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抽筋 > 预防

抽筋预防

抽筋预防相关内容 更多>

可怕的小细胞肺癌&mdash...

病请描述:在肺癌家族中,有这么一群身材“细小”,却无比可怕的家伙。 据统计,每一百个患者,确诊五年后还活着的,不到六个人。 超过一半的患者,甚至活不过七个月。 它就是“肺癌之王”——小细胞肺癌。   小细胞肺癌可怕在哪里?  生存差,病情进展快 小细胞肺癌患者约占肺癌患者总数的15%,也就是每七个肺癌患者中,就有一个是小细胞肺癌1。 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在所有肺癌中,是最差的。一百个患者中,确诊五年后还活着的不到六个人,半数以上的患者甚至活不过七个月。对于部分晚期患者,系统的治疗也仅仅只能延长几个月的生命。 小细胞肺癌的恶性程度相当高,肿瘤增大的速度非常快。很多患者在确诊之前规律体检,筛查过胸部CT,显示未看到明显的病变。不到半年的时间,肿瘤就增大到压迫到气管、食管、大血管甚至周围神经,引起明显的咳嗽、呼吸困难甚至咳血。  早期扩散,手术风险大,容易复发 小细胞肺癌特别容易扩散到其他部位,很多患者第一次确诊小细胞肺癌时,肿瘤已经转移到脑、肝、肾上腺或骨骼等部位。 小细胞肺癌还喜欢埋伏在呼吸空气的必经之路——中央气道,常常与肺部的大血管相邻,使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大大增加。 此外,小细胞肺癌还非常容易卷土重来,即使接受了正规的治疗,还是有超过3/4的患者在治疗后一年到两年内发现肿瘤增大甚至扩散。  临床表现复杂,早期诊断困难 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特殊的存在,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在所有肺癌类型中,它最容易引发副肿瘤综合征。 副肿瘤综合征是指肿瘤在没有转移到其他部位的情况下,因为肿瘤自身分泌了一些物质或引发了机体的异常免疫反应等,从而影响到其他器官,出现一些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的症状。举个例子,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是小细胞肺癌患者最常见的副肿瘤综合征。它发生的原因是肺部的肿瘤异常地产生了具有抗利尿激素效果的物质,导致体内抗利尿激素浓度过高,从而引起高血容量、低渗性低钠血症等生理变化,最终表现出头疼、恶心、乏力和肌肉抽筋等症状。 小细胞肺癌相关的副肿瘤综合征的种类非常多,临床症状差异很大,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给早期诊断和后期治疗带来了极大困扰。  治疗陷入瓶颈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针对肺癌的治疗方法百花齐放,显著延长了肺癌患者的生存期。 然而,对于小细胞肺癌来说,治疗却似乎陷入了瓶颈。常规的化疗方案不断产生耐药,效果越来越差,大部分新兴疗法也都无法奏效。据统计,在1983年至2012年间,确诊五年后还活着的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比例仅仅从4.9%提高到了6.4%2。   小细胞肺癌如何治疗? 小细胞肺癌对化疗异常敏感。因此,在过去数十年间,依托泊苷/伊立替康+铂类药物的系统性化疗方案一直是小细胞肺癌治疗方案的基石3。 近些年来,在放化疗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在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非常有希望能打破停滞多年的治疗瓶颈。 临床上,医生通常会选用综合治疗,也就是多种治疗方法一起使用,形成一套连贯的治疗方案。 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不一样,治疗方案会有所不同。总的来说,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肿瘤在患者体内已经侵犯和转移的程度,也就是临床分期。 小细胞肺癌患者大致可以分成两类:局限期和广泛期4。  局限期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是指肿瘤只影响一侧胸腔或区域淋巴结,可以用一个放射野来治疗。简单来说,就是肿瘤只存于胸腔的一侧,并未扩散到另一侧肺或转移到其他器官。 对于局限期患者来说,治疗的核心在于控制肺部的肿瘤,避免它扩散到其他器官。方法包括手术、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 手术只适合肿瘤非常局限的患者,手术成功切除肿瘤后,还需要接受一段时间的化疗,来巩固疗效和预防肿瘤复发。 全身性的化疗通常会与放疗一起使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联合方式:如果患者身体状况好,能同时耐受化疗和放疗,那医生会将化疗和放疗同步进行;相反,如果患者身体状况不佳,不能同时耐受放疗和化疗,医生往往会选择将化疗和放疗按一定规律先后进行。  广泛期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是指肿瘤扩散到另一侧肺部或转移到其他地方,如脑、肝、肾上腺、骨等器官。 对于广泛期患者来说,手术几乎不可行。 全身性化疗是目前众多医生的首选方案,在大部分患者中能取得相对不错的疗效。而放疗常用于处理晚期患者残余的胸腔内肿瘤病灶。 在化疗的基础上添加免疫治疗药物,例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是非常有希望能延长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期的治疗方法。 目前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批准,推荐用于小细胞肺癌的免疫药物有两种——阿特珠单抗和德瓦鲁单抗(PD‐L1抑制剂)。在化疗基础上加用阿特珠单抗或德瓦鲁单抗,可使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延长两个月,三年生存率更是提高了接近三倍5,6。 此外,同样作为PD‐L1抑制剂的TQB2450也非常具有潜力,在I期的临床研究中展示出了不错的疗效,目前已经在进一步的临床验证阶段,有希望成为用于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方案的国产新药。   小细胞肺癌如何预防?  戒烟 吸烟是导致小细胞肺癌的主要原因,几乎所有的小细胞肺癌患者都吸烟。即使是吸入少量的二手烟,也会让小细胞肺癌的风险大大增加7!所以,为了我们自己和身边老人孩子们的健康,请尽早戒烟!  控制空气污染,避免职业暴露 导致小细胞肺癌的原因还有室内氡污染、空气污染和职业致癌物等8。 室内氡污染主要来自建筑和装修材料,我们可以通过通风、使用环保型建筑和装修材料等方法来减少室内氡浓度。 空气污染主要源于工业生产、尾气排放和秸秆焚烧等,这需要个人和国家共同努力,减少化工过程中废气的产生,并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石棉、多环芳烃(PAHs)、结晶二氧化硅、砷以及一些重金属也会增加患癌的风险。所以,对于有职业暴露风险的员工,企业和单位应提供完善的防护措施,关爱职工的生命健康。  健康生活,规律作息 癌症的发生不仅与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有关,也与自身体内的“内环境”相关。 当我们因为工作、生活而忽视了自己的健康,就容易导致一系列毛病:睡眠差、缺乏运动、内分泌失调等。长期下来,身体的抵抗力变差,癌症就容易找上门来。 因此,远离压力,健康生活,是预防癌症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Rudin CM, Brambilla E, Faivre-Finn C, Sage J. Small-cell lung cancer. Nat Rev Dis Primers. 2021;7(1):3. doi:10.1038/s41572-020-00235-0 2. Wang S, Tang J, Sun T, et al. Survival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disparities between different sexes, socioeconomic statuses and ages. Sci Rep. 2017;7(1):1339. doi:10.1038/s41598-017-01571-0 3. Megyesfalvi Z, Gay CM, Popper H, et al. Clinical insights into small cell lung cancer: Tumor heterogeneity, diagnosis, therapy, and future directions. CA Cancer J Clin. Published online June 17, 2023. doi:10.3322/caac.21785 4. Micke P, Faldum A, Metz T, et al. Staging small cell lung cancer: Veterans Administration Lung Study Group versu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what limits limited disease? Lung Cancer. 2002;37(3):271-276. doi:10.1016/s0169-5002(02)00072-7 5. Paz-Ares L, Dvorkin M, Chen Y, et al. Durvalumab plus platinum-etoposide versus platinum-etoposide in first-line treatment of extensive-stage small-cell lung cancer (CASPIAN):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open-label, phase 3 trial. Lancet. 2019;394(10212):1929-1939. doi:10.1016/S0140-6736(19)32222-6 6. Horn L, Mansfield AS, Szczęsna A, et al. First-Line Atezo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in Extensive-Stage Small-Cell Lung Cancer. N Engl J Med. 2018;379(23):2220-2229. doi:10.1056/NEJMoa1809064 7. Gazdar AF, Bunn PA, Minna JD. Small-cell lung cancer: what we know, what we need to know and the path forward. Nat Rev Cancer. 2017;17(12):725-737. doi:10.1038/nrc.2017.87 8. Wang Q, Gümüş ZH, Colarossi C, et al. SCLC: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Genetic Susceptibility, Molecular Pathology, Screening, and Early Detection. J Thorac Oncol. 2023;18(1):31-46. doi:10.1016/j.jtho.2022.10.002

张鹏 2023-12-18阅读量4177

血脂一高全身都危险!出现这6...

病请描述:血脂升高的始作俑者,可能是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怎么吃才能稳住血脂呢? 01、身体这几种变化,当心血脂高 1. 头晕犯困     时常感到头晕头痛、胸闷气短、睡眠不好、容易忘事;手脚易发麻、沉重;清晨头脑不清醒,早餐后可改善,午后极易犯困,夜晚却很清醒。 2. 眼球周边有灰白环    黑眼球边缘被一圈灰白色、宽约 1 毫米~2 毫米的圆环或弧形半圆环所包围,时间久了,颜色会不断加深且越来越明显。 3. 手部有黄色结节    手背、指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臀部等部位出现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的结节、斑块或疹子,或是手掌出现黄色或橘黄色条纹。 4. 腿肚抽筋    腿脚经常抽筋、刺痛,补钙、休息并无好转时需警惕血脂偏高。这是因为胆固醇积聚在肌肉中,刺激肌肉收缩导致的。 5. 视力模糊    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增多、流速减缓,脂蛋白从毛细血管漏出且侵犯到黄斑,就会影响视力。 6. 眼睑黄瘤     睑黄瘤大多数都好发于中老年人,而且以女性多见。    我们平时在门诊所见到的是患者的上睑内侧会出现浅黄色的扁平苔藓状的病变。    大多数这一类患者都是由于体内的脂肪含量增高,或者代谢异常,结构紊乱而导致脂肪组织沉积在皮肤以及肌腱的位置。 02、哪些人要重点关注血脂? 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史者;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发人群; 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 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 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03、血脂应多久测一次? 20岁~40 岁成年人至少每 5 年测量 1 次血脂; 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1次血脂; 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住院的患者,应在入院时或入院24小时内检测血脂。 04、高脂血症人群的“食养原则”     结合《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 年版)》,为血脂异常人群的膳食原则划重点:    1. 吃动平衡,保持健康体重    超重和肥胖人群应通过控制能量摄入以减重,每天可减少 300~500kcal 的能量摄入。    高脂血症人群,除部分不宜进行运动人群外,无论是否肥胖,建议每周 5~7 次体育锻炼或身体活动,每次 30 分钟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运动。    包括快走、跑步、游泳、爬山和球类运动等,每天锻炼至少消耗 200kcal。 2. 调控脂肪,少油烹饪     脂肪摄入量以占总能量 20%~25% 为宜。以成年人每日能量摄入 1800~2000kcal 为例,相当于全天各种食物来源的脂肪摄入量(包括烹调油、动物性食品及坚果等食物中的油脂)在 40~55g 之间,每日烹调油应不超过 25g。 饱和脂肪摄入量应少于总能量的 10%,高胆固醇血症者应降低饱和脂肪摄入量,使其低于总能量的 7%; 少吃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脑和动物内脏等。高脂血症人群胆固醇每日摄入量应少于 300mg,而高胆固醇血症者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少于 200mg; 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应低于总能量的 1%,即每天不宜超过 2g,减少或避免食用部分氢化植物油等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 适当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特别是富含 n-3 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应选择少油烹饪方式,减少食品过度加工,少用油炸、油煎等多油烹饪方法,多选择蒸、煮等方式。 3. 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摄入充足     食物每天应不少于 12 种,每周不少于 25 种。 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 50%~60%,在主食中应适当控制精白米面摄入,适量多吃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全谷物、杂豆类、蔬菜等; 每日膳食中包含 25~40g 膳食纤维(其中 7~13g 水溶性膳食纤维); 多食新鲜蔬菜,推荐每日摄入 500g,深色蔬菜应当占一半以上; 新鲜水果每日推荐摄入 200~350g; 动物蛋白摄入可适当选择脂肪含量较低的鱼虾类、去皮禽肉、瘦肉等;奶类可选择脱脂或低脂牛奶等。          每天摄入含 25g 大豆蛋白的食品,可降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 因人而异,辨证施膳     根据高脂血症人群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职业等不同特点,辨别不同类型,综合考虑膳食搭配的原则,给予个性化食养方案,以达到精准施膳的目的,具体食养方案推荐详见文末阅读原文。 5. 因时制宜,分季调理 春季:    多食时令蔬菜(如芹菜、芦笋等),可适当食用具有疏肝理气、养肝清肝作用的食药物质,如佛手、生麦芽、菊花等,忌过食寒凉、黏滞、肥腻之物。 夏季:    初夏可适当食用鸭肉、鱼类、兔肉、小麦、绿豆、豆腐及时令蔬菜瓜果;   长夏所食之物应清淡,少油腻,以温食为主,适当食用健脾化湿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橘皮、薏苡仁、白扁豆、赤小豆、莱菔子等。 秋季:     可适当食用具有滋阴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椹、黑芝麻、乌梅、百合等,少吃辛辣、煎炸、油腻及热性食物。 冬季:     可适当食用羊肉等性质偏温的食物,以及具有滋阴补肾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枸杞子、黄精、山茱萸等,忌食生冷之物。 6. 因地制宜,合理搭配 北方地区:     多食新鲜蔬果、鱼虾类、奶类、豆类,控制油、盐摄入量,减少腌制蔬菜的摄入;可适当食用具有祛湿、化痰的食药物质,如橘皮、薏苡仁、白扁豆、赤小豆、莱菔子、山楂、桃仁、沙棘等。 南方地区:     控制油、盐摄入量,适量增加粗粮摄入,如紫薯、玉米、黑米、大麦、青稞等;可适当食用具有祛湿化痰、益气健脾作用的食药物质,如人参、白扁豆、薏苡仁、山药、大枣、麦芽、茯苓等。 西北地区:     在蛋白质摄入充足的条件下,适当减少牛羊肉的食用(可由去皮禽肉、鱼、虾、蛋等代替);多食蔬菜和水果;可适当食用具有滋养肝肾阴津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枸杞子、桑椹、菊花、黑芝麻、百合、乌梅、决明子等。 青藏地区:    多食用去皮禽肉、鱼等动物蛋白,并补充优质的植物蛋白,如大豆蛋白等,同时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 7. 科学食养,适量食用食药物质     可适当多吃富含植物甾醇、多糖等植物化学物的食物,如大豆、洋葱、香菇以及深色蔬果等,每日可摄入 2g 左右植物甾醇。一些食药物质能调节血脂水平,高脂血症人群适量食用,可以起到辅助降低血脂的作用。     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想预防血脂异常,最重要的是管住嘴、迈开腿、定期体检。    中青年人体检时,如果发现甘油三酯水平超过 1.7 毫摩尔/升,就要进行干预。

俞一飞 2023-11-16阅读量1217

小腿肌肉经常不自觉抽动,到底...

病请描述:1.这些自发的肌肉运动-称为肌束颤动1)在人的生命中的多达 70% 的人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2)可能原因:咖啡因过多、饮水不足、睡眠不足甚至举重(用力过猛)等行为。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的神经肌肉专家Ryan Jacobson博士说,大多数时候,肌肉抽搐并不需要过渡担心。但如果是因为血管痉挛导致的抽搐,可能是发生更严重问题的征兆,所以去看医生可能是明智的做法。3)大多数抽搐并不严重,虽然偶尔的肌肉抽搐很常见,但对一小部分人来说,这种抽搐会变得特别持久和烦人,有时没有明确的诱因。这些人可能被诊断为良性束挛综合征。患有这种综合症的人小腿的大块肌肉可能会经常抽搐。或者他们可能会经历更小肌肉的抽搐,比如眼睑或脸部其他部位的肌肉。但实际上,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出现抽搐。甚至有些患者注意到身体不寻常部位的抽搐,比如胸壁或腹部,这可能会令他们感到非常恐惧。4)在肌肉和神经没有损伤的情况下,症状虽然令人烦恼,但最终并不会出现令人担忧的后果或渐进性的发展。抽搐伴抽筋是常见的另一种常见的症状是良性痉挛综合征患者的肌肉抽筋。抽筋可以是偶尔的肌肉疼痛,也可以是严重的抽筋和肌肉痉挛一样,抽筋可能只影响身体的一个部分或几个区域。人们在抽搐和抽筋的同时也会感到刺痛。这些持续的症状是由神经受到刺激引起的,而不是肌肉本身,潜在的诱因包括近期感染、激素异常、维生素缺乏或电解质失衡。有时,服用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会是罪魁祸首。 2.怎么知道你的抽搐和抽筋是不是真的不用担心?1)当然,最好的方法是去看神经科医生。如果你还伴有明显的肌肉无力和抽搐,那么就一定要去就医了,而这些症状可能会导致是更严重的问题,2)经常出现以上现象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也被称为Lou Gehrig’s disease,是神经系统疾病。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专科的神经系统检查可以确定症状是否是我们所说的“良性抽搐”,是否存在潜在的、令人担忧的问题。事实上,要排除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或其他进行性疾病,只需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和简单的血检即可。患者也可以进行肌电图(EMG)检查,肌电图是一种神经和肌肉的电测试。在良性肌束颤动患者中,肌电图测试通常是正常的。3.肌肉抽动症如何预防以及治疗?1)为了缓解良性抽搐,患者养成良好的习惯尤为重要,比如多睡觉、多喝水(但不含咖啡因)。2)如果症状特别令人烦恼,医学专家建议病人服用一种叫做加巴喷丁的处方药,这种药可以减少神经过敏。3)非处方的镁补充剂也可以减轻一些人的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肌肉抽搐和抽筋可能最终会自行消失。在许多病人身上,这些神经肌肉的症状似乎时隐时现。预后一般是好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会变得不那么突出,不那么烦人。

张浩 2022-09-07阅读量8265

居家晒不到太阳会缺钙?保持骨...

病请描述:居家晒不到太阳会缺钙?保持骨质健康有方法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2022-05-03 12:17 近期居家,有不少人顾虑长时间晒不到太阳,会缺钙。确实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人体的维生素D合成,利于钙吸收,强健骨骼。不过补钙可不是只有这一种方法,下面就介绍一下,居家期间如何保持骨质健康。 1、建议饮食调整,多吃含钙丰富的乳制品(牛奶、豆浆),不建议喝酸奶;多吃高蛋白的食物,如鱼类、虾、牛肉、鸡肉等,既能提高肌肉含量,又不会增加脂肪而导致肥胖。   2、即便无法出门也可以在阳台上、窗台边晒太阳。不建议隔着玻璃晒太阳,我们需要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促进人体的维生素D合成和钙吸收,玻璃会挡住紫外线射入。随着天气转热,光照越来越强,晒太阳以早晨或傍晚的光照最适宜,不要中午时晒太阳以免伤了皮肤。   3、运动对增加骨密度也很有帮助,可以做一下居家锻炼,年轻人可以跳健身操,老年人建议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不同强度的运动量和运动方式。推荐活动为太极拳、八段锦,一定记住要“量力而行”!   4、如果已经确诊为骨质疏松,居家期间仍应按医嘱用一些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如(1)基础用药:钙片、维生素D。(2)抑制骨过度吸收的药物:双磷酸盐类药物(唑来膦酸钠、阿仑膦酸钠)、降钙素、地舒单抗等;(3)促进骨形成的药物:特立帕肽;(4)祖国医学源远流长,有些中药也能帮助治疗骨质疏松。如果对药物的使用有疑问,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网上问诊。   上了年纪骨头痛可能是骨质疏松   在这里还要提醒上了年纪的人,如果总是隔三差五地觉得浑身骨头痛,一会这儿痛,一会那儿痛,甚至严重影响睡眠。到医院去检查,既没有外伤史,也没有骨折,那一定要查查骨密度。“人老了就骨头痛了”的罪魁祸首很可能是“骨质疏松症”。   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是绝经后女性,身体的各项机能开始慢慢衰老,就会出现骨钙流失加速,身体内骨骼的老化,同时伴随身体肌肉的老化,我们称为“肌少症”,当“骨质疏松”遇到“肌少症”就出现了一种新的疾病:运动障碍综合征。这时候,持续痛、阵发性痛、游走性痛、受凉痛都来了。   肌肉和骨骼是一对好朋友。肌肉收缩,对骨骼产生应力刺激,会增加骨密度和骨强度。骨骼是肌肉运动的杠杆,支撑肌肉的收缩;同时骨骼分泌的细胞因子对肌肉有调节作用。步入老年后,人体肌肉老化,降低了对骨骼的刺激和保护作用,加速骨钙流失,就会出现抽筋、疼痛部位不固定的游走性疼痛等现象。而且肌肉强度降低,使得跌倒的风险急剧增加,导致骨折的风险急剧增加。骨骼老化,就会降低对肌肉的支撑作用,失去肌肉对骨关节的保护作用。因此,老年人最容易疼痛的部位是关节,发作最多的是承重关节,比如腰椎、膝盖,其他手、肩部关节也会疼痛,受凉了或运动量大了都会不间断的持续性疼痛,常常误以为是骨折或风湿性关节炎去医院看病,却什么都查不出来。   所以,重视骨质疏松、重视肌少症,早期筛查骨密度和肌肉含量非常重要,不要等到痛了才来看病。   建议以下8类特别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症的人群尽早筛查骨密度:(1)身体瘦弱(肌少症);(2)绝经后女性;(3)50岁以后人群;(4)大量吸烟、喝酒的人;(5)维生素D和蛋白质缺失(长期素食);(6)服用某些药物:皮质激素、甲状腺素、抗惊厥药、化疗药、肝素等;(7)伴随容易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如糖尿病、胃肠疾病、肾脏疾病、甲亢及甲旁亢;(8)父母有骨质疏松病史。一定要积极、定期的检查骨密度。   这里还需强调检查骨密度的两个重点时间:(1)女性在绝经后一定要立即来查骨密度,不用等到骨痛、骨折了才来看病;(2)身体消瘦的老年人,一定要定期筛查骨密度。建议老年人每年常规检查一次骨密度。治疗骨质疏松的方法有很多,这是可以治疗的疾病,不要为此担心。   所以说,居家未必会缺钙,但是年老了很可能会缺钙。提醒老年朋友,待疫情过后,及早进行骨密度筛查,当发现有骨量减少,或已经有骨质疏松时,就应该积极干预治疗来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   作者:十院科普官、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钱春花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日报健康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费健 2022-05-04阅读量9813

抽筋预防相关医院 更多>

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预约量:7.0万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376

河南省中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