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痺。”而将“风湿”二字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则是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一书。在中医学里风湿主要指人体肌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出现在我们的身边,类风湿性关节炎就是其中的一种,这是一种慢性的、以炎性滑膜为主的系统性疾病,由于其多发于人体的手、足等各个关节处,往往会大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越早对疾病的表征有所发觉,就能越早接受相关的治疗,避免病情持续加重给治疗带来难度。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微小信号 据医学家的临床调查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是多种多样的,可能与遗传、感染、性激素等有关,但是无论是哪种方式,其病理是不变的,都是通过骨质间滑膜衬里的细胞产生增生、间质出现大量的炎性细胞,抑或是微血管的新生、血管翳而导致的软骨组织受损而形成的。 一般情况下,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女性身上的发病率是相对较高的,尤其是一些 30~50 岁之间的女性,其男女比例差距也是非常大的,约为三比一。 在临床中,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风湿性免疫性疾病,与人体的自身免疫力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当你的自身免疫力较低时,就需要注意了,比如:晨起时分是否有关节活动不灵活的感觉呢,要知道这种疾病是一种非特异性表现的疾病,它的持续时间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是成正比的,所以在生活中一定不要忽略这种细微的事情,尤其是这种疾病发病是比较缓慢的,对人体的损伤也是不可磨灭的,发病的各个关节以及其相关的组织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时还会出现关节畸形,影响人体关节的正常功能。 导致关节畸形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常会累及全身的关节,并且多数情况下会呈对称性多关节炎,比如:手、足、腕、踝骨、颞颌关节、肘、肩、颈椎、髋以及膝关节等,这些关节都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常累及的地方。若是在疾病程度相对严重的情况下,关节还会发生畸形,其中畸形手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例如:有梭形肿胀、尺侧偏斜、钮扣花样畸形、天鹅颈样畸形等。不光手会发生畸形,足部也会,例如:跖骨头向下半脱位引起的仰趾畸形、弯曲呈锤状趾及足外翻畸形等,这些畸形都是关节受累的表现形式之一,更有甚者,其神经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膝关节腔积液挤入关节后侧形成腘窝囊肿、颈部受累无力及难以保持其正常位置、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是相对缓慢的,影响的关节均为重要关节,且累及全身,像手、脚、腕、肘、肩都是比较容易受到疾病侵害的关节,因此我们要对此重视起来。 王明杰博士建议,要增强免疫力从源头上做好预防 疾病的产生从来都是由于我们不经意的动作、习惯造成的,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根源上预防疾病的发生,才是真正地对自身负责。 虽然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这与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强化自身的免疫功能是非常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法,同时,对各个关节的保护也非常必要。首先,饮食管理值得我们重视,一些生冷刺激、肥腻、油炸、高糖、高盐的食物都是需要避免的,可以适当地吃一些大枣、薏仁等食物,不仅可以祛湿驱风,还有陨防与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当然这种方式不是适合所有人,对于易热体质的人群,可以吃一些相对寒凉的食物,比如西瓜、绿豆等,对于疾病也有缓解的功效。 当然,健康饮食只是增强身体免疫力其中的一种,我们还需养成科学的作息习惯与运动习惯,从根源上避免疾病的侵害。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876
病请描述: 有一些脊髓空洞症的患者在手术后,发现过了几个月,甚至半年、1年多,自己的症状没有明显缓解或者没有达到理想效果,非常焦虑。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就算手术成功,患者的术后效果还和术前病情有很大关系!这也是医生比较惋惜的一点,许多患者来就诊的时候就已经晚了。 拖到病情严重,会错失最佳手术时机! 最近,一位49岁的女性患者来到宣武医院王作伟主任门诊。她在大约4、5年前就出现了手麻、没劲的情况,当时以为是工作久了劳累所致,一直也没注意。在去年,她发现自己的症状加重了,除此之外还有枕部疼痛,下肢走没劲,触碰热水感觉不到热等表现,她这才去了当地医院检查,当时就查出来“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脊髓空洞”,建议她去上级医院进行手术。但当时她因为家庭和工作原因并没有去手术,直到今年症状继续加重,才在家人的陪同下飞到北京,找到王主任。 王主任仔细询问患者的病情细节,再结合她的影像学片子,发现她的情况已经严重了,整个颈椎管里的脊髓几乎都空了,脊髓被严重压迫。而导致她出现这么大一个脊髓空洞的原因就是上面的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这个时候王主任建议针对病因,尽快进行小脑扁桃体部分切除手术。 术前影像学资料: “王主任,我这些症状术后能不能消失?能缓解成什么样呢?”患者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就是奔着手术来的,最关心的就是术后效果。但是有点遗憾,她现在做手术已经有点迟了,错过最佳的手术时机,术后症状的恢复速度和效果会大打折扣。脊髓受压时间越长,程度越严重,术后恢复得就越慢,症状也不能百分百恢复如初了,至于能恢复到什么程度存在个体差异。 若早做手术,术后效果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脊髓空洞在神经外科门诊是非常常见的,这种情况一般都建议尽早手术,而且是越早手术效果越好。如果患者在症状较轻、脊髓受压较轻微时就进行了手术,那么术后症状就会得到明显恢复,甚至恢复到正常人水平。 一个“早”字占尽先机,和晚做手术的患者比起来,花一样的价钱,但效果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毕竟不少患者手术做晚了,术后症状残留会给生活带来影响。 那既然已经晚了,还要不要手术? 像这位患者的情况,虽说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但仍然有手术的必要。因为这种情况不能自愈,脊髓空洞会越来越大,脊髓受压如果再进一步加重,压到坏死了,患者就会出现瘫痪。所以在患者没有出现不可逆的危害前,这时进行手术不仅是为了改善症状,更重要的是可以控制病情继续发展。 最后,这位患者也是决定进行手术。王主任为她成功进行手术后,症状有所缓解,术后拍片显示脊髓空洞大大缩小。 术后影像学资料: 如果您也查出了这样的情况,就不要再拖了,越拖到后面越严重,治疗效果也越不好。如果再拖到出现瘫痪,那这个时候就真的没有办法治疗了。
王作伟 2024-07-01阅读量1462
病请描述:2、胆石病术后尿潴留的护理干预 2.1诱导排尿 临床上常采用打开水龙头开关或者交替向盆中倒水,让患者听流水声,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按摩、按压、热敷膀胱区;对病情允许的,让患者坐起或者站立排尿;能饮食患者给予热饮料;使用温热便盆;放患者双手于热水中;用温水冲洗会阴部等方法,诱导患者排尿。 2.2健康教育 宣教患者早期下床排尿,结合心理护理解除术后尿潴留,比传统诱导排尿法有显著意义,安全有效。 2.3物理疗法 2.3.1足底反射、按摩疗法 腹部手术后的女性患者每天进行足底穴位按摩15分钟,连续5天,结果表明,接受足底反射疗法的女性患者拔除尿管后更容易排尿,拔尿管时间更早。 2.3.2电热腹带辅以药物热敷法 低压电热腹带温热腰腹部,同时辅以中药外热敷治疗术后尿潴留,有效率达70%。方法是将中药肉桂、炮山甲、白芷等煎成热滤汁,将浸有此滤汁的纱布敷料持续温热敷于脐部和膀胱区。低压电热腹带在持续温热效应作用下,能使腹部、膀胱区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尿道 括约肌松弛,从而反射性刺激膀胱逼尿肌收缩,促进排尿。 2.3.3局部理疗 用红外线灯或周林频谱仪在术后尿潴留患者的膀胱区照射15-20分钟,效果良好。红外线的主要生物学效应是热,热能进入患者组织后,具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可解除膀胱括约肌的痉挛,促使尿液排出。电磁波本身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并能促进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 2.4药物疗法 2.4.1 a受体阻断剂 a受体阻断剂能促进逼尿肌收缩和膀胱括约肌松弛,解除尿道括约肌痉挛,促进排尿。165例疝气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分别于术前、手术开始前、术后和术后口服a受体阻断剂哌唑嗪1mg,结果表明,预防性应用哌唑嗪能明显减少疝气手术后患者尿潴留的发生。 2.4.2开塞露纳肛法 86例行椎管麻醉术后尿潴留患者用开塞露刺激排便法诱导排尿,方法是用开塞露20-40ml纳入肛门,与诱导排尿对比,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开塞露刺激排便法有效率达95.8%。开塞露是一种甘油制剂,主要是由于高渗液刺激直肠壁增加肠蠕动引起排便,通过盆神经传 出冲动,尿道内外括约肌亦不断地舒张,从而引起排尿。 综上所述,胆石病术后尿潴留是常见的并发症。术后尿潴留对胆石病患者的恢复极为不利。而且延长住院日,增加住院费用。其病因与年龄、手术、麻醉、药物、精神心理、大量输液、留置导尿、尿潴留史、人工气腹及慢性合并症等有关,发病机制在于以上诸因素引起尿道括约肌痉挛、膀胱逼尿肌收缩乏力、大脑皮层及脑干的自主排尿控制功能受抑制而致排尿障碍。诱导排尿法无创简便、患者依从性好,在临床普遍应用,对于因痛疼、心理等因素引起的尿潴留有一定的疗效。临床上尽可能选择可靠的方法解除尿潴留,避免导尿,以免增加尿路感染的机会。 本文选自:石泽亚等,神阙穴隔物灸治疗胆石病术后尿储留的护理研究。 原文地址:神阙穴隔物灸治疗胆石病术后尿潴留的护理研究-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3-09-19阅读量3605
病请描述: 四逆散—疏肝理脾,还有11种用法你需要知道,专注顽疾 四逆散,方出《伤寒论》。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主治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等属肝胆气郁,肝胃不和者。 四逆散方治愈不少顽疾,如阳为阴郁在里不得宣达四末而致热厥以及对肝脾失调或气机阻滞的多种疾患,常可应手奏效,一方化生多变,堪称有益,有下述佐证验之。 解郁泄热 表证一:又冷又热,气窜、呃逆、烦躁、脚灼热,上肢厥冷,口干苦而渴,舌红,脉弦。 方用:四味散加味,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木香、菖蒲、郁金、合欢皮、青蒿。待热退人安,加用补肾杜仲、补骨脂、台乌、内金,而精神渐起 解答:表证一口干苦而渴、烦躁、舌红、脉弦,此与阳虚之厥有别,系阳气内郁,不能荣达所致”。更引张锡纯所言:“《内经》谓肝主疏泄,肾主闭藏。夫肝之疏泄,原以济肾之闭藏,故二便之通行,相火之萌动,皆与肝气有关”。又曰“肝虚不能疏泄,相火即不能消遥流行于周身,以致郁于经络之间,与气血凝而作热作痛”。肝气郁滞,肝中所寄相火不能下达,所以四末凉,因不能敷布而烦躁。本桉辨证为肝郁热厥。肝气郁滞,肝中所寄相火不能下达,所以四末凉,阳郁在内实不 敷布而烦躁。由于阴阳格拒,又表现为内外格拒、上下格拒两证,故均可以四逆散疏通阴阳。 《内经》谓“升降出入,无回不有”,说明*的气无处不到,但分化为阴阳、营卫、清浊之气,应各行其道,不能相悖。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只要辨明寒热两证,虽见症有表里、上下之分,均可异证同治。 疏肝和血 表证二:双下肢静脉炎1年,双下肢肿,月经期甚,经少,少腹胀痛,舌淡、脉弦。 方用:四味散加味,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泽泻、牡蛎、香附、猪茯苓。七剂肿消,腹胀减。 解答:表证二经少而少腹胀痛,为木不条达所致,水肿则次之,治病必求于本,非开泄肝胆之郁结则病不能除。故以四逆散疏理肝气,脾失承侮,生气自然,然脾有言主“信”,信而有约,脾健而信水适期而致。”又加牡蛎泽泻散,猪茯苓、香附协同理气行水,虽未遗活血之品,而充任得畅,且水肿亦消,一举两得之功。 疏肝和胃 表证三:慢性胆囊炎五年,常感右胁下不适,胃中灼,饥不纳食,口苦,舌胖裂纹,挟有腻苔。求医遍访多家,向医均以胃阴虚有热加玄参、知母等清热养阴之品均无效。 方用:四逆散加保和汤,炒麦芽、炒山楂、莱菔子、神曲、陈皮、茯苓、炙甘草、连翘、加半夏、炒内金,纳谷而舒。 解答:表证三火郁宜散之,且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土疏泄,苍气达’。苍气者,木气也,达即通达,意谓土气(指六腑之气)而能疏通排泄无阻,必在于肝木 之气的通达不息,如是则升降出入之机而各行其是。”向因纳差,但家人劝其多食,以强体质故有积滞。前医因见舌裂而养阴,把积滞误为实火,故不效。本案口 苦、胁痛、胃灼,为肝气横逆以犯胃。此方以四逆散疏肝理气,加保和汤以消胃中积滞。胃气通畅,肝木调达。直捣病因,一蹴而成。 条达冲任 表证四:月经少,经前胸肋胀痛,心烦热,口苦,面疹多,手脚凉,四肢厥冷,舌红,质暗,脉细弦。 方用:四逆散加味,加内金、香附、元胡、党参、坤草、桃仁、菟丝子、丹皮、焦栀子。诸症减轻,随症加减,调理一月后月经如期而至。 解答:表证四经少,心烦,口苦,经前胸胁痛胀,木不条达所致。师曰:“肝胆气郁,久而化热,古人云‘气有余便是火’,四末厥冷为郁热在内不能宣散之故,又因厚味多食生热上循面疹。应宗‘火郁发之,木郁达之’之旨而用开郁疏肝之法。”该方以四逆散疏肝理气,解郁泄热,加用内金消食积,丹栀清泄肝热,坤草、桃仁、元胡活血散瘀理气,全方共奏,经调疹消。 和解泻下 表证五:慢性胆囊炎2年,食欲不佳,恶心厌油,胁肋胀痛牵连肩背,腹部胀满,胃脘感凉,口苦口干,大便秘结,登厕努责,舌红,脉细弦。 方用:四逆散加味,加台乌、公英、制木黄。 解答:表证五少阳循胁过肋,胁肋胀痛,恶心,为热郁少阳,腹胀便秘,为阳明腑实症,宜和解泻下并施。调胆气用四逆散,泻下用大黄。配公英,清热解毒。用台乌,行气散结止痛,引经直入腰背部,药后胸胁满除,便爽而下,日解有度,此谓“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师遇胆囊炎常以四逆散加减而无不效验。 平肝健脾 表证六:因急性胰腺炎出院方一月,肝功、血淀粉酶仍高,子宫五年前行全切术,乳腺多处增生,两胁胀痛,纳呆,胃脘不适,肠鸣,舌红,脉弦。 方用:四逆散加味,加元胡、香附、川楝子、台乌、川朴、白叩仁。 解答:表证六肝疏泄失常,阳气郁而不达,克犯脾胃,脾土壅滞生化不及。张锡纯曾有:“肝气不升则先天之气化不能由肝上达,胃气不降则后天饮食不能由胃下输”。治疗用四逆散疏 肝理脾,冀其肝郁而伸,生阳外达,枢机转而气机升降复,脾胃不受其制,生化有权。本案为肝气犯脾,方中柴胡、白芍同用平肝解郁敛阴止痛。白芍、枳实同用, 据张隐庵说:“泻肝阳法,治胁下支满,牵引少腹。”枳实收缩内脏平滑肌,芍药弛缓内脏平滑肌,驰收协合,调节有用。另芍药配甘草名曰芍药甘草乃为近人缓解 神经性疼痛及平滑肌痉挛性疼痛之案方。 疏肝宽胸 表证七:左胸部阵发性疼痛一周,时间十几分钟至几小时不等,含服硝酸甘油后无效,每日发作数次。既往慢性胆囊炎两年,常感右胁 背部胀痛,近日因情志不畅诱发,食后中脘胀闷,门诊查心电图示:S-T轻度异常改变,舌红苔薄黄,脉弦。 方用:四逆散加味,加砂仁、广木香、台乌、丹参、远志、鸡内金、炒枣仁。 解答:表证七足少阳胆经在外眦部支脉走行为:“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手少阴经到达目眶下,……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络于肝、属于胆,沿胁肋 出……。”经脉走行决定胆与胸有密切关系。本例因情志不畅肝气横逆,肝胆相照,胆热内郁,母病及子,心脉受累,必发胸痛,故以四逆散疏肝宣散郁热,缓急止痛,加用丹参、远志、炒枣仁使心神安宁。 胆胃不和 表证八:右上腹不适,放射至肩背,胸闷,纳呆,口苦,欲呕,中医辨证属胆热扰胃,胃失和降。胆胃、膀胱、心诸病经身,遍服中药罔效。舌暗红,苔黄腻,右脉弦,左脉弱。治拟疏泄胆火,和胃降腻。 方用:四逆散加味,加苍术、川朴、陈皮、藿香、法半夏、砂仁、焦三仙、炒鸡内金。 解答:表证八“胆者中精之府。”赵献可《医贯》曰:“饮食入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熟,脾能化食,全赖少阳相火之无形者。”张锡纯在《医学衷参 西录》中也说:“为其寄生相火也,可借火以生土,脾胃之饮食更赖其腐熟。”可知胆内藏“精汁”寄寓相火,作用于中土脾胃,能助消化。四逆散疏泄胆火,使壅滞之相火得以疏达以助脾土,更加健脾祛湿、和胃消食之品,致脾运胃和而中焦得舒。 解郁疏通 表证九:胆囊术后症见脘腹胀痛,纳呆,查胃镜示:十二指肠水肿,萎缩性胃炎。舌淡红,脉弦。 方用:四逆散加味,加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法半夏、广木香、白叩仁。 解答:表证九“胆为少阳生发之气,且为五脏六腑中心,凡附有胆囊不佳者,均可用四逆散为主以调理。”人身之气机喜通达而忌抑郁不伸。所以肝胆之气疏泄调畅,则六腑之气通达无阻。若肝胆之气疏泄不利,则六腑化物不畅,势必应生者不生,应化者不化,应排泄者不得排泄,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四逆散擅 开肝胆之郁,故能推动气机使六腑通畅,五脏安和,阴阳平衡,气血调谐,故其功甚捷,而其治又甚妙。“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合”,因胆在枢位,其有条 通八达作用,故欲五脏气血调和,必备少阳枢机正常,临证中多有因胆囊术后出现腹痛、腹泻、胆怯、黄疸等多种并发症,因此在胆囊手术问题上需慎之又慎。 疏肝止泻 表证十:结肠炎,小腹不适,每日便血2~3次,大便成形,舌红,脉弦。 方用:四逆散痛泻要方加味,加干姜、薤白、当归、广木香。 解答:表证十辨证为肝胆气郁,疏泄不利,雾、沤、渎不调节器,是以胸胁发满,大便不调,左小腹疼痛。此证以气郁为主,腹痛便血是次之。治病求本,非开泄肝胆之郁结,则病不能愈。故取四逆散调和肝脾,疏肝解郁,加痛泻要方泻肝补脾。正如吴鹤皋所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泄。”加之干姜温中,木香、当归调气和血,薤白量大以泻下秽浊之积,以通代补。7剂后倘满解,大便调畅。 疏肝理气 表证十一:因生气后气窜作痛。胸脘胀满,纳呆,舌淡红暗,脉沉细弦。 方用:四逆散加味,加元胡、香附、砂仁、台乌。 解答:表证十一因忧恚之事而生此病,此乃肝胆气郁,抑而不伸,阳气受阻,所谓“阳微结”。气郁应疏之达之,无处宣泄而致气窜作痛。诊其左关脉沉弦,几触不得,知系肝阳不振,遂投四逆散加元胡、香附、台乌之剂,疏肝和气,解郁止痛,二诊后疼痛消失。 凡有胆囊疾病或肝失疏泄者,均以四逆散化裁。只要胆气一通,全身枢机即开,经络通畅,不迹,其形,而独治其因,郁开气活,其病可愈。
杨磊 2023-06-05阅读量7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