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谵妄 > 内容

谵妄内容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多 看...

病请描述: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反复发作或病程迁延的精神类疾病,如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症状,一旦停止服药,不但病情容易复发,而且每次复发都会比上次情况更加严重,这使其治疗难度越来越大。  药物治疗精神病,属于首选的治疗手段,但是这种治疗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事半功倍;用得不好,则适得其反。部分患者在服用某种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食欲旺盛、体重增加、肝肾脏器功能异常;也有部分患者,出现锥体外系反应,例如静坐不能、手臂颤抖和颈背部僵硬等;甚至有部分患者,出现内分泌功能异常,如女性停经、闭经、泌乳,男性乳房发育、女性化明显等;药物治疗也让患者的认知和情感发生了改变,如兴趣爱好消失、缺乏亲情感、无意志力、记忆力减退等;严重者出现嗜睡、便秘、眩晕、体位性低血压等。精神病人一旦出现上述药物不良反应,医生一般都会采用抗胆碱能药物来拮抗其副作用,个别患者在服用抗胆碱能药物后,会出现急性精神错乱,如谵妄症状。这种药物所引起的叠加精神症状,让患者家属对药物疗效出现了质疑,甚至丧失了信心。有的家属私下给患者减药或者停药,这导致精神症状反复发作,治疗越发困难。  虽然目前药物治疗精神疾病占主导地位,但是服药病人的生活质量并未获得显著提高,甚至部分病人丧失了社会功能。药物疗效和药物副作用,这是一把双刃剑,它让病人家属莫衷一是、进退两难,这种困境该如何破解呢?  功能神经外科专家认为,手术是破解药物困境的最佳办法。  研究认为,精神疾病与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核团(例如杏仁核、扣带回、内囊前肢、中央隔区、伏隔核、尾核下束、眶束、额束等)的神经递质异常分泌、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手术可以直接调节边缘系统上相应神经核团的神经递质功能,阻断某些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进而迅速减轻或消除精神症状。一旦顽固性精神症状获得有效控制,患者服药量就可能减少,这也间接减少了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手术与药物治疗相比,其疗效来得更加迅速、彻底。例如,对2400例难治性精神疾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手术组1200例,药物治疗组1200例。疗效分析发现,手术让暴力、敌视、攻击、敏感多疑、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迅速消失,术后病人对药物敏感度明显提高,服药量仅为术前的1/3。而药物治疗组,即使服用足量药物,也难以控制顽固性精神症状。  以下分享案例一则  患者小周,女性,32岁,患精神分裂症9年余。患者表现为暴躁易怒、情绪亢奋、严重失眠、幻听、自言、自语、自笑等精神症状。自确诊至今,一直服用多种抗精神病药物。服药导致患者月经不调、肢体震颤、情感淡漠,对事物的判断力下降,经常答非所问;同时患有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小周身高160cm,体重160斤。  入院检查后,择期进行了第五代脑立体定向下的微创神经调控手术治疗。图为多靶点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手术场景  术后,小周敏感多疑、幻听、脾气暴躁、冲动伤人等症状都消失了,自知力恢复,积极配合药物治疗,服药量较术前减少了2/3。  术后一年,小周随父母到院复诊。其父母描述,小周术后能按时主动服药,家人带其每天锻炼,不再暴饮暴食,体重从术前的160斤减至112斤。术后3个月,她的月经恢复正常。现在,小周经常和母亲一起出门买菜,帮助干家务活,性格变得乐观,能够和邻居语言交流,基本回归了正常生活。  为什么精神疾病患者,术后的精神康复较快,又能减重呢?  功能神经科专家认为,精神分裂症术后的神经调控,是一个长期、稳定的过程。一旦实施手术,就可以快速去除顽固性精神症状。术后患者,可以迅速恢复认知功能。自觉意识到:“自己有精神问题、应该用药治疗、也需要加强锻炼、不能暴饮暴食,特别是肥胖会让身体失去美感,也会引起糖尿病”。这种认知功能的恢复,才是患者回归社会,快速康复的基础。特别是,手术使患者的亲情回归,他们懂得尊重父母,听从家人劝导,积极锻炼身体、自觉节制饮食;由于术后病人逐渐恢复了社交功能,经常进行户外运动,所以他们体重也很快下降了;大部分术后病人,对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敏感度提高了,从而减少了用药量,这也减轻了药物所致肥胖的副作用。  总之,随着饮食控制、运动增强、用药减少,术后患者自然会减重、降糖,恢复健康的体魄。

吴景文 2020-08-27阅读量8297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频繁自杀 定...

病请描述: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主要表现为躁狂、抑郁或者焦虑性躁狂(一种躁狂和抑郁症状的混合形式)呈现周期性交替出现,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双相情感障碍的总体发病率为2.4%,部分国家或地区可高达5%,且女性的发病率约为男性的1.89倍,其中25-50%的患者有过自杀行为,11-19%的患者自杀身亡。  双相情感障碍的疾病特点  该病呈现躁狂发作时,患者会感到明显的、极不寻常的情绪高涨和兴奋,思维高速运转,睡眠时间减少但精力依然充沛,说话滔滔不绝、语速飞快,自觉拥有特别的能力、过度自大,做出鲁莽草率的举动,如胡乱挥霍、超速驾驶等。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甚至会出现幻觉、妄想、胡言乱语、因情绪激动而做出伤人、毁物的恶行。情绪抑郁时,患者会感到持续的情绪低落,对任何事情均没有兴趣,无法思考问题,脾气暴躁、坐立不安,睡眠差和不思饮食。同时,患者对自己多有负面评价、以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部分患者甚至会萌生自杀的念头。这种 “双相”极端的表现,让患者焦虑不安,也让家属在陪伴中无所适从。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方法  目前,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急性期,仍以服药为首选治疗方法,这些药物包括情绪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症药物以及抗焦虑药物等。但当药物疗效欠佳、或由于健康原因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或出现严重躁狂发作、或是重度抑郁发作伴有拒食、自残、自伤等倾向时,可考虑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等物理治疗,该技术核心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刺激技术,基于电磁感应和电磁转换原理,产生感应磁场,进而发挥治疗作用。  对于病程超过3年、经过长期正规个体化药物及物理治疗效果欠佳的难治性双相情感障碍病人,如果病情已经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和工作、甚至出现了极端行为,可以考虑采用第五代脑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手术进行治疗。其原理是根据患者核心的精神症状,同时结合与患者情绪活动密切相关的三个神经核团:杏仁核、扣带回、内囊前肢,进行多靶点的微创神经调控,这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精神症状,使他们获得临床治愈,降低术后复发的可能性。  经典手术案例分享  该患者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案例,于2020年7月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抑郁与躁狂等症状均消失,已成功出院。  患者小陈,女性,27岁。六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情绪激动、暴躁易怒、伤人毁物的症状,被当地精神专科医院确诊为情感性精神障碍。在住院过程中,医生予以抗躁狂、稳定情绪等药物治疗,症状好转后出院;缓解期生活基本正常。两年前,因亲人去世,小陈的症状突然加重,出现抑郁倾向,不愿与人接触、更不愿出门,对身边的事物失去兴趣、情绪不稳、内心焦虑,甚至出现严重的厌世情绪,数次割腕、撞墙自杀未遂。父母被她折磨得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为了寻求进一步治疗,在术后病友的鼓励下,小陈母亲拨通了我科医生的电话,进行了详尽的术前咨询。说到激动处,小陈母亲忍不住抽泣起来,“医生,再拖延下去,这病真的会要了她的命的,只要手术能让她恢复正常,即使卖掉二处房子我们也要治疗!”。医生告知他,手术费用不高!两周后,小陈父母如约将小陈带来我院,门诊以“双相情感障碍”收至我科。  为保证诊断与治疗的准确性,我院功能神经科专家对小陈病情进行了详细问诊、评估和总结,协同精神科专家进行了反复讨论与分析。总结的小陈病情特点是:(1)抑郁时:情绪低落、不与人接触、对事物失去兴趣、坐立不安、焦虑、严重时出现自杀倾向;(2)躁狂时:情绪激动、不停地说话、易激惹、伤人、毁物。  针对其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特点,功能神经科手术专家,在术前制定了手术路径和手术计划。手术当天,在医院麻醉科、影像科、手术室等多学科的密切协助下,功能神经科专家给小陈头部安装了立体定向仪,做了头颅CT轴位薄层扫描,然后将MRI、DTI及CT数据,输入计算机手术定位计划系统,进行CT、MRI及DTI等图像融合。根据她的核心症状,锁定手术靶点,获取三维坐标数据,同时计算最佳手术路径。手术进行约4小时(图1)。手术完成后,小陈被转至ICU观察一夜。图1、神经调控手术开始前场景  术后第2天,小陈生命体征平稳,问答切题,从ICU转至功能神经科病房。术后第5天,患者神志清楚,已下地行走自理生活。其精神状态良好,以前的精神症状已消失。她能够与同病房的病友及家属和睦相处;医生查房时,她能正确回答医生提问,承认自己过去的自杀行为是错误的,也愧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术后第8天,患者完全康复,睡眠良好,情绪稳定,按时出院。图2、手术组专家术后查房场景  功能神经科专家认为,双相情感障碍的危害极大,它会影响整个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定。对于这类患者,采用第五代脑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技术进行手术治疗,也许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一次性多靶点神经调控手术,可以去除多个疑难复杂的精神症状,让患者躁狂、抑郁、睡眠差、伤人毁物、自残、自杀等症状消失,这对患者的术后康复极为有利。总之,该疾病非常复杂,需要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在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时,家属可以考虑选择外科治疗的方式,以挽救脆弱的生命。

吴景文 2020-08-12阅读量1.6万

吃药半年狂增体重45斤!&l...

病请描述: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体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的精神障碍,“精分”患者需长期或终身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然而,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引起这类患者的代谢紊乱,尤其是导致体重增加,这造成诸多患者出现严重的副作用。  窈窕少女患“精神分裂症”,服药半年腰身变水桶  “精分”患者笑笑,从小就是邻居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她成绩优异,容貌出众,身材娇小,深受众人的喜爱与夸赞。在她大四那年,因亲人的意外亡故,这使原本活泼开朗的笑笑变得郁郁寡欢、敏感多疑,她和同学的接触越来越少,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甚至不愿与人交流。她整夜失眠、思维混乱,总认为有人要害她,严重时还会无故大哭大笑,用水果刀割腕二次。其父见状,带她到当地精神专科医院看病,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经系统的精神内科住院治疗,其症状基本得到控制。  在短短半年内,笑笑服用了大量抗精神类药物,这使其饮食量大增,体重从100斤飙升至145斤,血糖也超过正常值。爱美的笑笑,出院后就偷偷停了药,她很快病情复发,甚至出现了幻听、妄想的症状,经常望天讲话。她父亲迫不得已,只得再将女儿送至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治疗。自此以后,笑笑的病情反反复复,也使她身材不断走样,变得越来越胖。  2018年11月6日,有亲戚告诉笑笑父亲,上海市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可以用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建议他带孩子去手术治疗。他实在不忍心看到女儿受病魔所困,就在网上搜索了科室预约电话,随后带着笑笑来到了东方医院。科室门诊以“精神分裂症”将笑笑收入功能神经科住院治疗。  入院后,患者父亲向医生表达了对手术治疗的急迫心情,科室专家吴景文主任告诉家属,像笑笑这样药物难治性的重症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的确可以考虑选择微创手术治疗。但是,手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估,即实施细致的查体和各种检查,评估患者是否符合手术治疗标准。首先,要详细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做精神专科量表评估;然后进行体格检查、血尿液化验、生化检验、腹部超声、脑电图、胸部CT、头部CT/MRI/DTI等检查,以发现异常问题并进行调整,以确保手术后的安全。  听了吴景文主任的介绍,笑笑爸爸更坚定了做手术的决心。他认为,科室对患者手术前的身体检查和评估,既有标准要求、又很规范细致;加上多学科的会诊,这让他很放心。  2018年11月16号,笑笑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前,吴景文主任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头部CT、MRI、DTI扫描数据,在计算机手术计划系统上找到了患者症状对应的神经核团靶点,然后在脑图谱辅助下找出最佳手术路径,确定神经调控部位,避开神经、血管,这样的术前规划,确保了手术安全性(图1)。图1、在手术计划系统内确定靶向神经核团的三维坐标  术中,手术组专家在笑笑的头部切开一个小口,钻0.8mm小骨孔,借助特定电极,对脑内特定神经核团靶点进行射频消融和神经调控,手术时长约3~4小时(图2)。这类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同时,手术操作也不在脑的智能区、运动区和语言区域,术后安全得到了极大保障。图2、手术组专家在进行神经调控手术治疗  术后的笑笑转至ICU病房,隔天回到普通病房。在病房里,笑笑已经完全清醒了,她敏感多疑、幻听、妄想的症状不见了,也承认自己以前是有病的,表示今后要好好活着、配合治疗。经专家检查,确定笑笑已经恢复了正常思维与行为;她与父亲相处融洽,也愿意接触外人。一周后,笑笑出院了。  术后1年,笑笑随父亲来到医院复诊。据她的父亲介绍,回家后的笑笑再也没有出现过幻听、妄想的症状,而且按时少量服药、规律饮食、加强运动,体重也由145斤降至115斤,不用服用任何降糖药,血糖也降至正常范围内。笑笑真的变成“笑笑”了(图3)。她常常笑呵呵的,又重新恢复了以往的美丽和自信。她说:“这一年,我吃药减少了,增加了运动,没想到一下瘦了30斤;我再加把油,很快就可以回到100斤了!”图3、笑笑现在的身材变得苗条了  精神病人为什么容易发胖并伴发糖尿病?  大多数精神类药物的治疗机制是,“阻断脑内神经递质受体”来调整脑内化学物质的平衡,如DA,5-HT和NE等,这会影响人体食欲调节中枢,导致食欲暴涨,进而使患者体重增加。  此外,有些药物还会引发自主神经的副作用,比如流涎、口干,这促使患者倾向于摄取更多的水分;同时,对于药物对食欲中枢的影响,患者往往喜欢喝各种碳酸或者含糖饮料,这导致热量摄入过多,进而使体重上涨;有些药物有镇静安神作用,患者在药物作用下日常活动减少,这亦是发胖的原因之一。肥胖加重了患者体内胰岛器官功能的负担,从而导致其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从而引起血糖升高,造成继发性糖尿病。  例如,抗精神药物-利培酮,其作用是阻断垂体的多巴胺受体,造成催乳素水平急剧升高,进而导致肥胖、男性乳房发育、女性月经不规律或者闭经等副作用;而氯氮平会干扰新陈代谢,使身体更倾向于从脂类中而非碳水化合物中摄取能量,并把体内的碳水化合物水平维持在一个高浓度,这有可能引发胰岛素抵抗现象。  精神外科手术后,为什么能减重与降血糖?  精神病人手术后,病人迅速恢复了正确的认知能力,他自觉意识到暴饮、暴食是不对的,会让人变胖的,肥胖会让身体失去美感,也会引起血糖升高并导致糖尿病,这使病人会注意节制饮食。同时,手术后也让其亲情回归,病人能够尊重父母,听从家人的劝导,在其父母的引导下,他们会自觉节制饮食;由于术后病人逐渐恢复了社交功能,他们能经常进行户外运动,所以体重也随之很快下降了;同时,手术后病人对抗精神病药物的敏感度大大提高了,这间接减少了用药量,也减轻了药物所致肥胖的副作用。总之,随着饮食控制、运动增强、用药减少,术后病人自然会减重、降糖了。

吴景文 2020-07-23阅读量8853

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合并精神疾...

病请描述: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处于潜在功能不全的状态,胆囊结石并急性胆囊炎时,保守治疗症状难以缓解。需行外科手术治疗。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0--73岁。精神疾病诊断均符合CCMD-2-R标准。病程10 d(天)以上34例,占85%。住院时间最短3 天,最长476 天。抗精神药物治疗的时间和剂量:用药时间最短2 d,最长471 d。氯丙嗪、氯氮平剂量150~ 500 mg/d。氟哌啶醇、三氟拉嗪剂量10-30 mg/d。伴有急性胆囊炎的精神疾病类型有:精神分裂症15例(38%),癫痫性精神障碍6例(15%),脑外伤性精神障碍7例(18%),情感性精神障碍6例(15%),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的精神障碍3例(8%),其他3例(8%)。 1.2临床表现: 以右上腹痛为主要症状,腹部体征伴有右上腹压痛、反跳痛、局部腹膜刺激症为主要表现,发热33例,36 例白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增高。B超术前检查均发现胆囊结石。25例有并存病,其中心血管疾病15例,糖尿病10例,9例患者有2种疾病并存。发病至手术时间:3 d以内26例,4 - 7 d 6例,8~12 d 4例,13 d以上4例。  1.3治疗经过: 一旦确定手术,停用一切精神药物。均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手术方式:单纯胆囊切除28例;胆囊大部切除7例;胆囊造瘘3例;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探查术2例。 2、结果 术后出血2例,胆瘘1例,均保守治愈。40例均痊愈。术后恢复饮食后,继续服用精神类药品。  3、讨论 精神疾病患者在疾病发作时受精神症状支配,其思维、行为处在幻觉、妄想之中,缺乏自知力。慢性精神疾病患者多有残留症状,自知力不全。这些都会影响躯体不适的表达。另外,抗精神药物可抑制胃肠功能和血白细胞生成,且可使感觉阈增高,兴奋性降低,并且有镇痛作用,故可使一部分患者腹痛不典型。 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应激反应减弱,痛觉迟钝。使早期症状不典型,加之部分精神疾病患者难以提供确切的发病情况,致使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老年人的各重要器官生理功能减退,病变进展快,加上并存病多,可使原有疾病加重,使病情更加复杂。同时因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使 疼痛感觉减弱,对并发躯体疾病的反应迟钝,特别是对疼痛感觉降低,常无明显的刺激症状,表现急腹症症状不典型,易造成临床医师漏诊、误诊,加强合并精神症状的老年胆囊炎伴结石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这些精神病患者,医师应放宽手术指征,敢于承担手术风险,不应过多寄希望于保守治疗,要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客观如实的术前谈话以取得患者及其监护人的充分理解。 从本组病例看,服用精神类药品对胆囊炎手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无明显影响。手术时间和术后时间无明显延长。老年人胆管手术原则是安全、简便、尽量去除病灶。不必追求完整的切除胆囊,而是根据术中情况灵活应用,行胆囊大部切除术。     本文选自沈旭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赵刚 2019-12-07阅读量1.0万

老年性脑萎缩的微创治疗

病请描述:   老年性脑积水是一种衰老性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智能障碍、行走困难及尿失禁等,后期易引起老年性痴呆。  病因:1)、直接损伤导致脑积水、脑细胞萎缩。 2)、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可以造成脑血管长期慢性缺血,导致脑积水、脑细胞萎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郑彦 3)、是脑积水机械压迫脑细胞、脑微循环血管造成脑血供不足,以致脑细胞萎缩  我们的大脑、小脑、脊髓是浸泡在脑脊液中,脑脊液可以保护脑组织在运动中不受损伤,是缓冲剂。但过多的水却不是好事,因为颅腔是个密闭的容器,脑子里水多了,脑脊液多了,脑组织所占的容积就变小了,脑脊液就会压迫脑组织,脑细胞的功能就受到影响,就会出现反应迟钝、行走困难、尿失禁等症状。 同时脑微循环血管也受到挤压,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脑组织从单纯的受挤压逐步变成了因长期血供不佳引起的实质性的脑细胞萎缩,脑细胞从可逆的变为不可逆地凋亡了。 临床表现:老年性脑积水最早期的表现主要是轻度认知障碍:好忘事、遇事反应不如以前灵敏,到医院检查,查不出能解释这些变化原因的疾病。其实,这是人体衰老的开始,我们应该引起重视。 早期症状:如做事丢三落四,说完就忘,穿衣服较以前慢,做饭做菜的步骤记不全,与人交谈经常想不起一些简单的词语,或以不常用的词语代替,使说的话和写出的句子让人难以理解;出门一下子想不起家在何处.如何返回;原来勤快的人慢慢对家务、社交活动感到厌倦;有时毫无来由地情绪涨落.极不稳定.甚至变得多疑、抑郁、淡漠、焦虑或粗暴等。 中期症状:1)、病人记忆力明显下降,近事遗忘尤为严重,如家的电话、儿子女儿的电话记不住了,孙辈的名字记不住了。严重者也表现出远事遗忘,如老伴、儿子女儿的名字记不住了。出现了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还可有精神混乱,感知困难,综合能力下降。2)、运动能力失调,行走不稳,脚像被磁铁吸住一样迈不开步,转身困难,无法走直线。有些病人原来会骑车、游泳,得病后却不会骑车、游泳了。3)、计算能力和工作能力显著下降,理解力和判断力也下降,不能胜任工作。4)、偶而出现尿失禁。在这个阶段病人需要治疗 ,因为脑细胞出现失代偿了,若采取有效措施,就可能救回即将失去功能的脑细胞。 重度症状:病人明显呆傻,行走明显困难,需要搀扶,常卧床不起或呆在座椅中,各种定向能力均丧失,不能主动进食,大小便失禁,不认识家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极端多疑,有被害妄想,幻觉等,有的病人还有不当的社会行为。总之患者的智能与体能全面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专人护理。 客观地说,痴呆患者都有记忆力减退,但是记忆力减退者不一定都是痴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进入老年期后,人体的组织、器官及各系统都会逐渐老化,人的记忆力功能也会逐渐衰退,这是老年人正常的、生理的改变。不过有些老年人的记忆力并不随着年龄衰老而减弱,这与教育的程度、营养、生活经历、爱好、文化素养、身体素质、生活范围等都有明显关系。痴呆是一种疾病,老年人记忆衰退是一种生理过程,两者有相似的地方,又有根本的不同。  因此,可以明确地说,脑萎缩并非就是老年痴呆症。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在进行临床诊断时应注意进行鉴别。 老年性脑积水脑萎缩的进程 我们可以通过辅助检查的方法来判断脑功能的可恢复性。但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评估系统,辅助检查很多,又涉及到许多评估量表的选择、专业测评等,我们仁济医院是综合了神经内外科的整体实力共同完成这项工作的。我们经过7年多的专项研究,总结出一整套较规范的诊断治疗的流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许多病人自身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同时家属的护理工作量明显减轻了。 治疗: 1、疾病早期:健康饮食,高质量蛋白,低脂等 2、药物治疗:通过活血化瘀等药物来改善血管弹性、血管通透性来达到改善脑微循环的目的。 3、微创治疗:有些病人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我们通过辅助检查评估发现变化脑脊液循环状况能够改善病人的症状的,我们采取微创手术的方法来延缓病人脑萎缩的进程。 微创手术介绍: 每种手术都有风险,但这种手术损伤小,属于脑部微创手术,学名叫“脑室-腹腔分流手术”,这种手术开展已有60年的历史了,它只是在颅骨上开一个直径8毫米的小孔,放置一根直径3毫米的硅胶管,一端置于脑室内,另一端放入腹腔,整个手术时间1小时。 这种手术方法源于体外精密调节分流管的研制成功,其疗效才得以体现。因为老年性脑积水其颅内脑脊液压力变化是微小的,都在正常颅压范围内,所以需要可精密调节的分流控制泵才能达到治疗效果,且并发症少。目前美国、欧洲及日本已广泛开展起来,在中国,我们仁济医院依托神经内外科的雄厚实力和紧密合作,最早规范化地开展了这项治疗工作。

郑彦 2018-10-26阅读量8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