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脑转移 > 内容

脑转移内容

如何用ALK靶向药

病请描述:        克唑替尼是治疗肺癌ALK基因突变的一线靶向药。ALK基因融合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钻石突变”,一代靶向药耐药后,还有新一代ALK抑制剂不断出现。药物众多也为如何制定合理的序贯治疗方案,以期取得最理想的生存获益提出了挑战。Lung cancer杂志发表一项法国的BRIGALK研究最新结果,看看国外临床中ALK 肺癌患者如何序贯治疗,尤其还有布加替尼如何后劲十足。这项研究成果主要如下:         ①这项研究表明了布加替尼对至少两种ALK抑制剂耐药患者的临床活性,布加替尼的中位PFS和OS分别为6.6个月和17.2个月,ORR和DCR分别为50.0%和78.2%。         ②本研究中最常见的序贯治疗是克唑替尼-色瑞替尼-布加替尼,和化疗-克唑替尼-色瑞替尼-布加替尼。但即便将布加替尼放在≥5线的位置,患者也能获益,无进展生存时间也有3.8个月。         ③布加替尼启动时,74.5%的患者存在脑转移。布加替尼耐药后,只有29.4%的患者存在脑转移,证实了布加替尼对ALK 肺癌患者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具有较高的疗效。         ④布加替尼耐药后,还可以用劳拉替尼挽救治疗,延长生存期。甚至患者如果出现L1198F的耐药突变,还能从克唑替尼获益。

王智刚 2019-08-18阅读量9112

来自间充质干细胞的经RVG修...

病请描述: 来自间充质干细胞的经RVG修饰的外泌体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来挽救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的记忆障碍   作者 上海九院 神经内科 崔国红,刘建仁   背景:外泌体是脂质双层包裹的纳米小泡,转移功能性细胞蛋白、mRNA和小RNA。间充质干细胞已证明衍生外体可防止动物记忆缺陷。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然而,静脉注射的外泌体除了大脑中的靶区外,其他器官也能进行大量的追踪。在这里,我们提出使用中枢神经系统特异性狂犬病病毒糖蛋白。(rvg)靶向经静脉输注的来源于mscs(mscex)的外泌体的肽。转基因APP/PS1小鼠的大脑。MSC外显子与RVG结合。通过一个DOPE-NHS链接器。 结果:更重要的是,RVG标记了MSC外显子。给药后皮质和海马的靶向性有所改善。静脉注射的与使用MSC外显子的组相比,在组中给予rvg结合的msc-exo(msc-rvg-exo)斑块沉积和aβ水平急剧下降,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明显降低。这个脑靶向外体来源于MSCS比未经修饰的外泌体更适合于通过Morris水迷宫试验,改善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此外,尽管经静脉注射的MSC外显子减少了炎症原的表达。介体TNF-α、IL-β和IL-6,但抗炎作用的变化因子IL-10和IL-13不明显。然而,给予MSC RVG Exo显著降低TNF-α、IL-β和IL-6的水平,同时显著提高IL-10、IL-4和IL-13的水平。 结论: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一种通过靶向增加外显子释放量治疗AD的新方法AD小鼠皮层和海马的外泌体,有明显的通过减少斑块沉积和aβ水平和炎症细胞因子的正常水平。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外泌体;靶向性;间充质干细胞;炎性细胞因子   (上海九院 神经内科 认知障碍诊治中心 崔国红,刘建仁,Immunity & Ageing,2019)

刘建仁 2019-04-26阅读量1.2万

生育中的概念性补肾

病请描述: 在我所涉及的自然流产,不育和男科专业,补肾的概念正在被中国的医生和患者滥用。不排卵在补肾,内膜不好在补肾,保胎在补肾,精子不好在补肾,阳痿在补肾,早泄在补肾。河北省人民医院生殖遗传科张宁以中成药为首的补肾已经成为万能药。而这些药物往往都是西医大夫给予的,西医大夫如何知道患者是肾虚导致的?而其实中医所讲的肾虚分为肾阳虚和肾阴虚,西医大夫了解这些药物是补阴虚还是补阳虚吗?甚至在有厂家推广过程中告诉他们的药物即能补充阳虚也能补充阴虚。阴阳是相克相生的,以古代中医的辩证治疗思维,是没有什么药物能同时阴阳皆补的。不排卵的患者,促排卵药物当选来曲唑,克罗米芬,尿促性素,绒促性素。内膜不好的患者,雌激素是子宫内膜生长的原动力,刺激子宫内膜的生长当选补佳乐,和芬吗通(白片)。保胎方面可能有效的就是黄体酮类孕激素制剂,就是黄体酮注射液,安琪坦,地屈孕酮,黄体酮胶囊/胶丸。按性价比排列。治疗阳痿当属希爱力,金戈,艾力达,万艾可,但其实这些药物都是同类药物,机理相同,都是改善局部循环。只是价格不同,持续时间不同,按性价比排列。精子不好,我认为就没有能提高精子质量的药物,你吃的那些药看看说明书,有写能提高精子密度与成活率吗?药厂敢写吗?不敢写。但是敢写补肾,医生再暗示补肾可以提高精子密度与活力。似乎许多中国人常识的知道补肾可以提高生育力,想当然的认为补肾可以帮助卵泡发育,改善子宫内膜厚度,预防自然流产,提高精子密度,提高精子成活率,甚至可以预防出生缺陷。那为什么政府在预防出生缺陷的时候去发放叶酸不发放补肾的药品?放眼整个行业,昏天暗地的补肾。肾生精,精是指精华,人体的营养成分,不是精子。中国古人哪来的精子的概念?没有显微镜哪里看到的精子?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还是中西医结合,能看好的病很少。中药讲的是上医治未病,是预防。西医讲的是对症处理。因此人们曾经觉得西医更快更有效。但其实疾病很多情况下是自愈的。但是因为现在人们寿命的延长,卫生条件的改变,急性病越来越少,慢性病越来越多,西医能做的越来越少,人们开始把注意力重新又转移到了中医。但是医者本身能做的就很少。其实很少有特效药,一个用完以后一劳永逸就得到根治的药物。我们不要被从小用到大的感冒药的神奇效果所迷惑,感冒药是对症处理的药物,感冒其实你不吃药也是能好的,而是你吃了感冒药以后会觉得舒服,能得到好好的休息,从而加快了疾病痊愈的过程。一次性给药,简单有效,立竿见影的“九华玉露丸”是人们的向往,而其实医学上即使你长期用药能把病治好就不错了。糖尿病,高血压不都是靠有一个有效药物长期小剂量口服维持吗?对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治疗已经很成熟了,但是没有一个药物可以一劳永逸的治疗好这些疾病。这些药物起到的作用就是延缓疾病的进展,减少疾病的的并发症发生,从而减少疾病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这就是医疗的真谛。补肾利用了人们追求安康的初衷,利用了概念对人类思想的束缚。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可口可乐如果叫二氧化碳和白糖水你还会喝吗?你请朋友吃饭的时候还好意思拿出来请朋友们喝吗?冬虫夏草是好东西,但是冬虫夏草口服液只是被套用了冬虫夏草的名字,这个就是好东西吗?DHA在胎儿脑发育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是孕期补DHA不会被胃酸破坏?母体血里的DHA水平就能提高?这就无异于若干年前一个俄国科学家说吃狗的睾丸可以补充雄激素,但是这已经被现代医学证实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不想否定复方阿胶浆的作用,但是因为“阿胶”两个字让复方阿胶浆变得值钱了,再加上产品的宣传,许多人忽略了其实药店也有卖阿胶的。只是直接买阿胶吃有人又会嫌麻烦,但吃阿胶浆到底是医学的进步还是倒退?现在又衍生出来“中药破壁”的概念,中药都不一定能起到作用别说再拿一味中药去破壁了,你就是把药直接输到血液里也不一定能治好病吧。“概念”的力量太大了,药物都不一定能治病但是许多人在担心药物致畸,药物致畸评估的是群体风险而不是个体风险,因为受摄入量,母体体重等个体差异的影响,很难用是或者不是来解释。但是孕期特殊心理状态造成的担心远比药物本身带来的风险大的多。有句话说担心失眠比失眠本身造成的伤害大的多。如果我失眠了我会写东西。一个庞大的群体正在经历被“概念性补肾”,“概念性暖宫”,“概念性营养”,“概念性活血”,挂概念性的专家号进行“概念性的医学检查”,因为诊费缺失而进行的是与不是的“概念性解读”,“教条注意看病”,而不是“医学性分析”。我想对我的患者说,来找我看病有个条件,把你之前的那些概念,那些检查都忘了吧,你不忘我帮不了你。当然我也不是什么都能医,我能做的是指路。只是每个人的终点不同,路途不同,有的人更曲折,只是看你愿不愿意走而已。我们人类总是在被自己的思想所束缚所奴役。从小自学生时代就在用分数评价智力。抗生素的发现的确是人类医疗史上的奇迹,但是感染已经被炎症的感念所混淆,因为缺少监管机制,造成了抗生素在中国市场的滥用。因为抗生素控制感染的有效性,在人们对健康的奢望之下,把这种有效性在无形中夸大了,最后变成滥用了。虽然抗生素在中国的滥用中国的医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许多患者本身却可以欣然接受。假如一个男性的精子少到我推荐做试管婴儿的地步,他宁愿尝试“补肾的概念”,只因为这个概念对于他来说更简单,更向往。“概念性解读”,“教条注意看病”。精子成活率低就是有问题,明明成活率是个百分比却不参考精子总数。即使人家有过生育史,一样的补肾,甚至把成活率低和妻子自然流产挂钩,难道死精子能够受精?你成活率描述的是精子群体的质量,只是评估生育力,而受孕的肯定是一个精子。这个精子肯定是活精子和成活率低有什么关系?精子畸形率试管婴儿过程中评估精子受精能力的指标也被运用于自然流产,还不是因为患者去了医院不论你是什么病人都进行常规检测,即使查出来精子畸形率高本来什么也不影响的事情,也被补肾,患者之间将这个概念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想在医生想告诉患者这个指标没有意义都没有人相信了。输卵管通而不畅,什么叫通而不畅,含糊其辞,还不是那个早该被淘汰的输卵管通液,越小的诊所越开展,为了挣钱生存,又不愿意担风险,说你输卵管通而不畅,我都不知道这是谁想出来的,太牛了,两头堵啊。也没说你好也没有说你不好,简直就是屁话。凡是名字暗示治疗效果的药物我一概都不会给患者用,保胎灵,固肾安胎,孕康口服液,保胎无忧片。不知道以后还有多少类似的药物。黄体酮的保胎效果是公认的,为什么黄体酮注射液不叫“保胎一针灵”。如果换个名字还能卖上点价钱。所以我们说治病治心,当大夫难就难在这里了,治心又需要很长时间。而关键是目前的诊费对不起对“病心”的诊治。导致了医生在给人看病的时候往往都有着内心的极度不平衡。反而因为缺少有效的监管机制,补肾被滥用,很难把一个病人从漩涡中给拉回来。有时候我在想我为什么要救他。不让他受点挫折他以为你让他做试管婴儿你能挣到多少钱。他以为你在过度医疗。而其实我们医院是不能做试管婴儿的。做试管婴儿需要国家卫计委的审核批准,不能做试管婴儿的医院只能靠补肾治疗了。这就是缺少合理诊费导致的道德沦丧。有一个大夫说的好,他要做一名“明医”,让患者明白事理的医生。而不是一个“名医”。而世人却宁愿相信“名医”,因为名医给了他们希望。我小的时候爸爸得了脉管炎,因为我们是医疗世家,本市的几个大医院也都找人看遍了,爸爸疼的厉害,医生建议手术。爸爸不愿意做手术,便请了假,去外地四处寻访名医。看了好多地方,吃了好多副中药。因为最后路途周折,就开始学着自己照着方子配药吃。间断1~2年的时间好了。也不知道是吃了哪副药好了。后来我读了西方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的故事,了解了他的世界观,人体有强大的自愈能力。我现在觉得爸爸的腿是因为四处奔波的锻炼,和长时间的自我修复好的,而不是靠那些中药。希波克拉底出生在公元前460年,在那个时代医生,僧侣与巫医一起给患者看病的。医生给患者用了药好了,僧侣给患者改了风水患者也好了,巫医给患者驱了鬼神也好了。希波克拉底站在一旁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照顾患者,患者的病也好了。希波克拉底证明了人体的自愈性。证明了医生在疾病痊愈过程中能做的仅仅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而不是“常常检查,总是用药,好大喜功,有时治愈”。自然科学和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我们虽然已经不再迷信僧侣和巫医。但是迷信却从未改变,在崇尚科学的时代变成了迷信科学,迷信医学,迷信药品,迷信补肾,迷信检查,迷信这个医生是不是来自北京。我想给大家证明的是即使多次自然流产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一种生理现象。而且是人类在繁衍过程中必须存在的自然现象。如果没有自然流产那会有多少的出生缺陷,其实自然流产的好处远不止于此。在不孕的群体,几个月不怀孕就着急的治啊治啊,怀孕的事情不是你想怀孕就能怀孕不想怀孕的时候就可以不怀孕。上帝一直把人当孩子一样看待,只是人类太任性而体会不到上天的用意。人类社会,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不容易,比人类更发达的大脑有的是,海豚,大象的大脑都比人类的发育级别高,只是“海豚和大象的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假如人还是光屁股猴的时候,上帝需要帮人做避孕,总能怀孕岂不是把女人都毁了,所以上帝要设计出来人的受孕率就是一次25%,而人类总是想战胜自然,干什么都猴急。月经量少也着急,月经量多也着急。月经周期长也着急,何必在乎日子,时间都是相对的,你的身体有你自己的时间,假如即使你两个月来一次月经,只要有排卵,岂不是你卵巢比别人衰老的慢。只是很多人还体会不到大自然的馈赠,体会不到自然的精妙。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素质开始下降,怀孕对母体营养物质的吸收会影响到母体自身,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生育力下降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在自然界一个女人在20岁左右甚至更早就可能有性交的机会,可是在今天的中国,美女们奇货可居,到快30才嫁人,如果当初又做过流产自然是不好怀孕的。卫计委《国家基本药物目录》http://www.nhfpc.gov.cn/zhuzhan/sjcx/201305/1e05a365e7e54fb2b156ff5a7404b4f3.shtml看看基本目录里边有没有你们用的药物。

张宁 2018-11-26阅读量7886

诺维本联合表阿霉素治疗68例...

病请描述: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及病死率在我国逐年上升,化疗是治疗晚期乳腺癌的常用手段。诺维本(NVB)是一种新的半合成长春花生物碱类抗肿瘤药物,常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的治疗。含蒽环类药物的联合化疗方案是晚期乳腺癌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我们于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用诺维本联合表阿霉素(EPI)方案(NE)治疗晚期乳腺癌6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乳腺外科谢轶群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8例均为女性患者,乳腺癌均经病理证实,年龄39-65岁,中位年龄43岁,TNM分期(AJCC  第六版)为ⅢC、Ⅵ期,卡氏评分(KPS)>60分。病理分型:浸润性导管癌49例,单纯癌6例,腺癌3例,黏液腺癌2例,髓样癌8例。全组患者均具有可测转移病灶,全组病例中单发性转移38例,多发性转移30例。转移器官:淋巴结转移癌54例,皮肤转移20例,骨转移12例,肺、胸膜转移10例,肝转移7例,脑转移3例,卵巢1例。初治42例。复治26例(其中12例曾接受CMF或CEF的联合治疗)。至本次治疗时。均停止上述治疗3个月以上,治疗前肝肾功能、血常规均正常,预计生存期长于3个月。 1.2 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均应用NVB 30mg/m2,静脉滴注,第1、8天, EPI 60mg/m2,静脉滴注,第1天,21天为一周期。化疗至少3周期,治疗达到4个周期以上的52例。化疗前15min静滴恩丹西酮8mg预防呕吐。化疗期间给予心电监护,若白细胞数<3.5×109/L时,则给予升白细胞药物等对症支持治疗。 1.3 疗效评定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全面体检,对可测量的病灶认真测量记录,治疗期间详细记录病灶变化,每周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心电图。3周期后评价疗效,按WHO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和进展(PD),不良反应按WHO抗癌药物毒性分级(0一IV)标准进行评定。 2 结果 2.1 疗效 全组病例CR9例,PR33例,SD16例,PD8例。总有效率(CR+PR)61.8%。初治有效率66.7%。复治有效率53.8%(见表1)。治疗3个周期有效率为50.0%,3个周期以上有效率为65.4%(见表2)。不同部位转移与疗效的关系(见表3),淋巴结、皮肤及肺转移疗效较好(有效率大于60%);骨转移疗效不佳,肝、脑、卵巢转移因病例数较少,需进一步观察。 表一 NE方案治疗乳腺癌近期疗效   例数(n) CR PR SD PD CR+PR(%) 初治组 42 7 21 10 4 66.7 复治组 26 2 12 8 4 53.8 总计 68 9 33 18 8 61.8   表二 不同周期NE方案治疗疗效   例数(n) CR PR SD PD CR+PR(%) 3周期组 16 1 7 6 2 50 >3周期组 52 8 26 12 6 65.4 总计 68 9 33 18 8 61.8   表三 不同转移部位与疗效的关系 转移部位 例数(n) CR PR SD PD CR+PR(%) 淋巴结 54 5 31 14 4 66.7 皮肤 20 3 9 6 2 65.4 肺 10 0 6 3 1 60.0 骨 12 0 3 7 2 25.0 肝 7 0 3 3 1 42.9 脑 3 0 1 1 1 33.3 卵巢 1 0 0 1 0 0 表四 NE方案毒副反应 毒副反应 0 Ⅰ Ⅱ Ⅲ Ⅳ 总发生率(%) Ⅲ+Ⅳ发生率(%) WBC减少 13 17 14 18 4 80.9 32.4 Hb降低 39 11 12 4 2 42.6 8.8 PLT降低 21 23 20 3 1 66.2 5.9 恶心呕吐 19 18 28 3 0 72.1 4.4 脱发 41 18 7 2 0 39.7 2.9 静脉炎 46 12 8 2 0 32.4 2.9 周围神经炎 51 13 4 0 0 25.0 0 肝功异常 55 10 2 1 0 19.1 1.5 肾功异常 65 3 0 0 0 4.4 0 心电图改变 58 8 2 0 0 14.7 0   2.2毒副反应 NE化疗方案的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 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80.9% ,Ⅲ-Ⅳ发生率32.4%,贫血发生率42.6%,Ⅲ-Ⅳ发生率8.8%,66.2%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化疗前使用恩丹西酮后胃肠道反应明显减轻,Ⅲ-Ⅳ发生率4.4%。其他毒副作用如脱发、静脉炎、周围神经炎等均不严重,Ⅲ-Ⅳ反应发生率均较低。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改变较少见。化疗过程中未发生与化疗相关死亡。 2.3中期疗效 患者的缓解期为4~20个月,中位缓解期7.5月。中位生存期14个月(1-40个月)。随诊至2005年12月全组死亡12例。无失访病例。最长的已存活48个月。 3 讨论 乳腺癌的化疗目前尚无统一方案,更多的倾向于使用联合方案。本研究采用NE方案,其中EPI的主要作用是直接嵌入DNA碱基对之间,干扰转录过程,阻止mRNA的形成而起作用,同时抑制DNA及RNA的合成,对细胞周期各阶段均有作用,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1]。诺维本(NVB)是一种半合成长春花碱类化合物,具有广谱抗肿瘤活性,可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使分裂期微管崩解,通过阻断G2与M期细胞的有丝分裂,导致进入间期或分裂后期的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NVB对轴索微管的亲和力最差,因而神经毒性相对较低[2]。 研究表明,NVB是治疗乳腺癌的有效药物。蒋泽飞等[3]单用NVB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有效率达到40%以上。Spilmann[4]等采用NVB+ADM联合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有效率为74%(66/89),CR21%,中位缓解l2个月,中位生存期27.5个月。王天峰等[5]临床报道以NE方案治疗乳腺癌59例,总有效率为59.5%,初治有效率为76.7%,复治有效率为62.1%。顾筱曼等[6]采用NE方案治疗乳腺癌15例,有效率为66.7%。本研究采用NE方案治疗乳腺癌68例,总有效率(CR+PR)61.8%。初治有效率66.7%。复治有效率53.8%,患者的缓解期为4~20个月,中位缓解期7.5月。中位生存期14个月(1-40个月)。与目前国内外研究结果相当,也表明NE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有较好疗效。 本组病例中,治疗3个周期有效率为50.0%,3个周期以上有效率为65.4%,提示4个或4个以上周期的化疗效果可能更好。不同部位转移疗效的结果表明,本方案对淋巴结、皮肤及肺转移疗效更好,对其它部位转移肿瘤的疗效目前还不确定。 本组病例的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80.9% ,Ⅲ-Ⅳ发生率32.4%,贫血发生率42.6%,Ⅲ-Ⅳ发生率8.8%。化疗前使用恩丹西酮后胃肠道反应明显减轻,Ⅲ-Ⅳ发生率4.4%,且通过对症处理均能恢复,不影响治疗。其他毒副作用如脱发、静脉炎、周围神经炎等均不严重。上述表明对采用NE方案化疗患者采用有效预防措施,及时对症处理,该方案的毒副反应仍属于较低水平,该方案安全可行。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使用NE联合化疗方案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其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可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

谢轶群 2018-07-28阅读量5785

髓母细胞瘤:恶性程度最高的脑...

病请描述:髓母细胞瘤是颅内恶性程度最高的脑肿瘤,好发于儿童,绝大多数都是12岁以后,成人患者极少见。肿瘤多数生长在小脑蚓部。肿瘤生长迅速,肿瘤细胞经常脱落沿着脑脊液播散转移。由于肿瘤进展快,大部分患者的病程都是3个月以内。 对出现不明原因头痛、呕吐及行走不稳的患儿,应想到髓母细胞瘤的可能,做一个头颅增强磁共振检查就可以明确诊断。 国内外医学界一致认为手术应作为髓母细胞瘤的首选治疗,只有在完全或次全切除肿瘤的基础上,术后放疗、化疗才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通过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做到完全切除,只有少数患者,肿瘤与脑干或大动脉粘连严重,强行分离会导致生命危险,才会残留少许肿瘤。髓母细胞瘤一般都合并梗阻性脑积水,手术的另一个目的是解除脑积水。新华医院神经外科郑学胜主任擅长髓母细胞瘤的全切技术,并特别重视在处理肿瘤的上下界时避免肿瘤细胞脱落播散到椎管或第三脑室、侧脑室,这项技术对于减少肿瘤转移、改善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髓母细胞瘤手术以后一定要进行放疗,必要时还要进行化疗。如果患者年龄小于3岁,或者术后肿瘤残留大于1.5克,或者有播散转移,都属于高风险组。如果以上三条都不符合,则属于一般风险组。两组患者的术后放化疗方案是不同的。 高风险组患者强烈推荐全中枢神经系统(全脑、后颅窝和脊髓)放疗,并加上后颅窝加量。全中枢神经系统放疗剂量为36Gy,后颅窝加量到55.8Gy。高风险组还建议联合化疗,可以提高其无瘤生存率。至于手术以后先放疗后化疗、先化疗后放疗,还是放化疗同步进行,根据循证医学研究,这三种程序对预后没有影响,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操作。对于髓母细胞瘤,全中枢神经系统放疗是必须的治疗方案,然而全中枢神经系统放疗会导致明显生长迟缓和内分泌障碍。 一般风险组患者:同样需要做全中枢神经系统放疗+后颅窝加量。为了减少放疗毒性,全中枢神经系统放疗剂量调整为23.4Gy,后颅窝加量到55.8Gy,同时联合化疗,也可以达到大剂量放疗相近(稍低)的疗效,但毒性明显降低了。但对于生长发育已基本结束的大龄患者,仍推荐大剂量的全中枢神经系统放疗,以尽量减少复发和转移。 髓母细胞瘤经过正规合理的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80%左右,也有患者长期生存。

郑学胜 2017-08-30阅读量1.2万

有痦子就一定要把它早点点了吗...

病请描述:        电影《非诚勿扰2》上李香山 忠告 “有痦子一定早点把它点了”。让大家一下子重视起黑素瘤了。但是那是电影,不尽科学。且看科学的共识:        在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Clinioal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的支持下,由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组织国内多名肿瘤学界专家,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综合分析评价了国内外相关资料,于2008年8月正式发布了第一版《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详细内容如下:        恶性黑色素瘤(MM)是恶性程度较高,临床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在西方国家属于发病率前5位而死亡率第1位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由于以前MM发病率较低,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近年来其发病率增长迅速,而临床医生对其诊断和治疗与其它恶性肿瘤相比较为生疏。在MM的规范化诊断治疗方面,与西方国家也存在较大差距。        为宣传普及黑色素瘤知识并促进中国MM诊断治疗的规范化,2007年5月,在解放军南京八一医院秦书逵教授及北京肿瘤医院郭军教授的倡导下,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先后在杭州、南京等地召开了专家组会议。小组十几位专家教授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综合分析评价了国内外相关资料, 于2008年8月正式发布第一版《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并希望通过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补充,最终制定出适合中国患者的黑色素瘤诊治指南,为国内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临床实践工具。本报将对《共识》内容进行分期连续刊登,敬请关注。 1. 概述        MM是皮肤肿瘤的一种,由位于表皮基底部的黑色素细胞恶变而成,多由痣或色素斑发展而来,一旦进入快速生长期,则预后差、死亡率高。90%的MM发生于皮肤,最常见于背部、胸腹部和腿部,可见于足底、指趾、甲下和头皮,少数发生于外阴、消化道和眼内。MM与鳞癌和基底细胞癌不同,后两种起源于表皮的角质细胞,预后较好。        早期MM经外科扩大切除后95%~100%可治愈。因此,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非常重要。皮肤MM的早期临床表现为痣或色素斑迅速增大、隆起、破溃不愈、边缘不整或有切迹和锯齿、颜色改变、局部形成水疱、瘙痒、刺痛等。进而可出现卫星灶、局部淋巴结肿大、移行转移(经由淋巴管在原发病灶与区域引流淋巴结之间形成皮下结节)和远处转移。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包括远处皮肤、淋巴结、肺、脑、肝、骨等。        MM预后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厚度、淋巴结转移个数及乳酸脱氢酶(LDH)等相关。通常,女性患者预后好于男性;发生于四肢的MM预后最好,躯干其次,头颈部最差;分期较早者预后较好;LDH较低者预后较好,LDH<0.8正常值者生存期较长;有1个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75%,有3个转移者为15%;浸润深度<1 mm者10年生存率>90%,浸润深度>4.5 mm者10年生存率为30%。 2. 流行病学与病因学        MM是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年增长率约3%~5%。MM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50岁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肤色人种。英国近5年来MM男性发病率增加了28%,女性增加了12%。美国2007年估计MM新发病例59940人,死亡约8110人。澳大利亚昆士兰和美国的南亚利桑那州为MM高发地区,发病率分别为40例/10万和30例/10万。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发病率较低,但增长迅猛。北京市八城区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MM发病率为0.2例/10万,2004年已达1例/10万。        MM的病因学在白种人中研究较多,主要认为其与日照相关。日光中的紫外线灼伤皮肤诱导DNA突变。紫外线中的UVA和UVB均可诱导MM的发生,但UVB在破坏黑色素细胞的某种基因并诱导MM发病中起主要作用。研究已证实,位于9号染色体短臂的p16或CDKN2A的基因突变是造成黑色素瘤高遗传易感性的主要原因。        亚洲和非洲地区的MM患者原发病灶多位于足跟、手掌、指趾和甲下等接触紫外线极少的地方,其病因尚不明确。不恰当的处理有可能诱导黑色素瘤的迅速生长,如刀割、绳勒、盐腌、激光和冷冻等。内分泌、化学、物理因素对MM的发生是否有影响尚不清楚。 3. 病理类型        MM常见病理类型有浅表扩散型、结节型、恶性雀斑样和肢端雀斑样;少见类型有促纤维增生性、起源于蓝痣的、起源于巨大先天性痣的、儿童黑色素瘤、痣样黑色素瘤和持续性黑色素瘤等;临床变异型有无色素性黑色素瘤、黏膜黑色素瘤、甲下黑色素瘤、溃疡形成型和疣状表型等。        浅表扩散型,白人中最常见类型,约占常见病理类型的70%,主要发生于普通皮肤,以水平生长期为特点,表现为大的肿瘤性色素细胞在鳞状上皮之间呈铅弹样或派杰样播散。肿瘤呈侧向性生长,发生于垂直浸润期之前,预后相对较好。见于年轻患者间歇性接受日光照射部位的皮肤,好发于背部和女性下肢,通常由痣或皮肤的色素斑发展而来,一般外观不规则,颜色各异,可呈棕黑色、粉色、白色、灰色甚至脱色素,边缘可伴瘙痒,直径多>0.5 cm。        结节型,约占15%。定义为处于垂直生长期的侵袭性最强的MM亚型,常表现为快速生长的色素性结节(偶尔为无色素性结节),呈半球形,可出血或溃疡,有的似血性水疱,诊断时一般皮肤浸润较深。常位于间歇性日光照射的部位,多来源于痣,也可呈跳跃式生长,原发病灶处无可疑的色素痣或损伤。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及任何年龄,但>60岁的老年人和男性更多见。        恶性雀斑样,约占10%。定义为非典型性黑色素瘤细胞沿真皮表皮交界处呈线状或巢状增生,下延至毛囊壁和汗腺导管,并伴有严重的日光性损伤,同时有真皮内非典型性黑色素细胞浸润。通常发生于中老年患者面部等常暴露于日光下的部位,预后相对较好。该类型并非由痣发展而来,往往在暴晒后多年发病。早期表现为深色不规则的皮肤斑点,可被误认为老年斑或灼伤斑。        肢端雀斑样,白种人发病率低,约占5%,与紫外线关系不大。定义为位于手掌、足底或甲下等无毛发被覆部位的皮肤黑色素瘤,常发现较晚,是有色人种最常见的MM类型。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以该类型最为多见,近期报告显示,亚洲人中该亚型占58%,黑色人种中该亚型占60%~70%。好发于手掌、足跟、指趾、甲床和黏膜(鼻咽、口腔和女性生殖道等),因发病部位特殊且隐匿而易被忽视。 浅表扩散型、结节型、恶性雀斑样、肢端雀斑样。 病理报告模式(病理学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通用的病理学诊断要素:        肿瘤部位、大小(最大径)、组织学类型 (2) 形态学预后指标:      表皮黑色素瘤报告肿瘤浸润深度(Clark浸润水平)、肿瘤厚度(Breslow厚度),是否有溃疡形成,肿瘤细胞的核分裂象,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为少量,+++为大量), 淋巴管血管浸润,镜下卫星灶,切缘是否有肿瘤累及。 (3) 免疫表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标志物进行检测,并报告检测结果  4 临床病理分期    参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    (AJCC) 2002年恶性黑色素瘤(MM)分期标准    ⅠA期 pT1aN0M0    ⅠB期 pT1bN0M0     pT2aN0M0    ⅡA期 pT2bN0M0     pT3aN0M0    ⅡB期 pT3bN0M0     pT4aN0M0    ⅡC期 pT4bN0M0    Ⅲ期 任何TN1~3M0    Ⅳ期 任何T任何NM1    ⅠA期 T1aN0M0    ⅠB期 T1bN0M0     T2aN0M0    ⅡA期 T2bN0M0     T3aN0M0    ⅡB期 T3bN0M0     T4aN0M0    ⅡC期 T4bN0M0    ⅢA期 T1~4aN1aM0     T1~4aN2aM0    ⅢB期 T1~4bN1aM0     T1~4bN2aM0     T1~4aN1bM0     T1~4aN2bM0     T1~4a/bN2cM0    ⅢC期 T1~4bN1bM0     T1~4bN2bM0     任何TN3M0    Ⅳ期 任何T任何N M1     5 治疗流程和原则   (一)明确诊断及分期(完整切除病灶)  ① 当发现痣或色素斑有恶变倾向时,应立即完整切除并将可疑病灶送病理检查(切缘一般为1~3 mm);② 病理报告须包括以下信息:亚型、浸润深度、最大厚度、溃疡情况、部位、有无脉管侵犯、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细胞浸润及免疫组化结果等;根据病理报告决定扩大切除范围并评估预后;③ 确诊MM后行全面体检,进行局部、区域及易转移远隔部位的影像学检查,确定肿瘤分期。体检时要特别注意皮肤和淋巴结。应检查包括肺、肝、骨、脑及远处皮肤淋巴结等易转移部位,原发灶在下肢者应注意检查盆、腹腔淋巴结。(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       提倡行SLNB,或由浅表淋巴结B超检测结果(需有经验的超声科医师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来替代SLNB。SLNB一般在扩大切除术前实施,可在原发病灶周围注射放射性物质或美蓝等定位前哨淋巴结。NCCN指南建议,Ⅰ期和Ⅱ期患者可考虑行SLNB。多项临床试验评价了SLNB的意义,其中规模最大的为MSLT研究。该研究共纳入1347例患者(可评价1327例)。原发灶切除后将患者随机分组,一组行SLNB,若活检阳性则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另一组原发灶切除后观察。结果显示,SLNB较安全,并未增加相关死亡率。与观察组相比,SLNB组的5年无病生存(DFS)率显著升高(78.3% 对73.1%,P=0.009),但5年总生存(OS)率无差异;SLNB组中活检阳性者的MM特异性死亡率显著高于阴性者(26.2%对9.7%,P<0.001);活检阳性者中立即行淋巴结清扫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延时清扫者(72.3%对52.4% ,P=0.004)。  (三)原发肿瘤的扩大切除术       根据病理报告中的肿瘤最大厚度决定扩大切除范围。根据NCCN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病灶最大厚度≤1.0 mm时,扩大切除范围应为切缘1 cm;厚度在1.01~2.00 mm时,切缘应为2 cm;厚度在>2 mm时,切缘应>2 cm。当厚度>4 mm时,许多学者认为切缘应至少3 cm,但就这一点尚未达成共识。 (四)区域淋巴结清扫     SLNB或浅表淋巴结B超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应行区域淋巴结清扫。腹股沟、腋窝和颈部淋巴结清扫个数应分别不少于10、15、15个。若腹股沟区转移淋巴结≥3个,应选择性行髂骨和闭孔肌淋巴结清扫;若盆腔CT示腹股沟深淋巴结(Cloquet淋巴结)阳性也应行髂骨和闭孔肌淋巴结清扫。  (五)根据分期决定下一步治疗  1. 手术可达无瘤状态者(包括Ⅳ期患者),应行手术清除所有病灶,根据术后患者的危险度决定辅助治疗(详见后叙)。2. 若手术不能达到无瘤状态,则不宜行手术,而应给予全身治疗。推荐的一、二线治疗方案包括临床试验,达卡巴嗪(DTIC),替莫唑胺(TMZ),大剂量白介素2(IL-2),DTIC或TMZ为主的联合化疗或生物化疗[包括顺铂+长春碱±IL-2,α干扰素(IFNα)],紫杉醇(或联合顺铂或卡铂),以及最佳支持治疗。 (六) 辅助治疗             AJCC分期为ⅠA~ⅢA期的患者属于术后辅助治疗范畴。ⅠA~ⅠB期患者为低危患者,95%~100%可手术治愈,无需术后辅助治疗,以病因预防为主。ⅡA~ⅢA期患者为中高危患者,25%左右存在复发和死亡风险,一般倾向于行术后辅助治疗,已有证据证实的是大剂量干扰素(IFNα-2b)。        小剂量和中等剂量干扰素   首项世界卫生组织(WHO)多中心随机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和中等剂量干扰素未改善OS率(35%对37%)。此前一项法国黑色素瘤协作组(FCGM)研究发现,中位随访5年后,辅助小剂量干扰素治疗可延长无复发生存(RFS),并有延长OS的趋势;奥地利黑色素瘤协作组(AMMCG)的前瞻性研究也显示,辅助干扰素治疗可延长DFS。 但2004、2005年针对ⅡB 和Ⅲ期患者的两项试验结果均为阴性:英国癌症研究组织AIM HIGH 研究显示,小剂量干扰素未显著改善RFS和OS;欧洲肿瘤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18952试验发现,中等剂量干扰素未能延长无远处转移时间和OS。大剂量干扰素(HDI) ,已有三项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评估了HDI对ⅡB和Ⅲ期患者辅助治疗的效果。ECOG 1684试验中位随访6.9年时,HDI显著延长RFS和OS,但随访至12.6年时,HDI组OS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18),而RFS仍高于对照组。在ECOG 1690试验中,相对于小剂量IFN组和对照组,HDI组RFS显著延长,而OS无显著改善。ECOG 1694试验比较了HDI和试验性GMK疫苗,随访2年发现,HDI组RFS率和 OS 率均显著较高。对这3项试验荟萃分析发现,辅助HDI可延长高危患者的RFS,却不延长OS,且HDI组发生了严重可逆或不可逆的不良反应,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2007年会报告的一项Ⅲ期试验显示,大剂量IFNα-2b治疗4周效果与治疗1年相当,这一结果不仅改写了MM辅助治疗模式,而且使患者显著获益。戈加斯(Gogas)等发现,HDI治疗后产生自身抗体或临床有自身免疫表现的患者有生存(RFS和OS)获益。维尔马(Verma)等进行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发现,尽管HDI可改善高危患者的DFS,但在中高危患者辅助治疗中的地位仍不确定。因此,对Ⅱ和Ⅲ期MM患者是否使用辅助性大剂量IFNα-2b,须根据患者情况而定,并须向患者说明可能的益处和副作用。极高危患者的辅助治疗模式仍在尝试中,如CVD方案(顺铂+长春碱+达卡巴嗪)联合IFN,多肽疫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4周大剂量IFNα-2b等。目前推荐中高危患者术后至少给予1个月的大剂量IFNα-2b治疗,剂量应达到1500万IU/(m2·d),副作用基本可控制(国外已获得1类证据)。 中国患者使用大剂量IFNα-2b推荐     300万-600万-900万U剂量爬坡,常规每天剂量1800万~2200万U,每周5天,共4周,之后改为900万U,每周3次,共11个月。参照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医院的经验,患者耐受性良好。一周内白细胞下降较多见,但停药后可较快恢复,血小板降低少见。 7 手术治疗        手术对恶性黑色素瘤(MM)的治疗意义重大,不管是早期、局部进展期还是有远处转移的MM患者,若手术有可能完全切除所有病灶,均应尽量手术。 (一)Ⅰ期和Ⅱ期         应根据病理报告中肿瘤最大厚度决定扩大切除范围。如曾接受肿瘤活检或边缘切除术者应予扩大切除,并考虑前哨淋巴结活检。        对于特殊部位(如颜面部、足跟和足趾等)的MM,应在按要求扩大切除肿瘤的前提下,考虑美容及功能方面的需求。在扩大切除范围充分的前提下,手术时应尽量避免植皮,切除病灶后游离附近皮肤形成皮瓣,旋转皮肤及皮下脂肪至伤口处,缝合皮肤。 (二)Ⅲ期         原发病灶扩大切除同时行区域淋巴结清扫。Ⅲ期中的移行转移表现为一侧肢体原发病灶和区域淋巴结之间的皮肤、皮下及软组织内肿瘤多发广泛转移,手术难以切除干净,推荐采用隔离肢体灌注(ILP)或隔离肢体分离(ILI)。ILP需借助外科手段实现,操作和设备复杂,重复性差,近年有被ILI取代的趋势。 ILI实质是一种低流量ILP,无氧合过程(乏氧),通过介入动静脉插管来建立化疗通路输注美法仑,设备要求简单,且有效率不低于ILP,故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 (三)Ⅳ期         大量回顾性和一些前瞻性研究均已证实,在转移性MM患者中,对原发灶及转移灶行完全手术切除,可获得优于预期的生存率。        SWOG 9430研究分析了77例Ⅳ期MM患者,发现病灶完全切除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5年生存率为15%;而全身治疗者平均生存期仅为6~8个月,5年生存率低于5%。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2008年会上报告了手术治疗黑色素瘤肝转移患者的预后分析结果,再次证实手术完全切除的肝转移患者可获得显著生存益处,这是继西南肿瘤研究组(SWOG) 9430研究后的一项较大规模的预后分析研究。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991年至今的900余例肝转移患者,其中54例接受了手术,接受手术者与未接受手术者的中位总生存(OS)期分别为26个月和7个月,5年OS率分别为33%和5%(P<0.001)。        肖恩(Shawn)等总结了可能从手术获益的Ⅳ期患者的特征:(1)预计生存期长,如无内脏转移;(2)转移灶局限、有可能完整切除;(3)体能状态(PS)评分为0~1分;(4)既往放化疗和生物治疗效果好。从这些特征来看,M1a和M1b患者更有可能获益。        美国杜克大学研究者分析了945例M1b患者的生存期发现,接受手术者的中位生存期显著长于未接受手术者(20.0个月对7.2个月)。转移灶可完整切除者、转移前无病生存>36个月者、肺转移灶≤2个者、无淋巴结转移者生存期更长。对于脑转移患者,浅表孤立性转移灶可考虑手术切除。一般状态良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RPA分级为1级、卡氏体能状态评分(KPS)>70分、原发灶已控制、无颅外其他部位转移、年龄<65岁] 的患者经手术切除孤立病灶,有可能获得长期生存。        隔离肢体分离(ILI)化疗循环示意图        止血带充气后,化疗药物经动脉导管快速输入。动脉端连接血液加热器和气泡过滤器。静脉端连接粗头针管,人工从静脉端吸取血液,注射入动脉端,如此循环20分钟。随后患肢经动脉端输入晶体液,从静脉端吸取同体积血液废弃。最后放松止血带,分别拔除动静脉导管。  8 放疗        一般认为MM对放疗不敏感,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有骨转移、脑转移、淋巴结清扫后残留或复发及头颈部(特别是鼻咽部)MM患者,放疗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骨转移、淋巴结清扫后的残留或复发灶采用常规放疗即可。        头颈部MM的放疗最好采用立体适形放疗或调强放疗。Ⅰ/Ⅱ期临床试验发现,在特定分割情况下,头颈部MM对放疗敏感。多项回顾性研究和Ⅱ期临床研究发现,选择性/辅助性放疗可提高头颈部MM局部控制率。        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一项Ⅱ期临床研究中,研究者1983-1992年间共入组174例高危复发头颈部MM患者,放疗剂量为30 Gy/5 f/2.5 w,中位随访35个月。结果显示,5年局部控制率为88%,高于既往文献报道(50%);OS率(47%)也高于既往文献报道;受累淋巴结个数>3个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受累个数为1~3个者(23%对39%)。    1997年一项澳大利亚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43例颈部淋巴结转移术后辅助放疗患者的OS率和局部控制率,放疗剂量为33 Gy/6 f/3 w,结果显示,放疗组与非放疗组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6.5%和18.7%(P=0.055),两组的OS无显著差异。        对于黑色素瘤脑转移患者,推荐首选立体定向放疗(伽玛刀)和手术。全脑放疗效果不佳,剂量通常为30 Gy/10 f/2 w,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3.6~4.8个月;立体定向放疗(X刀或伽玛刀)的局部控制率较高,患者生存期较长。若患者病灶数为1~3个(一般不超过5个,除少数研究报道外),多考虑立体定向放疗;若病灶数为5个以上,可考虑全脑放疗联合立体定向放疗。伴有颅外转移的患者接受立体定向放疗后可进行化疗和(或)免疫治疗。 9 全身治疗    晚期MM患者预后较差,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一般以个体化的综合治疗为原则。据统计,M1a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M1b患者为8个月,肝、脑转移患者为4个月,骨转移患者为6个月。晚期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期为7.5个月,2年生存率为15%,5年生存率约为5%。 (一)化疗        MM敏感的化疗药物有达卡巴嗪(DTIC)、替莫唑胺(TMZ)、铂类、长春碱、紫杉醇、福莫司汀等,这些药物的单药客观有效率(ORR)均低于20%。其中,DTIC占主导地位,但Ⅲ期随机对照研究显示, DTIC单药的有效率为7.5%~12.2%,治疗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5~6个月。新的化疗药物如替莫唑胺和福莫司汀虽然在疗效上并不显著优于DTIC,但这两种新药均可透过血脑屏障,对脑转移灶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因此在欧洲和北美多个国家被推荐用于MM的一线治疗。    基于单药化疗的有效率有限,有人提出联合化疗方案,如以往多见的CVD方案和Dartmouth(顺铂+卡莫斯汀+DTIC+他莫昔芬)方案,及近年提出的PC方案等。虽然有多项Ⅱ期临床研究显示,联合方案可改善治疗有效率甚至改善患者生存,但多中心随机对照Ⅲ期临床试验却显示,与DTIC单药相比,这些方案“增毒不增效”,更无生存优势。 (二)生物化疗  生物化疗指化疗联合白介素 2(IL-2)和(或)干扰素(IFN)治疗。文献报道中,生物化疗治疗恶性黑色素瘤(MM)的有效率为20%~40%,高于常规化疗,但并未产生生存益处。综合分析1997-2001年间的5项Ⅲ期临床试验发现,生物化疗的治疗有效率为20%~48%,高于单纯化疗,但疾病进展时间和总生存期(OS)均无获益。2007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艾夫斯(Ives)报告了针对18项临床研究(2500例患者)的荟萃分析结果,其中11项研究为化疗+IFN的对照研究,8项为化疗+IL-2+IFN的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生物化疗组的完全缓解(CR)率、部分缓解(PR)率和客观有效率(ORR)均显著高于单纯化疗组,但OS与化疗组无显著差异,该结论与既往报道一致。针对新的生物化疗方案[例如替莫唑胺(TMZ)+IFN] 的多中心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共纳入271例晚期MM患者,联合组给予TMZ 200 mg/m2,d1~5,Q28 d,IFN-α 5 MU/m2,d1、3、5,Qw;单药组给予TMZ 200 mg/(m2·d),d1~5,Q28 d。结果显示,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单药组(24.1% 对13.4%,P=0.036),中位OS无显著差异(9.7个月对8.4个月,P=0.16)。 (三)免疫治疗   1. 不推荐IFN-α单药治疗Ⅳ期MM     IFN-α单药治疗MM,虽然已经评价过其治疗价值,但评价时主要依据一些较早的临床试验,与较近的研究相比,评价方法及结果确认均缺乏严谨性。关于IFN-α联合一种或多种化疗药物的早期研究表明,联合用药效果优于IFN-α单药治疗,但随后的随机试验却未能证实这种优势。因此,除了可能将其应用于含IL-2的生物化疗,IFN-α通常不推荐作为进展期MM的单药或与化疗联合治疗。随着对MM的生物学、免疫学及肿瘤微环境了解的不断加深,IFN-α治疗的剂量及时机可能出现新的调整,从而使其应用更加合理。含IFN-α联合治疗方案中最有价值的,可能是与其他免疫治疗(如多肽疫苗等)联合按合理次序用于辅助治疗。 2. 大剂量IL-2仍是Ⅳ期MM较佳治疗选择之一     多数公开发表的有关大剂量IL-2的临床试验(IL-2剂量为60万~72万 IU/kg,静脉给药,每8小时1次,共14次,休息9天后重复)均报告,大剂量IL-2在治疗期间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需住院治疗。治疗ORR可达20%,有效患者中约半数可持续完全缓解最长达5年。虽然大剂量IL-2治疗得到的持续CR率高于其他单药或联合方案,但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大剂量IL-2治疗开始前,预测出哪些患者可能从治疗中获益。由于临床试验未能证实小剂量IL-2治疗可使MM患者获益,因此,小剂量IL-2不适宜被推荐用于Ⅳ期MM的治疗。 3. 树突状细胞( DC)疫苗可尝试使用     DC疫苗可将黑色素瘤抗原呈递给初始型T细胞,从而激活患者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一项Ⅰ/Ⅱa期临床试验回顾了1999-2005年入组的70例接受连续DC疫苗治疗的晚期MM患者的生存资料。结果显示,DC疫苗安全性良好,随访至2006年12月,所有患者中位OS为46个月, 15例生存者中,5例CR,2例PR,8例带瘤生存。迪尔曼(Dillman)等报告的研究中,55例晚期MM患者平均接受7.4次DC疫苗治疗,其中53例患者可评价,中位随访30个月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1个月,其中24例患者疾病仍未进展,OS未达,20例患者生存2.5~5.0年不等。邦舍罗(Banchereau)等于1999-2000年用肿瘤多肽负载的DC疫苗治疗了18例Ⅳ期MM患者,长期生存分析发现,DC疫苗治疗显著延长了患者的中位OS。2005年2月,美国FDA批准DC疫苗DC-MelVac疫苗用于Ⅳ期MM的治疗。 (四)靶向治疗   对细胞信号传导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为我们提供了从分子水平对这些信号传导通路进行干预的可能。黑色素瘤细胞存在B-raf,N-ras和C-Kit等基因变异,针对这些基因表达产物的单抗、反义核苷酸和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等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早期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晚期MM,分子靶向药物单药治疗效果不理想,联合化疗可提高疗效。索拉非尼、舒尼替尼、贝伐单抗、伊马替尼、抗CTLA-4单抗、抗Bcl-2单抗等药物已进入临床实践阶段;在PFS等生存数据方面已取得阳性结果的有索拉非尼联合达卡巴嗪(DTIC)的Ⅱ期临床研究,在有效率方面取得阳性结果的有抗Bcl-2单抗联合DTIC的Ⅲ期临床研究。 国外报道中,C-kit基因变异发生率在肢端雀斑样和黏膜黑色素瘤中为30%~40%,目前已有多项伊马替尼治疗C-kit基因突变MM患者获得显著疗效的报道。国内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发现,DTIC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或联合索拉非尼一线治疗晚期MM,均可使部分患者获益,但仍需等待最终结果才能写入本共识推荐。晚期MM的治疗,已到了化疗地位需要变革的时代,但DTIC治疗仍然是金标准,靶向治疗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目前,晚期MM的治疗应以多学科综合治疗为主,个体化治疗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10 随访  0期和原位癌患者 推荐(至少)每年行皮肤检查,根据患者危险因素(如皮肤类型、家族史、有无痣发育不良、非黑色素瘤皮肤肿瘤病史等)决定检查频率。ⅠA期患者 应根据临床情况每3~12个月询问病史并查体(重点检查区域淋巴结和皮肤),根据患者危险因素(至少)每年行皮肤检查,教育患者何时并如何检查皮肤和淋巴结(每月)。ⅠB~Ⅲ期患者 前3年每3~6个月、后2年每4~12个月、以后至少每年1次询问病史并查体(重点检查区域淋巴结和皮肤)。根据患者危险因素(至少)每年行皮肤检查,教育患者何时并如何检查皮肤和淋巴结(每月)。ⅡA~Ⅲ期患者推荐每4~6个月复查1次胸腹部CT、浅表淋巴结B超、乳酸脱氢酶(LDH)、肝功和血常规,每12个月复查1次脑部CT(或MRI)及骨扫描。Ⅳ期无病生存患者 无论何种类型,随访原则皆与Ⅲ期相似。

卢涛 2014-11-24阅读量1.0万

手术麻醉会让人变傻吗?

病请描述:真相?!手术麻醉,会影响患者认知力石浩强  PSM药盾公益  今天作者:上海瑞金医院药剂科  石浩强清晨,公园一隅...李阿姨:张家姆妈,侬今朝总算来跳舞了,阿拉牢想侬额,侬到啥地方去了啊?张家姆妈:是的呀,李阿姨,好几个礼拜没来了,上个月我去动了个鼻子小手术,再修养了一段时间,所以没来。李阿姨:哦呦,动手术了啊,疼不疼啊?张家姆妈:不疼不疼,打全麻的,开刀辰光啥也不晓得。李阿姨:这么小的手术也要全麻啊?我听别人讲,打麻药会变笨的,蛮好不要打的。张家姆妈:是这样啊,我以前不知道,以后开刀坚决再也不打麻药了。......以上只是普通患者间的一段小小的闲谈,却可以从中发现一个广大患者们深切关注的问题——手术麻醉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记忆力与智力。其实不仅仅是普通患者,在专业医师及其他医务人员中,对这个问题也有很多的困惑。那么,药学人员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什么是手术麻醉手术麻醉是出于减轻患者痛苦、消除患者心理恐惧等目的,在手术中给予患者麻醉类药物,令其痛觉反应减轻甚至意识丧失,最终使手术能够顺利开展的一种治疗手段。而全麻是最常用的手术麻醉方式,可使病人在一定时间内意识和感觉完全消失,从而毫无痛苦。全麻药物的作用是阻断痛觉传导,手术中由麻醉师添加。在手术过程中,麻醉机可以显示各项生命指标,严密监测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情况,发现丝毫不妥,麻醉师都会及时纠正。试想,假如没有麻醉技术,患者根本无法承受外科手术中的疼痛和心理压力,可以说现代麻醉技术的进步是外科手术进步的前提与基石。手术麻醉药物=“麻醉药品”?手术麻醉中所使用的麻醉药物与我们药学专业常说的“麻醉药品”并非一个概念。“麻醉药品”指的是包括吗啡在内的一大类具有强效镇痛作用并有成瘾性的特殊管理药品。而手术麻醉中涉及的药物主要包含肌肉松弛药、镇静类药物、静脉用全身麻醉药、吸入用全身麻醉药以及其他一些药物。目前常用的有丙泊酚、依托咪酯、七氟醚等。全麻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相应的麻醉作用,所以说麻醉过程其实就是对中枢神经系统即大脑的抑制过程。但是由于这些药物在很短时间内就会被分解代谢并排出体外,所以整个麻醉过程是可控制的和暂时性的,不会改变脑细胞的功能结构,即随着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清除,其作用也随之消除,不会产生持续的影响。因此说全身麻醉后记忆力会受影响、脑子会变笨的顾虑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Q那为什么会有患者觉得手术麻醉后影响了记忆力和智力呢,甚至有相关的专业研究也观察到这一现象呢?这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尽管麻醉药物在单独少量使用时不会显著影响认知能力,但是术中麻醉经常是多药合用,产生的相互作用难以预料,存在尚不明确的研究空白。其次,认知能力的降低是一种主观感受的表达,可能受固有、传统的观念影响,令患者产生麻醉后记忆力变差的错觉;另外,在手术过程中,由于失血等原因可能造成患者大脑的暂时性缺氧,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到患者术后的认知能力。综上所述,麻醉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麻醉师是手术的“幕后英雄”,通常情况下,麻醉安全可靠。麻醉影响记忆力和智力都是传统的认知,没有科学依据,一般术后的记忆力下降,可能是手术应激、注意力转移或患者主观的认为,不要在这上面过于纠结,应该寻找其他方面的原因。在治疗中,患者要信任医生的专业技术与判断能力;医生也有义务和患者进行充分地沟通交流,既要保证患者的身体疾病得到治疗,同时关注、关心患者心理上的需求,令病魔不再可怕。

费健 2020-08-26阅读量8417

儿童脑肿瘤的综合治疗

病请描述:       在我一年半小儿神经外科培训中,经常看到成年后的儿童脑肿瘤病人回来随访。有的虽然是带瘤生存但是社会功能保存得非常完好,回想国内的治疗现状,巨大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每周都参加芝加哥儿童医院的Brain Tumor Board,这是一个非常有利于脑肿瘤患儿个体化医疗的多学科讨论平台。来自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放疗科、肿瘤化疗科的专家们对新发或者随访的病人开展讨论,结合循证医学和分子标记,制定序贯而综合的治疗方案。          脑肿瘤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肿瘤,在恶性疾病中的发病率仅次于白血病。各年龄均可患病,但5-8岁是本病的发病高峰。儿童脑肿瘤的治疗有着与成人不同的规律,比如成人化疗金标准的替莫唑胺迄今在儿童患者中没有表现出令人信服的疗效。儿童脑肿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以及新兴的生物治疗、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因为肿瘤生长的部位多为“要害”,小儿神经外科围手术期的处理要求高、难度大,为保障患儿生存预后、生活质量以及正常的神经智能发育,在明确肿瘤病理诊断的情况下应该积极开展个体化治疗。儿童脑肿瘤的治疗目标,在我国正在从存活走向长期健全,这是时代对我们这一代小儿神经外科医师提出的使命。           综合治疗给病人带来的益处:    1. 部分肿瘤对放化疗非常敏感,可以替代手术。   部分儿童脑肿瘤对放化疗尤其敏感,以至于手术治疗已经退出一线治疗的舞台。比如说鞍区的生殖细胞肿瘤对放疗和化疗都是非常敏感的,而非生殖细胞瘤对化疗敏感。目前对于此类脑肿瘤,不建议侵入性的手术切除,因为肿瘤本身较易播散,切除的程度并不能预测治疗的预后。    2. 综合治疗是对手术的有力补充。    髓母细胞瘤对放疗极为敏感,单纯接受手术而不接受放疗的患者多数在2年内复发,放疗的应用使这一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有了根本改变。如复发而不宜再接受放疗者可接受化疗。儿童髓母细胞瘤接受手术全切除联合术后放疗,5年生存率可达43%~51%,甚至现在可以高达80%。对髓母细胞瘤术前或术后脑室内或脊髓有播散者首选化疗。未切除完全的胶质瘤(如少突胶质瘤和混合性胶质瘤等)术后应采用局部放疗,对垂体腺瘤和未彻底切除的脑膜瘤等均需采用放疗,手术全切除加放疗是延长生存期的关键。另外对于3岁以上未完全切除的星形细胞瘤局部给予放疗,有助延长生存期。    3. 综合治疗控制转移。  儿童室管膜瘤或室管膜母细胞瘤术前即有1/3的病例发生转移,由于肿瘤细胞在脑脊液循环系统中可能到处种植播散生长,全切除治愈比较困难。肿瘤除了局部手术外,对全脑及全脊髓轴也应该予以放疗,这样手术联合放疗的5年生存率为27%~58%,亦有报告效果较好者的5年生存率高达73%。   4. 综合治疗有效缓解肿瘤症状。    儿童颅咽管瘤显微镜下全切除者仍有复发危险,有人报告全切未放疗者10年复发率为19%,而加用放疗者为0,故无论肿瘤切除程度如何,术后皆需放疗。对于颅咽管瘤术后囊肿压迫影响视神经通路或者垂体激素分泌功能者,放疗能有效缓解症状。对于位于基底节或功能区皮层的恶性脑肿瘤,化疗可以保存正常神经功能的前提下有效得缓解症状。    5. 综合治疗对于延长病人的生存日期意义重大。    儿童胶质母细胞瘤接受手术加放疗后生存期超过5年者不到10%,而儿童脑干胶质瘤适合手术者不到10%,桥脑及延髓肿瘤多为弥散性生长,效果较差,放疗是对这种类型肿瘤唯一的治疗方法,有时放疗后症状明显好转甚至消失,有个别可以长期不复发。    6. 综合治疗为接受将来发达的医疗技术争取时间。    在临床实践中,部分病人初次手术后虽然病灶有复发,但是经过化疗和放疗,往往延长了生存时间。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点显得尤为重要。纵观今日的新兴技术比如质子重离子放疗以及免疫治疗,仿佛还是昨日地平线上的启明星。综合治疗在保证患儿生命质量的前提下延长的生存时间恰恰为明日更先进的医疗技术争取了时间,家长们一定要保持信心。    综合治疗的不利之处:     当然我们也要辩证得认识综合治疗的两面性,大多数情况下儿童脑肿瘤是多种手段的共同作用,单一方法都存在局限性。在充分认识、扬长避短的基础上,制定更加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才能使患儿最受益。    1. 放疗存在年龄限制。    婴幼儿期的脑肿瘤对放射治疗的耐受性差,而且对3岁以内的脑肿瘤采用放疗,并发症和后遗症也是担忧之一。儿童期放疗可造成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使患儿生长发育迟缓,另一方面,放射线可造成脱髓鞘而影响患儿智力减退和智商降低,造成认知功能差,学习有一定困难。    2. 化疗可能给病人带来全身毒性副作用。    化疗的原理就是攻击生长代谢速度快的细胞,化疗药物在攻击恶性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杀伤了那些生长速度快的正常细胞,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毒副作用。主要包括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特定药物还会造成心脏、肝脏、肾脏毒性。儿童由于正常机体处于生长发育的旺期,毒副作用和脏器损伤相对成人尤其明显,部分病例甚至被迫中止治疗。5~10%的患儿在化疗结束后5~10年后往往出现危及生命的晚期心血管毒性症状。    3. 过度的“综合治疗”可能造成二次肿瘤。    在生存期不断延长的今天,儿童时期曾患癌症的存活者中有1/4的晚期死亡是由于治疗相关作用例如二次肿瘤或者心功能障碍等导致的。儿童时期癌症幸存者在20年里将有8-10%面临二次肿瘤的威胁。可能会诱导突变的放疗和化疗作用于有基因易感性人群而导致恶性肿瘤。细胞毒性导致的二次肿瘤的威胁与放化疗的累积剂量有关。反复多次的放化疗可能诱发了日后的二次肿瘤。    目前综合治疗的概念正在从传统的放化疗扩展到生物治疗、免疫治疗等。通过检测室管膜瘤的手术病理标本,可以明确有无BRAF等位基因的突变,为针对性得使用抑制剂进行生物治疗提供指导。以往治疗非常棘手的恶性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通过分离纯化肿瘤细胞的配体,制备成免疫制剂后回输体内的初步疗效显得非常有临床实践的前景。这些技术从实验室很快地走向病床,成为抗击病魔新的有效武器。面对儿童脑肿瘤,在明确病理诊断的情况下,综合应用多项技术,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延长生存周期提高生命质量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沈文俊 2018-07-15阅读量1.0万