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皮肤 > 疤痕增生 > 内容

疤痕增生内容

如何让我的术后瘢痕隐形一些呢?

病请描述:虽然手术后遗留瘢痕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想让瘢痕淡一些,尽量做到社交无痕是我们每位外科医生和患者共同的追求。想要瘢痕隐性一些主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颜色淡,平整,宽度要细」①首先是颜色需要与肤色接近,不红不黑,之前我们提到可以做好防晒尽量预防术后瘢痕的色沉,如果已经发生了色沉可以脉冲染料激光等激光治疗。但是需要提醒一点,并不是所有伤口的红都是色沉,很多病人术后半年伤口都是有点泛红的,这与手术的创伤、缝线的异物反应有关,只要是逐渐变淡就可以了。②伤口平整,可以在拆线后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硅酮产品,预防瘢痕的增生隆起,如果是凹陷性的瘢痕,则需要点阵激光促进伤口二次生长和愈合。③宽度要细,刚才说的两点听起来都是病友们术后的注意事项,那有什么是我们医生可以做到的呢?这个瘢痕的宽度就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手术医生可以采取减张缝合的方法尽量降低皮肤的张力,友友们也可以在拆线后使用减张贴或者减张器来降低张力,从而减少伤口处的拉扯,减少瘢痕的增宽。相信做到以上几点,瘢痕会更淡一些,更美观一些。

柴景秀 2025-04-24阅读量165

上海九院王文波医生【LCR治...

病请描述:LCR术后半年效果对比分享

王文波 2025-04-23阅读量81

甲状腺手术怎么选?腔镜、机器...

病请描述:甲状腺手术怎么选?腔镜、机器人还是传统开刀?费健主任帮你解答——瑞金医院专家30年经验总结,看完不再纠结!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传统手术、腔镜微创及消融治疗,全网粉丝超100万。 推荐理由: 结合国际前沿技术和中国患者需求,用最易懂的语言,帮你避开“选择困难症”,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手术方案! 一、传统手术:经典可靠,但疤痕是“硬伤” 作为甲状腺手术的“元老”,传统开放式手术已有百年历史。医生会在颈部切开4-6厘米的切口,直接操作。 优点: ✅ 视野开阔,适合各种病例,复杂病例(如肿瘤较大、淋巴结转移多)优势明显; ✅ 手术时间短(通常1小时左右); ✅ 费用较低,医保覆盖广。 缺点: ❌ 颈部会留疤(尤其疤痕体质者可能形成“蜈蚣疤”); ❌ 术后吞咽牵拉感、颈部麻木感更明显。 二、腔镜手术:无痕美颈,年轻人的“心头好” 腔镜技术1997年诞生于意大利,像“微缩版隧道工程”——医生在腋窝、口腔或乳晕打几个小孔,用摄像头和细长器械完成手术,脖子上一丝疤痕都不留! 三大亮点: 美容满分:切口藏在腋下、乳晕或口腔,穿比基尼都看不出; 恢复更快:术后1-2天就能下床,疼痛感轻; 并发症更少:高清镜头放大神经血管,喉返神经损伤率比传统手术低! 但要注意: 🔍 肿瘤不能太大(一般≤4cm); 🔍 不适合晚期甲状腺癌或严重甲亢患者。 划重点!腔镜手术分类: 经口腔:切口在嘴里,适合爱穿低领衣服的姑娘; 经腋窝:疤痕藏在胳肢窝,男生也适用; 经乳晕:切口沿乳晕边缘,恢复后几乎隐形。 三、机器人手术:黑科技登场,精准到“细胞级” 达芬奇机器人2009年首次用于甲状腺手术,它就像医生的“三头六臂”:3D高清视野、防抖机械手,连缝血管都比人手稳! 为什么选它? 🤖 精准保护:自动识别神经和甲状旁腺,术后声音嘶哑、缺钙风险大幅降低; 🤖 复杂病例也能做:侧颈区淋巴结清扫、胸骨后肿瘤都不在话下; 🤖 医生更轻松:坐着操作,避免长时间弯腰疲劳。 不过…… 💰 费用较高(比传统手术贵3-5万); ⏳ 学习曲线长,选医院要认准经验丰富的团队! 适合人群: 追求极致微创、肿瘤位置特殊(如靠近喉返神经)、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 四、费健主任的“选择指南” 1️⃣ 看病情: 良性小结节、早期甲状腺癌 → 优先选腔镜或机器人; 晚期癌、大肿瘤 → 传统手术更稳妥。2️⃣ 看需求: 疤痕敏感、职业特殊(教师、主播)→ 腔镜/机器人; 预算有限、追求高效 → 传统手术。3️⃣ 看医院: 机器人手术选年案例>200例的团队; 腔镜手术警惕“充二氧化碳”风险,优选“免气腹”技术。 一句话总结:治病是根本,美观是加分项,选择要慎重! 找医生面诊时,带上超声报告和颈部CT,量身定制方案才是王道。 五、这些谣言别信! ❗ “腔镜手术切不干净?” → 早期癌完全能达到和传统手术相同的根治效果! ❗ “机器人是机器自动做手术?” → 全程由医生操控,机器只是“高级工具”! ❗ “微创手术更易复发?” → 复发率只和肿瘤性质有关,与手术方式无关。 最后叮嘱:甲状腺手术早已进入“精准美容时代”,无论是选传统、腔镜还是机器人,核心都是“量体裁衣”。作为患者,不必为选择焦虑,更不要因害怕疤痕耽误治疗——健康才是最美的底色! (本文参考国内外最新临床指南及多中心研究数据,结合费健医生甲状腺手术数据库分析,由费健主任团队审核发布) 有甲状腺问题?欢迎留言或私信咨询! 费健主任每周在线答疑,教你科学“护甲”!  

费健 2025-04-23阅读量177

甲状腺癌复查,超声检查真的越...

病请描述: ——国际新研究揭示“精准监测”的秘密文/费健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 大家好!我是费健,一名扎根临床30年的外科医生。每天在手术台和诊室之间奔波,既做传统手术也做微创消融,还通过线上科普解答了超10万患者的疑问。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复查中的一个常见困惑:明明治疗效果很好,为何还要频繁做颈部超声? 最近,国际权威期刊《Endocrine》(2025年)发表了一篇重磅研究,分析了近3000次超声检查数据,结论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作为医生,我觉得有必要用最通俗的语言,带大家看懂这项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亮点速览 这篇论文由土耳其伊兹密尔大学的团队完成,跟踪了296名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他们均接受过甲状腺全切和碘131治疗,且恢复良好。研究发现:1️⃣ 超声的“误报率”高达5.3%:在2823次检查中,151次显示“可疑病灶”,但最终仅2例是真复发,其余全是虚惊一场。2️⃣ 低风险患者无需频繁超声:若初始风险低且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极低(<0.1 ng/mL),10年随访中无一人复发,超声反而可能带来过度焦虑。3️⃣ 中风险患者需“量身定制”:若Tg水平略高(≥0.1 ng/mL),可适当拉长超声间隔,避免盲目检查。 二、关键知识点:甲状腺癌复查的3个真相 甲状腺球蛋白(Tg)是“预警雷达” Tg由甲状腺细胞分泌,手术后若血液中Tg水平极低,说明癌细胞残留概率极低。 划重点:Tg检测比超声更早提示风险,且无创伤、成本低,是复查的“第一道防线”。 超声的“双刃剑效应” 优势:能发现微小淋巴结异常,避免漏诊。 弊端:过度敏感可能导致“假警报”。比如术后瘢痕、炎症都可能被误判为复发,引发不必要的穿刺甚至手术。 复查策略要“看人下菜碟” 由专科医生评估复发风险,制定合适复查频率。 结合Tg水平动态调整,Tg稳定时不必频繁“照镜子”。 三、费医生的贴心建议 作为临床医生,我完全理解患者对复发的担忧。但医学的本质是权衡利弊。这项研究提醒我们: 别让检查成为心理负担:频繁超声可能引发“疑病症”,反而影响生活质量。 信任医生的个体化方案:根据初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Tg水平等,制定“专属复查计划”。 健康生活才是根本:均衡饮食、规律作息、控制压力,比过度检查更能守护甲状腺健康。 四、研究背后的科学态度 这项研究并非否定超声的价值,而是呼吁精准医疗。它的局限性(如回顾性分析、样本量较小)也提醒我们:医学探索永无止境。作为患者,既要关注最新进展,也要理性看待“一刀切”的结论。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健康不是靠仪器堆砌出来的,而是科学认知与平和心态的共同结晶。” 如果对甲状腺问题仍有疑问,欢迎到我的科普平台留言,我们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Hekimsoy I, et al. Endocrine (2025) 88:135–142.推荐理由:用真实数据打破“检查越多越安全”的误区,为患者提供更人性化的管理方案。 (本文作者: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全网粉丝超100万,专注甲状腺疾病微创治疗与科普。)  

费健 2025-04-23阅读量131

别让"小疙瘩&qu...

病请描述:        作为皮肤科医生,我每天都会接诊许多被疤痕增生困扰的患者。他们常会焦急地问:"医生,这个红疙瘩会越长越大吗?""为什么我的疤痕比别人更凸更痒?"今天就用最直白的语言,为大家解答关于疤痕增生的五大关键问题。           一、为什么你的疤痕会"发疯生长"?         正常的伤口愈合就像"温柔补丁",而疤痕增生则是皮肤修复时"用力过猛"。当深层皮肤受损时,成纤维细胞(皮肤的"建筑工人")会过量分泌胶原蛋白,导致疤痕像小山包一样隆起。常见诱因包括:           1.创伤未规范处理:烧伤、手术切口、穿刺伤等           2.反复刺激伤口:抓挠、摩擦、过早撕痂皮           3.特殊体质:约15%的人属于"瘢痕体质"(与遗传相关)           4.感染风险区:前胸、肩背、耳垂等部位更易出现             二、三个特征判断是否增生           1. 外观变化:初期发红发硬,逐渐隆起形成暗红色肿块           2. 伴随症状:瘙痒刺痛(夜间更明显)、触痛、紧绷感           3. 持续生长:可能超出原伤口范围(瘢痕疙瘩)           注意:增生期通常持续6-12个月,之后进入稳定期,但不会自行消退。           三、五大主流治疗方法         1. 药物注射            - 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直接注射到疤痕内              - 每月1次,3-5次后多数能变平变软             2. 激光治疗            - 脉冲染料激光改善红血丝,点阵激光重塑胶原              - 需多次治疗,配合药物效果更佳             3. 压力疗法            - 定制弹力衣/硅胶贴持续压迫(每天≥18小时)              - 适合术后预防或早期增生             4. 手术切除            - 仅用于顽固性瘢痕,必须配合术后放疗/药物             5. 新型辅助手段            - 硅凝胶敷料(芭克、美皮护等)              - 冷冻治疗、放射治疗(需严格评估)             四、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1. 伤口护理黄金法则:              - 清创后保持湿润环境(使用凡士林纱布)              - 超过5mm的伤口建议尽早缝合              - 拆线/脱痂后立即开始抗疤护理             2. 高危人群特别注意:              - 避免非必要的美容手术(如穿耳洞)              - 蚊虫叮咬后勿抓挠,及时外用激素药膏             3. 饮食调节:              - 增生期少吃辛辣、海鲜、酒类              - 适量补充维生素C、锌元素             五、破除常见误区         误区1:"抓挠能止痒"。真相:摩擦会刺激增生,可冰敷或轻拍缓解           误区2:"等它自己消"。真相:半年内是黄金干预期,拖延治疗难度倍增           误区3:"偏方更安全"。 真相:洋葱提取物、维生素E等可能加重炎症           邓娟主任建议,发现疤痕出现发红、隆起迹象时,请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通过早期规范治疗,80%以上的疤痕增生都能得到有效控制。治疗过程需要耐心,通常需要3-6个月才能看到明显改善。记住,专业的皮肤科医生永远是你对抗疤痕的最佳战友!

邓娟 2025-04-17阅读量659

疤痕增生:皮肤科医生邓娟教你...

病请描述:        皮肤受伤后最怕的不是留疤,而是疤痕"二次发育"——原本平整的伤口逐渐隆起成红色硬块,这就是疤痕增生。         门诊里常遇到患者指着胸前凸起的红疤焦急询问:"医生,这个疤越变越大怎么办?"这种异常增生的疤痕不仅影响美观,更会伴随瘙痒刺痛。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解析这个困扰千万人的皮肤问题。           一、你的疤痕为何"失控"生长?         当皮肤创伤超过真皮层,机体就会启动修复程序。正常愈合时胶原蛋白有序排列,而疤痕增生患者体内成纤维细胞异常活跃,胶原蛋白像失控的藤蔓疯狂生长,形成高出皮肤、发红发硬的增生性疤痕。这类疤痕多出现在前胸、肩背、耳垂等张力较大的部位,与遗传因素(约15-30%有家族史)、创伤处理不当密切相关。           需特别注意与疤痕疙瘩区分:前者局限在伤口区域,后者会像蟹足样向外扩张,两者治疗方案有差异。           二、黄金修复期做好这些事          伤口愈合的前6个月是预防关键期:          1.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          2.拆线/掉痂后立即使用硅胶贴(每天12小时以上)          3.关节部位配合压力治疗(压力衣需持续佩戴6个月)          4.严格防晒避免色素沉着(SPF30+物理防晒霜)          临床数据显示,规范使用硅胶贴可使增生风险降低50%。曾有患者因未重视初期护理,导致剖腹产疤痕增厚至1cm,后期需多次治疗。           三、日常护理三大准则          1. 穿着纯棉衣物减少摩擦          2. 使用含洋葱提取物、积雪草成分的祛疤膏          3. 出现瘙痒时冷敷代替抓挠           需要提醒的是,市面某些"祛疤神药"可能含强效激素,长期使用会导致皮肤萎缩。建议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根据疤痕分期选择治疗方案。         四、这些部位最危险         临床统计显示:         - 前胸(尤其胸骨区) 32%发生率         - 肩背部 28%         - 耳垂(打耳洞) 18%         - 关节部位(膝盖/肘部)15%         这些部位因皮肤张力大、活动频繁,更容易刺激疤痕增生。           五、这些谣言别轻信         疤痕增生会自己消退(超过1年未改善需治疗)         生姜摩擦能软化疤痕(反而刺激增生)         疤痕贴贴越久越好(每天12小时足够)         儿童疤痕恢复快(儿童成纤维细胞更活跃)           六、日常护理3要3不要         要做:         1. 严格防晒(紫外线刺激黑色素沉积)         2. 洗澡水温≤40℃(高温加重瘙痒)         3. 坚持按摩(垂直于疤痕方向按压)           不要做:         1. 抓挠瘙痒处(形成恶性循环)         2. 使用不明成分祛疤膏         3. 擅自停药(激素类需遵医嘱减量)           七、特殊人群注意         孕产妇:妊娠期禁用激素注射,建议冷冻治疗         糖尿病患者:优先选择激光而非手术治疗         瘢痕体质者:微创手术也要慎重           出现疤痕增生不必焦虑,建议尽早就诊。皮肤科现在有技术及治疗等综合手段,早期干预效果更佳。记住:科学护理+及时治疗,才能有效控制这个"不听话"的疤痕。

邓娟 2025-04-15阅读量759

甲状腺癌微创治疗新发现:射频...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微创治疗新发现:射频消融 vs. 微波消融,选哪个更好?——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的科普解读 一、文章背景与作者介绍 大家好,我是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费健医生。从医30多年,我既拿过手术刀,也操作过微创消融针,还经常在线上解答大家的健康问题。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一项刚发表在《欧洲放射学》上的重磅研究。 这项研究对比了两种微创技术——射频消融(RFA)和微波消融(MWA)治疗早期甲状腺癌的效果,结果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 为什么值得关注? 数据权威:研究纳入1111例患者,随访近4年,结论可信度高。 实用性强:直接解答“选哪种技术更好”的临床难题。 微创趋势:越来越多患者希望不开刀、不留疤,这项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研究核心结论:射频和微波消融“打成平手” 先划重点!这项研究发现:1️⃣ 疗效相当:两种技术治疗早期甲状腺癌(肿瘤≤1cm,无转移)的疾病进展率、复发率、肿瘤消失率几乎相同。2️⃣ 安全性接近:并发症都很低(约1.5%),最常见的是短暂声音嘶哑,且3个月内都能恢复。3️⃣ 长期效果稳定:术后3年,肿瘤体积缩小率均超过98%。 通俗版解读:如果把甲状腺癌比作一颗“坏种子”,射频和微波就像两种不同的“除草剂”。研究发现,它们都能高效灭活种子,且对周围“土壤”(正常组织)的影响很小。选哪种?关键看医生更擅长用哪款“除草剂”。 三、关键知识点:你需要知道的6件事 什么是热消融? 原理:用高温“烫死”肿瘤细胞,全程超声引导,针尖精准定位。 优势:不用开刀、不留疤痕、无需全麻,门诊就能做。 射频 vs. 微波,区别在哪? 射频:像“电熨斗”,通过电流摩擦生热。 微波:像“微波炉”,用电磁波快速加热。 实际效果:短期(6个月内)微波消融范围更大,但长期结果无差异。 哪些人适合微创消融? 肿瘤≤1cm、未转移(T1N0M0期)。 不适合手术或担心留疤、甲减的人群。 术后需要终身吃药吗? 消融只破坏肿瘤,保留正常甲状腺,大多数患者无需替代甲状腺激素。 会复发吗? 研究显示:3年内复发率约1.5%,与手术相当。万一复发,可再次消融或手术。 医生的经验有多重要? 研究强调:操作医生需完成至少100例手术,经验直接影响安全性和效果。 四、费健主任的贴心建议 作为同时精通手术和消融的外科医生,我想给大家几点建议: 别盲目追求“最新技术” 射频和微波各有特点,但效果无优劣。就像手机品牌,选你信任的医生和医院更重要。 警惕过度治疗 甲状腺癌大多进展缓慢,确诊后务必找专业医生评估是否需要立即干预。 定期体检是关键 20岁以上女性每年做一次甲状腺超声,尤其有家族史、压力大、常熬夜的人群。 微创≠万能 肿瘤靠近喉返神经、气管等重要结构时,手术仍是更安全的选择。 五、总结: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早期甲状腺癌的微创治疗已非常成熟。无论是选射频还是微波,核心都是早发现、早评估、选对医生。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甲状腺是身体的“蝴蝶结”,它敏感却坚强。少生气、多睡觉、定期检查,就是对它最好的呵护。如果发现问题,别慌!现代医学有很多方法帮你温柔战胜疾病。 本文参考:《European Radiology》2025年1月发表,中国团队研究科普作者: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专业审核:研究数据经医学团队复核,结论客观可靠  

费健 2025-04-15阅读量220

疤痕疙瘩:皮肤上的"...

病请描述:        一、疤痕疙瘩:皮肤上的"失控愈合"         当皮肤受伤后,多数人愈合后只会留下平整疤痕,但约5%的人会遭遇"失控愈合"——疤痕像肿瘤一样隆起,形成暗红色硬块,甚至超出原始伤口范围,这就是疤痕疙瘩。         与普通疤痕的三大区别:         1. 超出原始伤口范围生长(如耳洞疤痕长到耳垂外)         2. 病程超过1年仍在增生         3. 伴随刺痛/瘙痒感,天气变化时加剧           二、治疗方案:多兵种联合作战         1. 药物注射疗法(首选)         作用:曲安奈德等药物直接注射,2-4周见效         效果:60%-80%患者疤痕变软变平         注意:可能出现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         2. 激光治疗(精准打击)         染料激光:封闭异常血管,改善红肿         点阵激光:刺激胶原重塑,需3-5次治疗         3. 手术切除+放射治疗(终极方案)         术后24小时内进行浅层放疗         复发率从80%降至10%-20%         重要提醒:单纯手术复发率极高!           三、日常防护四原则         1. 伤口处理黄金法则:            - 5cm以下伤口:使用硅酮凝胶+减张胶带            - 较大伤口:医用硅胶贴24小时覆盖         2. 禁忌清单:            - 避免纹身/穿耳洞/挤痘痘            - 胸口/肩背部位慎做美容手术         3. 饮食管理:            - 忌口:辣椒/酒精/海鲜(刺激组织胺分泌)            - 推荐: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彩椒         4. 防晒关键期:            - 伤口愈合后6个月内严格防晒            - 物理防晒优于防晒霜           四、三大认知误区         误区1:"抠破流脓就好了",事实:破损会导致二次增生,形成"疤痕瘤"。         误区2:"怀孕会加重疤痕",真相:雌激素影响轻微,正确护理可安全妊娠。         误区3:"疤痕会癌变",医学证据:全球仅报道过32例恶变案例。           五、医生特别提醒         当出现以下情况请立即就诊:         1. 疤痕在6个月内增大50%以上         2. 影响关节活动(如肩部疤痕导致抬手困难)         3. 表面破溃渗液超过1周         现代医学已能通过"注射+激光+放疗"三联方案控制90%以上的疤痕疙瘩。建议患者在疤痕初现增生趋势时(约受伤后3个月)及时干预,早期治疗费用可降低70%。记住:疤痕疙瘩不是绝症,而是需要医患配合的慢性病。

邓娟 2025-04-14阅读量702

血管瘤应该怎么选治疗方案

病请描述:        婴幼儿血管瘤虽是良性肿瘤,但其治疗时机和方案的选择对预后至关重要。以下从临床特点、治疗原则及家长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专业解析:         一、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特点         1. 发病特征:         发病率约2.6%~4.5%,早产儿、低体重儿风险更高。           好发于头颈部(60%)、躯干及四肢,部分累及黏膜或深部组织。           典型表现为出生后1~4周出现红斑,6~12个月快速增殖,随后进入缓慢消退期(可持续至5~10岁)。           2. 高风险因素:           部位风险:眼周(影响视力)、口鼻周围(影响呼吸/进食)、会阴(易溃疡)、关节区(影响活动)。           形态特征:节段性分布、大面积(>5cm)、深部或混合型(易破坏组织)。           并发症:溃疡、出血、感染、瘢痕形成等。         二、治疗原则:早期干预优于被动观察         1. 治疗时机:           高风险血管瘤:确诊后立即治疗(1月龄内),无需等待增殖期结束。           中低风险血管瘤:需密切随访,若出现快速生长或并发症倾向,及时干预。           2.治疗方案:           口服普萘洛尔:           适应症:高风险或快速增殖期血管瘤。           监测:治疗前需心脏评估,治疗中监测心率、血压。           -局部治疗:           外涂β受体阻滞剂(如噻吗洛尔滴眼液):适用于浅表、小面积血管瘤。           脉冲染料激光:用于溃疡或浅表血管瘤止血及促进愈合。           3. 其他治疗:           激素治疗(局部注射或口服):用于普萘洛尔禁忌或无效者。           手术切除:适用于消退后残留瘢痕、影响功能的瘤体。           三、延误治疗的后果         并发症风险增加:            - 溃疡(5%~15%):疼痛、继发感染,愈合后遗留瘢痕。            - 功能损害:眼周血管瘤可导致弱视、散光;气道血管瘤引发呼吸困难。            - 心理影响:面部血管瘤可能影响儿童社交心理发育。           四、家长与医生的注意事项         1. 家长需警惕的信号:           血管瘤颜色变深、增厚或范围扩大。           出现破溃、渗液、结痂或疼痛。           孩子抓挠瘤体(可能提示瘙痒或不适)。           2. 医生诊疗建议:           避免“一刀切”观察策略,需个体化评估风险分层。           基层医院可转诊至儿童皮肤科或血管瘤专科门诊,确保规范治疗。           对家长充分沟通:解释自然病程与治疗获益,破除“等待自愈”误区。         婴幼儿血管瘤的管理需遵循“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原则,尤其是高风险病例。普萘洛尔的广泛应用已显著改善预后,但需严格把握适应症及监测安全性。家长应选择具备儿童血管瘤诊疗经验的医疗机构,避免延误最佳治疗窗口期。

邓娟 2025-04-10阅读量864

颌(和)您同行,助(祝)您健...

病请描述:口腔颌面部肿瘤常见的有唇癌、舌癌、牙龈癌等。这些肿瘤的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然而,这些治疗手段患者常会出现吞咽障碍,这不仅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还可能引发误吸、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颌面部肿瘤术后的吞咽康复显得尤为重要。一、吞咽障碍的原因1.由于手术可能会切除舌、颊、腭、下颌骨等与吞咽相关的结构,涉及肌肉和神经,造成吞咽的协调性下降;2.手术后修复的组织瓣代偿功能不足,造成食物通过口腔延迟,吞咽效率低下3.术后放化疗导致张口受限、吞咽疼痛、肌肉纤维化、唾液分泌障碍加重吞咽障碍。以上原因可能导致患者进餐时间延长、营养不良、管饲依赖、体重减轻、吸入性肺炎、死亡增加等。2、吞咽功能评估  临床筛查:通过洼田饮水试验、反复唾液吞咽试验等初步判断吞咽障碍的风险  仪器评估:吞咽造影(VFSS):动态观察食物从口腔到试管的运动过程,识别误吸风险;喉镜吞咽评估(FEES):直接观察咽喉部结构及食物残留情况。三、吞咽障碍的康复  术后康复遵循早期介入、全程贯穿、分阶段进行的原则:1.预康复:是指在肿瘤手术前的康复治疗,他可以基线评估、提供教育咨询(预期治疗效果和康复时长)、合适的吞咽相关练习或策略,目的是保持吞咽有关肌肉的强度、耐力和灵活性。2.术后24-48小时:可以进行口腔气流呼吸训练增强口腔内器官的感知力。3.术后1周-10天:在外科医生允许下,逐步介入针对性功能训练(如口腔运动训练、口腔感觉训练、颈肩关节松动训练等)。①口腔运动训练:舌肌运动康复:使用纱布或专用舌肌康复训练器进行舌的牵拉训练,提高其灵活性。 舌体运动训练包括舌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伸展,以及弹动舌体,这有助于提高舌体搅拌食物的能力;通过张口、闭口、鼓腮、嘟嘴、吐气等运动锻炼口腔肌肉,增强腭咽闭合能力。使用专用唇部训练器或用手做唇部闭夹训练,增加唇部包纳食物的力量;通过Masako训练、Shaker训练等康复操做口腔器官运动训练;通过发a、y、w、f等音,锻炼唇部肌肉;②口腔感觉训练:冷刺激:使用冷水漱口或冰块刺激口腔,提高口腔感觉,诱发吞咽运动。这种方法对于恢复口腔的敏感性特别有效;触觉刺激:用改良的按摩刷擦口腔内颊部、舌部,提高运动协调能力;进行颌面部按摩,恢复面部的对称和感觉。味觉刺激:给予有强烈味道的食物,如柠檬汁,增强口腔期的感觉及运动功能;③气道保护法:Mendelsohn吞咽法、声门上吞咽法、超声门上吞咽法、用力吞咽法等,有助于在吞咽时保持气道关闭,减少误吸风险。4.术后1-3个月:瘢痕稳定期,重点进行吞咽、言语功能强化训练和抗挛缩治疗,如有淋巴水肿,可行徒手淋巴引流。5.吞咽代偿策略:调整吞咽姿势:如头部微仰,有助于食物顺利进入食道;调整食物的质地:选择易吞咽的糊状食物,避免过硬或过干的食物;用小而浅的勺子喂食,尽量将食物放在舌根以利于吞咽。结语颌面部肿瘤术后的吞咽康复是一个涉及多方面技术和方法的过程。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大多数患者能够逐渐恢复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然而,康复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按时进行康复训练,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同时,家属的支持和鼓励也是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李小莹 2025-04-09阅读量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