病情,接受药物治疗,以避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另外,定期进行神经系统体检也是提早发现该病情的有效手段。 最后,席刚明教授提醒,当生活中频繁出现,头晕、恶心、黑曚、走路不稳等,万万不可大意,盲目服用药物可能使病情加重,一定要及时就医确诊。 文章部分来源:上观新闻、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医脉通神经科、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5-04-18阅读量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